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环境学_第1页
城市生态环境学_第2页
城市生态环境学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城市生态环境学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填空1. 环境: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个中心事物而言的,总是作为某个中心事物的相对面而存在的。环境是空间实体,也是物质实体 。2. 生态:现今生态不仅是指一种“关系”,而且是一种复杂关系的和谐。城市生态是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关系的和谐。3. 城市生态环境:在特定城市区域中,城市居民与城市环境的统一体,以及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物质能 量流动的因素,称为城市生态环境;研究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称为城市 生态环境学。4.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环境系统,包括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拥有可数量化的 能流物流,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2、与城市生态系统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城市生态系统侧重网络结构关系和调控机理的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侧重环境特征、要素结构功能的变化,以及污染物的环境行为和效应的研究。5. 城市生态环境 有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组成。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又由 物理环境和生物环境组成;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由 城市设施、社会服务和生产对象组成。6. 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 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净化和资源再生功能。7.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有 少量生产者、大量消费者和少量分解者组成。系统不能自给自足,营养级结构是倒金字塔,不稳定。所以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8.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

3、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系统功能的发挥。系统的功能 总是与其结构相适应,要提高功能必须优化结构。二、简答题1.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对象是城市,是城市空间范围内,围绕着以人群为中心的人类住区各种物质实体(如大气、水体、土地、生物、各种城市设施等)和社会因素(如人口、经济、科技、文化等),即研究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综合体,是城市居民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 城市的概念和性质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人口、活动、设施、物质、科技、文化高度集中,并不断 高速运转的开放性有机综合体。人口高度集中、物质高度集中、设施高

4、度集中、活动高度集中、科技文化高度集中是城市区别于乡村的 基本特征。人、物、空间,是构成城市的三个基本因素,三位一体,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主体是城市的 根本性质。3. 城市生态环境学的性质和任务城市生态环境学的性质:综合性、边缘科学、二重属性 。城市生态环境学的根本任务 :从整体上来协调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城市生态系统平衡来支持和保障城市的持续发展,为建设一个规划布局合理,配套设施齐全,有利工作,方便生 活,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环境,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生态环 境研究的目的和任务。4. 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

5、内容:1)城市生态环境的组成和结构;2)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3)城市生态环境中能流、物流和信息流;4)城市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5)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调节控制。城市生态环境学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熵的法则、耗散结构和反馈作用的原理;实践方向。三、问答题1.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的基本特征1)人居主导地位;2)人工物质系统极度发达;3)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不完全性;、4)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5)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开放性;6)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脆弱性和非稳态平衡性;7)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有限性;8)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能量流动的单向性和低效性;9)城市生态环境系统是人类自我

6、驯化的系统。第二章城市地质地貌一、简答题1. 城市建设中主要的地质问题包括:城市地质稳定性、城市地质安全性、城市地质基础、城市地下水供水条件。2. 影响城市建设的主要地质因素有: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质构造、地壳升降活动、地震。3. 城市化过程中引起的主要地貌变化1)流水作用过程的变化;2)重力作用过程的变化;3)碦斯特地貌过程的变化。4. 城市地貌的类型及特点城市地貌类型包括:自然成因地貌、人工成因地貌、混合成因地貌。其特点分别如下。1)自然成因地貌是指几乎未受过人类活动影响的地貌体,属于覆盖全球的构造地貌,是塑造城市 地矛盾基础;2)人工成因地貌是由人类的作用力和人类掌握的物质能量构成,是

7、人工堆积和剥蚀的地貌实体, 是相对独立的地貌体。具有按人类的意旨塑造,形态各异,风格不同,形成速度快,扩展范围 大等特点。3) 混合成因地貌是人工地貌体叠加在自然地貌之上,或人类活动作用对自然地貌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丹作用量值仍小,未能形成独立的地貌体,故又称“人工叠加地貌”。4)自然成因地貌是人工成因地貌和混合成因地貌的基础,混合成因地貌是城市地貌的主要特征。 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城市地貌的组成结构过程都有不同,随着城市的发展,自然成因地貌不断 受到改造,人工成因地貌迅速增加,城市地貌结构发生了变化,向混合成因地貌和人工成因地 貌转化。5. 影响城市活动的主要地貌要素1)地表形态:地面起伏度、地

8、面坡度、地面切割度;2) 地面营力过程和效应:自然地貌营力、人类作用营力和效应(地面侵蚀、河湖淤积、融冻作用);3)地面组成物质。6. 城市主要地貌灾害及防治措施城市地貌灾害主要包括:地势造成的城市洪涝灾害、重力作用造成的滑坡、崩塌灾害、认为作用产生的 地面沉降。滑坡崩塌的防治措施:1)建设前做好地质探测,对建设用地的地形特征、地质构造、水文、气候以及土体或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做出综合分析与评定;2) 选择稳定的地段,在选择建设用地时应避免不稳定的坡面;3) 在选用有滑坡可能的用地时,应采取具体工程措施,如避免切坡和保护坡脚;4) 冲沟发育地带,要分析冲沟分布、坡度、活动与否,发育条件等,以便采

9、取措施,如绿化固坡,修 护护坡工程等。地面沉降的主要防治对策和措施: 对于沉降严重的地区可采用人工提水回灌, 但是任何措施都不可能是 破坏的地面形态复原。所以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控制地下水开采,限量开采;对水紧张的地区进行 分质供水,一水多用,循环用水和治理水污染。二、问答题1. 城市发展不同阶段地貌特点及管理1) 初期营力平衡,注意合理开发。城市发展初期,建筑活动一般地说与地貌营力相平衡,所以说此阶 段要注意合理开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2) 建设期侵蚀强,沉积负荷量大,要注意防侵蚀。随着城市的发展,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加强,建设活 动增多,不透水面积增大,改变了地面的渗透和洪水滞后时间,从而

10、引起平均渗透速率下降;另一 方面在有些地区,植被被清除但没有建设房屋、街道,从而增加了下渗速率,降雨峰值与洪峰之间 的滞后时间缩短,城区地面侵蚀作用加强,河流沉积物输送率加大,沉积负荷增加,所以此阶段要 注意防侵蚀。3) 城市建成后不透水面积大,注意防洪涝崩塌。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土壤为不透水地面封闭,渗透 速率下降;洪水滞后时间缩短,洪水威胁加剧;地面侵蚀减弱;河流携带的负荷减少与增加的径流 不相适应, 河流系统处于不平衡状态, 结果在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的交接部位引起强烈的侵蚀作用。 人工坡面多呈不稳定状态,块体运动加剧。因此,城市开发建设不同时期,应根据当地的地形要素和气候、水文、土壤、植

11、被等,采取不同的 管理保护措施,如尽可能少干扰地面的稳定状态,减少裸露面积,尽量缩短地面裸露时间。积极采 取有效措施护岸、保坎、修筑台阶来防止和减少侵蚀。修建大口径排水灌渠,分散或增大径流,减 少洪涝等。2. 地貌环境对城市开发建设的影响1) 地面部位与城市分布,地貌环境影响城市的分布格局、城市的区位和城市的地域结构等。以中国的 城市分布来说,绝大部分的城市分布于平原、河谷、山间盆地和山麓绿洲等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 地带。2) 地貌形态结构与城市布局,作为城市下垫面和物质基础的地貌环境,其类型、形态、结构、过程等 对城市都具有决定性和制约性的影响:a) 影响城市区位条件、布局、地域结构;b)

12、影响城市形状的形成和发展;c) 影响城市空间分区、布局、结构;d) 影响城市发展规划和景观风格;e) 地貌结构形态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种类、 分布、 利用方式、 利用程度和效益, 从而影响城市港口、 机场建设,交通、城镇布局、旅游业发展。3) 地形坡度与城市开发建设,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来看,平缓地形是最有利于城市建设发展的外部条 件之一;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布局来看,平缓地形也是最有利于布局;从城市整体建设角度来看, 平缓地形城建投资省,丹平缓地形也不能过于平缓,否则也会变成不理因素。4) 地面组成物质与城市开发建设,地面组成物质既是地貌作用过程的物质基础,也是城市的立地条件 和依托,城市各种建筑物

13、和构筑物的地基基础,都是坐落在表土和底土之上。城市各种建筑物和工 矿建设都必须考虑到表土和底土的性质。不同成因类型的表土和底土,其承载力有很大差异,对城 市建设、交通、地质灾害等均有影响。第三章 城市气候一、 简答题1. 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1) 城市直接辐射和总辐射比郊区少;2) 城市气温比郊区高,形成城市热岛;3) 城市的风速比郊区小,风向不稳定;4) 城市空气多湍流运动,有热岛环流和城市风;5) 城市蒸散量和空气湿度比郊区小;6) 城市云量比郊区多,尤其低云;7) 城市的雾郊区多,有的还有光化学烟雾;8) 城市降水比郊区多,尤其是对流性降水。2. 城市化对气候影响的机制1) 城市下垫面性质

14、变化及其影响,城市下垫面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指城市下垫面热力学特性(比热、 热容量、吸热、反射、投射等) 、水分循环特性(蒸发、蒸腾、凝结、透水等)和动力学特性(摩 擦、阻滞、抬升等)的变化对城市个气候因子的影响。2) 城市大气成分改变及其影响,城市大气成分中固态颗粒物和气态的有毒有害气体含量增加,造成大 气污染,降低城市空气的透明度和能见度,改变太阳入射角度、大气散射辐射和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的能力, 促使入城市的太阳辐射减少, 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产生较多的逆辐射, 对地面有保温作用。3) 城市人为热释放及其影响, 城市人为热使城市区域增加许多热量收入, 改变了城市区域的能量平衡, 形成城市热岛

15、。3. 城市大气分层 城市大气分层在垂直方向可分为:1) 城市覆盖层:地面以上至建筑物屋顶;2) 城市边界层:建筑物屋顶到积云中部;3) 城市羽尾层4. 什么是城市热岛城区气温高于四周围郊区, 如果绘制等温线图, 则形成等温线呈闭合状态的城市高温区, 人们把这个高 温区比喻立于四周围较低温度的乡村海洋中孤岛,称为“城市热岛” ,这种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或 统称为城市热岛。5. 城市热岛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机制1) 城市热岛的空间分布a) 水平分布:城市高温中心出现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城区;城市高温区内 等温线稀疏,气温水平梯度小,而城区边缘气温水平梯度大,等温线密集;闭合等温

16、线分布和 走向大致与城区轮廓平行;城区由于土地利用类型和下垫面性质不同,气温也有高低之分。b) 垂直变化: 一般, 白天城郊差别不明显; 夜间, 因城郊气温垂直变化不同, 城市地面热岛明显, 强度大,向上递减,到一定高度出现“交叉现象” ,郊区整层表现为辐射逆温。2) 城市热岛的时间变化a) 城市热岛强度的日变化:日落后 3-5 小时城市热岛强度大,午后 13 时最弱。不过热岛强度的 变化不是直线的升降,而是呈波浪式起伏。b) 城市热岛强度的年变化:一般来说,城市热岛出现在高气压,少云,湿度小,大气稳定的天气 条件下。所以我国季风气候区,城市热岛强度年变化一般是秋冬强,出夏季弱。c) 城市热岛

17、的其他不规则变化:随城市人口规模、密度而异;随城市建筑密度而异;随城市土地 利用性质不同而异;随下垫面形状、街谷、城市布局而异;随城市气候条件而已;城市热岛强 度还因天气气象条件和认为因素不同而出现非周期性变化。6. 城市大气水分效应一般情况下, 城市化结果使城市的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均小于周围郊区; 城市云量多于郊区, 尤其是低 云;城市雾量对于郊区, 尤其是浊雾。 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有争论, 以往的研究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看法: 降水增加,尤其是城市的下风向;降水减少;无影响;对流性降水明显增多。7. 城市化影响降水的机制1) 热岛效应:容易形成对流云和对流性降水。2) 混浊岛效应:有利于水汽凝

18、结,生成降水。3) 摩擦阻挡效应:使云滴绝热升降,凝结并形成降水,并停留降水。另一方面,城市建筑物,人工铺 装的路面不透水层,使空气温度减小,不利于降水形成。8. 城市降水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1) 城市降水强度增加,使城市雨洪径流量增大,洪水增多,加剧土壤侵蚀,加速河湖和下水道系统淤 积,使城市排水管网漫溢增多;2) 降雨总量增大,冲洗污染物增多,水体污染加剧,水处理负担加重;但另一方面,径流量增大,提 高自净能力,又可改善水环境污染;3) 强对流行降水增多,多伴随冰雹等灾害天气,农业受灾减产;4) 降水量减少,缺水、干旱,又使供水费用增加。9. 城市化对风的影响1) 摩擦使城市风速减小,但又一

19、临界风速值;2) 城区内因受热不均而产生街道风;3) 城区峡谷效应产生“急流” ;4) 建筑物的阻碍效应;5) 城市风分布不均,时大时小,阵性大,风向不定。10. 什么是热岛环流 城市四周郊区较冷的空气向城区辐合,上升到高空辐散,向郊外流出并下沉,引起局地环流,称城市热 岛环流。二、问答题1. 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1) 城市热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 加重城市空气污染;b) 影响取暖季节和能耗;c ) 影响城市积雪;d) 影响无霜期和物候期;e) 夏季,热岛效应加强城市高温的酷热程度,易产生高温灾害,影响健康舒适。2) 城市热岛防治对策:根据城市能量平衡方程:Qn+Qf=QH+Q

20、E+QG+,要削减城市热岛效应, 一方面要使方程左边的收入减少:a) 削减人为热的排放;b) 削减城市净辐射量:增大城市反射率、合理规划城市建筑物的高度和密度、削减大气污染,以 减少大气逆辐射,也可以使城市净辐射量减少。另一方要使方程右边项增大:a) 增加城区水域面积和喷水洒水设施;b) 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2. 城市风场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 盛行风与城市规划a) 季节变化行 在季风区,风向随季节转换而变化,冬、夏季主导风向风频相当,但风向相反或接 近相反。城市规划布局要尽量避开冬夏对吹的风向,选择最小风频风向。b) 主导风向型 主导风向型的地区, 全年吹一个风向的风。 所以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宜

21、布置在主导风 向的下风向,居住区置上风向。c) 无主导风向型 无主导风向的地区, 全年风向不定, 应着重考虑风速, 有污染的工厂企业宜布置 于最大平均风速的风向的下风向。故有d)小风、准静止风型由于准静止风型的地区,城市无法从污染风频中寻找污染最小的方位,污染的工厂企业宜布置于卫生防护距离之外,将生活区置于安全区内。2)局地环流与城市规划a)海陆风、山谷风的影响 沿海城市,海陆风或湖陆风显著,风向以日为周期有规律地交替,白 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因此,城市规划布局应将工厂企业和居住区均平行海岸布置,污染机 会最小。山区城市,山谷风显著,风向也以日为周期有规律地交替,白天吹谷风,夜间吹山风, 城

22、市规划时,不但要考虑山谷的方向,而且要考虑谷风大于山风的特点。b) 热岛环流的影响 由于城市热岛环流的存在,气流从四周郊区向市区辐合、上升,一方面携带郊区工厂排放污染物进入市区汇集。另一方面由于干湿沉降作用,污染物停留低空,加重城市污染。再者,城市夜间由于有浅薄的不稳定层结存在,微弱的对流容易吧污染物带到地面,使城 市夜间污染物浓度较高。所以要规划建设环城防护林带。c)局地气流的影响 气流翻越高达建筑物时,在背风面下沉,风速减小,产生涡流,阻碍污染物扩 散,加剧城市局地污染。故城市规划要设计高烟囱排放,建筑物与高大烟囱之间距离布局要合理。再加上城市街道风造成的热力小环流,这些都会使城市局地污染

23、浓度增大。城市规划时也 需给予考虑,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第四章城市水文及水资源一、简答题1. 城市化对水系的影响,包括:地面水系人工化、地下建成排水系统。2. 城市化对水分循环过程的影响,包括:蒸发量减少,地面径流量增加,渗透到地下的量减少。3. 城市化对河流水文性质的影响,包括:流量增加,流速加大;径流系数增大;洪峰增高,峰现提前,历时缩短;径流污染负荷增加。4. 城市化对地下水的影响,包括:地下水位下降,局部水质变差;水量平衡失调;生态环境恶化。5. 城市化对水量平衡的影响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为:W=(P+R+G)-(E1+E2+R1+G1+S)城市水量平衡方程式为:W=(P+R+G+T)-

24、(E1+E2+R1+G1+S+T1) W时段内区域水量变化P:降水量R, R1分别为地表径流流入量与流出量G, G1分别为地下提取与渗入地下水量E, E1分别为地表蒸发和植物蒸腾水量S:为生态系统组分内贮水量T, T1分别为上水管输入水量和下水管输出水量。6. 城市水资源的主要问题1)城市用水量激增,水资源短缺;2)城市水质污染严重;3)城市用水不合理,城市水资源问题的实质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7. 城市水资源系统的组成和结构,包括:供水系统,用水系统,处理系统,管理系统。8. 城市水资源系统的特征1)城市用水门类多,用户情况复杂;2)城市供水需求连续性、保证率高;3)水质要求高;4)城

25、市用水集中,用水量增长快,节水潜力大;5)城市水资源系统具有开放性。9. 城市河流的生态环境功能1)就进供水的功能;2)供绿和降温增湿的功能;3)提供便捷的交通条件;4)提供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基础;5)提供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场所;6)提供自然教育课的天然实验室。10. 城市河流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1)保持河流原来的自然地貌特征;2)维持河流的水文特征;3)保持河流水质清洁;4)合理开发利用。二、问答题1. 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主导思想:积极开发水资源和实行全面节约用水,以缓解目前存在的城市和农村严重缺水危机,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

26、、经济发展对 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水文、 生物和化学等方面的自然功能以及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充分地利用水资源,使得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目标:1)满足城市生活和工农业可持续用水需求;2)实现水资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实现地下水开采与补给的良性循环;4)控制水环境污染,实现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企业污水水质达标排放,扭转水资源质量退化与枯竭的趋势;5)实现污水资源化,循环用水,高效用水。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的对策与措施1)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究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2)依靠科技进步,推

27、广应用新技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率;3)开源与节流结合,实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4)健全和完善城市水资源管理机制。第六章城市绿地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一、简答题1. 城市绿地的功能城市绿地的功能多种多样,我国国务院颁布的城市绿化条例规定:城市绿化首要任务是改善生态环境,城市绿地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包括:环境功能、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2. 城市绿地的类型和特点类型:1)公共绿地;2)居住区绿地:3)单位附属绿地;4)防护绿地;5)风景林绿地;6)生产绿 地。特点:1)多元性明显;2)分布零星分散;3)按点、线、面三种形状布局;4)结构单一;5)在管理上分散。3. 城市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1 )光能效

28、应。减光效应、削减太阳辐射效应、热量平衡效应。2 )降温增湿效能。3 )碳-氧平衡效应。4 )净化环境效应。绿化植物对二氧化硫的净化效应、绿化植物对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净化效应、绿化植物的减尘效应。4. 城市绿地系统资源调查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对象和范围城市绿地系统资源调查的特点 :调查要求精度比一般山地森林资源、植被资源高。基本要求 :1) 要与国家森林植被调查和管理相衔接;2) 要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求相适应;3) 要与城市绿地可持续经营的要求相适应。调查对象和范围 :对划入城市行政区域内全部土地上的绿化植物及其生境资源作调查, 包括水平绿化和 垂直绿化的面积和植物资源。城市绿地系统资源调查的主

29、要内容 :1) 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环境资源调查;2)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资源调查;3) 生物多样性调查;4) 社会需求调查。5. 城市绿地系统资源调查的方法:1) 绿地面积调查;2) 绿地生物量调查;3) 城市绿地系统景观资源调查;4) 绿地系统健康状况调查。6. 城市绿地规划的主导思想是: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7. 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和依据:1) 生态功能优先原则;2) 因地制宜原则;3) 整体优化原则4) 以人为本原则;5) 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结合的原则;6) 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结合的原则。8. 城市绿地定额指标及其计算1) 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面积 / 城市总面积,以 %表示。2) 建

30、成区绿地率 =城市绿地面积 / 建筑用地面积,以 %表示。3)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告绿地面积/城市常住人口,以 m2/人表示。4) 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绿地面积/城市常住人口,以 m2/人表示。9. 指标的确定 影响指标确定的因素主要包括:1) 影响城市绿地指标的因素;2) 使空气中碳、氧保持平衡;3) 能满足减少空气中粉尘和有害气体的含量,降低噪声强度,保护和提高环境质量的需要;4) 能满足旅游休息的需要。10. 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布局1) 均匀分布,连贯称完整的绿地系统;2) 因地制宜,与河湖山川自然环境相结合;3) 布局形式多种多样,块状、环状、放射状、放射环状、网状、楔状、带状、指状8

31、 种。11. 城市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1) 城市绿化植物选择的一半原则:适地选树、适时选树、适生境选树、适生态学规律选树。2) 城市绿化植物的配置:乔木与灌木的搭配;落叶树与常绿树的搭配;平面立面配合。第七章 城市环境污染、简答题 1. 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及主要的污染物 城市环境污染的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主要的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和化学性污染物。物理性污染物只要是噪声污染、光污染和电磁污染;化 学性污染物主要是有机污染物和化学污染物。2.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现状1)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不容乐观;2)城市水体有机污染加重,饮用水源水质下降;3)城市噪声污

32、染严重;4)城市固态废弃物产生量逐年增加,处理率低。二、问答题1. 我国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防治对策我国城市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城市人口迅速膨胀, 公告基础设施, 特别是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薄 弱;不少城市缺乏周密的、有预见性的总体规划;决策、措施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不高;环保资金投入 不足,管理不善;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化的污染控制能力较弱。防治对策: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把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及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做到 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和规模,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布局;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制度;在 推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33、改变城市能源结构和燃烧方式,积极提高水 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开发与节约并重;保护和节约水资源;加强城市环境 基础设施建设。2)污染者负担,该政策的具体的措施有: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对 布局不合理的工厂搬迁和对污染严重的工业实行淘汰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3)加强环境管理。强化环境管理的具体措施有:法规和标准;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加强监督管理;推 行新的环境制度和措施。第八章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一、简答题1.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含义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运用政策、法规、经济、技术、行政、教育等手段对城市生态环境各种生态关 系进行调节控制, 对城市生态环境系

34、统的结构、 功能及调度进行管理和调控, 协调城市中人类社会经济 活动与环境的关系,限制或禁止损害环境质量的行为。2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内容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内容包括城市环境质量管理和自然资源管理两个方面。城市环境质量管理包括: 水、土、气、声和固体废物的控制管理。自然资源管理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 等的开发保护管理。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内容包括 4 大领域: 1)由生产生活引起的环境污染; 2)由建设开发活动引起的 环境影响和生态破坏; 3)由经济活动引起的资源损耗和补偿; 4)有特殊价值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资源保 护。3.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的主要方针中国环境管理的 32 字方针:全

35、面规划、布局合理、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 护环境、造福人民。中国环境保护三大政策: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中国环境保护 8 项制度: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2)“三同时”制度; 3)排污收费制度; 4)环境保 护目标责任制制度;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6)排污许可证制度; 7)污染集中控制制度; 8)污染限期治理制度。4. 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是根据国家、地方、行业制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要求按标 准控制环境质量,使之符合既定目标。污染物控制指标一般分为综合指标、类型指标和单项指标。污染物总量

36、控制管理是指环保部门控制一个地区的某种污染物排放量,以达到预定的环境质量目标。假定某一地区的污染物 X,限制在一定的环境容量 m的范围,则该地区的该污染物排放总量Q应小于或等于 m。5. 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措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措施主要包括:1) 建立、健全合理的城市生态结构;2) 建设城市生态环境综合防治工程系统;3) 采用多种治理技术控制大气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4) 保护城市水源地,发展城市污水资源化技术;5) 发展城市物理污染控制技术,积极治理噪声污染;6) 注意保留和扩大城市绿地,建设防护林带;7) 研究和推广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技术;8) 开展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整治;9) 落实城市

37、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6.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特性 我国程度土地资源的特性主要包括:区位条件的重要性;开发利用的集约性;需求扩大的稀缺性。7. 城市特地综合评价因素体系评价因素体系包括自然条件、 环境质量、 城市设施、 土地区位 4 大类。其中自然条件包括水文地质、 地质地貌条件;环境质量包括环境污染状况、城市景观;城市设施包括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 土地区位包括通达性、商业集聚度。8. 城市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和措施1) 改造和集约利用市中心;2) 成片开发,整体利用;3) 建立合理的城市规模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9. 城市生态环境评价的种类和内容1) 城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应全面对城市自

38、然本底、功能本底和包括大气、水体、土壤、植被、 地质、地貌、声环境等本底状况进行调查,掌握城市生态环境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功能区环 境质量现状和污染物分布情况, 并做出相应的定量、 定性的生态评价, 搞清城市环境污染问题, 同时分析城市污染的原因,寻找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以及主要污染源,掌握城市污 染环境的内在规律及变化特点,反映城市环境现状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生活活动的影响程 度,或潜在影响,达到直观反映一个城市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 劣态势。2) 城市生态环境容量评价:按照城市区域功能划分的各环境要素来进行全面的生态环境容量研 究,并摸清城市自然的再生能力,

39、评价生命支持系统的合理开发利用。3) 城市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对拟定的政策和规划以及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 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及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10.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生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以求实现城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生活与生产的协调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原则: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负荷国情、市情,做 到切实可行。依据:一是城市总体规划和绿洲社会发展规划;二是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和改善环境的要求;三是经 济技术等的

40、现实条件和发展水平。11.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编制的程序和内容1) 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目标;2) 掌握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特征、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和制约因素;3) 进行人口、资源、环境预测;4) 提出控制污染、改善环境的具体要求、实施方案和采取的有效措施。第九章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一、简答题1.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的基本原理和依据 城市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理和依据包括生态工艺原理和生态协调原理。其中生态工艺原理又包括 循环再生原理、 协同共生原理和生态选择原理; 生态协调原理包括正负反馈和限制因子定律、 整体优化 和最适功能原理、最小风险定律。2. 城市生态环境系统

41、调控的目标:经济目标高效、社会目标和谐、环境目标优美、综合目标协调 。 3城市生态环境系统调控的手段和方法1) 生态工艺设计与改造 其基本内容包括:能源结构的改造,生物资源的利用;物质循环与再生; 共生结构的设计;化学生态工艺以及景观生态设计。2) 生态关系规划与协调 就是利用现代系统科学和计算机的先进手段以及生态学的原理和专家经 验,去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的约束条件下, 去寻找开拓机会、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3) 生态环境意识的普及与提高当今许多城市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决策者、管理者缺乏生态环境意识而引起的,因此,必须从普及生态环境 意识着手

42、,通过各种教育及宣传渠道向各级各类 决策者和群众普及生态学基础知识。4. 什么是协调发展、协调度、协调发展度 协调发展是一种强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 ,而 是多系统或要素这一有益的约束和规定之下的综合发展。协调度是度量系统或要素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协调度C作为反映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的重要指标,它对于约束环境与经济的发展行为,促进二者健康、协调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协调度在有些情况下却很难反映出环境与经济的整体功能或综合环境经济效益的大小。为此,提出协调发展度概念,将度量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标称为协调发展度或协调发展系

43、数,用D表示。协调发展度综合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状况C以及二者所处的发展层次 T。因而,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及更广的适用范围, 可用于不同城市之间或同一城市在不同时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 定量评价和比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5. 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的分类体系及其判断标准按照协调发展度 D的大小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状况划分为3大类:协调发展类、过度发展类、失调衰退类; 10 小类。然后在按照环境与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的对比关系划分30中类型。二、问答题1. 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城市是一个社会 -经济-自然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其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对策应当是其观念导向- 战略决策

44、-对策匹配 -实施措施的最佳组合;同时也应当是硬件对策优化组合与领导科学决策的最佳选 择。实现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1)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2) 严格控制人口增长;3) 摒弃城市经济发展的效率模式;4) 确立节约型的城市发展战略;5) 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6) 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第十章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一、简答题1.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和特点 涵义: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和经济节约型的社会,以便在城市系统发展过程中受到某种干扰时,具 有通过自身的改造和调节, 不断保持和改善其组织机制的优化能力, 最终造就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协调的 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

45、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点: 1)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3 )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2.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 )预防和保护为主的原则;2 )发展的量和质相统一的原则;3 )尊重自然的原则;4 )全面协调发展的原则。3.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技术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 原则。4.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度,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可 持续发展协调度三个

46、准则层指标综合的结果。可持续发展水平:是指可持续发展大系统的各个支持子系统的发展程度。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可持续发展系统内各要素对系统发展的支撑与保障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内 在源泉,它体现了发展潜力与发展后劲。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是指各支持子系统之间的关系配合得当的和谐程度,是判断社会、经济、资源、 环境是否协同发展的准则,以及为谋求这种协调性所制定的政策与管理措施的有效程度。二、问答题1. 实施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 )建立物质循环经济社会 循环经济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组成一个系统,使物质能量在整个社会经济活 动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

47、率, 形成一个大的闭合系统, 称为循环经 济。它具有一下优越性:a) 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b) 有利于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c) 有利于进一步削减污染排放,从根本上改善环境质量;d) 有利于促进资源枯竭地区的结构调整,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e) 有利于开发者二次资源,发展替代产品,促进经济转型。2 )推行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内涵是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生产过程管理和物料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 的科学化与合理化实现工业生产最终产出。推行清洁生产有多方面的优越性:a) 适应环境保护从单纯末端控制到末端控制与生产全过程控制相结合的转变;b) 适

48、应环境质量管理从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与总量控制相的转变思路;c) 适应环境污染从对企业控制向对企业控制与区域控制相结合的转变;d) 适应环境保护采取工程措施与从工程措施向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转变;e) 适应环境保护从行政方式到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结合的方向, 让企业通过清洁生产, 见到效益;f) 适应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和循环经济的模式的需要, 从清洁生产进而提出生态工业循环经济体系 的建立,有助于实现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和污染的最小化。加强清洁生产的管理:完善法制建设、制定清洁生产的推行规划、建立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强化清 洁生产的审计、加强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清洁生产的实施:a) 在思想层次上,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工业在资源利用上的互补性,一 种工业的废物作另一种工业的原材料;在工业空间布局上相对集中,以使它们之间废物利用和 资源梯级利用在经济上可行;b) 在推行机制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