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_第1页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_第2页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_第3页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_第4页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学科性质:边缘、交叉、中间学科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认知过程感觉 知觉 思维 现象 记忆心 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情绪 情感 注意理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现 人格倾向性需要 动机 信念 理想 价值观 世界观 象 人格心理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 性格 气质心理实质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2.大脑四叶:额叶顶叶枕叶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力刺激加工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三、心理学的体系心理学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为了简明,我们可以把它粗略分为基础性

2、心理学和应用性心理学两大类(一)基础性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研究的是心理科学中与各分支心理学有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的方法学问题以及心理发生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它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活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1.普通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或总学科,主要任务是归纳心理学子啊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心理现象中各种最基本的事实与最一般的问题,探索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2.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个体生命全程中身心变化与其年龄之间的关系,探究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1)淡水: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这本书被公认为第一部科学

3、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著作。普莱尔也被认为是儿童心理学真正的创始人(2)发展: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最先提出要追求人的心理发展全貌,于1903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述一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发展心理学著作(二)应用性心理学应用性心理学研究的是如何把基础性心理学所揭示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于人类实践的各个方面,并进一步探索在各实践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学科性质: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

4、学与教之间相互作用 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生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2.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l 19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的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他因此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l 1877年,俄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发表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这事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l 1903年,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

5、父”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19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三)普通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关系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这一特定领域的体现判断:那种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是一门缺乏特殊性与独立性的学科的观点是不恰当的第二节 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一、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尊重客观现

6、实发展性原则: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系统性原则:放在系统中研究实践性原则:研究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实践教育性原则: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良性发展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l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法学、政治学、经济学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l 实践意义(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2)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对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第三节 心

7、理学的产生、独立与发展一、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因此,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他的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l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l 观点:主要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它的构成元素为感觉、意像和激情元素l 方法:实验内省法l 冯特代表作:生理心理学原理(二)机能主义心理学l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l 观点:主张研究意识的机能、意识流(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

8、力)l 代表人物:华生l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l 基本公式:S(刺激)-R(反应)l 代表作:在行为主义看来的心理学独立宣言书l 名言:“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环境决定论)(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l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科勒、考卡夫l 观点:反对研究意识的元素,主张研究意识的整体l 名言: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体;

9、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五)精神分析学派(第二势力)l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l 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l 起源于精神病人的研究(六)认知心理学l 代表人物:皮亚杰、加涅、布鲁纳l 观点:信息加工l 诞生标志:1967年奈塞尔的认知心理学(七)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l 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l 观点:人性本善,强调人的自我实现l 心理治疗方法:来访者中心治疗第二章 认知过程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一、感觉(一)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某一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一切较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因此说感觉是认

10、识的起点(二)感觉到种类根据引起感觉的刺激物的来源可以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指感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觉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视敏度,也称视力,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内部感觉: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到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各不相同,

11、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人而异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差别感觉阈限:能够感受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明适应感觉的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性对比:几个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同一灰色方块放在白色背景下更暗)继时性对比:吃过糖后吃橘子,会特别酸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或叫感觉后像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2)感觉的补偿:盲人的听觉更敏锐3)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12、如紫色给人高贵的感觉,黑色给人沉重、压抑的感觉二、知觉(一)知觉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二)知觉的种类1.根据起主导作用的分析器: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触知觉2.根据人脑反映的对象不同:物体知觉、社会知觉3.根据知觉对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精细知觉、模糊知觉、错觉和幻觉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指物体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时间知觉:对客观事物实践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位置移动的知觉,直接依赖于对象运动的速度运动知觉分为似

13、动知觉和真正运动的知觉似动知觉: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诱导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动画片、霓虹灯)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月动云静,人在走、月在动)自主运动:星星眨眼、暗夜中点燃的烟头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的物体之后,如果将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瀑布效应、坐火车)错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产

14、生的某种固有倾向的歪曲知觉错觉的种类:大小错觉、形状和方向错觉、时间错觉、倾斜错觉错觉是不可以克服的(正确)(三)知觉的基本特性l 知觉的选择性: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知觉选择性的影响因素一)客观方面1. 刺激物的绝对强度(强度律)2.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性(差异律)3. 对象的活动性(活动律)4. 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新奇律)二)主观方面1. 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2. 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3. 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l 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

15、说明的加工过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l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l 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便,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然相对不变(颜色、亮度、形状、大小、声音恒常性)三、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Eg:观察各种实物标本、演示各种实验、实地参观访问优点:通过实物直观获得的感性知识富有真实感与实际事物较接近,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局限:往往不容易如初事物的本质因素,受时空的影响,无法提供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2

16、.模像直观: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图片、图表、幻灯片、电影、录像、电视等),形成感知表象优点:可以人为地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要素;可以通过各种手段改变扩大直观范围,提高直观效果局限:学生感受到的事物与实际事物有差异3.言语直观: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优点:不受实践、空间的限制,使感性材料的来源更丰富,是各科教学中普遍、经常、大量采用的一种直观方式;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独特作用局限:不如实物和模象直观获得的映像完整、稳定、鲜明、正确(二)运用感知觉规律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1.根绝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选用各种直观方式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

17、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第二节 注意一、注意概述(一)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注意的特点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一切无关的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听而不见,视而不闻”(二)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三)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注目凝视、侧耳倾听)2.无关动作减

18、少或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与活动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就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常常是轻缓而均匀的,有一定的节律。但有时在紧张状态下高度注意时,常常出现“屏息”现象(四)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分为1.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消极被动的注意,注意的初级形式。人和动物都存在无意注意特点:缺乏目的性,但不易产生疲劳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无绿丛中一点红)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抑扬顿挫)刺激物的新异性(画廊中张贴的新广告)2.主观条件,即

19、人本身的状态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等;当时的知识经验2.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积极主动,服从于当前任务的注意,属于注意的高级形式。人类所特有的特点:目的性明确;容易产生疲劳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3.对兴趣的依从性(利用间接兴趣)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3.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1.对活动浓厚的兴趣2.活动的自动化二、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的时间越长,注意就愈稳定

20、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动上的时间注意稳定性的相反品质1)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2)注意的分散(分心)2.注意的广度(注意范围),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一目十行)3.注意的分配: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自弹自唱、载歌载舞)注意分配的条件1)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3)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三、运用注意的规律提高学生课堂的注意力(一)运用注意规

21、律组织教学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4.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1.要增强注意的稳定性,就要防止注意的分散2.要扩大注意的广度,需要学生积累本学科相应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素养3.注意的分配在教学中有实践意义4.注意的转移同人的先天的神经活动类型有关,但也可以通过对外在因素的控制和后天训练加以改善和提高第三节 记忆一、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

22、分为形象记忆: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法则、定理或数学公式 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称运动记忆3.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常识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二、记忆过程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一)识记第一个基本环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1.识记的分类(1)根据识记

23、有无目的性无意识记:无意识记就是没有任何目的,不需要记忆方法,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的产生的记忆有意识记: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依靠有意识记(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机械识记是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用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即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意义识记是在理解的基础上,依据材料内在的,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而进行的识记,也有人称之为理解或逻辑记忆判断: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记忆机械识记的必要性:1)识记者面对的材料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或没有内在联系。如无意义音节、人名、地名、历史年代等2)材料本身可能有意义,但识记者对其缺乏应有的理解。如幼儿学习古诗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1)有无明确的

24、识记目的和任务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3)活动任务的性质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5)识记的方法整体识记/部分识记集中识记/分散识记(二)保持与遗忘1.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2.遗忘及其规律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错误地回忆再认艾宾浩斯遗忘规律最早对遗忘/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依据保持效果,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遗忘规律:遗忘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1)学习材料的性质2)系列位置效应:指接近开头和结尾稳定记忆材料效果好于中间部分记忆效果的趋势3

25、)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学习程度到150%记忆效果最好过度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4)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5)识记的方法6)时间因素7)情绪和动机4.遗忘的原因1)消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为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3)压抑(动机)说:情绪紧张导致遗忘4)提取失败说5)同化说:遗忘是知识和认知结构的简化(三)回忆或再认记忆的第三个环节1.再认: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2.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人们在头脑中能把它重新呈现出来三、记忆系统(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1.概念:当客观

26、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候内保存下来的这类信息2.特点:时间极短(0.2s2S);容量较大;形象鲜明;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3.编码:图像记忆、声像记忆4.存储:被注意的信息才会进入短时记忆,其余的会很快消失(二)短时记忆(工作记忆)1.概念:1分钟之内的记忆2.特点:时间很短;容量有限,一般是7+2个组块或项目;意识清晰;操作性强;易受干扰3.编码:听觉编码、视觉编码4.存储:复述1)机械复述2)精细复述短时记忆存储的重要条件(三)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1.概念: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2.特点:容量无限;信息保持时间长久3.长时记忆的编码:意义编码为主表

27、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双重编码)4.长时记忆的存储:分类处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四、记忆的品质记忆的敏捷性快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的特征,能够子啊较短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记忆的持久性久这是记忆保持的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的良好表现记忆的准确性准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的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记忆的准备性应用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的特征。它使人能够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记忆的这一品质是上述三种品质的综合体现五、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

28、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l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l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l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l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l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l 有效运用记忆术l 适当过度学习l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根据记忆和遗忘的规律,谈谈如何防止遗忘1.复习时机要得当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间隔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结合3.复习次数要适宜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注意用脑卫生第四节 思维一、思维的概念和特点(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

29、规律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借助于语言实现。(二)思维的特点1.间接性:思维能够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医生通过望闻问切诊断疾病2.概括性:将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或对多次感知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加以概括和总结。一切科学的概念、定理和定律、法则。如铅笔、钢笔、毛笔属于笔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人的内容凭借物、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分为:直观动作思维:通过实际动作解决直观具体问题的思维活动方式具体形象思维:通过直观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以词为中介,通过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方式注意:1.从个体思维发展的经

30、历来看,儿童总是先发展直观动作、具体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才能逐步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阶段2.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常用三种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哪一种思维占优势,并不表明个人思维水平的高低2.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分为: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活中的问题的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3.根据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和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到,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做出合理结论的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

31、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灵感现象是直觉思维的结果4.根据思维的指向性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等,是指解决问题时,思路集中到一个方向,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等,是指人解决问题时,思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5.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再造性思维也称常规性思维或习惯性思维,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用惯常的方法、固定的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创造性思维是指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三、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广阔性:思路开阔,能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揭露事物的联系

32、,全面地思考问题深刻性: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揭露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独立性:不受人暗示,不武断。独创性人人有,只是表现早晚和程度不同批判性:善于批评他人的思想和成果,吸取长处,摒弃糟粕;又善于客观评价、控制自己的思想不易受自己情绪和偏爱的影响(一分为二看问题)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灵活性:表现为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方法思考问题:在条件发生变化时,能随机应变,及时地改变原有计划、方案,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思维灵活的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善于迁移敏捷性:指思维活动迅速正确,能当机立断。这与轻率不同,思维的敏捷性不仅要求思维速度快,而且要求思

33、维的正确率高。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够迅速、准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的逻辑性与严谨性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晰,严格遵循逻辑规律。它是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是所有思维品质的集中体现四、思维的过程(一)思维的一般过程1.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各个部分或属性合为一体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指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和关系的思维过程分类是思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其

34、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4.系统化与具体化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征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具体化是指人脑把经过抽象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推广到同类的具体事物中去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二)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1.问题解决的概念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识操作的过程2.问题解决的阶段(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即明确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3)提出假设关键阶段(4)检验假设3.影响问题

35、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呈现的知觉方式(2)定势和功能固着定势: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功能固着: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物体的倾向(3)原型启发原型:对问题解决起启发作用的事物原型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4)已有知识经验(5)情绪与动机(6)个体的认知结构、个性特征及问题的特点等第五节 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一、表象概述(一)表象的含义: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二)表象的分类1.根据感觉通道来分: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运动表象2.根据创造程度:记忆表象、想象表象(三)表象的特征1.直观性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2.概括性表象

36、是人们多次知觉的结果,它不表征事物个别特征,而是表征事物的大体主要特征,因为表象具有概括性3.可操作性心理旋转实验二、想象的概念和种类(一)想象的含义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的目的和计划性,可将想象分为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有意想象:随意想象(三)想象的加工过方式/想象的过程1.黏合:它是指多种事物的属性、元素、或特征结合在一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2.夸张:对某些特点加以夸大和强调,使其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3.拟人化:雷公4.典型化:根据一类事物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三、想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一

37、)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四、幻想幻想是有意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而指向于未来的想象(一)幻想的特征1.幻想体现了个人的愿望,是向往的形象2.幻想是创造性活动的准备阶段(二)幻想的形式科学幻想:是科学预见的一种形式,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发展的推动力,是具有进步意义和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理想:符合事物发展

38、规律、有实现可能的积极幻想空想:与客观现实相违背的消极幻想,根本不能实现五、创造性思维(一)概念创造性思维是指用独特、新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新颖独特性最本质的特征2.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结晶(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3.创造性想象的积极参与4.灵感状态(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组织创造性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5.开设具体课程,教授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

39、和创造技法 头脑风暴法6.结合个学科特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四)创造性活动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的原则1.在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条件,激发创造需要2.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3.鼓励学生的独创行为4.培养创造性个性第六节 言语一、言语的概念言语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语言与言语的关系1.语言是社会现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言语是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2.言语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存在,语言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其作用二、言语的种类1.外部言语口头言语对话言语:聊天、座谈独白言语:报告、演讲书面言语:读书、看报、写作文2.内部言语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言语活动三、言语的感知和理解(一)言语的感知(1

40、)口头言语的感知(2)书面言语的感知(二)言语的理解1.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2.句子的理解3.课文或话语的理解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培养阅读能力,应注意1.循序渐进,注意训练目的的合理性和训练过程的阶梯形2.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阅读技能3.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4.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构建宽厚的知识文化背景第三章 情绪、情感与意志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一、概述(一)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基础,需要是引发情绪情感的中介情绪和情感的构成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外部表现,通常

41、称为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生理唤醒是指一定的情绪状态所伴随的内脏器官、内分泌腺或神经系统的生理变化情绪和情感的关系1.区别(1)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人和动物共有)情感与社会需要相联系(人特有)(2)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带有稳定性和持久性(3)情绪体验强度大,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2.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情绪的分类1.四种基本类型:快乐、悲哀、愤怒、恐惧2.依据情绪发生的强调、持续性和紧张度(1)情调:伴随感知觉的过程的情绪体验(2)心境: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弥漫性的情绪状态(3

42、)激情: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意识狭窄现象(4)应激: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速紧张的情绪状态意外或压力导致应激持续的时间也不可过长,否则会有害健康(5)热情:热烈、稳固而深刻的情绪或情感状态情感 的分类从情感的社会内容(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2)美感:人们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现象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3)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三)情绪与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2动机功能3.组织功能4.信号功能:传递信息、沟通思想5.健康功能:6.感染功能二、小学生情绪的调节与控

43、制(一)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二)对小学生情绪调节的指导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5.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第二节 意志一、意志的概念和特征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1、自觉确定目的是意志的首要特征2、克服内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3.意志行为以随意动作为基础二、意志行动的过程(一)准备阶段(采取决定阶段)1.动机斗争(1)双趋冲突:指一个人必须以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所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解决这类冲突的方法

44、是放弃一个目标,选择另一个目标,或者同时放弃这两个目标(2)双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样强度的负面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心理冲突(3)趋避冲突:指一个人对同一目标既想接近又想回避的两种相互矛盾的动机而引起的心理冲突(4)多重趋避冲突:由于面对两个或多个既对个体具有吸引力又遭个体排斥的目标或情境而引起的心理冲突2.确定目标3.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二)执行决定阶段关键步骤三、意志的品质及其培养(一)意志的品质1.意志的自觉性(独立性)目标明确,独立自主指一个人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以符合既定目的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盲

45、从)和独断性2.意志的果断性一种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与果断性相反的是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轻率武断3.意志的自制性指一个人能够排除干扰,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时表现出的品质。这类人既善于控制自己去执行所采取的决定又善于抑制与活动目的相违背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同时,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较强的忍耐性与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任性和怯懦4.意志的坚韧性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强调持久性与坚韧性相反的是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执拗性(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

46、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发挥教师、班集体和榜样的模范作用,给与必要的纪律约束5.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第四章 人格心理第一节 人格概述一、人格概念与特征(一)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人独特模式包括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二)人格特征1.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南移3.整合性:心理健康4.功能性:人格决定命运5.社会性:社会化过程二、人格特征(一

47、)人格倾向性人格倾向性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性行为的动力系统。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的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人格因素它主要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因素构成(二)人格心理特征人格心理特征是人格结构中最稳定的、经常表现出来的特征因素,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比较典型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特征。人格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三)认知风格(认知方式)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无好坏之分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外部线索、认知依赖、爱好社交场独立型:内部线索、认知独立、不爱好社交、喜欢独处2.冲动型与沉思型冲动和沉思的标

48、准是反应时间和精确性冲动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总是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不习惯对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进行全面思考(速度快,错误率高)沉思型的学生在解决认知任务时,问题谨慎、全面地检查各种假设,在确认没有问题的情况下才会给出答案(速度慢,错误率低)(四)自我调控系统自我调控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一)生物遗传因素(二)社会文化因素(三)家庭因素(权威型、放纵型、民主型)(四)学校教育因素(五)个人主观因素家庭教养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类1.权威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表现的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性格特征2.放纵型教养方式。采用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达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理取闹、独立性差、蛮横无理、胡闹等3.民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