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第一章1. 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由各类碳氢化合物和少量杂质组成的可燃有机矿产。2. 天然气:广义的天然气是指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气体 狭义的天然气主要是指与油田和气田有关的气体,主要成分是可燃的烃类气体(也包括少量非烃气体,CO2,H2S等)3. 油田水:广义油田水:油田区域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 水和非油层水。狭义油田水:油田区域与油层直接连通的地下水(油层水)。4.蒸气压力:将气体液化时所需施加的压力。5.石油族分:根据石油中不同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差异,将石油分成饱和烃,芳香烃,非烃和沥青质等4种族分。6.石油的化学组成?元素组成?烃类
2、组成?非烃组成?石油是由各种碳基化合物与少量杂质组成的液态可燃矿物,主要成分是液态烃。其元素,烃类和非烃组成如下:元素组成:主要是C、H,其次是S、N、O和59种微量元素(灰分)。烃类组成:烷烃,环烷烃,芳香烃。3) 非烃组成: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含氧化合物7.天然气的产状?聚集性?分散性?(1)聚集型天然气: 以游离相态存在的天然气。气藏气:圈闭中具有商业价值的单独的天然气聚集气顶气:存在于油藏顶部的聚集型天然气,重烃气含量多数5%凝析气:含有凝析油的气藏气,或溶解有轻质油的气藏气。凝析气采出后,压力降低部分烃气因逆凝结成油,即凝析油。2)分散型天然气:以溶解态、吸附态、固态分散存在于地
3、层的天然气。油溶气:溶于石油中的天然气,含量高时具有一定工业价值。水溶气:溶于水中的天然气,在异常高压带可能成藏。煤层气:分散在煤层中的天然气(主要吸附态,少部分游离态)。固态气水合物:气体化合物分子与水分子结合形成的固态化合物8.石油的物理性质:颜色,相对密度,粘度,荧光性,旋光性,溶解性。 天然气的物理性质:相对密度,粘度,蒸气压力,溶解性,扩散性。天然气溶解于石油与水,石油不溶于水。9.油田水的有机组成 烃类: 油层水溶解有较多的烷烃和芳香烃化合物。 酚类: 油层水溶解有较多的酚类化合物。 有机酸:油田水中可溶解有环烷酸、脂肪酸和氨基酸。10. 油田水的分类以Na、Mg、Cl和SO4离子
4、的含量将油田水分成四类。硫酸钠型 重碳酸钠型 氯化镁型 氯化钙型水的类型成因系数(毫克当量% 表示浓度比)Na/Cl(Na-Cl)/SO4(Cl-Na)/Mg大陆水硫酸钠型>1<1<0重碳酸钠型>1>1<0海水氯化镁型<1<0<1深成水氯化钙型<1<0>1 Sulin(1946)认为:(1)油田水中以氯化钙型为主,重碳酸钠型次之,硫酸钠型和氯化镁型罕见。(2)裸露构造中的地下水以硫酸钠型为主。(3)油田水自上而下,一般有下列规律:重碳酸钠型、氯化镁型(有时缺损)、氯化钙型。第二章1. 储集层:能够容纳和渗滤流体的岩层称为储
5、集层。储集层须具备两个条件:(1)是要有容纳流体的空间,即孔隙;(2)具有渗滤流体的能力,即孔隙是连通的,流体在其中可以流动。2. 盖层:就是位于储集层的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的岩层,主要起封闭作用。3. 绝对孔隙度(总孔隙度):岩样中全部孔隙体积(Vt)与岩样总体积(Vb)之比。又称总孔隙度。4. 有效孔隙度:岩石内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Ve)与岩石总体积(Vb)之比。 一般所用的都是有效孔隙度,习惯上把有效孔隙度简称为孔隙度。同一岩石的有效孔隙度小于其绝对孔隙度。岩石的渗透性用渗透率表示,有三种表示方法: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渗透性是可改造的!5.绝对渗透率:当岩石为某一单
6、相流体饱和,岩石与流体之间不发生任何物理化学反应时,在一定的压力差条件下,流体呈水平线性稳定流动状态时所测得的岩石对流体的渗透率。6.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7.相对渗透率:岩石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绝对渗透率是岩石渗透不与之发生化学反应的、饱和度为100%的单相流体的渗透率。亦即常称的渗透率。绝对渗透率是岩石孔隙几何学参数,与流体性质无关;因为它常用气体测定,所以也称气体渗透率;渗透率单位:国际单位:m2 ;实用单位 md、d;8. 孔隙结构(pore texture):孔隙和喉道的
7、几何形状、大小、分布及其相互连通关系。9. 储集空间:储集层的各种孔隙空间。10.排替压力:盖层最大连通孔隙所具有的毛细管力称为盖层的排替压力。11.脆性与韧性:盖层不易产生断裂和裂缝的性质称为韧性,反之,易产生断裂和裂缝的性质称为脆性。12. 碎屑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是什么? 根据储集空间的成因分为三大类:原生孔隙,次生孔洞,裂缝。 原生孔隙:在沉积时期形成的空隙 次生孔洞: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孔隙和溶洞。 裂缝:各种应力作用下使岩石破裂所产生的裂隙。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是碎屑岩储集层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13.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有哪几类,主要的储集空间
8、类型是什么?根据储集空间的成因分为三大类:原生孔隙,次生孔洞,裂缝。孔隙和溶洞是主要的储集空间。中新生代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原生孔隙是是重要的储集空间类型。次生孔洞是碳酸盐岩储集层重要的储集空间,特别对古生代或时代更老的碳酸盐岩尤为重要。 碳酸盐岩储集层中的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重要的渗滤通道。碳酸盐岩储集层的类型:孔隙型储集层、溶蚀型储集层、裂缝型储集层、复合型储集层14. 沉积环境对碎屑岩储层和碳酸盐岩储层的储集物性影响? 沉积相是控制储集层孔隙发育和物性好坏最基本的因素。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影响:河流相砂岩体:非均质性严重,孔渗变化大冲积扇储集体:扇根、扇中储集性好,主槽、变流线等渗透性好。三
9、角洲相砂岩体:三角洲前缘砂体发育,储集物性好。滨湖(海)相砂岩体:分选好,储集物性好。深水浊流相砂岩体:分选差,储集物性变化大。对碳酸盐储集层的影响: 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是影响碳酸盐岩原生孔隙(主要是粒间孔隙和生物骨架孔隙)的主要因素。 高能环境:台地前缘斜坡、生物礁、边缘浅滩等滨岸带; 形成粗结构的石灰岩; 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都好,物性好;低能环境:深水陆棚、广海陆棚等滨外带以及潮上带; 微晶石灰岩、隐晶石灰岩; 孔隙小、生物体少,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均不发育。 15. 影响砂岩储集物性的成岩后生作用。16.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物性的成岩后生作用?1)溶蚀作用包括溶解作用、淋滤作用,岩溶作用
10、2)重结晶作用:是指碳酸盐岩被埋藏之后,随着温度、压力的升高,岩石矿物成分不变,而矿物晶体大小、形状和方位发生了变化的作用。 3)白云化作用:指白云石取代方解石、硬石膏和其它矿物的作用。 两类:准同生期白云石化作用;成岩后生期白云石化作用。 白云化过程中,溶解作用大于沉淀作用,产生溶蚀孔隙,且晶粒增大,晶间孔隙变大,孔隙度和渗透率增加。17.盖层的三种微观封闭机理? 物性封闭(毛细管封闭),超压封闭, 烃浓度封闭。1)物性封闭(毛细管封闭):由于储盖层之间的毛细管力差使其具有的封闭能力,称为毛细管封闭或物性封闭。 2)超压封闭:超压与储盖层毛细管压力差作用方向一致,加强了物性封闭的封闭能力 3
11、)烃浓度封闭:指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的地层,以较高的烃浓度阻滞下伏油气向上扩 散运移。这种封闭主要是对以扩散方式向上运移的油气起作用。 天然气扩散的动力是浓度差。需要说明的方面:靠毛细管力封堵,其能力与盖层的孔隙半径大小有关;盖层封堵能力是相对的,理论上只要上覆地层的排替压力大于下覆地层的排替压力就可构成封堵;物性封闭只能封闭非润湿相的流体(油气),不能阻止水的渗流。超压封闭中的几个概念: 异常压力:地层压力不等于对应深度的静水压力,这时的压力称为异常压力。分为异常高压和异常低压。 超压值:地层压力与静水压力的差值,P。 盖层(泥岩)超压的特点: 泥岩中部超压值高;泥岩顶底超压值低。超压的作用方
12、向: 指向盖层顶底面与盖层毛细管力的方向一致。超压的封闭机理: 超压与储盖层毛细管压力差作用方向一致,加强了物性封闭的封闭能力18. 盖层的岩石类型? 膏盐类盖层:石膏、硬石膏、盐岩泥质岩类盖层:泥岩、页岩、含粉砂泥岩和粉砂质泥岩;碳酸盐岩类盖层:泥灰岩、泥质灰岩、 石灰岩 。第三章1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圈闭由三部分组成:储集层,盖层,阻止油气继续运移造成油气聚集的遮挡物。2 油气藏:聚集了油气的圈闭,是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3 溢出点:油气充满圈闭后,油气开始流出的点。4 遮挡物:可以是盖层本身的弯曲变形,如背斜;也可以是封闭性断层或非渗透性岩层,如断层,岩性变化,地层不
13、整合等。5 闭合高度:圈闭的最高点与溢出点之间的海拔高差。6.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储层顶面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面积。7.充满系数:含油面积与闭合面积(圈闭面积)的比值。或油气柱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值。8. 边水:分布在内含油边界以外的水。 底水:存在于油层下面的水。9. 构造圈闭:由于地壳运动使储层顶面发生变形、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构造圈闭。10. 背斜圈闭: 由于地层褶皱形成背斜遮挡层而形成的圈闭。11.逆牵引背斜: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而形成的背斜。12. 底辟作用: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使柔性物质(盐、泥
14、)活动上拱。13. 地层圈闭: 由于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又称与地层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14.岩性圈闭:储集层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15.生物礁圈闭:由于礁组合中具有良好的孔渗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16.断层的有限封闭性:断层的封闭能力,无论是纵向封闭还是横向封闭,从本质上来说都取决于断层面两侧岩层或储集层与断裂带的排替压力差。断裂带或储集层上倾方向的另一盘排替压力较高,就能阻止尤其通过断层运移,但当油气运移的动力超过了排替压力时,断层封闭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断层的封闭性都是相对的,这就叫断层的有限封闭性。17简述几种典型背斜圈闭的形成机理
15、、基本特征及分布特点。 背斜圈闭: 由于地层褶皱形成背斜遮挡层而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1).挤压背斜圈闭和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主要由侧向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两翼地层倾角较陡,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 闭合高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 3、分布特点: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成排成带出现。2). 基底隆升背斜圈闭和基底隆升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盆地基底差异隆升或差异沉降使沉积盖层变形。 2、基本特点: 两翼地层平缓,倾角小,常形成短轴背斜或穹窿; 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较大; 常形成大型油气田 3
16、、分布特点:构造稳定区 :克拉通盆地或大型坳陷盆地。3) 底辟拱升背斜圈闭和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1、 圈闭形成机理: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使柔性物质(盐、泥)活动上拱形成.2、基本特点: 以短轴背斜或穹隆背斜为主; 顶部发育堑式或放射状断裂系统; 地层倾角上缓下陡; 盐层以下构造消失。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4)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5)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逆牵引(滚动)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 在断块活动及重力滑动作用下,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而形成背斜,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
17、特点: 三角洲相,背斜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背斜高点向深部偏移轨迹平行于断层面; 常有反向调整断层; 背斜轴线与断层线大致平行,沿断层成串出现。3、分布特点:三角洲相发育区;同生大断层的下降盘18. 如何认识断层在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的两面性。 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断层的封闭性本质上取决于断层两侧岩层或储层与断层带的排替压力差。压扭性封闭性好,张性封闭性差。倾角小封闭性好;倾角大封闭性差;含泥质岩的封闭性好。 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 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 封闭性好的断层能够作为油气起到遮挡的作用
18、,对于油气藏的形成有利。圈闭形成前 的断层作为油气来源通道,气藏形成后的断层对圈闭切割而破坏油气藏,是油气藏中的大部分油气沿着断层向上运移到圈闭外,使原来的油气藏破坏,因此对油气藏的具有破坏作用。19. 简述底辟背斜与刺穿接触构造的区别和联系。岩体刺穿圈闭:由于岩体(盐体、岩浆岩体、泥火山)刺穿接触遮挡而形成的圈闭。底劈背斜:上覆不均衡重力负荷及侧向水平应力,使柔性物质(盐、泥)活动上拱形成.联系:两者都是由于地下的软弱层受到上伏不均匀的力而发生塑性流动向上拱。 区别:软弱层向压力小的一侧运动时,没有将上伏岩层刺穿叫做底劈背斜,将上伏岩层 刺穿则叫做刺穿接触构造。20. 简述地层圈闭的成因、类
19、型及分布特点。 地层圈闭: 由于地层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成因:储集层遭受风化剥蚀过后,又被不渗透地层所覆盖或超覆,可形成地层圈闭。 类型:(一) 地层不整合圈闭: 位于不整合面之下,以不整合面为遮挡条件的圈闭。(分为潜伏剥蚀突起圈闭,潜伏剥蚀背斜构造圈闭,潜伏剥蚀单斜构造圈闭三种) 分布特点:在地台区及褶皱区都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地台区。 (二)地层超覆圈闭: 由于储集层和盖层在不整合面之上超覆沉积形成的圈闭。 分布特点:地层超覆圈闭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斜坡地带(盆地的边缘缓坡;古隆起的周缘) 注意:超覆不一定能形成圈闭。21. 简述岩性地层圈闭的成因、类型及分布特点。 成因:储集层岩
20、性、物性的纵横向变化。它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是成岩后生作用过程形成。 类型: 一、储集岩上倾尖灭圈闭:砂岩储体层沿地层上倾方向尖灭或渗透性变差而形成的圈闭 分布特点 盆地的斜坡区:断陷盆地的缓坡带、古隆起的边缘 受砂岩尖灭线的控制,多层叠置。二、储集岩透镜体圈闭:由透镜体或其他不规则状储集层,周围被不渗透性地层所封闭而形成透镜体圈闭。分布:1)不同沉积体相变带;2)沉积盆地的坡折带;3)滨海(湖)带、控盆边界断层附近。三、生物礁圈闭:由于礁组合中具有良好的孔渗性的储集岩体被周围非渗透性岩层和下伏水体联合封闭而形成的圈闭。礁核:礁的主体,生物岩和粘结岩组成,具有高孔隙度礁前:礁迎风的
21、一面,塌积岩和礁前角砾岩,具有高孔隙度礁后:礁背风的一面,由白云岩、石灰岩、页岩及硬石膏等互层沉积 礁块主体和礁前相是储集层最为有利的相带。22. 简述生物礁油气藏的特点? 厚层块状,储层物性好,产量高 良好的生储盖组合 成群成带出现 油气一般分布在礁核、礁前 生物礁圈闭是碳酸岩盐地层中一种特殊的岩性圈闭生物礁孔隙发育特征高能环境下,发育一定的原生粒间孔和生物格架孔;常暴露于大气淡水中,淋滤作用活跃,容易形成溶蚀孔隙强烈的重结晶和白云化作用可形成次生孔隙23.简述裂缝性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特征? 裂缝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主要为裂缝或溶孔(溶洞)的油气藏。 形成机理:构造作用和其它
22、后期改造作用,在局部地区的一定范围内,产生了裂缝和溶洞,具备了储集空间和渗滤通道的条件,与其它因素(如盖层、遮挡物)相结合,就形成了裂缝性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裂缝性油气藏。第四章1. 沉积有机质生物体及其分泌物和排泄物可直接或间接进入沉积物中,或经过生物降解作用和沉积埋藏作用保存在沉积物或沉积岩中,或经过缩聚作用,演化生成新的有机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这些有机质通常被称为沉积有机质。2.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3. 生油门限和成熟点:只有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的数值时,干酪根才开始大量生烃,这个温度界限称为干酪根的成熟温度或生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
23、称为成熟点。4. 镜质体反射率 Ro:在垂直光照的条件下,煤岩组分磨光面上的反射光强度与入射光强度之比。5. 有机质丰度:指沉积物(岩)中所含的有机质的相对含量,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潜力。6. 总有机碳含量(TOC):指沉积岩中所含的与有机物质有关的碳元素含量。7.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有机质的含量(%),组分包括饱和烃、芳香烃、胶质、沥青质;总烃(HC):是指氯仿沥青“A”族组分中饱和烃和芳香烃含量的总和(10-6,ppm)。8.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9. 油气有机成因的主要证据? 1). 世界99.9%以上石油都
24、产自沉积岩,而在大片火成岩、变质岩出露地 区,没有工业石油; 2). 从前寒武纪至第四纪更新世的各时代地层都有石油。 在地壳上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密切相关,具有一致性;在油气田剖面中,含油气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层位有依存关系; 3). 世界上既没有化学成分完全相同的两种石油,也没有成分完全不同的两种石油; 石油的相似性是主要的,这正好说明它们的成因可能大致相同,而它们在成分上的差异性则可能同原始生油物质和生成环境的不尽相同以及油气生成后的经历变化有关。 4). 油气元素组成与有机物质相近; 5). 油层温度很少超过100摄氏度;有些深部油层温度可达141。 6). 生成石油到聚集成藏
25、所需时间大约不到一百万年; 研究发现:在近代沉积物中确实存在着油气生成的过程,至今还在进行着,而且生成的油气数量也很可观。 7). 古代、现代沉积物中检测出类似油气中的烃类。11. . 促使沉积有机质演化成烃的主要因素。 一、温度和时间的作用:在干酪根生烃过程中,干酪根的反应程度与温度呈指数关系,与时间呈线性关系,温度的影响是主要的,时间的影响是次要的;温度和时间具有互补性,高温短时间和低温长时间可以达到相同的反应程度。二、细菌的生物化学作用:1)油气的生成需在一个还原环境中才能完成,因此厌氧细菌对油气生成的意义更大一些。2)在还原条件下,有机质经细菌分解成甲烷、氢、CO2、有机酸及其它碳氢化
26、合物。3)细菌的作用,是将原始有机质中的O、S、N、P等元素分离出来,使C、H特别是H富集起来,并且细菌作用的时间越长,这一过程进行得越彻底。4)受生存条件的限制,细菌的作用主要出现在有机质改造的早期。5)细菌也可以使不饱和有机化合物加氢产生饱和烃。6)此外,细菌还可将植物选择性分解,使其中原来合成的大量烃类分离出来,直接埋藏于沉积物中。三、催化作用:无机盐类和有机酵母四、放射性作用:不断提供游离氢的来源。12. 如何定量评价烃源岩的好坏。一般从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三方面定性和定量的评价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指沉积物(岩)中所含的有机质的相对含量,衡量和评价岩石的生烃潜力。 &l
27、t;1>利用TOC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2>利用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3>利P1峰:热解温度小于300时出现的峰,S1:岩石中的残留烃。P2峰:热解温度在300-500时出现的峰,S2:岩石中的干酪根在热解过程中生成的烃。P3峰:干酪根含氧集团热解形成的峰,S3:热解过程中生成的CO2。用岩石热解生烃潜量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评价. 生烃潜量:Pg=S1+S2 ;单位:kg(烃)/t(岩石);有机质类型: 型干酪根主要生油、型干酪根油气都生、型干酪根主要生气。有机质的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孢粉碳化程度,时间温度指数(TT
28、I)热变指数(TAI),岩石热解参数,干酪根的颜色及H/C-O/C原子比关系,可溶有机物的化学组成特征13. 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主要指标及其应用?1)镜质体反射率(Ro)目前最佳的参数之一2)可溶有机质的数量: 氯仿沥青“A”/TOC , HC/TOC 1、镜质体反射率(Ro)目前最佳的参数之一2、干酪根的颜色及H/C、O/C原子比 随有机质成熟度,Kerogen颜色加深,H/C、O/C原子比。3、可溶有机质的数量 氯仿沥青“A”/TOC , HC/TOC4、岩石热解参数Tmax5、孢粉颜色和热变质指数(TAI )TAI 孢粉颜色的分级值TAI: <2.5:未成熟; 2.53.7:成熟高
29、熟; >3.7: 过熟6、正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奇偶优势比 (1)正烷烃分布曲线:由于有机质成熟转化是一个加氢裂解的过程,随着热演化作用的加强,有机质成熟度,生成烃类的分子量,正烷烃的低碳数组分含量。 正烷烃分布曲线:由锯齿形光滑,主峰碳碳数降低(2)正烷烃奇偶优势特征:在正烷烃中奇数碳原子正烷烃与偶数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 两种表示方法:奇偶优势比(OEP)、碳优势指数(CPI)14. . 石油与天然气成因的主要异同点有哪些? 15. .煤型气、煤层气的概念及异同点? 煤型气:指腐殖型有机质(包括分散的2型、型干酪根和煤层) 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形成的天然气称煤型气或煤系气。 煤层气:是以吸
30、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相同点:两者都是天然气 不同点:是指干酪根或者煤层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的一种天然气,而煤层气只是根据其赋存状态而命名的一种天然气,并不知道它的来源。16. 结合图,论述沉积有机质演化阶段性,各阶段的基本特征,产物。17根据地化指标,判断烃源岩的演化阶段及其主要产物,论述理论依据?一,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未成熟阶段):当原始有机质沉积之后,就开始了生物化学生气阶段。此时有机质处于未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小于0.5%。在该阶段早期,厌氧细菌非常活跃,沉积有机质被选择性的分解。甲烷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烃类产物,称为生物成因气,简称生物气。本阶段后期,随着埋藏深度加大,温度升高,
31、也可能会生成少量液态石油。特别是一些特殊组成的有机质通过低温生物化学或低温化学反应可以生成未熟石油。除生物气和未熟油外,有机质被细菌分解后的大部分产物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结构的地质聚合物“腐泥质”或“腐殖质”。二、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随着沉积物埋藏深度逐渐增加和温度的升高,有机质的演化进入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实际上,有机质从其成熟点(生油门限)开始,就进入了热催化生油气阶段(成熟阶段)。在这一阶段,促使有机质演化最活跃的有因素是温度,最普遍的催化剂是黏土矿物,降低了有机质的成熟温度,有效地促进了石油的生成。液态石油是这个阶段有机演化的主要产物(三)热裂解生湿气阶段(高成熟阶段) 主要产物:
32、凝析气、湿气(甲烷及其气态同系物)、干酪根残渣该阶段的地温超过了烃类物质的临界温度,干酪根在高温的作用下进一步裂解,形成短链的烃类:已形成的液态石油烃由于c-c键的断裂形成相对分子质量低的气态烃。在热裂解生湿气阶段早期,干酪根生气占有重要地位,而在该阶段后期,原油裂解曾 气占主导地位。(4) 深部高温生气阶段(过成熟阶段)有机质的演化进入过成熟阶段该阶段以高温高压为特征,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烃强烈裂解,变为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残渣释放出甲烷后进一步缩聚,H/C原子比降至很低。生烃潜力逐渐枯竭。该阶段出现了全部沉积有机质热演化的最终产物甲烷、碳沥青或石墨。第五章1. 初次运移:油气从
33、烃源岩向外排出至储集层或输导层的过程。也称为烃源岩的排烃。2.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3. 地层压力:地下地层岩石孔隙中流体的压力。单位:Pa,MPa静水压力:静止水柱重量产生的压力。静岩压力(地静压力) :地下岩石重量产生的压力。4. 压力系数:某一深度地层压力与相同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压力梯度:地层压力随深度的变化率(Pa/m)。5.欠压实:孔隙度高于相应深度正常压实孔隙度,孔隙流体压力高于静水压力。6.输导层:指具有发育的孔隙、裂隙或孔洞等基本空间的渗透性地层。7. 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8. 流体封存箱:沉积盆地内由封闭层分割的异常压力系统
34、。9. 临界高度: 10.封隔层:流体封存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形成流体封隔箱起到封闭的作用,主要有顶底板和边板。11. 烃源岩内部异常高压的成因? 1)烃源岩内部的欠压实现象 2)蒙皂石脱水作用 3)有机质生烃作用 4)流体热增压作用 5)构造应力12. 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 毛细管力 浮力与重力 水动力13.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那些?其相态演变方式。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游离油相, 气溶油相, 水溶相天然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水溶气相,游离气相,油溶气相,分子状态运移 3. 油气初次运移通道的演变 在未熟低熟阶段: 运移的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层理面在成熟过成熟阶段 油气运移途径主要是微裂缝
35、14. 油气二次运移的通道?什么是油气输导体系 输导层: 断 层: 不整合面 输导体系:从烃源岩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组合。 15. 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通道、方向上的区别与联系。 <1> 相态: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游离油相, 气溶油相, 水溶相为主;二次运移石油主要呈游离相态为主。 天然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水溶气相,游离气相,油溶气相,分子状态运移;天然气二次运移主要呈游离相态和水溶相态为主。 <2>动力: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压实作用形成的瞬时剩余压力,烃源岩的内部异常高压,烃类的浓度梯度;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根据流体势的大小,油气总是由流体
36、势高的地方流向流体势低的地方。 <3>通道: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是孔隙和微裂隙;二次运移的通道是输导层,断层,不整合面。 <4>方向: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是向储集层运移,储集层位于烃源岩的哪个方向则向哪个方向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受到地质因素的控制:1) 地层产状与区域构造格局2) 优势运移通道的分布 7、流体封存箱的形成机理与基本特征。一、流体封存箱的形成机理二、流体封存箱的基本特征(一)压力特征 剖面上存在异常压力超压或欠压两个叠置的超压封存箱1、6000ft以上为正常压力系统;2、6000-10800ft为第一个超压系统3、10800ft以下为第二个超压系统两个叠
37、置的欠压封存箱 由1000ft的硬石膏层和2800ft的盐岩层构成两个封闭层。(2) 封隔层的特征1)顶底板的特征顶板大致出现在相同的深度,3000m左右;顶板是一个具有穿时代、穿岩性特征的致密层;在纵向压力结构剖面上,封隔层表现为压力过渡带的特征。2)边板的特征边板的构成:一些大的断裂带、岩性岩相变化带、地层尖灭带、成岩带。边板存在的证据:边板两侧地层压力系数突变;流体性质的显著差异。17. 流体势的概念中反映了油气运移过程中哪些力的作用? 18. 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 烃源岩在成熟过成熟阶段处于异常高压状态下的排烃模式。 排烃特点: 1) 烃源岩的介质条件:孔隙度、渗透率很低,孔隙水很少,
38、油气大量生成;2)排烃动力:欠压实、粘土矿物脱水、有机质生烃、热增压等作用产生的异常高压。3)相态:游离油,游离气为主;油气互溶,油气水混相。 4)通道:微裂缝 5)排烃过程: 周期性排烃为主;也可连续排烃。第六章1. 生烃强度:单位盆底面积内某一层系内烃源岩的生烃量。2. 差异聚集:在低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天然气,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石油。3. 逆蒸发和反凝结现象:液态的油在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反而蒸发为气体;而当压力降低以后有凝结为液体的现象。4.水洗作用:未被烃类饱和的地下水沿着油水界面运动时,有选择性地溶解可溶烃,溶解度高的组分如苯、甲苯等对水溶解,被水带走 。5.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
39、、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6. 天然气水合物:是在较低温度与较高压力条件下由天然气与水分子形成的类冰非化学计的笼形化合物,其笼形结构由氢键连接水分子化学性质亚稳定,标准状态下分解快,遇火燃烧,故又称“可燃冰”。7. 次生油气藏:先期存在的油气藏由于各种地质作用遭到破坏,其中的油气发生再运移,在新的圈闭聚集形成油气藏,这样形成的油气藏称为次生油气藏。8.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油气成藏基本要素:生、储、盖、运、圈、保 六个基本要素概括为油气藏形成的四项基本条件:1充足的油气来源: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是最有利的。3有效的圈闭4良好的保存条件 9. 圈闭有效性与哪些
40、地质因素有关? 1).圈闭形成时间与区域性油气运移时间的关系2).圈闭距油源区的距离3).圈闭位置与油气运移主方向的关系4).水动力强度与流体性质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10. 有利形成油气藏的运移条件主要指哪些方面? 运移动力; 运移通道、输导体系; 运移方向1)盆地的构造格局是控制油气运移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盆地中的凹中隆、斜坡带、古隆起等构造单元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2)运移通道和优势输导体系也控制油气的运移方向;圈闭与生油中心之间有无流体封存箱,也影响油气运移的距离和方向。11. 、 形成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是什么?具有区域性长距离运移的条件:区域性的倾斜;岩性岩相稳定,渗透性好;连通性好。连
41、通的圈闭的溢出点依次抬高。油气源的供应区位于盆地中心,油气源充足。储集层中充满水并处于静水压力条件,石油和游离气一起运移。12. 从哪几个方面评价一个盆地的油气保存条件? 良好的区域性盖层 稳定的构造环境 相对稳定的水动力环境 岩浆活动不强烈13. 根据烃源岩、储集层、盖层三者在空间的配置关系,可划分为哪几类主要的生储盖组合类型,并比较其聚集效率。 正常式生储盖组合,顶生式生储盖组合,侧变式生储盖组合,自生自储自盖式生储盖组合 互层式生储盖组合:正常式与顶生式的结合。互层式的生储盖组合对油气聚集是最有利的;侧变式组合对油气聚集效率不如互层式;自生自储自盖式的生储盖组合接触关系有利,总体排烃条件
42、差。14. 简述天然气聚散动平衡机理?理论依据:扩散作用是物质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自发地发生的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转移,以达到浓度平衡的物质传递过程。聚散动态平衡原理在气藏形成过程中存在着两个同时发生的过程:一是:气源岩中生成的天然气通过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进入圈闭;另一个是:聚集在圈闭中的天然气因扩散等原因不断通过盖层散失。所以,当进入圈闭的天然气量大于通过盖层的散失量时,圈闭中的天然气就不断富集;反之,圈闭中的天然气就不断减少甚至枯竭。天然气成藏过程一直处于这种“聚”和“散”的动态平衡过程中。9简述重力分异聚集与差异聚集的原理、适用条件?(一)重力分异聚集原理第阶段: 油气进入圈闭,气在上,
43、油在中间,水在下;第阶段: 当油水界面下降到溢出点时,部分油从圈闭中流出;圈闭中只含油和气;第阶段: 当油气界面降到溢出点时,石油全部被从圈闭排出,此时,圈闭只含气。适用条件:单一圈闭油气水由于比重不同,在圈闭中会发生重力分异:(二)油气差异聚集原理前提: 在静水压力条件下,同一渗透层相连圈闭的溢出点海拔依次递增,而且没有局部支流运移和溶解气的影响。溢出点较低的圈闭中聚集天然气;溢出点较高的圈闭中聚集石油;溢出点更高的圈闭中可能只含有水。适用条件:系列圈闭在低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天然气,高处的构造圈闭中充满石油16. 简述引起油气藏破坏的地质作用及产物? 地质作用: 剥蚀和断裂作用 热蚀变作用
44、生物降解作用 氧化作用 水动力作用和水洗作用 渗漏和扩散作用 产物:次生油气藏 油气苗 固体沥青第七章1油气聚集带:受同一个二级构造带或地层岩相变化带控制的、有成因联系、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气田的总和。2. 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单位所控制的同一面积内所有油气藏的总和,我们称为油气田。3. 含油气系统:在任一个含油气盆地内, 与一个或一系列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相关,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史、包括油气成藏所必不可少的的一切地质要素及地质作用在时间、空间上良好配置的物理化学动态系统。4. 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圈闭条件,且已经发生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的沉积。5. 含油气盆地的结构与内部构造指什么?盆地的结构:盆地的基底、周边和沉积盖层是组成盆地结构的三大要素。内部构造:6. 油气系统如何命名?已知的(!):油气藏中的油气与源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步进电机选型课程设计
- 槟榔园监控安装方案
- 案件询问技巧课程设计
- 拆迁正规合同范本
- 高档商铺买卖合同范本
- 工程模板合同范本
- 招标合同范本拟定
- 班级期末总结会的开展计划
- 购车正规合同范本
- 福州消防水泵合同范本
- 西方思想经典导读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南师范大学
- 肿瘤科疑难病例讨论发热
- 新防火门使用说明书
- 2023年苏州科技城外国语学校小升初分班考试数学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 注射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
- 医院护理制度-专科护理门诊申请与管理制度
- 丧假证明【范本模板】
- 八大员资料员模拟题+答案
- 很牛的主图时间之窗通达信指标公式源码
- 外伤急救知识外伤急救包扎技术培训PPT教学课件
- Docker容器技术与应用Docke安全运维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