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_第1页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_第2页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_第3页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_第4页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 中国农村住房建设的成就 在我国经济建设以来,我国的农村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建国60年来,中国农村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取代了计划经济体制,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和小城镇迅猛发展。我国农村建设工作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建设和改造数百万村庄、发展数万个小城镇、持续改善农村和小城镇生态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社会和谐进步、为“三农”全局工作服务的路子来。中国广大农村展现出一幅幅特色鲜明、生机盎然的锦绣画卷。 城乡关系的根本性变化进入到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阶段 建国初期,我国综合国力还不

2、强,农业必须为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提供积累。因此,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除农房建设外,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相对缓慢。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乡人居环境产生了差距。新世纪以来,以5个中央一号文件为标志,城乡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乡关系更加协调更加紧密。 第一,城镇化健康发展,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繁荣,村镇规划和建设等也得到了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城镇化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城镇化在引领国家发展,在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全面增强。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2

3、%上升至1999年的30.79%,2008年城镇化水平达到了45.68%,60年年均增长0.95%,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有6亿多人。 第二,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机制正在形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十七大报告提出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工作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决定。通过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实施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措施,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机制

4、、新格局。 第三,农村人口向城镇持续转移,农村聚落形态不断变化。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就业岗位的大幅增加,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形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本地就业和回乡创业相结合的有序转移就业新局面。近些年农村常住户中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始终保持在1.2亿人以上,跨省流动的在6000万人,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经上升到41.5%。与此同时,农村的自然村和行政村的数量减少。2007年底,全国自然村、行政村(村委会驻地)从1990年的377.32万个、63.4万个分别调整到264.7万个、56.29万个。推荐精选 村镇建设法规体系的形成农村建设纳入依法规划、依法管理的渠道

5、60年来,我国农村经历了从自发建设到依法建设的过程。国家高度重视村镇建设的立法工作,先后出台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建制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村镇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和村镇规划标准等法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下发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村庄整治中规范农宅拆迁保护农民权益的意见、关于推进县域村庄整治联系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颁布村庄整治技术规范,指导各地初步建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有序推进、防偏纠偏和持续改善3方面机制。 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增加了城乡协调和镇乡村庄规划的相关内容,为农村地区的规划建设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依据城乡规划法,村镇建设司正在加紧

6、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制定镇乡村庄规划编制办法,研究乡村规划建设许可实施细则,调研农房建设引导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各地也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法规。截至2008年底,累计有83.5%的建制镇、54.4%的乡编制了总体规划,38.6%的行政村编制了建设规划;全国所有的省(区、市)、地(市、县)和75%的乡镇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村镇建设管理机构,村镇建设的企事业机构近万个,县、乡两级村镇规划设计室近500个,各类基层工作人员10万多人,有专业技术人员7000多人。 依据国务院批准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三定”方案,2008年7月设立村镇建设司,专门负责统筹推进村

7、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具体包括拟定村庄和小城镇建设政策并指导实施,指导镇、乡、村庄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指导农村住房建设、农村住房安全和危房改造,提出进城定居农民的住房政策建议,指导小城镇和村庄人居生态环境的改善工作,组织村镇建设试点工作,指导全国重点镇的建设。农村建设的规划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农民住房质量的明显改变农民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解决居住问题 我国数亿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自筹资金、自主修建、自我管理、自家使用,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推荐精选“住有所居”的基本目标。1957年和1980年,全国农房年末实有建筑面积分别为61.3亿平方米和98.3亿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分

8、别为11平方米和11.6平方米,砖木结构所占比例不足20%。2008年,全国农房建筑面积235.9亿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9.3平方米,比1980年增加了2.1倍;现有住房建筑中90%以上是永久性、半永久性住房建筑结构,砖混及以上结构的农房占到60%以上,农房安全居住水平有了根本性转变。农村地区住房存量资产大幅度增加,仅1984年2007年的24年间,农民群众共投入3.5万亿元建设各类农村住房,新增建筑面积132亿平方米,建筑面积存量约比城市多出近90亿平方米,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建设成就。 国家、地方政府和农村集体经济通过灾后重建、大型水利工程生态移民定居点建设、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和农

9、村残疾人住房改造等,加大对农村困难住户住房建设的帮扶力度。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2009年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工程,中央财政拿出40亿元资金,帮助农村试点地区改造近80万户农村危房,大力维护国家形象,增进民族团结,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建设逐步开展,如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农村的道路、厕所、排水沟渠建设,人民公社时期和农业学大寨运动中推动了村镇规划和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农房建设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农村家庭沼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住房和城乡建设

10、部在深入调研和总结先行地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了稳步推进村庄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工作,截至2008年底,全国已有12万多个村庄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1984年底全国通电村庄所占比例仅为45.6%,自来水受益人口只占农村总人口的4.9%。及至2007年,全国行政村中,主要道路硬化的占61.6%,实现集中供水的占46.7%,有垃圾集中堆放点的占31%,对生活污水和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庄比例分别为3.4%和11.7%,村庄基础设施配置逐步完善。在村庄里建成一大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设施,农村人居环境有了质的提高。 小城镇的迅猛发展城镇功能不断完善、集聚效益逐步显现 党中央、国务院历

11、来十分重视小城镇发展与建设。早在建国初期国家最高领导人就曾明确指示:“城市太大了不好”,要“多搞小城镇”。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推荐精选“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5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明确“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2008年,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发挥好大中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 近年来,小城镇的平均人口规模增加、综合承载力显著增强,集聚效益逐步显现,城镇功能逐步由乡村型服务功能向复合型

12、服务功能转变,在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全国建制镇由1979年的2851个增加到2008年的19234个,建制镇人口由1978年的4039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3785万人,全国建制镇(不含县城关镇)平均人口规模接近万人,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城镇密集地区甚至出现了一批5万至20万人口的小城镇。2004年原建设部会同发改委等6部门,确定了1887个重点扶持发展的全国重点小城镇,有力地推动了小城镇的率先发展,也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改革夯实了基础,提供了新的路径。 60年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村镇建设事业也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不断发展。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必须将村镇建设工作纳入

13、到国家“三农”工作大盘子中统一考虑,争取国家层面更多的支持;必须紧紧依靠广大的农民群众,接触农村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服务农民需求;必须与时俱进推动村镇建设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变革,不断推动农村建设从无序建设向依法有序建设,从单一的工程建设向人居环境建设,从独立村庄建设向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转变,实现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方法,城乡统筹,分类指导,抓住村镇规划、农房建设、小城镇发展和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的工作重点,推动全局性工作。就各方面来说,农村的居住条件有了显著的发展。具体有以下进步方面:1居住空间不断扩大 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长期得不到

14、改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农村居民建房的欲望十分强烈,住房支出基本呈线性增长。1978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8.1 m2;至2011年末,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6.2 m2,翻了四倍多,农民房子大了。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底,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面积已达到人均29.68平方米,与2000年人均24.82平方米相比,增长了15.6%;与1990年的17.83平方米 相比,增长了66.5%;与1985年的14.70平方米相比,增长了101.9%;与1978年的8.1平方米相比,增长了266.4%。 2住房品质越来越好 在农村经济逐步发展的带动

15、下,农民通过发展种养业、外出务工等渠道增加收入,农村住房情况有了明显的变化,新建住房逐年递增,住宅品质越来越好。平房逐渐转向楼房,竹草土坯、砖木结构逐渐转向砖混和钢筋混凝土结构。2006年,全国农村住房中楼房的比重为30.5%, 推荐精选砖混和刚混结构的住房比重为45.4%。住房状况得到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房屋的抗灾性能(水灾、风灾等)逐步提高。房屋质量高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全国农村居民家庭年末住房结构中,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大幅上升。2005年底,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住房已占到39.4%,与2000年的248%相比增长了14.6%。与1990年的6.8%相比增长了32.6%。与

16、1985年的2.1%相比增长了37.3%。砖木结构住房比例占一半左右,基本保持稳定。2005年末为47.6%,2000年为54.8%,1995年为56.7%,1985年为50.8%。 3宅内生活设施逐渐完善 在城市文明的熏陶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迫切向往与城市一样的居住条件,室内配套设施也逐步向城市靠拢。许多农村居民家庭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还安装了空调和卫生厕所。普查资料显示,中国自来水普及率达48.6%,89.7%的家庭没有饮用水困难,64.9%的家庭主要饮用安全净化水和深井水;12.8%的家庭拥有水冲式厕所。村民参与规划,盖房得看图纸了。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截至2005年底,全国约有乡村

17、人口9.49亿人,比1990年增加了5317万,但行政村的个数已由1990年的74万多减少到2005年的64万多;2005年,农民收入来源中,工资性收入已经占到36%,家庭经营非农业纯收入已经占到1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占到7%。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村庄规划正式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范畴,希望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 苏州市吴中区浦庄镇湖桥村是江苏省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06年请苏州市规划院的专家帮助村里做20062008年的3年规划。但是,专家只提供规划技术支持,规划草案发到了村里的每户人家,村民反馈意

18、见的达到80%以上,然后再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规划方案。如今的湖桥村,谁家盖房,先得看全村规划图,做到心中有数,再去找村干部,再也不能东建一户,西盖一家。湖桥村不仅规划出了自家住的房子,还规划出了用于出租的房子。 许多村庄或者集镇都有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印迹,一些村落和古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农民集中居住布局规划一定要特别重视保护、挖掘和传承村镇的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等特色资源,在规划中融合村镇的历史文脉、山水特征和现代文明,尊重乡村的自然形态和人文传统,注重保留历史凝重感和文化气息。 当然,集中居住并不适合每个村。农村房屋建设要和农民的就业方式和生活水平相适应。不能为了实现所谓

19、“城市化”而消除“庭院经济”,那些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一定要根据当地经济和生活模式确定农村居住模式,不能片面追求集中居住。 政府投入跟上,住房环境改善。“十五”以来,中央政府加大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除了通过村庄建设规划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外,还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或推荐精选“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引导农民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并不断加强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2001年到2005年期间,中央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累计达840多亿元,直接改善了农民生活条件。2000年以来,农业部还提出了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中央已累计投入60多亿元,直接建设农村户用沼气600

20、多万户。加上地方政府和村民自己的投入,截至2005年底,全国已推广应用农村户用沼气池1807万户,我国适宜地区农户沼气普及率达到12.5%。 据国家统计局农村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末,全国粮食主产区有69%的农村住户用上水冲式厕所,比上年增长47.3%;有10.5%的农村住户使用暖气,比上年增长27.5%;有9.1%的农村住户使用清洁燃料,比上年增长74%;有30.1%的农村住户饮用自来水,比上年增长10%;有54.2%的农村住户住宅外的路面为硬质路面。 4公共设施日趋配套 普查资料显示,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覆盖面有所扩大,给农村居民出行、就学、就医、娱乐和购

21、物等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 (1)交通方面。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25.0%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进村公路路面以水泥路面居多,村内道路路面以沙石路面居多。 (2)教育方面。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 (3)医疗方面。50.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74.3%的村有卫生室。76.1%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16.3%的村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4)文化业余活动方面。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5.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57.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5)购物方面。34.4%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0.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5-2%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5村居环境大有改善 近年来,中国以新农村建设、集镇建设为载体,使农村旧貌换新颜,逐步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同时,一般的农村住房都具有生活居住、农作物生产加工、贮存、晾晒等功能和区域,住房的简单使用功能相对完善,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