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指南_第1页
医学微生物,指南_第2页
医学微生物,指南_第3页
医学微生物,指南_第4页
医学微生物,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微生物学考试指南前言新编的医学微生物学考试指南,删减了许多平时同学们在实践工作中很少接触的理论内容(如细菌变异的机理等),原因是考虑到同学们远离课堂,缺少教师的面授指导,同时包括其他许多在校生不增面临的困难,将诸如此类的内容从指南中进行了删减。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学们真正扎实地学到医学微生物学的基本内容,而不会因为某些涉及纯理论的内容挫伤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了便于同学们更便捷地通过考试指南的学习考出好成绩,在此将本次考试试题题型公布给同学们。这样,同学们可以很快掌握答题技巧,让思考题目的事件更加充裕。祝愿所有同学顺利通过医学微生物学考试!编者 李俊茜试卷结构一览表部 分名 称题 号题 量分 值

2、IA型选择题1-505050II简答题51-55550合 计100题型说明I 单选题 为最佳选择题,从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计50分。II简答题 提出问题,要求同学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完成答题要求。每题5分,共计50分。题型举例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举例:1革兰染色发奖经黄色葡萄球菌染成A蓝紫色B红色C淡粉色D以上都不是正确答案:A二、简答题举例:1. 简述革兰氏染色法中四种染色剂分别是那些?答:结晶紫、卢戈氏碘液、95%乙醇及稀释复红。第一章 医学微生物学绪论重点内容:微生物定义。微生物的分类,各类微生物的代表。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微生物定义:为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

3、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见而必须应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于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一类微小生物。微生物的分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各类微生物的代表: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第二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重点内容:1. 细菌的三种形态、大小的衡量单位(微米);2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菌细胞壁主要的化学组成成分和细胞壁功能,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2)几种抗生素(青霉素、溶菌酶、红霉素及链霉素)的杀菌机制;(3)L-型细菌的定义。(4)细菌质粒的基本定义

4、。常见质粒的种类和功能;3细菌的特殊结构:(3)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各自的功能。(4)细菌质粒的基本定义。常见质粒的种类和功能;(5)L-型细菌的定义。4细菌形态结构的检查方法:革兰染色法步骤和意义。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 细菌的三种形态:球菌、杆菌和螺型菌。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是:微米。2细菌的基本结构:(1)细菌细胞壁主要的化学组成成分:肽聚糖。除肽聚糖外,细菌细胞壁的化学成分还包括:磷壁酸、酯多糖、脂蛋白和脂质A。细胞壁功能:维持细菌固有外形,保护细菌不受外界低渗环境的破坏。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区别(表1):表1 革兰阳性菌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区别G+菌细胞壁G-菌

5、细胞壁肽聚糖含量丰富、层厚少、薄磷壁酸有无五肽交联桥有无外膜无有 注: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由三种成分组成: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脂多糖是革兰阴性菌产生的内毒素。(2)几种抗生素的杀菌机制:青霉素:阻断四肽侧链与五肽交联桥之间的连接,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溶菌酶:切断聚糖支架间的-1、4糖苷键,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小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3)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及芽胞。荚膜:抵抗机体吞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有鞭毛的细菌可以运动。菌毛:普通菌毛的功能:使细菌的吸附宿主易感细胞

6、;性菌毛的功能: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传递给受体菌。(4)细菌质粒的基本定义: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由闭合的环状双股DNA组成,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非细菌生命活动所必须。常见质粒的种类和功能:F质粒:决定细菌性菌毛的产生。R质粒:决定细菌的耐药性形成。Col质粒:决定细菌产生大肠菌素。Vi质粒:决定细菌毒力的大小。(5)L-型细菌的定义:是一种细胞壁丢失的细菌,这类细菌只能在高渗环境中生存。3细菌形态结构的检查方法:革兰染色法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卢戈氏碘液);脱色(95%乙醇)和复染(稀释复红)革兰染色意义:鉴定细菌、选择药物及研究细菌的致病性。第三章 细菌的增殖与代谢重点

7、内容:1细菌的繁殖方式(代时的定义)与生长条件。2生长(增殖)周期:细菌生长周期的分段,各阶段中生长的细菌有何特点。3细菌的合成代谢: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热原质的定义)。 4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分类,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菌落的定义。 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细菌的繁殖方式:二分裂法繁殖代时:细菌分裂一代所需的时间。大多数细菌代时为20-30分钟。细菌的生长条件:包括对温度、酸碱度、营养物质及气体的要求。温度:大多数细菌生长最适温度为37。酸碱度:大多数细菌生长最适酸碱环境为pH7.2-7.6,结核分枝杆菌为pH6.6-6.8,霍乱弧菌为pH8.8-9.0。对

8、气体的要求:根据细菌对氧气的要求不同将细菌分为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2细菌的生长周期:细菌生长周期的分为迟缓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和衰亡期各阶段中细菌特点:迟缓期:细菌对新环境的适应阶段对数生长期:细菌生物学性状最典型,对抗生素作用最敏感。稳定期:此期细菌产生大量内、外毒素,有芽孢的细菌开始形成芽孢。衰亡期:由于营养物质的耗竭,毒性代谢产物的堆积,死亡菌数急剧上升。3细菌的合成代谢:细菌合成代谢产物的种类:热原质、色素、抗生素、维生素、细菌素和毒素。热原质的定义:是细菌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注入人或动物体内能够引起发热反应。6细菌的人工培养:培养基分类:基础培养基、

9、营养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和厌氧培养基。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现象:固体培养基: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形成菌落。菌落的定义:是单个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液体培养基:细菌生长时液体变得混浊,或液面形成菌膜,长链状细菌可在管的形成沉淀。半固体培养基:有鞭毛的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生长,可导致穿刺线模糊不清,培养基中形成云雾状改变。没有鞭毛的细菌生长时穿刺线变得清晰。第四章 噬菌体重点内容:1.噬菌体定义 了解内容: 噬菌体与宿主菌相互关系: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概念。以下为简要概述重点内容:噬菌体定义:噬菌体是侵犯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第五章 细菌的

10、遗传与变异重点内容:1.举例说明细菌变异的种类2.词汇:转化、转到、接合以及溶源性转换了解内容:细菌遗传物质的基础细菌变异的机理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 举例说明细菌变异的种类: 形态结构的变异(如L型变异)、菌落的变异(S-R变异)、毒力的变异(如BCG)和耐药性变异(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异后对青霉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2. 各举一例,如细菌L型变异属于形态结构的变异)。第六章 消毒与灭菌重点内容:1.消毒与灭菌基本概念2.物理消毒灭菌法(1) 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杀菌条件(2) 紫外线杀菌机理、有效波长范围及适用范围(3) 滤过除菌的适用范围了解内容化学消毒灭菌法(1) 化学消毒剂的杀菌机

11、理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消毒与灭菌基本概念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包括芽孢在内。灭菌:杀灭物体上包括芽孢在内的所用病原性及非病原性微生物的方法。防腐:防止或抑制细菌生长的方法。2.物理消毒灭菌法(1)高压蒸汽灭菌法的杀菌条件:121.3,1.05kg/cm2蒸汽压下,维持1530min。(2)紫外线杀菌机理:使细菌同一条DNA链上两个相邻的嘧啶碱基形成嘧啶二聚体,从而干扰DNA的正常复制,导致细菌死亡或变异。紫外线杀菌的有效波长范围:260-280nm紫外线杀菌的适用范围:由于紫外线穿透力差,故仅适用于空气及物体表面的杀菌。(3)滤过除菌的使用范围:适用于对不耐高温

12、的血清、抗毒素、抗生素及药液等的除菌。第七章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重点内容:1.正常菌群的定义及生物学意义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菌群失调的定义3.细菌的致病性(1) 决定细菌能否致病的三大因素(毒力、侵入数量和部位以及机体的免疫力)。(2) 细菌毒力的定义(3) 细菌侵袭力的定义。决定细菌侵袭力大小的因素(4) 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4.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 感染的传播途径、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的定义(2) 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的概念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 正常菌群的定义及生物学意义正常菌群的定义:正常菌群是寄生在正常人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的微生物群体,正常情况下对人

13、体有益无害。生物学意义:生物拮抗作用; 营养作用;免疫作用;抗衰老作用;抗肿瘤作用。2.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菌群失调的定义条件致病菌的致病条件:寄生异位、菌群失调和机体的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的定义:寄生在正常人体某个部位的正常菌群,各菌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的现象,称为菌群失调。由此产生的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3.细菌的致病性(1)决定细菌能否致病的三大因素:细菌的毒力、细菌的侵入数量和细菌的侵入部位以及机体的免疫力。(2)细菌毒力的定义:细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称为细菌的毒力。(3)细菌侵袭力的定义:细菌突破宿主的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称为细菌的侵袭力。决定

14、细菌侵袭力大小的因素有:1) 菌体表面结构:菌毛和磷壁酸能帮助细菌吸附易感细胞;荚膜和类荚膜:可抵抗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及体液杀菌物质对细菌的破坏作用。2) 侵袭性酶:抗吞噬作用的酶:血浆凝固酶;有益于细菌在宿主体内扩散的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胶原酶等。(4)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见表2)表2 细菌内外毒素的区别一.外毒素(exotoxin)内毒素(endotoxin)产生细菌G+及少数G-菌只有革兰阴性菌产生释放方式生活状态下释放死亡裂解释放化学组成蛋白质脂多糖抗原性质强,可转变成类毒素弱,不能形成类毒素耐热性质不耐热极强致病性质选择性作用,毒性强引起全身反应3.感染的发生与发展(1)感染的传

15、播途径、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的定义感染的传播途径: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接触感染、创伤感染、节肢动物叮咬感染。 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的定义:当机体的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少、毒力弱,感染对机体损伤较轻,感染后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2)基本概念:毒血症:细菌在感染的局部繁殖,病原菌本身不侵入血流,只有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流,作用于易感的组织细胞,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不再血液中繁殖,而是经血流到达适宜的组织器官中繁殖而致病。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在血液中大量地繁殖,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

16、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其它组织器官中繁殖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第八章 细菌感染的实验室检查及防治原则重点内容:1.细菌学检查(1) 标本的采集原则(2) 病原菌的检测程序2.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种类、类毒素的定义 (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了解内容:血清学检查(1) 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细菌学检查(1)标本的采集原则:采取适当部位的标本;采集标本过程中要执行严格的无菌操作,避免杂菌的污染;采集标本的时间应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药物之前采取,如已使用抗生素,应在送检单上注明抗生素种类、剂量及用药时间;必须保证标本的新鲜,采集后尽快送检;对采集的标本作好应

17、有的标记。(2)病原菌的检测程序:采取适当部位的标本;直接涂片染色后镜检;分离培养;培养物可做动物试验、生化反应以及药物敏感试验;血清学鉴定。2.防治原则 (1)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种类、类毒素的定义人工主动免疫制剂的种类:疫苗(活疫苗或死疫苗)、类毒素(toxoid)类毒素的定义:细菌外毒素(exotoxin)经过0.30.4%甲醛液处理后,毒性消失但保持其完整的抗原性,而成为类毒素。死疫苗可增强类毒素的免疫效果。(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人工被动免疫制剂的种类:抗毒素(antitoxin)、胎盘球蛋白或血浆丙种球蛋白、细胞免疫制剂了解内容:常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直接凝集反应:用已知的细菌抗原

18、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反应。如肥达氏反应是用已知的伤寒杆菌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的鞭毛抗原(H抗原)检测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抗体含量的测定以辅助诊断伤寒杆菌及副伤寒杆菌引起的肠热症。间接凝集试验:是将可溶性细菌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或乳胶颗粒表面,当与相应抗体作用后可出现红细胞凝集现象或乳胶颗粒凝集现象。中和试验:抗体使相应抗原(细菌毒素等)的毒性消失的反应。常用的中和试验有辅助诊断“风湿热”的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第九章 病原性球菌重点内容:1. 葡萄球菌葡萄球菌分类依据、致病性葡萄球菌特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2. 链球菌链球菌分类依据、

19、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方法及实验机理。3. 肺炎球菌肺炎球菌生物学性状、所致疾病、肺炎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鉴别诊断方法。4. 奈氏菌属(1) 奈氏菌属中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细菌种类、奈氏菌属的培养方法(2) 脑膜炎球菌传播方式及所致疾病、淋球菌传播方式及所致疾病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 葡萄球菌(1)葡萄球菌分类依据:根据色素的不同将葡萄球菌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腐生葡萄球菌三种;根据血浆凝固酶的有无分为:凝固酶阳性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两大类。(2)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特点: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特点是:产生金黄色色素;血浆凝固酶阳性;血

20、平皿上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能够分解甘露醇。(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表皮剥脱毒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和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所致疾病:三大类: 侵袭性疾病:主要引起化脓性感染 毒素性疾病: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食物中毒、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葡萄球菌性肠炎2. 链球菌(1)分类依据:根据链球菌在血平皿上生长时产生的溶血现象不同,将其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半透明溶血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溶血环)和不产生溶血现象的丙型链球菌三大类;根据抗原结构不同分为A-H,K-V 20个血清群。对人致病的溶血性链球菌90%属A群。(2

21、)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致病物质: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溶血素、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又称DNA酶)。 所致疾病:三大类: 急性化脓性炎症:如扁桃体化脓、淋巴管炎等中毒性疾病:猩红热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3)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方法及实验机理: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方法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试验机理:风湿热患者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超过400单位。3. 肺炎球菌(1)肺炎球菌生物学性状:革兰染色阳性,成双排列。无鞭毛,不形成芽孢。有毒株可形成荚膜。血平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半透明的溶血环,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相似。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自溶酶

22、,因此,培养48小时后的菌落常因部分菌体自溶导致菌落中央凹陷成脐状。自溶酶可被胆汁激活,加速菌体溶解。肺炎球菌可发酵菊糖。(2)肺炎球菌所致疾病:大叶性肺炎(3)肺炎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的鉴别诊断:胆汁溶菌试验和菊糖发酵试验。4. 奈氏菌属(1)奈氏菌属中与人类疾病密切相关的细菌种类:脑膜炎奈瑟菌和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2)奈氏菌属的培养方法:奈瑟菌属细菌生长需提供X和V生长因子,V因子只有将新鲜的血液加热红细胞裂解才能释放出来,故培养奈瑟菌属细菌时,应选择巧克力色培养基,并提供5%-10%的二氧化碳气体。(3)脑膜炎球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传播方式:呼吸道传播。 所致疾病:流行性脑脊

23、髓膜炎(4)淋球菌传播方式及所致疾病 传播方式:性接触传播、垂直传播 所致疾病:引起人类淋病第十章 肠道杆菌重点内容:1.致病性肠道杆菌有哪些。2.初步鉴别肠道中正常菌群与肠道致病菌的生化反应试验是什麽? 3.沙门菌属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4.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原则;肠热症的辅助诊断方法;肥达氏反应的结果分析。5.志贺菌属分群依据、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 致病性肠道杆菌有哪些:志贺菌属(痢疾杆菌);沙门菌属(包括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乙型副伤寒杆菌、丙型副伤寒杆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沙门菌和肠炎沙门氏菌)2. 初步鉴别肠道中正常菌群与肠道致病菌的生化反应试验是:乳糖

24、发酵试验 3.沙门菌属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肠毒素(外毒素)和Vi抗原(抗吞噬)(2)所致疾病: 肠热症(即伤寒与副伤寒):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副伤寒杆菌引起 食物中毒:主要由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杆菌和猪霍乱沙门菌引起 败血症:主要由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杆菌、猪霍乱沙门菌和丙型副伤寒杆菌引起。4.肠热症的标本采集原则:发病的1-2周内采集患者血液或骨髓穿刺;2-3周后采集患者粪便或尿液进行分离培养。肠热症的辅助诊断方法: 肥达氏反应肥达氏反应的结果分析: 若O抗体效价增高的同时H抗体效价也升高,则患肠热症的可能性大 若O抗体效价增高,H抗体效价不高,则可能是感染的早期

25、或其他沙门菌抗原引起的交叉反应。 若O抗体效价不高,H抗体效价升高,则可能是以往接种疫苗的结果,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5.志贺菌属分群依据、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1)分群依据:根据志贺菌菌体抗原(O抗原)不同,将志贺菌分为:志贺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鲍氏痢疾杆菌和宋内氏痢疾杆菌四群。 (2)致病物质:菌毛、内毒素和外毒素 (3)所致疾病:细菌性痢疾第十一章 弧菌属及弯曲菌属重点内容:1.弧菌属(1) 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2) 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2.弯曲菌属 (1)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弧菌属(1)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理:霍乱肠毒素作用于腺苷酸环化酶,催化ATP转

26、变为cAMP,从而促进肠粘膜细胞分泌Na+、K+、HCO3-和水的功能,导致严重的腹泻(米泔水样便)和呕吐。(2)副溶血性弧菌所致疾病:沿海地带人群食物中毒。2.弯曲菌属 (1)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密切。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重点内容:1.厌氧芽孢梭菌属中与人类致病相关密切的细菌种类2.厌氧芽孢梭菌属细菌主要的共同的生物学性状3. 破伤风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破伤风的易感条件;破伤风痉挛毒素的作用机制以及破伤风的防治原则4.肉毒梭菌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 5.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 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厌氧芽孢梭菌属中与人类致病相关密切

27、的细菌种类:主要有三大类: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和产气荚膜梭菌。2.厌氧芽孢梭菌属细菌主要的共同的生物学性状 此属细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粗大杆菌,均能形成芽孢(芽孢形成后使菌体呈梭形,故名梭菌)。破伤风梭菌芽孢正圆形位于菌体顶端,和菌体共同构成“鼓槌状”;肉毒梭菌芽孢椭圆形,位于菌体次极端,与菌体共同构成“网球拍状”。除产气荚膜梭菌外,其它菌均有鞭毛无荚膜。此属细菌专性厌氧,必须在无氧环境中培养。破伤风梭菌在固体培养基中形成“羽毛样菌落”;产气荚膜梭菌在血平皿上形成双溶血环(内层为完全透明溶血环,外层为半透明溶血环)。在牛乳培养基中培养时,产气荚膜梭菌形成“汹涌发酵”现象。3. 破伤风梭菌(1)致病

28、物质及所致疾病:致病物质为:破伤风痉挛毒素和破伤风溶血素。(2)破伤风的易感条件:三点,如下特殊的伤口(窄而深)伤口局部组织供血供氧不足同时伴有其他需氧菌及兼性厌氧菌的感染(3)破伤风痉挛毒素的致病机制: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于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封闭了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介质,导致肌肉的强直性收缩,最终患者因窒息而死亡。(4)破伤风的防治原则对局部伤口彻底清创扩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中和血液中游离的毒素接种破伤风类毒素,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应答大剂量抗生素杀灭局部伤口中感染的细菌对儿童及易感人群接种破伤风类毒素,预防可能发生的感染4.肉毒梭菌(1)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致病物质为肉毒毒素,引起的

29、疾病:在成人中引起食物中毒;在1岁婴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儿,引起婴儿肉毒病。(2)肉毒毒素的致病机制:作用于神经与肌肉接头处,封闭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肌肉弛缓性麻痹。5.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疾病:气性坏疽和食物中毒。第十三章 棒状杆菌属重点内容:1.白喉杆菌主要的生物学性状2.白喉杆菌的传播途径及所致疾病3.白喉外毒素致病机理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白喉杆菌主要的生物学性状 白喉杆菌为革兰染色阳性细长略弯曲杆菌,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孢。用美蓝对菌体染色时,可见到染成深蓝色的颗粒,称为异染颗粒。培养白喉杆菌时应采用吕氏培养基。在含有亚碲酸钾的培养基中生长时,白喉杆菌菌落变成碳黑色,可

30、用来鉴别此菌。2.白喉杆菌的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所致疾病:白喉。3.白喉外毒素致病机理:白喉外毒素能够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所必需的延长因子II(EF2),从而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造成细胞变性死亡或功能损伤。第十四章 分枝杆菌属重点内容:1. 对人致病的分枝杆菌属细菌有哪些?2. 对人致病的分枝杆菌主要的生物学性状3. 结核分枝杆菌的染色方法及染色步骤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 对人致病的分枝杆菌属细菌有:结核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2.分枝杆菌属细菌主要的生物学性状 分枝杆菌属细菌是一类细长略弯曲的杆菌,专性需氧,无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孢。菌体不易着色,经加热、延长染色时间,着色

31、后的菌体可抵抗盐酸乙醇的脱色,故称为抗酸杆菌。结核分枝杆菌采用罗氏培养基培养,在培养基中生长形成“菜花样”粗糙型菌落。麻风分枝杆菌目前还没有可用来人工体外培养的方法。3. 分枝杆菌染色方法及染色步骤分枝杆菌染色方法采用抗酸染色法。染色步骤如下:初染:石炭酸复红染液加热:促进染液进入菌体,使菌体着色脱色:3%盐酸乙醇复染:美蓝染液了解内容:1.结核杆菌致病性2.OT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1.结核杆菌致病性 结核分枝杆菌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破损的皮肤粘膜侵入机体,可侵犯全身各个器官,但以肺结核多见。2. OT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实验方法:取5个单位OT注入前臂掌侧面皮内,经48-72小时后观察注射局部反

32、应情况。结果分析:注射48-72小时后,若注射部位皮肤红肿硬结直径大于0.5cm为阳性,大于1.5cm为强阳性,小于0.5cm为阴性反应。阳性结果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卡介苗成功获得免疫力;强阳性结果表明机体内可能存在活动性结核;阴性结果表明机体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对结核杆菌感染不存在免疫力。第十五章 人畜共患病病原菌(动物源性细菌)重点内容:1.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主要种类2.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以及所致疾病的种类3.布氏杆菌所致人类疾病的名称4.鼠疫杆菌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类型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人畜共患病病原菌主要种类:此类病原菌包括:需氧芽孢杆菌属中的

33、炭疽杆菌、耶尔森菌属中的鼠疫杆菌和布鲁菌属中的布氏杆菌。2. 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传播途径以及所致疾病的种类(1)炭疽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革兰染色阳性大杆菌,菌体两端平切,在培养基中生长可呈长链状排列,形如竹节。无鞭毛,可形成荚膜,有氧环境中形成芽孢。芽孢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极强。在含有一定浓度青霉素培养基中生长时,菌体变圆,由原来的竹节状转变为串珠状。(2)传播途径:皮肤伤口、呼吸道、消化道肺炭疽、皮肤炭疽和肠炭疽。(3)所致疾病种类:肺炭疽、皮肤炭疽和肠炭疽。3. 布氏杆菌所致人类疾病的名称: “波浪热”。4. 鼠疫杆菌传播媒介及所致疾病类型(1)传播媒介:鼠蚤(2)所致疾病类型:肺鼠

34、疫(黑死病)、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第十六章 其它病原性细菌了解内容:1.鲍特氏菌属中对人类致病关系密切的病原菌引起的疾病名称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鲍特氏菌属中对人类致病关系密切的病原菌:百日咳杆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引起“百日咳”。第十七章 其它原核细胞型微生物重点内容:1.支原体生物学性状及所致疾病2.衣原体增殖周期及引起疾病的种类3.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梅毒临床各期的特点了解内容:立克次体共同特征、立克次体引起疾病的主要类型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支原体生物学性状与及L-型细菌的鉴别要点及所致疾病(1)支原体生物学性状:支原体是一类缺乏细胞壁,形态多样性,可通过滤菌器,是能

35、够在体外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膜含固醇。培养时须提供10%20%动物血清。培养23天后形成“油煎蛋样菌落”。(2)支原体所致疾病:非典型性肺炎、泌尿生殖道感染2.衣原体增殖周期及引起疾病的种类(1)衣原体的增殖周期:衣原体原体侵入机体,原体体积增大发育为始体,始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形成众多子代原体,在细胞浆内聚集形成包涵体。成熟的子代原体从宿主细胞释出,再感染新的易感细胞,进入新一轮发育周期。(2)衣原体引起疾病的种类:沙眼、包涵体结膜炎、性病淋巴肉芽肿、泌尿生殖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4.螺旋体: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梅毒临床各期的特点(1)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性接触

36、传播(2)梅毒临床各期的特点 I期梅毒:在感染局部形成无痛性硬结及溃疡,称为硬性下疳,多见于外生殖器,其溃疡渗出物中含大量梅毒螺旋体,传染性极强。II期梅毒:主要表现为全身皮肤粘膜梅毒疹,周身淋巴结肿大。梅毒疹及淋巴结中有大量梅毒螺旋体存在。 III期梅毒:晚期梅毒。皮肤粘膜溃疡性坏死病灶,同时引起内脏器官和组织肉芽肿样病变。严重者可引起心血管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导致动脉瘤、全身麻痹等。此期梅毒传染性小。了解内容(1)立克次体的共同特征大多为人畜共患病的病原体节肢动物是立克次体的传播媒介专性细胞内寄生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以二分裂方式繁殖(2)立克次体引起疾病的主要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人

37、虱为传播媒介)、地方性斑疹伤寒(鼠蚤为传播媒介)、恙虫病(恙螨为传播媒介)。第十八章 病原性真菌重点内容:1.真菌的定义、分类、结构组成及功能,二相性真菌的定义2.主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的种类、真菌的致病特点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 真菌的定义、分类、结构组成及功能,二相性真菌的定义(1)真菌的定义:真菌是一大类有细胞壁、不分根、茎、叶和不含叶绿素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2)分类:酵母菌和霉菌(3)真菌结构组成及功能: 真菌结构中主要包括菌丝和孢子两大部分。按功能的不同,菌丝分为营养菌丝(菌丝深入培养基内吸收营养)和生殖菌丝(菌丝向空间生长,可形成孢子)两类。孢子是真菌的繁殖结构。(4)二

38、相性真菌定义:有些真菌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酵母菌与霉菌形式的互变。2. 主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的种类、真菌的致病特点 (1)主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的种类: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 (2)真菌的致病特点:致病性真菌感染、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如白色念珠菌感染)、过敏性真菌病、真菌毒素中毒以及真菌毒素与肿瘤(黄曲霉菌可诱发肝癌)第十九章 病毒的基本性状重点内容:1.病毒及病毒体的定义2.病毒大小衡量单位及病毒的形态种类及结构组成3.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增殖周期1.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1) 病毒大小衡量单位及病毒的形态种类(2) 病毒结构成分及化学组成(3) 病毒遗传物质特点2.病毒的增殖(1) 病毒的增殖周期(

39、2) DNA病毒和RNA病毒生物合成特点(3) 裸露病毒与包膜病毒各自的穿入与释放方式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病毒及病毒体的定义(1)病毒:是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2)病毒体: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2.病毒大小衡量单位及病毒的形态种类及结构组成(1)病毒大小衡量单位:纳米(2)病毒的形态种类:球形、丝状、弹状、砖块形和蝌蚪形(噬菌体)。(3)病毒的结构组成:核心:所有病毒的核心成分为DNA或RNA衣壳:裸露病毒的核心外面有蛋白质外鞘包裹,这种蛋白质外鞘称为衣壳。核心和衣壳共同构成核衣壳,即为完整的病毒体。包膜:除裸露的病毒

40、外,有些病毒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来自于宿主细胞膜性成分包裹的保护膜,称为包膜。包膜表面嵌有病毒基因编码的蛋白物突起,称为刺突。3.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增殖周期(1)病毒的增殖方式:复制(2)病毒增殖周期: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成熟与释放。第二十章 病毒的感染与免疫重点内容:1.病毒的感染(1) 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隐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定义(2) 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概念2.干扰素定义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病毒的感染(1)病毒感染的类型、病毒隐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定义病毒感染的类型:包括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病毒隐性感染的定义:病毒侵入机体后部出现或出现不明显

41、的临床症状的感染,称为病毒的隐性感染。慢发病毒感染定义:病毒侵入机体,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潜伏期(数月或数年)后,可发生某些进行性疾病,并导致患者死亡。(2)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病毒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概念病毒感染的传播方式有两种:水平传播与垂直传播病毒的水平传播:病毒在人群个体间的传播方式,称为病毒的水平传播。病毒的垂直传播:病毒通过胎盘或产道直接由亲代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称为病毒的垂直传播。2.干扰素定义:是一种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糖蛋白。第二十一章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了解内容:1. 温度对病毒的影响2.紫外线对病毒的影响3.脂溶剂对病毒的影响4.病毒灭活

42、的概念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了解内容:1.温度对病毒的影响:绝大多数病毒耐冷不耐热。加热5630分钟或100数秒钟病毒即被灭活。室温环境中病毒仅能存活数小时。保存病毒多将其置于-20或者-70。反复冻融可是多数病毒灭活。2.紫外线对病毒的影响 紫外线照射可使病毒灭活,但灭活后的病毒经可见光照射后可复活,因此不能用紫外线照射法制备灭活的病毒疫苗。3.脂溶剂对病毒的影响 脂溶剂可使有包膜的病毒灭活,但裸露的病毒能够抵抗脂溶剂的作用4.病毒灭活的概念 病毒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可失去感染性,这个过程称为病毒的灭活。灭活后的病毒抗原性不会改变。第二十二章 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重点内容:1.培养病毒的常用方

43、法2.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定义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培养病毒的常用方法 常用的病毒培养方法有三种:动物接种法、鸡胚接种法和组织细胞培养法。2.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 病毒在细胞内复制增殖,引起细胞病变的现象称为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效应。可表现为细胞形态改变、裂解死亡;以及形成多个细胞相互间融合;在细胞核或细胞浆内形成包涵体。第二十三章 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重点内容:1.无环鸟苷及阿糖腺苷抗病毒机理、适应症2.叠氮脱氧胸苷及金刚烷胺的抗病毒机理、作用范围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无环鸟苷及阿糖腺苷抗病毒机理、适应症无环鸟苷:抑制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活性,用于单纯疱疹病毒的抗感染。阿糖腺

44、苷:抑制单纯疱疹病毒DNA聚合酶活性,用于治疗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的感染。2.叠氮脱氧胸苷及金刚烷胺的抗病毒机理、作用范围 叠氮脱氧胸苷:抑制逆转录病毒逆转录酶活性,用于艾滋病的治疗。金刚烷胺: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吸附并穿入易感细胞,用于预防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第二十四章 呼吸道病毒重点内容:1.流感病毒的结构组成2. 流感病毒分型依据3. 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流感病毒的结构特征总结归纳流感病毒的结构,可将其分为三部分:核心:单股负链RNA(分8片段),RNA聚合酶和包裹RNA的核蛋白组成。基质蛋白(M蛋白):衬于胞膜下层。脂双层包膜:包膜表面镶嵌有病毒基因编码的两

45、种刺突结构,即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2. 流感病毒分型及分亚型的依据:流感病毒的核蛋白及基质蛋白抗原性稳定,是流感病毒分型的依据。根据以上两种蛋白的抗原性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在人类流感流行上最为重要。3. 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血凝素及神经氨酸酶。这两种成分抗原性不稳定,是甲型流感病毒分亚型的依据。第二十五章 肠道病毒重点内容:1.主要引起人类疾病的肠道病毒名称2.肠道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及引起疾病种类 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肠道病毒的种类 人类肠道病毒主要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和轮状病毒。2.肠道病毒主要引起的疾病种类脊髓

46、灰质炎(小儿麻痹)疱疹性咽峡炎心肌炎无菌性脑膜炎结膜炎(红眼病)腹泻第二十六章 肝炎病毒重点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HAV)(1) 甲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2.乙型肝炎病毒(HBV)(1) 乙型肝炎病毒电镜下的三种形态及特性(2)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3) 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指标3.丙型肝炎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以下为同学简要概述重点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HAV)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1)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途径传播。(2)致病特点:70%为隐性感染,预后良好,不转为慢性。2.乙型肝炎病毒(HBV)(1)乙型肝炎病毒电镜下的三种形态及特性小球形颗粒和管形颗粒:是

47、乙肝病毒合成过剩的衣壳蛋白,不具有感染性;大球形(Dane颗粒):是完整的乙肝病毒体,感染性极强。(2)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HBV的传播途径:经血传播、接触传播和垂直传播。致病特点:乙型肝炎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重症肝炎;少数慢性肝炎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3)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检测指标检测包括对乙肝病毒抗原的检测和对患者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检测。检测的乙肝病毒抗原包括: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抗体的检测包括:抗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抗体(抗-HBs)、抗乙肝病毒e抗原抗体(抗-HBe)和抗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抗体(抗-HBc)。3.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的传播途径及致病特点丙型肝炎病毒主要传播途径:经血传播其致病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感染多表现为隐性感染HCV显性感染者更易发展为慢性肝炎HCV抗原性较弱,难以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抗体,对病毒再感染无保护力。第二十七章 疱疹病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