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汇报_第1页
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汇报_第2页
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汇报_第3页
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汇报_第4页
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汇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市水利局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汇报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45号文转发的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苏政办发3号文转发的关于我省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通知要求,自年以来,我市全面发动,抓住机遇,趁势而上,大力推进全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四年来的努力,基本完成了全市51家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现将有关改革情况总结汇报如下:一、基本情况我市地处沂沭泗水系的最下游,处于南北气候和陆海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洪、涝、旱、台风灾害十分频繁。据统计,建国58年来,风调雨顺的仅有7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每年都有灾害。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

2、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坚持不懈的开展水利建设,兴建了大中小型水库146座、流域性河道2条、区域性和地方性骨干河道60余条、大中型排灌站14座、30万亩以上灌区4处、大中型涵闸66座、主要河道堤防504公里、一线海堤141公里等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基本形成了防洪与挡潮、灌溉、排涝、降渍、调水等五大水利工程体系。在历次的防汛抗旱斗争中,已建的水利工程发挥了致关重要的作用,为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由于各类水利工程的兴建,组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形成了人数众多的水利工程管理队伍,水管体制改革前全市隶属于市、县区水利(水务)局直管基层水利管理单位共64个(不含水利站),职工1547

3、人,为全市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作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水利改革的不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积淀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短缺、人员臃肿、管理粗放和社会保障程度低等弊端日益显露,已经影响了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的充分发挥。对此,国务院和省政府高度重视,均先后出台了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我市紧紧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市政府于年11月20日以连政办发190号文下发了关于我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稳妥地推进市直属及四县直属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工作,目前基本完成了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并通过市级验收,改革后全市共有水管单位51

4、家、职工1284人。 二、明确改革目标通过3到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符合市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达到体制理顺、机制搞活、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运行高效。一是出台市、县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或方案);二是各水管单位的具体实施方案出台、明确其职能和职责、完成水管单位分类定性;三是完成水管单位的定岗定编、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测算,并得到编制部门的批准及财政部门的认可和书面承诺;四是搞活机制,竞聘上岗,基本完成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工作,逐步实行管养分离;五是用35年时间,财政性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六是明确水管单位考核责任制,规范管理,确保水利工程达到运

5、行高效的目标。三、主要做法(一)高度重视,切实加强水管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了省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后,我市高度重视,积极调查摸底,全面宣传发动,加强组织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市水利局成立了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水管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四县也均成立了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相应的工作班子,具体负责各县水管改革工作。同时,各地切实强化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真正把做好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纳入到各级各部门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周密组织,科学安排,保证了全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顺利推进。(二)出台实施意见,制订改革政策在市

6、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年11月20日经市政府批准,发布实施了由市体改办、水利局、财政局共同研究制定的关于我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实施意见(连政办发190号),指导全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2004年底至2005年初东海、灌南、赣榆、灌云四县人民政府均先后出台了各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意见(或方案)。为保证市直属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市水利局制定了市直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具体指导市直属管理单位进一步做好改革工作。全市各水管单位均根据市县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出台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并根据具体改革方案,积极稳妥地做好各项改革工作。(三)认真测算,着力做

7、好“两定”工作“两定”测算是水管体制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工作量大、政策性强、技术复杂,测算成果的质量关系到与财政、编制、社保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的效果,关系到编制的核定和“两费”的落实。为此,各地都把“两定”测算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组织学习,吃透精神,安排专人负责,按照“两定”标准认真测算,2004年4月完成了市局直属管理单位的定岗定编、经费测算工作,同时召开了市直属管理单位负责人、工管科科长会议,对测算好的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进行重新核定,确保人员和经费数据准确、岗位设置合理。四县水管单位的定岗定编、经费测算工作于2005年底基本完成,为进一步做好水管改革工作奠定了基础。(四)加强调研,做好水管单位

8、整合和定性工作做好分类定性,实行定岗定编,是实施水管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年我局对全市隶属于市、县水利(水务)局直管基层64个水利管理单位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这些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大多包袱沉重、经费缺口较大、管护投入不足、内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竞争与约束机制、管理方式粗放,管理手段单一等。为学习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先进经验,使我市水管单位定性、定编工作更加科学、合理, 2004年9月下旬市水利局分管局长带领四县水利(水务)局、人事局、财政局分管领导赴南通通州市水利局和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处考察学习,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理清了下一步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步骤。同时,市局又组织工程管理、财务审计、水行政

9、执法、人事管理等方面专家对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进行调研,从历史的、现状的,从工程的兴建缘由到工程所承担的任务、所发挥的功能和受益状况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调查,并充分分析讨论,决定将市属6个水管单位整合为4个,并根据各自承担的防洪排涝等水利工程管理运行的实际,确定为公益性水管单位。赣榆县水利局将直属的16个水管单位根据工程所在位置、范围等情况整合为7个,定性为公益性水管单位。其它三县水利(水务)局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直属的水管单位进行合理整合和定性。通过精简机构,有力地提高了水利工程管理效率。图二:整改前后水管单位个数对比图(五)主动汇报,争取市领导支持为了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我局主

10、要负责人多次向分管市长、市长等市领导汇报国家和省对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其它市改革进展情况。同时,以连水管2007121号“关于推进全市水管体制改革的请示”上报市政府,市政府刘永忠市长作了重要批示:“推进全市水管体制改革,这是全省统一部署的改革工作,有必要,也有要求,应予支持。请编办主动和水利局商定,提出具体意见,报市政府研定。”通过努力,11月2日市编委以连编200798号“关于调整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机构编制的通知”,对我局市属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机构编制进行了调整,将市临洪水利工程管理处、市区水工程管理处和石梁河水库管理处的经费渠道明确为财政拨款,核定财政拨款编制249名;市盐东水

11、利工程管理处机构编制暂维持原经费渠道,核定财政定补编制113人。市属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历史突破性进展。(六)强化督查,快速推进为快速推进全市水管体制改革进程,我市切实强化考核督查工作,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碰头会和赴四县督查改革进展情况,及时解决改革中碰到的难点问题,及时交流沟通信息,每月向省厅上报改革进展情况。为确保今年年底全面完成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去年10月份,我局主要负责人及分管局长又积极与县区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进行沟通、协调,帮助各县解决实际问题。针对四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进展缓慢的实际情况,11月下旬,市政府又组织市编办、财政、水利等部门负责人赴四县对水管体制改

12、革进展情况进行督查,确保了各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快速推进。(七)争取支持,协同改革为争取编制、财政等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我局多次邀请市编办、财政等部门领导进行座谈,详细研讨改革的思路和步骤,并邀请他们赴市直属管理单位调研和赴外地考察,借鉴他们成功的做法和经验。经过多次协调沟通,各相关部门对该项工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正是由于各级编制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水利部门的努力,全市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工作才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八)规范操作,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管单位内部改革工作一是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鉴于全市水管单位人员多、收入少、包袱重,加之水管队伍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工作

13、滞后等实际情况,我们在人事用工制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取消临时工,有条件的聘用季节工;开展竞争上岗。2005年4月份、7月份市局通过公推公选的方式,在全市水利系统中公开选拔4个直属管理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一批专业层次高、领导能力强、管理水平突出的年轻同志走上领导岗位。12月份,经过酝酿,又印发了市水利局直属事业单位中层副科级职位竞争上岗实施方案,经过公布职位、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评价、演讲答辩、初定人选、任前公示、决定聘用等共10道程序的严格筛选,按照“党管干部、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择优选拔了31位基层闸站所的所长。打破了原有的人员身份和

14、论资排辈的传统习惯,使一批优秀的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对新进人员实行公开考试的办法择优录用人员,并实行一年试用期和人才代理制度。对各单位职工也都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进行内部改革,采取闭卷考试、群众测评、领导考核、择优录取上岗人员;实行聘用制度。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人事部门有关文件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各职工同单位签订聘用合同,进一步明确人员身份、工作岗位、工资报酬等,并实行聘用合同签订制度,严格按照合同管理;规范经营活动。为强化目标管理,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全年规费征收、综合经营、堤防绿化、工程管理、安全生产等各项指标进行量化,任务分解到管理单位,并实行考核。二是改革工资分配

15、形式,增强发展活力。采用以岗定酬的改革方法,将工资分成基本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基本工资、岗位工资按月发放,绩效工资年底考核后根据工作业绩和单位效益发放。真正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改革中我们还试行工资总额逐步以绩效工资为主,基本工资、岗位工资为辅的办法,有力地调动了水管单位职工的积极性。如灌南县小潮河闸管理所和大村水库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工收入和工作效益稳步提高。三是推行管养分离,提高工程养护水平。由于维修养护经费还没有完全到位,工程的维修养护全面推向市场还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我市各地根据单位实际,采取多种方式推行内部管养分离。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

16、位进行工程维修养护,并签订协议书;对龙尾河等一些没有防洪任务的小型水利工程不定编或少定编,落实管理运行经费,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标竞标,形成河道新的管理模式,取得了管理投入少、管理成效好的结果,也避免了人员编制、养老和医疗保险等包袱的产生;对新建工程实行管养分开,如狮树套闸是我市城市防洪外围的一个控制性工程,年11月下旬新船闸全部贯通后,市局对狮树套闸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按照“管养分开”的原则,在系统内进行了招标管理,由市盐东管理处中标,该处以每年上交市局35万元,在不增加一个编制,不下拔一分经费的情况下,对狮树套闸进行运行管理。这样不但节约了管理经费,而且还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同时管理水平和环

17、境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四、改革成效(一)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明确了管理单位的性质、管理职责长期以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管理单位职能不清、权职不明、事企不分,直接影响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通过水管体制改革,水利工程管理体制进一步得到理顺。如市直属的石梁河水库管理处、临洪水利工程管理处和市区水工程管理处原来定为差补和自收自支单位,但从其承担的职能看均为公益性行为,故本次改革将其纳入纯公益性单位。全市整合后的51家参加体改的水管单位,改革前仅有8家为纯公益性、20家为准公益性、23家为生产经营性;改革后,按照其功能的不同,进行了合理定性,由市、县编制部门进行了合理定性并行文明确,共有42

18、家被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有9家被定性为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增加73.4%。同时,对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事企人员、职能进行了合理划分,明确了各水管单位的管理职能。图三:改革前后水管单位性质对比图 (二)合理定编,进一步优化人员结构、精简管理队伍改革前,我市64个管理单位,共有编制1401名,其中财政拨款编制217名、财政定补编制661名、自收自支编制523名,纯公益性人数仅占核定编制数的26.6%。;改革后,经各级编制部门重新核定编制1284名,其中财政拨款编制1055名、财政定补编制229名,纯公益性人数占核定编制数的82%。经过合理设岗,精减了管理队伍,初步改变了人浮于事的状

19、况。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并引进了部分管理技术人才,人员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管理人员素质明显提高,从而为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打下了基础。图四:改革前后水管单位财拨人员数量对比图 (三)进一步明确经费渠道,各项经费有了保障根据改革初期的管理现状调查结果,全市整合前的64个管理单位绝大部分为差补或自收自支单位,市直属6个水管单位市财政划拨的经费只有324.39万元,各辖县直属水管单位更是不足,一些管理单位靠自己找米下锅,职工月收入仅200300元,管理队伍人心不稳,管理工作难以落实。通过改革,各级财政加大了财政对工程管理的投入,并按照经费测算,合理确定“两费”,并以文件形式确定经费渠道,明确纯公益

20、性事业单位及准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益性部分的“两费”由财政负担,根据财力的可能作出了分年到位的承诺。市直属的4个纯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两费”,其人员经费已纳入2008年度财政预算支出,人员财拨经费为805万元。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逐年增加投入。经测算,市直水管单位的维修养护经费为1700.3万元,2007年,市直水管单位的维修养护经费市财政投入达66万元,2008年,市直属单位维修养护经费市财政投入增加至300万元。(四)通过内部改革,激发了管理人员积极性全市水管单位加强内部改革的力度,以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为抓手,引入竞争机制,通过科学设岗、自主报名、公开考试、民主测评等程序,择优确定各管理岗位人

21、员,实行竞争上岗。同时,改革分配制度,实行岗位绩效与工资挂钩,年终考核兑现,大大激发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根据水管体制改革精神,对落聘人员安排承担工程的养护工作,在内部完成管养分离的第一步改革。(五)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提高了工程管理水平2004年省厅下达了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办法和各类工程管理千分考核标准,我们将此作为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相配套文件,以此为标准抓好各水管单位的管理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扎扎实实开展了考核工作,在抓好石梁河水库管理处争创省一级、盐河南闸管理所争创省二级水管单位试点工作的同时,在全市河道堤防、水库、闸站等国管单位中全面开展达标创建工作,管理单位对照千分考核标

22、准找差距,努力整改存在的突出问题,管理面貌大有改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不断推进和深化的长期工作,下一步我市的主要工作:一是加快水管单位财政资金落实到位工作。我市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加快水管单位财政资金落实到位工作,为水管单位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强水管单位能力建设,继续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我市将以这次改革为契机,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尽快培养出一支文化水平高、业务素质硬的复合型技术管理力量。按照“按需设岗,以岗定人”的原则,明确岗位任职条件和岗位职责,激活内部运行机制,优化单位人员结构,提高水管

23、单位人员整体素质;三是按照水利工程目标管理要求,将所属工程管好、管出成效,努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我市将积极开展省级水管单位的创建工作,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离不开上级政府的重视和关心,离不开省厅领导的指导和帮助,离不开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和协作,离不开各水管单位广大干群的理解和配合,通过大家共同努力,基本完成了全市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市直和各县的体改工作均通过了市级验收。待通过省验收后,我们将继续深化水管单位的内部改革,积极推行管养分离, 建立符合我市市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理顺、机制灵活、机构合理、人员精干、服务优质、环境优美、运行高

24、效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阜阳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阜阳市水务局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体改办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国办发45号)和省政府转发省发改委、省水利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皖政办2004102号)下发后,我市把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发改委、人事局、编办、财政局、水务局等相关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阜阳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阜阳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同时督促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组织,进行学习、宣传、贯彻,结合我市实际,按照统一部署,本着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的

25、原则,开展各项工作。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及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配合支持下,我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于2008年8月全面完成,并于2008年底通过了省级验收。一、改革背景水管体制改革前,我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没有进行,水管单位仍然维持原全额和差额事业单位性质,纯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没有定性。为做好水管单位体制改革,2004年初对我市水管单位状况进行了调研。我市位于全省西北部,黄淮海平原南端,辖3区1市4县,总面积9775平方公里,人口897.5万人。淮河位于我市南部,流经我市几大支流有洪河、颍河、泉河、茨淮新河、黑茨河等自南向北依次分布。建国以来,我市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形成了数亿元的水利固定资产。当

26、时,全市主要堤防1455公里,保护耕地348.77千公顷,保护人口466.05万人;防洪排涝涵闸932座(大型闸8座,中型闸43座,小型涵闸375座,微型涵闸508座)。固定机电排灌站1895处,固定机台数2724台套,装机容量105280千瓦。这些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使我市初步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供水等较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为防御水旱灾害、保护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除省淮河局管理范围外,我市管理的大型闸4座、中型闸41座,内河堤防长901公里。国有机电排灌站58处,装机286台套,装机容量48729千瓦,有效排灌面积148.09万亩(排涝76.28万亩,灌

27、溉63.11万亩,排灌结合8.7万亩)。其中:中型泵站18处,装机135台套,装机容量28795千瓦,有效排灌面积106.28万亩(排灌62.18万亩,灌溉39.1万亩,排灌结合5万亩)。我市水管单位有两大类,一类为堤防闸坝管理单位,一类为机电排灌站。承担着防洪、排涝、灌溉、经营管理等任务。年底止,全市水管法人单位有43个(堤坝14个,排灌29个),占全市水利法人单位114个的37%。在职837人(堤坝481人,排灌356人),占全市水利职工总数3368人的25%。离退休224人(堤坝124人,排灌100人)。全市水管单位资产总额80275万元(堤坝64452万元,排灌15823万元),占全市

28、水利资产总额112381万元的72%。固定资产原值93340万元(堤坝77995万元,排灌15345万元)。其中:公益服务性固定资产原值83914万元(堤坝75232万元,排灌8682万元),占固定资产原值的90%;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原值9426万元(堤坝2763万元,排灌6663万元),占固定资产原值的10%。由于受计划经济和“重建轻管”思想的影响,水利工程管理中长期积淀的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水管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由于我市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没有进行,水管单位机构设置不合理,大中专毕业生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断层;水管体制不理顺,条条与条块、专管与群管同时存在;单位定性标准不统一,

29、性质不明,事企不分,责权不清,管理粗放;工程缺乏科学分类,公益性水管单位效益难以发挥,经营性水管单位市场竞争机制无法形成,一些水管单位不能良性运转。二是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经费严重不足,工程老化失修,安全状况堪忧。我市地方闸坝及排涝等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在90%以上,按照财政部水管单位会计制度规定每年计提公益性固定资产折旧近2千万元,逐年形成公益性累计亏损。长期以来,重建轻管的思想得不到扭转,分级管理、分级负责无法落实。由于地方财政困难,财政补贴有限,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等项目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河道堤防工程险段多,防洪标准低;涵闸工程由于缺乏必要的维修养护,老化、碳化、失修严重,长期带病运行

30、。三是国有机电排灌站面临种种问题和困难。如:水费成本价格不合理,水费征收过程中存在截留、挪用现象,行蓄洪区运用补偿没有结合考虑补偿水费,国有泵站“以丰补歉”能力较弱等。以上问题导致了大量水利工程得不到正常管理和维修养护,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衰减,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较大隐患。因此,加快水管体制改革,从体制上和机制上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维护和良性运转已经迫在眉睫。着项改革对于巩固水利基础产业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二、改革方案按照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和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的具体规定,各水管单位结合工程管护实际,严格认真对照定岗、定额标准进行

31、测算,通过单位定性、科学定岗、合理定员、准确测算管理和维修养护项目经费等环节,确定各单位改革方案。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汇总、有关部门审核后,形成县市区8个和市直1个水管体制改革方案,报政府批准实施,并进行分级检查验收。三、改革措施及实施自2004年至2008年8月,在上级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的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和支持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充分提高认识,加大督查检查和指导力度,我市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得以稳步推进和顺利实施。主要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学习宣传阶段。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下发后,我市各级相继成立了水管体制改革领导组织,设置办事机构,明确办

32、事人员,做到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有人抓,水管体制改革事情有人办。组织学习和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和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定岗标准、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定额标准的具体规定,积极主动向本级政府汇报,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同时,在水利系统广泛宣传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大限度地营造水管体制改革的良好氛围。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本阶段是水管体制改革工作的核心。各水管单位按照“尊重历史、依据政策、实事求是、积极稳妥”的改革原则,对照水利部、财政部定性、定额标准,结合实际进行认真测算,根据定岗标准合理测算人员定额,根据管护工程类型和管理任务编制年度工程维修养护项目经费标准,科学定岗、合理定员准确定额,及时制定水

33、管体制改革方案。第三阶段:市级验收阶段。根据国家水利部和省水利厅关于“进一步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进度的通知”要求,我们按照安徽省发改委和省水利厅关于印发安徽省市县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验收办法的通知(发改体改2007312号)制定的验收内容和评分标准,由市发改委、人事局、编办、财政局、水务局等相关单位组成水管体制改革验收组,对完成水管体制改革任务并获政府批准执行的市直单位和县(市、区)和市直单位的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成果进行初步验收。通过验收的8个县市区和市直水管单位的45个水管单位中,35个定为纯公益性全额供给事业单位,6个定为准公益性差额供给事业单位,4个定为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四、改革

34、成果截至2008年8月,我市应实施水管体制改革的8个县(市、区)和市直水管单位, 相继完成水管体制改革各项工作,并顺利通过了省级验收。通过验收的8个县(市、区)的38个水管单位中和市直7个水管单位,定性为纯公益性财政全额供给事业单位35个,定性为准公益性财政差额供给事业单位6个,定性为经营性自收自支事业单位4个。经过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努力,按照政府批准的改革方案,我市水管单位人员事业经费已全部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落实兑现,工程维修养护经费部分县落实情况较好。水管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水管单位得到了较为合理的定性,从体制上、制度上建立起职能清晰、责权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二是稳定了管理队伍,从经济上保证了水管单位职工的切身利益,摆脱了以往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无保障、人心涣散的局面。三是基本落实了工程维修养护费用,为水利工程安全正常运行提供了经济基础。二、经验体会我市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得益于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水管体制改革文件提供的政策保障,得益于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