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_第1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_第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_第3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说课稿2010-12-25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能在天体系统中确定地球所在位置,二是结合太阳燃烧的稳定状态和大行星运轨道特征,说明地球存在生命的宇宙环境特征。这里需要补充太阳大小长期稳定的燃烧保证地球表面长期保持适宜的温度,有利生命进化;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这两点宜在讨论地球是特殊的行星时补充。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要通过引导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找出地球性包括同向性、 共面性和近圆性;结构特征主要是通过与类地行星比较得出地球在质量和体积方面不具

2、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主要是因为日地距离适中,所以有适合的温度;因为地球质量和体积适中,所以能吸引住大气形成厚度、压力适合的大气层;因为地球存在岩浆活动,所以有地球内部氢氧分异化合的水汽溢出形成海洋。(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安全的宇宙环境。2.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作为普通的行星是与八大行星比较,在运动特征上和结构特征具有共同性和相似性;作为特殊的行星是自身和宇宙环境造就了存在生命的条件。(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2.2.通过分析图文资

3、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生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和参与课堂讨论的活动,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普遍联系得和运动发展的, 世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为人类认识的,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和自然规律的兴趣,促进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 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4、。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二、说学情学生能够从各种媒体了解宇宙与地球的相关知识,但多数不系统, 更不能聚焦于地球的宇宙环境这个核心上,发散度高。 另外学生对宇宙的一些概念常常含糊不清,教学中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纠正。三、说教法1.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中, 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2.提问导学法: 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来解决,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四、说学法运用合

5、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标要求引入:如果我们向宇宙深处的某些可能存在生命的星球发送地球的问候,我们如何告诉他们我们设置问题的具体位置呢?为什么人类现在的发散性思维情境,激发宇宙生命探索仍然没有探究兴趣在其他星球上找到生命?为什么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这节课我们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读宇宙由说出常见天体类型及其主要知道天体物质组成的示意图(图特征。类型及其1.1 )和文字资料。描述地球主要特征所处宇宙引导学生读天体系统图(图 1.2 )和文字资环境(在填

6、充在天体系统层次图(图天体系统1.3 ),找到地球的位置。料。培养学生中的位提问:如何描述地球在宇用文字描述地球所处的位置。归纳能力置)宙中的位置?提出天体系统性观念。提问:地球上为何具有生(1)说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轨道学生运用运用资料命存在的条件?地球到位置及八大行星位次。图表信息说明地球底是一颗怎样的天体?(2)简介轨道倾角和偏心率的含说明地球是太阳系引导学生读太阳系义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模式图(图 1.4 )和八大(3)与其他行星在运动特征方面中的一颗普通又特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进行比较(公转方向、轨道倾角和普通行星殊的行表(表 1.1 )。轨道形状),得出三个共同特点。星。(1)简介大行星

7、的分类。强化地球点评:分析归纳方法(2)地球与类地行星结构比较 (质是普通行获取和解引导学生读太阳系量、体积),得出相似性,说出地星的认识。读图表信其他行星与地球质量和球只是普通的类地行星。息,并得体积比示意图 (图 1.5 )。 (3)结合运动特征,归纳出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合作探究:从地球自(1)明确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身条件明适宜的温度、可呼吸的大气、液态确地球存提问:为什么地球这么一水。在生命的颗普通的行星上具有生(2)根据这些基本条件,结合地的原因。命呢?地球的宇宙环境球质量和体积特征以及日地距离具有怎样的特殊之处情况,探究讨论地球具备这些条件呢?的原因。(3)补充说明原始

8、大气经过不断演化才适合生命呼吸; 地球岩浆活动一直频繁, 氢氧元素岩浆中分异出后化合为水,形成原始海洋。补充说明:学生探讨得出:(1)读太阳系模式图 (图(1)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保从地球宇1.4 )思考:行星运行轨证地球宇宙环境的安全。宙环境本道特征如何有利地球生(2)太阳作为中等大小的恒星稳身认识地命延续发展?定地燃烧时间较长, 有利地球生命球存在生(2)日地距离关乎地球的延续发展。命的原因。生命的存在,那太阳本身(3)结合地外生命或外星人探寻出结论的能力。对地球生命发展又提供活动的思考, 归纳出地球是一颗存了怎样的保证呢?在生命的特殊行星。讨论总结: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确定寻找外星人运用

9、基本的方向?知识和观回扣引入,说明:地球具念,整理思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路和表达的巧妙性和小概率性;但方式。思考、总结P7 活动。仅就银河系而言有1000激发学生亿颗恒星,每百万颗恒星探索宇宙周围的中有一颗行星存愿望。升华在生命条件的话,那我们情感价值可以说地球是宇宙中唯观目标。一具有生命的星球吗?预留方案:学生对宇宙的诸多方面知识都感兴趣,可能提出与地球宇宙环境关系不大的东西,如黑洞、暗物质等。教师应当对这些东西有一般了解,简单解释一下,马上把学生思路拉到课标规定的轨道上来。课下与学生探讨相关问题。板书设计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主要阐述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

10、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从太阳为地球提供能量这个方面来阐述,通过图片的形式从四个方面来分析。不应让学生记忆这四个方面,需要归纳为:(1)直接或间接(化石燃料)为地球提供大部分能量。(2)维持四大圈层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决定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则以案例分析进行阐述。对太阳大气层的外部结构及太阳活动现象对应关系要弱化。运用了实例说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影响,并从地球磁场、 地球电离层和气候异常等方面归纳。(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2.太阳辐射的概念、来源、波长等只

11、作一般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像是通过作用气候、地球电离层和磁场而发生的,主要包括磁暴、无线电短波通讯被干扰、极光和气候异常等。3.教材涉及太阳活动的概念、标志和周期需要明确,而太阳大气分层及对应太阳活动现象只作一般了解。(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资料,归纳总结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获取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2.本节多次采用了统计图表,应该引导学生掌握读此类图表的方法和程序,并学会对图像信息进行概括提取,其中要对18 世纪以来太阳黑子数变化统计图(图1.13b )的曲线进行趋势化处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的分析

12、,引导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几种相关关系,并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是地球能量的主要来源,关系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相互作用以及分布和变化规律,是认识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形成地理环境的基础。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重点是因为它在地球上产生了一些重要的地理现象,对人类发展有重要影响。教学难点: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作为难点是因为学生对相关的理化知识欠缺,要完全理解对于高一学生难度很大,需要教师不要过多涉及发生机制,多用比喻方式说明。二、说学情本节中太阳能量来源等内容,涉及了学生不具备的其他学科知识,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学生缺少

13、感性认识,建议对这些内容采用讲授法,同时提供生动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这部分并不陌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讨论,在发散的基础上归纳。三、说教法启发式讲授法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四、说学法根据目标教学的要求,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在带着目标的学习过程中,采用探究、讨论、 活动等方式, 有针对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五、说教学过程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在太阳表面和内导通过播放关部会有哪些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于太阳概况、太阳现象?促进地球太阳的概况和太学生带着兴趣进活动的有关影象上万物生长、 环境入新

14、课。入阳活动。资料。演变的动力主要是什么?讲指导学生从问题:绿色植物的学生能找出相关生长、大气运动和信息:太阳辐射的课文中找出太阳洋流的能量主要概念,太阳辐射能辐射的有关信息。授来自哪里?水和量的来源。明白:播放多媒体课件大气的运动如何日常生活、 生产所“太阳内部的核促进全球热量平用的能源哪些是聚变反应”。新衡?来自太阳的能量。一、学生带着问题阅学生从厚度、温度、亮度、现象、太阳问题:太阳的大气读课文后小组讨课论,然后由 A、B小本质等方面来观辐射指导学生观层可以分为哪几察、比较、分析、与地看“太阳外部大气层?太阳辐射对组分别派代表陈归纳太阳大气层球层结构图”。地球有哪些影述。的结构、 各层的

15、特响?点及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问题:在银河系二千多亿颗恒星中展示图片“太为什么唯有太阳阳系模式图”。这颗恒星才那么重要?学生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最主要源泉。讲二、授太阳活动与地新球课小结探究太阳辐讨论它们在生产条件、 生产特通过计算, 了解太射能的利用与农点上的差异。 讨论阳辐射能的利用业的关系。观看大学校附近或城市效率与农业生产棚农业和一般农近郊发展大棚农效率的关系。田的影象资料。业的可行性。指导学生观问题:太阳活动有看“太阳外部大气归纳太阳活动的哪些主要类型, 分学生通过读图和层结构图”,观看主要类型、 特征及阅读材料“太阳黑别发生在哪几层,数据资料回答。对地球的影响。各有什么特

16、征?子”。得出:星际空间中,每当耀斑爆发问题:宇航员为什学生阅读教材、 材就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波、 大量引导学生结么穿着由不同材料后小组讨论, 然的紫外线、 X射线合实例进行分析。料制成的多层宇后由 C小组派代表 射线,以及高能航服?陈述。带电粒子, 再加上宇航员主要是为了防止辐射。收集有关太问题:太阳活动对得出:太阳活动对阳活动对地球影地球环境和人类学生阅读教材, 分气候的影响, 干扰响的资料(或教师生产、生活和身体析材料。电离层, 产生磁暴提供有关资料)。健康有哪些有利等。和不利的影响?教师小结: 概述本学生能够大胆发教师小结课在本章中的地自由发言。言,并能根据本课位与作用 : 承前启所

17、学的知识进行后。分析,并能运用所学生小结: 假设没有“后羿射日”,太阳系中有10颗太阳,地球会是什么样子?假设后羿将10颗太阳全部射下, 那地球又会变成什么样了?学原理解决各种问题。展示课堂练习( 选择题 ) 。 ( 分层练习:课堂练习其中 5小题为基础题,3小题为中等题,思考并作答。及课后建2小题为能力题 ) 。议课后查找网上资料。板书设计一、太阳辐射与地球1、太阳辐射大气运动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水循环生产、生活二、太阳活动与地球黑子1、太阳活动耀斑太阳风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黑子地球气候变化等耀斑、太阳风磁暴、短时通讯干扰等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地球的运

18、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2.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

19、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二、说学情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 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本节

20、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三、说教法探究式教学法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 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 不去研究它的过程, 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对比教学法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四、说学法要提高 45 分钟课堂教学质量

21、,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

22、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五、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行为一、引入新课认真观看, 积极1、播放日月星辰变幻和四季景观视频和图片创设情境,激思考,小组讨2、提出问题:太阳、月亮等为什么东升西落?为什么发兴趣,导入论,小组代表发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长?哪个季新课言节昼短?为什么?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学习行为设计意图二、学习新课1、课件演示地球运动,让学生总结地球运动的基本形通过课件动画式:自转和公转。演示,增强直2、先阅读课文自转内容,四人为一小组,每小组一个观性。

23、地球仪,分组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能说明自细心观察通过小组演示转特点;教师选一组演示,并让小组汇报自转的特点:主动探究加深对自转特定义、方向、周期。(教师或学生纠正、补充)对比分析点的理解3、再结合教材中的读图思考,让学生画出从侧面、南合作研讨提高学生表达极和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方向图。大胆表达能力、分析归4、把恒星日和太阳日、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等图制成准确绘图纳能力和绘图动画图,在图上分析其特点和规律。提问:地球自转技能;为什么会出现两个周期?地球自转线速度因纬度出现培养学习探究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和合作精神1、 先阅读课文地球公转内容,看课件公转示意图,小组讨论汇报公转的特点(方向、周期、

24、速度、轨道等)和规律。并让学生使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问题:1 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近,而为什么我们这里是冬季?7 月份地球离太阳最远,我们这里为什么是夏季?填公转特点表格(见附表 1)三、课堂小结课本 15 页活动题2 填表。运用归纳、总结、对比的方法,得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四、作业: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2、13 页学习主题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第二、三课时地球自转及意义学习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落实双基复习自转运动的特点;认真复习, 积极 巩固知识问题:一天当中我们会经历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思考导入新课二、学习新课1、培养学生的1、每一小组准备一把手电筒,一个地球仪

25、。一人将手观察能电筒放举起并拧亮灯泡代表太阳,在离手电灯大约半力,立体空间米远处的桌边放上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将房间弄暗,思维能力、逻看看地球仪表面有哪些部分被灯光照亮?哪些部分没动手演示辑思维、计算有被灯光照到?体会什么是昼夜半球晨昏线,昼弧、细心演算能力、创新思夜弧及太阳日?教师再用玻璃球代替地球演示,让学积极思考维能力。生观察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提出问题:如地球不自转主动探究2、使学生直是否发生昼夜现象?是否发生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合作研讨观、深刻理解条件是什么?大胆表达自转的意义。2、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交替,总结自转的第一个创新思维重点是掌握地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讲练结合方时和区时的

26、3、在演示过程中, 引导学生把地方时与经度联系起来。练习巩固计算方法,理地球自西向东转,因此,东边的地方比西边的地方先加深理解解国际日界线见到太阳,在时间上表现为东早西晚。两侧时间和日地球昼夜交替一周(180 度)为一个太阳日( 24 时),期的关系问:经度每隔多少度为1 小时?每隔一度为多少时间?落实双基(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4 分钟。经度上的微小差别,都能造成相应的地方时之差。)因而引导学生得出自转的第二个意义:地方时不同。引出时区、区时和日界线的概念。5、 地方时的计算:经度每隔15 度 ,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边时刻比西边早

27、(边讲边练,例题略)时差的计算:(1)计算时区差;(2)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3)一东一西时区:相加(4)计算结果(思考:当华盛顿是早上7 点时,请问中国北京是几点?当莫斯科是中午12 点时, 请问北京是几点?华盛顿是几点?)6、练习: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13 页学习主题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三、课堂小结: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0页自转的意义四、作业:填充图册P6 9 页自转练习第三课时:自转意义的专题练习(略)教学内容:第四、五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行为设计意图一、引入新课1、 复习填写 “地球公转的特点”表格温故知新复习引入2 、为什么会出现四季?夏季和冬季白天哪个季节昼问题思考巩

28、固知识长?哪个季节昼短?为什么?引出“黄赤交角 ”二、学习新课1、计算机模拟演示黄赤交角,学生讨论:什么叫黄赤交角?找出“一轴两面三角度”并在填充图册中填图。2、公转动画演示,观察不同位置地轴的空间指向和黄赤交角是否有变化?太阳光直射点的变化情况?(填表见附表2)讨论题 :1 、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又有什么变化?2 、如果黄赤交角为45°,太阳直射点有什么变化?3、当黄赤交角不为0°时,太阳直射点就会在南北纬一定的范围内往返移动吗?如果不是,请举例说明。(教师通过课件将三个讨论题演示,对学生的研讨结果给予补充纠正)3、小组研讨绘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轨迹图和

29、两分两至公转示意图,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4、课本 P21 读图思考:每小组两题研讨,分小组交流汇报成果,推断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昼夜长短、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学生做练习填充图册P8 3 题。巩固所掌握的规律。5、总结归纳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天文四季和气候的区别。三、教学小结(略)四、作业:填充图册P6 9 页公转练习第五课时:一、日照图的判读的基本类型和基本步骤,参看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 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二、作业讲评三、公转意义练习 (略) 过程与方法评价手册P21 页。挑选相应的练习加以理解和巩固。二、作业

30、讲评三、公转意义练习(略)板书设计自转方向、周期和速度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与时差地球公转与季节公转轨道、方向、周期和速度昼夜交替地方时时区的划分和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黄赤交角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还有介于内部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

31、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及其划分依据;2. 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3. 运用图表了解地球表层的含义。(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绘制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示意图, 掌握地球圈层结构, 并掌握抓住主要特征图示结构组成的学习和表述地理事物的方法。(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结合我国深空、深海、深陆探测计划

32、和地球圈层结构图绘制,体验地球结构的优美,激发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内外圈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教学重点。它们相互作用形成自然环境,对认识以后各章涉及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具有统摄作用。教学难点:1.岩石圈和地壳的区别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本节涉及了较多的地球圈层,在层之间形成的跨层结构容易和其他圈层相混淆。二、说学情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

33、,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三、说教法比较分析法、读图分析法和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四、说学法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活动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益,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KM 半径的地球, 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那么,人们采用了什么方法,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及物质组成呢?地球的内学生活动思考、议论设计意图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对地球结构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部结构状况如何呢?学习新课板书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

34、构问题探究 1课件展示: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阅读教材后回答:培养学生深度的关系”图(见附件1)。当地震发生时产生的阅读分提出问题: 地球的内部结构,无法直接观的弹性波叫地震析能力; 明察,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波。地震波有纵波确对地震震波的研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内容并思和横波之分,纵波波的研究考如下问题:什么叫地震波?地震波一般传播速度较快,可是解开地有哪两种 ?各有什么特点 ?以通过固体、液体球内部结和气体传播;横波构的钥匙。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问题探究 2课件展示: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学生分组讨论: (

35、1) 培 养 学 生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什么是不连续面?的析图能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几个圈( 2)根据不连续面力和合作层?将地球内部划分为探究能力哪三大圈层?师生归纳教师归纳: 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学生归纳: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用莫霍面和古登通 过 师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堡面为界面,把地生互动, 共千米处 (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以球内部划分为地同归纳, 据下,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壳、地幔和地核三图掌握地个不连续面叫莫霍面。 另一个在地下 2900个圈层。所以地球球内部结千米深处,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的内部圈层

36、是依据构的划分则完全消失。这个不连续面叫古登堡面。地震波传播的突然依据和圈变化的两个不连续层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来划分的。问题探究 3以上我们了解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阅读教材第 25 27自主学习,分,那么,各圈层有何特点呢?页有关地壳、地幔、合作探究地核三大圈层的知识,分组探究,概括各层特点填表归纳课件展示: 地球内部三大圈层比较表(见学生在分组讨论、本部分知附件 3)探究的基础上,完识教材讲成表格的填写,并述明了, 学展示出来,相互补生可以自充(答案见附件 1)。 学获得。问题探究 4通过以上学习, 我们知道了地球具有同心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圈层的特征,这种同心圈层不仅表现在。第

37、 27 页“地球的外合作探究。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了解地壳表层以外,部圈层”部分,思进一步培可划分为哪些圈层 ?考:地球外部圈层养学生的的主要层次及各自分析归纳范围和作用分别是能力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讨论,归纳答案。知识归纳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学生在独立思使学生明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分为三个圈层:大气考,同桌讨论的基确地球的圈、水圈和生物圈,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础上完成地球外部外部圈层层。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三大圈层比较表和地球的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见附表 4)。内部圈层共同组成地球。课堂小结疏理知识地壳内部圈层地幔地核地球(同心圈层)大气圈外部圈层生物

38、圈水圈作业布置自己创作一幅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板书设计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1 地震波的概念2地震波的分类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不连续面2地壳、地幔、地核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 课时)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大气受热过程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重点,主要知识结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学习热力环流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才能正确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不同的表现形式。热力环流是本节课的关键部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大气

39、的水平运动的学习基础。所以可以通过这部分内容学习来衡量学生掌握大气运动的程度,予于足够的重视。(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2. 通过实验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用原理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学生能说出大气的受热过程。2. 学生能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保温作用。3.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有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不同观点间的辩论。(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理解,能正确认识常见的自然现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2. 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40、服务于社会。(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教学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教学难点,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温室效应、大气逆辐射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关系也是教学难点,学生对这些概念容易混淆。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天气和气候”的初步知识,在必修1 第一章已掌握了太阳辐射有关知识,对本课题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但学生仍局限于感性认识,无法自主实现地理规律原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对概念、理论的归纳能力较弱。因此,教师

41、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三、说教法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实验法。四、说学法1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2学习地理知识的观察方法3掌握地理理性知识的逻辑方法4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五、说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课题导入,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要作用。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讨论学生讨论列举与生活和生产相关的大气现象和大气成分。评价一、大气的组成及垂直分层:总结1大气的组成:板书大气的组成成分比例图多媒体展示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分析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总结2大气的垂直分层:板书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多媒体展示分析各层的主要特点分析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