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传染病_第1页
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传染病_第2页
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传染病_第3页
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传染病_第4页
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传染病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及方案汇编鄂尔多斯市妇幼保健院院感质控科 2016年3月21日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及方案目 录一、传染病管理小组职责2二、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2三、传染病领导小组下设机构职责2四、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2五、传染病预检转诊流程图2六、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图2七、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2八、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2九、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2十、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2十一、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2十二、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2十三、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2十四、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2十五、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2十六、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2十七、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规范2&

2、#160;十八、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2十九、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度2二十、传染病人转诊制度2二十二、检验科疫情报告管理制度2二十四、寨卡病毒防控方案2二十五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预案2二十六 重点传染病管理2二十七 消毒隔离工作制度2一、传染病管理小组职责1、负责对全院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每半年对传染病管理工作进行一次检查,根据最新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2、贯彻执行上级指示,在上级主管部门指导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展工作。3、制定疫情报告的管理制度、人员职责、报告流程。4、协调处理本医院在疫情报告中遇到的特殊问题。5、对疫情报告管理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6、对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

3、病防治法的部门和个人进行惩处。对在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中做出贡献的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二、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院的传染病防控工作,保障全院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医院稳定,经院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指挥全院各类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组  长:王军副组长:张姝 云卫琼 蔺辉 刘埃荣成  员:马玥 邬茂胜 廉如 田莉 张望之 曹文芳 姚嵘 越阳 武智渊 孙学文 三、传染病领导小组下设机构职责1综合协调组:负责协助领导小组对传染病防控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并负责对外联络。组  长:马玥成

4、 员:张璐瑶2医疗管理组:负责建立健全医院传染病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应对突发疫情应急预案;承担医院传染病防控工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开展健康监测工作;负责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网,指定责任疫情报告人。组 长:邬茂胜疫情网络直报员:辛 慧 3卫生管理组:负责医院环境的全面清洁、消毒。组 长:秦志娥成 员:物业人员4宣传教育组:负责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组 长:郭 丽成 员:刘培珍5信息搜集组:负责与疫情相关的校内信息的搜集、整理和上报。组 长:田 莉成 员:时 庆各职能小组要认真学习贯彻卫计委有关传染病防控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和自身职责,制定严格的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各负

5、其责,密切配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四、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门诊、病区建立疫情报告登记本。接诊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书写工整,无涂改,及时准确、完整,并在传染病登记本上做好登记。2、各科室每日将疫情报告卡上交到院感质控科,由网络疫情直报员进行核对,上报。3、接诊医务人员对甲类传染病,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必须立即报告院感质控科,疫情直报人员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并立即电话上报康巴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4、发现实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立即通过最快的

6、方式报告康巴什疾控中心的同时,由疫情直报人员2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5、对其他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肝、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由疫情直报人员于6小时内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报告。6、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由疫情直报员每日上午9点前对全院各科室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整理、核对后,10点前必须登陆报告系统,对疑似传染病,需在15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确诊补报。7、网络报告完成后,疫情直报人员将疫情卡集中统一保管。8、需要对已报传染病做出订正报告和死亡报告时,由医务人员填写订正卡或死亡卡。疫情直报人员改卡,网上直报,做好登记后集中收集管理工作。五、传染病预检转诊流程图导医台

7、、挂号室 分诊普通门诊就医门诊医生、护士预检 非传染病患者疑似传染病患者 传染病人陪护者送疾控中心确诊医学观察、防护措施 非住院者 需要住院者转市第二医院住院治疗门诊治疗首诊医生 医护卫生知识指导或发健康教育处方对就医环境消毒处理六、传染病报告卡传递流程图首诊医生诊断患者为传染病时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登记传染病登记簿报告卡,首诊医生将传染病报告卡立即送交预院感质控科院感质控科疫情直报员收到各科室的传染病报告卡后,认真审核报卡质量院感质控科疫情直报员核实无误后,登记报告卡收录卡登记簿和传染病登记簿疫情直报人员按时限实行网络直报网络直报结束后,立即进行纸质报告卡与网络报告卡逐项核对每天浏览传染病

8、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将修改后的报告卡及时在报告卡备注栏中注明七、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信息传递流程首诊医生发现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立即报告院感质控科 院办、总务科门诊部转送市二医院康疾控确诊急救箱车辆物资、设备无菌物品特检、放射科药房、检验消毒隔离预防保健科(节假日报总值班)立即电话报告市疾病控制中心,同时登记、传真、网络直报(至少2小时内完成以上工作)。同时做好如下工作 分管院长护理部 医务科供应室急诊 院感科院感质控科立即电话报告康巴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时登记并做好如下工作 院长护理部 医务科供应室急救 确诊转诊 院感质控科 八、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1、疫情管理人员定时收集传染病卡片并进行

9、审核,对有疑问的卡片或填写不规范的卡片要及时向填写人员查询、核对,准确无误后及时将疫情信息进行网络直报,并做好登记。2、对已报告的传染病卡片当诊断变更、死亡或误报时要及时做出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3、定期对已上报的传染病卡片进行查重,对重卡进行剔除。4、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5、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的疾病暴发、少见传染病和本地已消除的传染病的报告信息,立即上报院领导和康巴什疾病控制中心,经疾病控制机构确认后,按照法定时限通过网络报告信息。6、疫情分析资料要及时向主

10、管领导报告,使主管领导及时掌握动态。7、传染病报告记录资料要保存3年,制成电子文档双重备份。8、传染病疫情管理相关资料分类归档保存。9、疫情管理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账号和密码。10、对疫情信息资料做好保密工作,不得泄密。九、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报告的效率和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给据医务人员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1、本院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本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均为责任报告人。2、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法定传染病,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按要求规

11、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报告人员。3、报告病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甲型h1n1流感、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

12、的其他传染病。4、由院感质控科负责全院传染病的收集、审核、上报、订正和查重工作,并定期进行疫情资料分析。5、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或病原携带者时,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院感质控科报告。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也应及时报告。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规定要求报告。6、医院各门诊分别建立传染病门诊日志,对各类传染病予以详细登记,并填报传染病报告卡。住院部临床各科室要建立出入院登记薄,对所有

13、入院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登记,按照规定及时上报。实验室应根据化验结果,对所有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患者进行疫情报告。7、对报告病人诊断变更、病人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发现漏报的传染病,应及时补报。8、传染病报告卡应使用钢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规范,字迹清楚。9、本院任何人员不得瞒报、漏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谎报疫情。十、传染病疫情信息网络直报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确保报告系统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网络直报的优势,规范本院的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工作,提高报告的效率与质量,为疾病预防控制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

14、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工作制度如下: 1、我院为法定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单位,我院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为责任报告人。 2、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首诊医生负责制。 3、责任报告人在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例后,根据诊断结果,按照规定时限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进行报告;发现漏报的应及时补报。 4、疫情直报人员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如发现上述问题,立即向报告人进行核实、补充或订正,将审核后的传染病报告卡及时录入网络直报系统。 5、网络直报人员收集到传染病报告卡片后,应该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通

15、过网络直报系统进行实时报告,以便康巴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信息进行审核、监测、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 6、已报告病例如果诊断发生变更、死亡时,责任报告人应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 7、疫情直报人员应每月对上月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并于每月25日前上报康巴什疾控中心。 8、责任报告人和疫情直报人员应严格保护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9、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 10、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疫情网络直报员瞒报、缓报、谎报传染病疫

16、情的,给予直接责任人及其主管领导行政处分,并给予相当经济处罚。 11、网络直报人员应保障网络直保系统有关设备和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计算机功能正常发挥。经常检查直报系统安全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2、网络直报人员应对网络直报系统的帐户、密码等资料妥善保管,并严格保密。十一、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员工作职责1、传染病网络直报人员应具备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且熟习传染病疫情管理和网络直报业务,具备指导和培训医务人员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工作能力。2、网络直报人员在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后,应及时审核传染病报告卡信息并录入直报系统;每月应对本单位传染病监测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呈报康巴什疾控中心。3、网络直报人员在

17、网络直报或上报康巴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之前,需先对本单位填报的传染病报告卡进行审核。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对重复报告的卡片进行标注,不再进行网络直报。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发现同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同一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场所)一日内出现3例及以上,或一周内出现5例及以上。如以上任何一种情况属实,应立即电话报告当康巴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按规定进行网络直报。4、每

18、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认真执行传染病疫情管理奖惩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5、传染病报告卡应按编号装订,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应按有关规定保存,保存期限三年。6、网络直报人员未经上级系统管理员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网络直报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并避免在公共场所公开使用网络直报系统。7、按时参加康巴什或市疾控中心召开的培训会议。8、组织医务人员学习传染病有关法规信息和知识。9、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岗位责任,由于工作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影响,按有关法规追究责任。十二、传染病疫情自查制度 1、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督查由“传染病疫情管理领导小组”负责。2、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时,在抢

19、救处置患者的同时应及时、规范填写“传染病报告卡”。3、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时,要立即电话报告院感质控科。4、门诊部及住院部等科室每日到感染质控科报送传染病报告卡,并在登记本上签字。5、疫情直报人员须将传染病报告卡和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汇总定期报康巴什疾控中心。6、院领导小组组织院内自查传染病漏报外,配合康巴什疾控中心进行漏报抽查。并将检查结果报主管院长,必要时通报全院。7、疫情管理人员应每月、季、年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迟报检查。8、院领导小组根据各科的漏报和传染病报告卡,以及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应处置。十三、传染病漏报检查制度为了加强传染病疫情管

20、理,杜绝漏报,迟报现象发生,制定本制度。1、门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日志,住院部各科室要认真填写病人出入院登记。2、各科室必须建立传染病报告登记本,根据疫情报告时限及时填卡上报,各科室主任负责本科室的自查管理工作。3、院感质控科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督导检查工作。4、各科室必须及时向院感质控科上报传染病报告卡,及时进行网络直报,并负责检查传染病报告,落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反馈、责令改正。5、院感质控科必须对检查情况进行每月一次总结,每季度汇总一次,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对发现漏报者必须上报院部,给予处罚。6、院感质控科负责检查各临床科室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情况,并深入各科室开展督导工作,要求检查和督

21、导有记录。检查和督导每月一次。十四、传染病疫情监测管理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计委有关艾滋病防治法规文件,切实加强医务人员传染病疫情管理工作,决定建立长效监测管理机制,以保证准确、及时、系统、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传染病的诊治数据及疫情上报管理,制定本制度。1、医务人员要提高建立传染病长效监测管理机制的认识,各科室要加强对监测工作的领导,建立高效的疫情监测系统,及时准确收集和报告疫情数据。2、传染病疫情报告实行首诊负责制,门诊患者和转入住院患者,各科室要详细登记。住院部应填写“传染病出入院登记本”和“传染病患者登记本”,上报院感质控科。经实验室初筛试验阳性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疑似病

22、例报告,然后上报院感质控科,由网络直报员按规定时限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上报康巴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实验,待确证后对原始报告卡进行订正。3、各有关部门必须将感染者、传染病病人死亡者的详细资料报送院感质控科,由院感质控科及时准确上报康巴什疾控中心。4、门诊和住院病人的管理按照“传染病人管理规定”执行。重点要求:(1)各种表格、病历须按要求详细填写,不得空项。(2)住址要详细填写到“村民组(门牌号)”或“某小区(某单位)某楼号某单元门牌号”。(3)联系方式等。5、疑似传染病住院患者必须做初筛试验,初筛试验阳性者由检验科专人登记,然后送康巴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证。采送标本要严格按照要求做好防护

23、,避免污染环境及交叉感染。“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须复印附病历后,同时在病程记录中单独记录一次“HIV抗体检测确认报告”。6、医务人员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的各个环节均应按要求防护、消毒,避免交叉感染。7、医务人员接触HIV感染者、AIDS患者、死亡者资料的各个环节均应做好保密工作。8、在AIDS等传染病诊疗、管理工作中,因玩忽职守、不作为等情况,造成医疗纠纷者给予通报批评;造成医疗事故者停职检查36个月;造成疫情扩散者做下岗处理,同时按有关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十五、传染病法规知识培训制度1、疫情网络直报人员和有关院科领导要积极参加各种有关传染病知识培训,全面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及

24、其规章制度。2、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3、新入院的医生和实习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4、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等。5、疫情网络直报人员必须接受上级疾控部门的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十六、门诊医生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门诊医生发现传染病疑似和确诊病例时,要在门诊日志上认真登记,填写内容必须真实、准确、详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详细地址、发病日期、诊断日期、14岁以下儿童家长姓名等)。同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院感质控科2、门诊部各科室负责人要每周

25、核查门诊日志,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补报和订正传染病报告卡。院感质控科每月要认真检查一次门诊日志,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的发生。3、对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病人,门诊医生要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疑似病人确诊后,要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订正卡上报防保科。4、要做好门诊日志的收集和保管工作,以备后查。十七、医院门诊日志登记规范1、门诊部各科室要建立门诊日志,详细登记接诊病人。2、门诊日志要按照日志规定的项目填写详细、齐全,内容要保证真实可靠。3、对门诊日志上登记需上报的传染病要做出明显标志。 4、对疑似传染病和确诊的传染病病例,要登记其具体内容(如:姓名、性别、年龄、发病日期、诊断日期、工作单位、家庭详细住址

26、等),14岁以下儿童要登记家长姓名及病人其所在学校、班级等内容。5、要经常核查所登记的门诊日志,发现问题及时补充、改正。6、年度结束后,对全年的门诊日志核查无误后,按规定要求存入资料室,以备后查,在贮存过程中要做好防水、防火、防盗等措施,以保证门诊日志的妥善保管。 十八、住院病人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1、住院部医生对入院病例应认真填写出入院登记且各项内容填写完整。需报告的传染病要认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内容要真实、详细,同时将填写好的传染病报告卡上报院感质控科。2、定期核查出入院登记本,对漏报和误报的传染病要及时给予补报和订正,订正后的传染病报告卡要及时上报院感质控科。院感质控科每月要

27、认真检查一次出入院登记本,避免漏报和错报现象发生。3、疑似病人确诊后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上报院感质控科。4、病人出院时,如果与入院诊断病名不符,需订正的传染病要及时填写订正传染病报告卡,并上报院感质控科。5、要保管好出入院登记本,以备后查。十九、传染病首诊负责制度1、对所有传染病病人坚持接诊医生的首诊负责制,医生在传染病病人前来就诊时,应当接诊治疗,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诿病人。2、首诊医生接诊传染病病人后救助力量不足时应及时报告“传染病管理领导小组”请求援助或及时将病人转送到有条件救治的医疗机构。3、首诊医生对救治的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病人应按照卫计委规定的格式,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

28、要转送的病人,应按照规定将病历复印随病人转送到能够收治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4、首诊医生发现法定传染病应按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按规定的时限报告,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应立即报告院感质控科,疫情直报人员应于2小时内向康巴什疾控中心报告。5、首诊医生接诊和处理传染病病人应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应按照规定程序和防护等级着装、消毒,防止医源性感染,避免交叉感染。6、首诊医生接诊和处理传染病病人后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密切接触者以及来自传染病疫情重点区域的人员应采取医学观察措施。二十、传染病人转诊制度1、门诊日志和登记本,包括门(急)诊、检验科、放射科等,对传染病病例,要详细记录就诊病人的基本情况,项目齐

29、全,书写规范,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初诊病人,注明“传染病卡已报”,复诊病人注明“复诊”字样,首诊发现传染病人立即转入市二医院。2、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等必须建立传染病登记本,记录项目和内容与门诊日志及出入院登记本相一致,且在一定时间段内,二者人数相符合。3、院感质控科应建立全院传染病登记本,对各科室报告的传染病病例信息,详细登记,并定期进行汇总分析。4、不具备传染病诊疗条件的科室,在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例时,要认真、详细地做好登记,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转到市二医院。二十一、死亡病例报告制度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

30、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2、疫情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6、院

31、感质控科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二十二、检验科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1、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均为法定传染病责任报告人,发现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例,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报告。2、发现传染病病例要填写传染病报告卡。3、检验标本的检测结果为阳性或超过国家标准或超过正常值范围等,能够确定为传染病者,检测结果必须有专人保管。或者由检验科指派专人每日分两次将检测结果分送开具化验单的医生,或者由检验科指定专人填写传染病报告卡。4、对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要用传染病登记本专门登记。5、传染病报告卡按要求逐项填写,不得有漏项、缺项和逻辑错误。卡片填好后报送院感质控科疫情直报人

32、员。 6、责任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原携带者时,应立即电话通知院感质控科。7、任何个人对传染病病例阳性检验结果及其病人相关资料有保密的义务。二十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制度为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提供及时、科学的防治决策信息,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现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1、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有关科室和相关人员应

33、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一旦突发事件发生,立即启动应急系统。 2、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服从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3、院感质控科在院长的领导下要组织相关科室,建立流行病学调查队伍,负责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与处理,搜索密切接触者、追踪传染源,必要时进行隔离观察;进行疫点消毒及其技术指导。4、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疑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时,应立即用电话通知疫情管理人员,疫情管理人员要立即报告院长

34、,同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5、医院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并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6、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

35、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严格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医院感染控制等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人员防护,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的发生,做好污物、污水的无害化处理。 7、医院承担责任范围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任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并定期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8、发现人畜共患传染病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农、林部门应当互相通报疫情。 9、发现瞒报、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不报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或传染病疫情的,拒绝接诊病人的,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对其主要领导、主管人员和直接

36、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造成疫情播散或事态恶化等严重后果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二十四、寨卡病毒防控方案寨卡病毒病(Zika Virus 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 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

37、告本地感染病例。同时,欧洲、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为

38、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

39、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40、。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

41、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5地区分布 寨卡病毒病目前主要流行于美洲、非洲、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等国家和地区。 (1)2014年之前地区分布 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 2007年4-7月,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出现185例发热、头痛、皮疹、结膜炎和关节痛等症状的患者,其中49例确诊为寨卡病毒感染,无重症或死亡病例。之后的数年中,东南亚地区的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和新喀里多尼亚相继有散发病例的报告。 2013年-2014年,位于南太平洋的法属波利尼西亚发生寨卡病毒暴发疫情,报告病例约10,000例,

42、其中70例为重症病例,包括神经系统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脑膜脑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球减少症)的并发症。 (2)2015年以来地区分布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美洲已有24个国家和地区相继报告寨卡病毒本地感染病例,包括:哥伦比亚、巴西、玻利维亚、巴巴多斯、库拉索岛、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法属圭亚那、瓜德罗普岛、危地马拉、圭亚那、洪都拉斯、墨西哥、马提尼克岛、尼加拉瓜、海地、圣马丁、波多黎各、巴拉圭、巴拿马、苏里南、美属维尔京群岛、委内瑞拉。 2015年以来,北美的美国、加拿大,亚洲的中国台湾,欧洲的丹麦、芬兰、德

43、国、意大利、葡萄牙、荷兰、西班牙、瑞典、英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均发现寨卡病毒输入病例。 至今我国大陆及港澳地区尚无寨卡病毒病病例的报道。 6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多为斑丘疹)、关节痛、肌肉痛、结膜炎等。感染寨卡病毒后,约80%的人为隐性感染,仅有20%的人出现上述临床症状,一般持续2-7天后自愈,重症和死亡病例少见。 寨卡病毒感染可能导致少数人出现神经系统和自身免疫系统并发症,孕妇感染后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小头畸形。 二、诊断、报告和治疗 (一)诊断。

44、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做好相关病例的诊断工作。诊断时应注意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疾病进行鉴别。 各省份发现的首例寨卡病毒感染病例的确诊,应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复核后予以确认。重症病例、死亡病例以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和首发病例标本均应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进行复核检测。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X市X县”。

45、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治疗。 本病一般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临床上主要采取对症治疗。 三、实验室检测 按照寨卡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方案(附录1)进行病例和蚊媒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 寨卡病毒病的检测方法包括病毒核酸检测、IgM抗体检测、中和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等。寨卡病毒与黄病毒属其他病毒具有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目前主要采用病毒核酸检测

46、。 开展蚊媒寨卡病毒检测时,对捕获的伊蚊成蚊或幼虫进行病毒核酸检测。 寨卡病毒在我国归属于三类病原体,应在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BSL-2)开展实验室检测。应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做好生物安全防护工作。 四、流行病学调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病例报告后,应立即组织专业人员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来源,搜索可疑病例,评估进一步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发现本地感染病例时,应开展病例的主动搜索以及蚊媒应急监测,分析疫情动态,评估流行趋势,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对所有散发病例及暴发疫情的指示病例、首发病例、重症、死亡病例,以及因查明疫情性质和波及范围需要而确定的调查对象

47、,均按照寨卡病毒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附录2)进行详细个案调查。疫情性质确定后发生的后续病例可使用“寨卡病毒病入户调查登记表”(附录3)收集简要流行病学信息。 五、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输入。 1关注国际疫情动态 密切追踪寨卡病毒病国际疫情进展信息,动态开展风险评估,为制定和调整本地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2根据需要发布旅行健康提示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协助外交、商务、旅游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做好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旅行者和海外中国公民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提示。 3做好口岸卫生检疫 卫生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置。 (二)病例监测与管理。 1病例监

48、测与早期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 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评估发生感染和流行的风险。 3病例搜索 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搜索可疑病例。 在出现本地感染散发病例时,以病例住所或与

49、其相邻的若干户、病例的工作地点等活动场所为中心,参考伊蚊活动范围划定半径200米之内空间范围为核心区,1例感染者可划定多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内搜索病例。可根据城区或乡村不同建筑类型,推测伊蚊活动范围,适当扩大或缩小搜索半径。 4病例管理 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在做好病例管理和一般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防止院内传播。 (三)媒介监测与控制。 有媒介分布地区,除做好上述工作外,还需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工作。 1日常监测与控制

50、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并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伊蚊密度监测,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日常监测范围、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常规监测进行。 当发现媒介伊蚊布雷图指数及诱蚊诱卵器指数超过20时,应及时提请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室内外各种媒介伊蚊的孳生地及开展预防性灭蚊运动,降低伊蚊密度,以降低或消除寨卡病毒病等蚊传疾病的暴发风险。 2应急监测与控制 在伊蚊活动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时,应启动应急监测。媒介伊蚊应急监测区域、方法及频次要求同登革热,可参照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指南中的应急监测进行。 当有寨卡病毒

51、病病例出现且以疫点为圆心200米半径范围内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指数5、警戒区(核心区外展200米半径范围)10时,或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大于20时,应启动应急媒介伊蚊控制。 媒介伊蚊应急控制要点包括:做好社区动员,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蚊虫孳生地清理工作;教育群众做好个人防护;采取精确的疫点应急成蚊杀灭等,通过综合性的媒介伊蚊防控措施,尽快将布雷图指数或诱蚊诱卵器指数控制在5以下。 (四)宣传与沟通。 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

52、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如确需赴这些国家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随访。 (五)培训和实验室能力建设。 1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年流行季节前,结合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防控工作开展基层医务人员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

53、,增强对寨卡病毒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2建立寨卡病毒检测能力 建立和逐步推广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尽快建立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做好实验室技术和试剂储备,逐步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疫情。 二十五 呼吸道传染病防控预案根据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每年冬春季节为流感、麻疹、流脑等主要呼吸道传染病重点防治阶段,为做好本辖区今冬明春的呼吸道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预防人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发生,防止流感流行,控制麻疹、流脑等传染病,现就做好本辖区今冬明春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高

54、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科室应充分发扬传染病防控工作精神,将今冬明春呼吸道传染病防治工作作为当前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切实加强对辖区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认真梳理完善防病工作制度和工作预案,落实必要的人力、物力,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和演练,充分利用督导和检查方式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医院各科室应巩固传染病防控期间形成的内涵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联防联控,充分发挥医院医务工作者的作用,积极为今冬明春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出谋划策。二、医防结合,继续巩固,协作应对医院应保持临床诊疗机构与院感质控科之间的良好合作状态,积极创建传染病信息沟通平台,定期沟通信息,各司其职,有效应对。各

55、科室应按照传染病监测方案要求,切实加强对辖区冬春季传染病监测工作,积极开展医疗的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考核,及时收集、汇总、整理和分析监测结果、疾病疫情和国内外相关信息,做好疾病发展的阶段性预测和预警,定期监控并审核各类传染病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继续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流感等疾病检测能力,完成监测方案。医院应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工作和传染病网络直报等防病工作制度;加强对医院感染科、发热门诊等科室的设备配置,积极组织重点科室医护人员开展主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升对人禽流感、非典、流感、麻疹和流脑等疾病的发现和诊断能力,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并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有效处置;要认真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杜绝医源性传播,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承担传染病监测任务的科室应严格按照相关疾病的监测方案要求,组织和落实各项监测工作,按照要求及时、准确地报告监测结果。各科室应继续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检查的力度,重点加强对科室传染病报告、发热门诊设置、预检分诊制度、消毒隔离措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