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对策_第1页
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对策_第2页
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对策_第3页
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对策_第4页
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对策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地震后送伤员的临床特点及救治对策 作者:任永川,赵玉峰,麻晓林,沈岳【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和救治情况,探讨后方医院的医疗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4日2008年6月13日我院抗震救灾病房收治的100例汶川地震伤员,总结分析其伤情特点和院内救治情况。结果 100例伤员中主要以四肢骨折、软组织伤为多见,占78.0%,伤员中合并伤口、创面感染的病例占33.0%。全部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占56.0%,手术以软组织清创、修复手术以及四肢骨折固定为主,占全部手术的91.5%。治愈92例,好转8例,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结论 地震灾区后送伤员

2、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 【关键词】 地震;伤员;医疗配置;汶川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 condition of injured peopl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discuss the allocation of medical resources and method of medical res

3、cue.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injured in Wenchuan earthquake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14,2008 to Sep.12,2008.Their traumatic condition and inhospital treatmen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Bone fracture and soft tissue injury in limbs accounted for 78.0%,and 33.0% of pati

4、ents had wound infection.Totally,there were 56 patients receiving 86 operations,accounting for 56.0%.And 91.5% of those operations aimed to debride soft tissue,repair and fix the fractured bone.Ninetytwo cases recovered and 8 cases relieved.All the trauma and wound surface healed.Conclusion Fixation

5、 of fracture,debridement and repair of soft tissue,management of infected wound,rehabilitation and functional exercise ar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earthquake injury.Departments of trauma,orthopaedics and rehabilitation are allocated to take the main responsibility.The quick,efficient medical treatm

6、ent in rear hospitals can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recovery rate and decrease the mortality and disability.Key words:earthquake;patients;medical resources allocation;Wenchuan“5·12”汶川地震后,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伤员,为缓解地震灾区压力,部分伤员需向非灾区医院分流。自2008年5月14日6月13日我院共接收汶川地震灾区伤员141例,其中100例伤员在抗震救灾病房治疗后出院。笔者通过分析地震后送伤员的伤情特

7、点和救治方法,探讨非灾区医院的医疗合理配置和伤员救治方法,对指导今后灾难医学救援有一定的价值。 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100例伤员中,男性41例,女性59例,男女之比为1:1.4;年龄388岁,平均(48.3±19.5)岁,其中1860岁最多,55例,占55.0%;>60岁34例,占34.0%; <18岁11例,占11.0%。地震后3天内入院1例,3天1周内37例,8天2周内60例,2周以后入院2例。伤员主要来自绵阳地区51例、德阳地区49例。2 收治方法在伤员入院前524小时,即从转出医院接到有关伤员的基本信息,合理组织安排接收。重危伤员直接送入ICU救

8、治8例;需手术伤员48例,先入创伤中心、骨科进行专科手术,病情稳定后再转入抗震救灾病区;伤情不重、无需专科手术及特殊处理的伤员直接收入抗震救灾病区44例。入院后积极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疑难、重症病例进行专家组讨论确定治疗方案。3 治疗方法3.1 手术治疗 对于需要手术的伤员,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精心术前准备,及时进行清创、引流、植皮、皮瓣转位,四肢骨折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脊柱骨折内固定、截肢、骨盆骨折内固定、颌面口腔矫形、开颅、开腹等手术治疗。3.2 保守治疗 对骨折伤员进行手法复位、牵引,石膏、支具固定,卧床等治疗;感染伤口、创面行清创、换药、抗感染治疗;对症处理各种合

9、并症、基础疾病,防止各种并发症;加强康复理疗、功能训练;对脊髓、神经损伤病例结合高压氧辅助治疗;对伤员进行心理疏导治疗,评估伤员心理状态。 结 果1 伤情特点1.1 受伤机制 地震伤最多为砸伤,占46.7%;其后依次为埋压伤27.7%,擦伤13.6%,坠落伤6.5%,跌伤4.1%,烧伤0.7%,复合伤(砸伤合并硫酸烧伤)0.7%。1.2 受伤部位 按头、面、颈、胸、腹、脊柱、上肢、下肢(包括骨盆、臀部)、体表9个部位分类统计,最多为下肢,占33.5%;其后依次为上肢26.5%,体表13.5%,胸部11.8%,脊柱8.2%,头部3.4%,腹部1.2%,面部1.2%,颈部0.6%。1.3 受伤类型

10、 伤员中闭合伤79例,占79.0%;开放伤21例,占21.0%。以四肢骨折和软组织伤为主,占78.0%。1.4 受伤伤势 轻度伤18例,占18.0%;中度伤69例,占69.0%;重度伤13例,占13.0%。1.5 伤后并发症 伤员中合并感染33例,占33.0%;骨折65例,占65.0%;挤压伤综合征11例,占11.0%;血气胸7例,占7.0%;瘫痪3例,占3.0%;骨筋膜室综合征2例;占2.0%;休克3例,占3.0%;大出血1例,占1.0%。33例感染伤员中,感染部位以下肢最多25例,占75.8%;上肢4例,占12.2%;骶尾部3例,占9.0%;胸部1例,占3%。感染创面渗液细菌培养结果详见表

11、1。2 手术结果后送100例伤员中有56例进行了86次手术,具体手术方式统计详见表2。其中1次手术者36例,占64.2%;2次15例,占26.8%;3次1例,占1.8%;4次2例,占3.6%;5次2例,占3.6%。多次手术者主要进行清创、引流、植皮等软组织手术。手术部位以下肢最多,58例次,占67.5%;上肢22例次,占25.5%;脊柱2例次,占2.3%;颌面部2例次,占2.3%;头颅1例次,占1.2%;腹部1例次,占1.2%。3 治疗效果100例伤员中治愈92例,占92.0%;好转8例,占8.0%;无1例死亡;全部伤口、创面均愈合。累计住院天数9117天,平均(46.3±14.6)

12、天。表1 感染创面细菌培养结果细 菌例数构成比(%)大肠埃希氏菌821.6鲍曼氏不动杆菌513.5肠球菌某些种410.8阴沟肠杆菌38.1肺炎克雷伯氏菌38.1金黄色葡萄球菌25.4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5.4铜绿假单胞菌25.4诺维氏梭菌25.4屎肠球菌12.7产酸克雷伯氏菌12.7产气荚膜梭菌12.7型水源型肠杆菌12.7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7黏质沙雷氏菌12.7表2 后送伤员手术方式讨 论 地震往往发生突然、伤亡巨大、伤情严重、救治困难,多数为严重砸伤和挤压伤,直接砸、压、埋所致机械损伤占95.0%98.0%,各类损伤中前2位是软组织伤,占32.0%68.0%,四肢骨折占16.0%44.

13、0%1。震后灾区的伤员往往通过现场救治和初步分流后被及时送往非灾区医疗机构2。在震区医疗单位或现场急救时行损伤控制手术(damage control operation,DCO),同时进行生命功能监护,待伤情稳定后再进行确定性专科治疗或后送1。本组资料显示,转到我院的伤员为震后3天2周,并以第2周送达的伤员最多。伤员中危及生命的损伤已经得到初步处理及手术治疗,大多数伤员为四肢的骨、软组织伤,主要以骨折固定、软组织的清创、修复手术为主;保守治疗主要是伤口创面的换药处理,合并症、基础疾病的治疗,防治并发症以及功能锻炼、康复治疗。我院由创伤科、骨科及康复科医生为主要力量组成的抗震救灾病区,是针对地震

14、后送伤员的治疗特点而设立的,有利于伤员的治疗、康复和管理。本组资料中,33.0%伤员在入院时就存在伤口以及创面感染,感染的部位以四肢软组织为主,下肢多于上肢。地震伤员中许多为挤压伤并出现挤压综合征,加之部分伤员获救时间较晚、转送入院时间滞后等均是感染并发症的相关因素3。对感染的控制,我们一方面选择敏感抗生素,另一方面采用超声冲洗机4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5处理,效果满意。由于地震伤后送伤员的伤情特点决定了地震灾区后送伤员的治疗以骨折固定、软组织伤清创修复、感染创面处理及康复理疗、功能锻炼为主,因此后方的医疗配置应以创伤科、骨科、康复科为主,后方医院良好有效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伤员的治愈率,降低伤员的死亡率、伤残率。【参考文献】 1王正国.地震灾害的特点及其所致创伤的救治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6):401-403.2武昆秀.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应急预案制定要点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2(12):722.3杨策,钟河江,蒋电明,等.533例汶川地震伤员感染流行病学分析与思考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8):587-590.4赵辉,赖西南,陈菁,等.医用超声波冲洗治疗仪的研制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