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_第1页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_第2页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_第3页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_第4页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与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课程标准:课程标准: 1.1.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2.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的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会发展的影响。2三、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三、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1.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隋唐之前的选官制度(1 1)世官制:)世官制:(2 2)察举制和征辟制:汉)察举制和征辟制:汉先秦时期、贵族世代为官先秦时期、贵族世

2、代为官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孝廉为主)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孝廉为主)征辟制:自上而下征聘征辟制:自上而下征聘3 汉武帝大胆果断地打破了汉兴以来非汉武帝大胆果断地打破了汉兴以来非列侯不拜相的惯例,任命没有封爵的公孙弘列侯不拜相的惯例,任命没有封爵的公孙弘为丞相,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都曾为丞相,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等都曾官居高职;严助、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官居高职;严助、朱买臣、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等虽出身低微,却都被重用,他们司马相如等虽出身低微,却都被重用,他们为国家大政出谋划策、献计出力。为国家大政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东汉末年童谣:东汉末年童谣:“举秀才举秀才,不知书。

3、举不知书。举孝廉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高第良将怯如鸡。如鸡。” 4(3 3)九品中正制:魏晋)九品中正制:魏晋 东汉末,曹操当政,提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倡“唯才是举唯才是举”。曹丕采吏。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中正正”, “中正中正”由世族豪由世族豪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门担任,将当地士人,按“才能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谓之“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选取,选取原则以原则以“家世家世”为重。从此,为重。从此,此制成为世族

4、地主操纵政权此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的工具。5(4 4)科举制:隋唐至清末()科举制:隋唐至清末(19051905年)年)(1 1)原因:)原因: 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南北朝时,士族制度极端腐朽。 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庶族地主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力量,参与政权。力量,参与政权。 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6(2 2)定义:)定义: 是历代封建王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科最举。其中进士科最重要。重要。7(

5、3 3)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设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后炀帝设志行修谨、清平于济两科。后炀帝设“进进士科士科”,以试策取士。,以试策取士。 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唐因隋制,分常举和制举两种,武则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天时创殿试和武举。殿试的产生排除了一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些通过钱财来考入进士的人,是完善科举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制的一项重大措施。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主要的考试内容。 8 两宋三百余年间两宋三百余年间, ,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贡举登科者共有十一万多人

6、万多人, ,平均每次录取平均每次录取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的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更重要的是左右。更重要的是, ,唐唐代登科后代登科后, ,还要经过吏还要经过吏部身、言、书、判的部身、言、书、判的考试考试, ,才能走上仕途才能走上仕途, ,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宋代士人及第即可释褐入官。褐入官。唐书唐书所载所载830830名进士的出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身分布比例9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了重大的改革。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

7、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历代。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也越来越多,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持续消亡。持续13001300多年。多年。 10(3 3)发展历程:)发展历程: 开创:隋朝开创:隋朝 完善:唐朝(以诗取士)完善:唐朝(以诗取士) 大大发展:宋大大发展:宋 一度废止:元前期一度废止:元前期 日益僵化:明清(八股取士日益僵化:明清(八股取士 四书五经)四书五经)(4 4)特点:)特点: 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开放性、公平性、客观性11 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两

8、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更有利于A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2西安雁塔西安雁塔13 宋代朱熹首先提出宋代朱熹首先提出“四书四书”之名,对之名,对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它们加以注释并编著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等等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书。元以后的科举考试,都首重“四书四书”,并以朱熹的注解作为释读的并以朱熹

9、的注解作为释读的惟一标准惟一标准。14n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依据:依据: 血缘血缘和门第转变为和门第转变为能力能力(从重视(从重视出身出身到重视到重视才学才学)方式:方式: 推选推选转变为转变为考试考试(逐渐(逐渐规范化规范化和和模式模式化化)标准:标准: 越来越越来越科学科学、客观客观、公正公正、公开公开15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科举制度都有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着极高的赞赏和评价。剑桥中国隋唐史剑桥中国隋唐史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的编者崔瑞德认为,科举制度“为所有西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

10、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6)评价:)评价: 十六世纪晚期,意大利神甫利玛窦、十六世纪晚期,意大利神甫利玛窦、十八世纪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斯当东等也十八世纪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斯当东等也对科举制大为赞赏。对科举制大为赞赏。 16 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九十高

11、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赋。” ” 折射出社会和知识分子折射出社会和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的价值取向 17“老死于文场而无恨。老死于文场而无恨。”(胡适胡适) “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明顾炎武)顾炎武)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唐太宗) “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唐赵嘏)赵嘏) “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朝为田中郎,暮登天子堂”

12、,将相本,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无种,男儿当自强。(宋宋神童诗神童诗 ) 18(6 6)评价:)评价: A A、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出身、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使出身低微的人有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低微的人有参政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为中华帝国繁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为中华帝国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荣提供了制度保障。 B B、造成古代中国人才结构不合理,、造成古代中国人才结构不合理,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C C、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明清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19 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

13、某制度时说,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之统治”。这一制度是。这一制度是A A郡县制郡县制 B B察举制察举制 C C科举制科举制 D D行省制行省制C C20 图中所示为图中所示为唐书唐书所载所载830830名进士的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 A为选拔士族子弟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而设立 B B仍然是九品中正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制翻版C C缩小了人才选拔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的范围 D D兼顾多个阶层但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

14、善不完善21 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从宋代到明清,政府出台越来越严厉的措施,防止的措施,防止“冒籍冒籍”,打击,打击“科考移科考移民民”,目的是,目的是A A维护分封制维护分封制 B B复兴宗法制复兴宗法制 C C加强专制集权加强专制集权 D D削弱地方势力削弱地方势力C C22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 不一样。不一样。 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皇帝的言行和决策。四、古

15、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四、古代中国的监察和谏议制度23职能职能部门名称部门名称备注备注监察官监察官员(明员(明清监察清监察制度达制度达到顶峰到顶峰)秦秦监察百官监察百官汉汉御史府御史府 监察和弹监察和弹劾百官劾百官 监督郡国长官监督郡国长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地方专职监察官员明明清清中央中央“科科道道”督察院督察院监察御史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分道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监督六科给事六科给事中中监督六部业务监督六部业务地方地方按察使司按察使司省级机构设立,负责省级机构设立,负责司法、监察司法、监察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刺史刺史24谏议制谏议制度度监监督督皇帝皇帝的的言行和决言行和决策策隋隋唐唐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谏议和封驳,可以对宰相相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决策提出异议,对皇帝的的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做法提出不同的意见。宋宋谏院谏院独立的谏官机构独立的谏官机构明明清清谏议机构取消谏议机构取消门下门下省省25u点评:点评: 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中国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并不能从从根本上根本上约束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整顿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