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点知识汇总绪论1. 中医学理论体系确立: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问世。2.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邪派);李杲、李东坦(补土派); 朱震亨、朱丹溪(滋阴派)3. 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特点是:一、整体观念; 二、辨证论治;4. 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 一性;5.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6. 病、证、症的基本概念: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 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即证侯,是疾病过
2、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 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 段。四诊一 病因、病位、病性、病势;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1.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2.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 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3. 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 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 阴阳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2. 事物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三个方面:阴阳属性相互转化;阴阳之中复有 阴阳;比较对象不同;3.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交感互藏 阴阳消
3、长 阴阳转化i4. 制约太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不及:“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5.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 互资生、促进和助长;6. 阴阳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7. 脏腑形体阴阳属性:心一阳中之阳,肺一阳中之阴,肝一阴中之阳,肾一阴中 之阴,脾一阴中之至阴;8.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9. 阴阳分析病理变化: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形式:“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10. 阴阳偏胜:即阴偏盛、阳偏盛;“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实热证”;“阴胜则阳 病,阴胜则寒,实
4、寒证”。11. 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阳虚则寒,虚寒证”;“阴虚则热,虚热证”。“邪气 盛则实,精气夺则虚”。12. 实热证:高热、烦躁、面赤、口干唇燥、舌红少津,脉数;13. 实寒证:面白形寒,畏寒肢冷;脘腹冷痛,泻下清稀,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活 沉紧;14. 虚寒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卷卧、自汗、脉微;15. 虚热证:低热、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16. 阴阳偏胜治疗原则:原则“实则泻之”;方法:“热者寒之”。“寒者热之”。17. 阴阳偏衰治疗原则:原则“虚则补之”;方法:“虚热证,阳病治阴”。“虚寒证, 阴病治阳”。18. 药物阴阳属性:阴(寒、凉、酸、苦、咸、沉
5、、降);阳(热、温、辛、甘、 升、浮)1.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 的关系。2.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生理变化)3.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又称“倍克”。(病理变化)4. 五行相悔: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5. 五行相生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6. 五行相克治则:“抑强扶弱”。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中医学的思维方法特点:注重宏观观察、
6、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 联系;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1)精的基本概念: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 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 质。2)精概念的范畴: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3)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1. 气的概念: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机能的动力。 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 命的维系。2. 气的生成:跟脾、肺、肾脏腑有关;人体之气,由精化生,并与肺吸入的自然 界清气相融合而成。3. 气与相关脏腑:肾、脾胃、肺的生理功能相关;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 肺为生气之主;4.
7、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5. 脏腑之气:肺主出气、肾主纳气、肝气升发、肺气肃降、脾气升清、胃气降浊;6. 气机失调:气机不畅,气滞 气逆 气陷 气脱 气闭7.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时;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时;8. 气化概念: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9. 气的功能:推动与调控温煦与凉润防御作用固摄作用营养作用气化作用10. 气的分类:元气 宗气,营气,卫气;11. 元气:由肾藏通过三焦流行全身;生理功能(生长发育、生殖机能,生理活动)12. 宗气:由水谷之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积聚于胸中(膻中);生成来源: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和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
8、气;生理功能 (行呼吸 行血气 资先天);13. 营气:行于脉中而营养作用的气;生理功能(化生血燕和营养全身)14. 卫气:行于脉外而保卫作用的气;生理功能(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1. 血的成分: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津液以及肾精为其化生之源;2. 血的化生相关脏腑:脾胃 心肺 肾;脾胃的生理功能尤为重要;3. 血的运行相关脏腑:心肺肝脾;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脾主统血;4. 血的功能:濡 养 营养(化神)1. 津液概念:津液是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津和液总称;2. 津液输布:主要依靠肝、脾、肺、肾、三焦等脏腑;3. 津液功能:滋润濡养 充养血脉;1. 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气
9、能生血、行血、摄血);血为气之母(血能养气载气)2. 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行津、摄津)(津能生气、载气)3. 精与血津液的关系:精血同源(肝肾同源)津血同源(血汗同源)4. 气随津脱的理论依据是(津能载气 );还有“吐下之余,定无完气”;5. 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第三章藏象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 物和现象。五脏六腑生理特点: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 泻”。1)肝:“将军之官、罢极之本”生理机能:主疏泄 主藏血;生理特性:刚脏肝气升发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
10、血津液的运行输布、 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作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 的分泌排泄;3、调畅情志;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2)心:“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阳脏火脏主通明;3)脾:“孤脏、后天之本”;脾气升清喜燥恶湿4)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 主治节;生理特性:主宣发肃降5)肾:“先天之本”肝主臧血:具有贮臧血液、调节血液、防止出血的机能;称为“血海;生理机能:主血脉;主神明; 生理特性:生理功能:主运化主统血;生理特性:生理机能: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生理功能:藏精、主水主纳气七冲门:唇为飞门,齿为户
11、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be n)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四海:脑为髓之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血海;膻中为气海;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1. 胆的生理机能:“为奇恒之腑”;“中精之府” 1、贮藏和排泄胆汁;2、主决断;2. 胃的生理机能:“太仓、水谷之海” 1、受纳水谷;2、腐熟水谷,生理特性: 胃气通降;喜润恶燥。3. 小肠生理机能: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4. 大肠生理机能:传化糟粕和主津。5. 膀胱生理机能:“津液之府” “本州都之官”贮尿和排尿。6. 三焦生理机能:“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孤府”1、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奇恒之腑:胆、脑的
12、生理机能:脑、髓、骨、脉、女字胞;“脑为髓之海” “元神之府” 1、主宰生命活动;主司精神活动;主司感觉运动; 女子胞理机能:1、主持月经;2、孕育胎儿;五脏之间的关系1. 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2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的生成和运行两个方面。3 .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调节两个方面。4 .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5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的代谢两方面。6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7.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8 .肝与脾的关系:主要
13、表现为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关 系。9.肝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阴阳互慈互制等方面。10 .脾与肾的关系:表现在先天与后天互促互助关系;水液代谢方面;第四章经络1)2)3)4)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 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的作用)、十二经别(加强相 为表里的两经之间联系的作用 :络脉:十五别络(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_、浮络、孙络,十二经脉走向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 ' 南走足住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十二经脉交接规
14、律何阴经与手三 -经交接于 手指末 11 1 1 1ffl交接于足趾末端;I经足走腹5)经交接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JI阳维脉、IO阴跷脉、阳跷脉的总能: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调节十二经脉气血,与某些脏腑关系密8)任脉基本机能41脉朋大蜜调 rf一一节 十调: 丄曰是I曲竈 厂r.cF U :养机 4一筋濡?本< 匚 4J二经脉和肾的机能;、任主胞胎;;2、;2散 为为 聚 血血 手衣阳小辔JT 结 空捡 丄i气闭三翳W第五早体质1.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在形体结 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2. 正常体质分为:阴阳平和
15、质、偏阳质、偏阴质;3. 九大体质:平和质、阴寒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 痰湿体质、湿热体质、特禀质(过敏质)。第六章病因病因四大类:外感病因(六淫);内伤病因(七情内伤);病理产物;其他病因(饮 食劳逸)六淫概念:“六气、六邪” 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外感病邪的统称;是 属于外感病的一类致病因素。六淫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病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 性质和致病特点:1. 风邪:1、风为阳邪,轻扬开泻;易袭阳位;2、风邪善行数变;3、风性主动:4、 风为百病之长;2. 寒邪: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3、寒性收引;3. 暑邪:1、暑为阳邪,其性炎
16、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侠湿;4. 湿邪: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3、湿性黏滞;4、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5. 燥邪: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2、燥易伤肺;6. 火邪:1、火为阳邪,其性趋上。2、火易扰心神;3、火易伤津耗气;4、火易生 风动血;5、火邪易致疮痈;疠气的致病特点:1、发病急聚;2、传染性强;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七情概念: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七情内伤致病特点:1、直接影响内脏;首先伤及心神;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3、多发为情志病症;4、 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饮
17、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与(饮食偏嗜)三个方面。 过劳包括:(劳力)、(劳神)、(房老)三个方面。病理产物:1、水湿痰饮;2、淤血;3、结石;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 变发生;1. 痰饮概念: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2. 痰饮致病特点:1、阻滞气血运行;2、影响水液代谢;3、易于蒙蔽心神;4、 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 瘀血概念: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离经之血4. 瘀血形成:1、血出致瘀;2、气滞致瘀;3、气虚致瘀;4、血寒致瘀;5、血热 致瘀;6、久病成瘀;5. 瘀血致病特点:1、易于阻滞气机;2、影响血脉运行;3、影响新血生成;4、 病位固定,病症繁多。6. 瘀血病
18、症特点:1、疼痛;2、肿块;3、出血;4、色紫黯;5、脉象异常;7. 结石形成:1、饮食不当;2、情志内伤;3、服药不当;4、体质差异;5、久病 损伤;8. 结石致病特点:多发于肝胆 肾膀胱 胃等;病程较长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第七章发病1)发病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正想 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2)发病因素:环境因素;体质因素;精神状态;3)发病类型:感邪即发、徐发、后发 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 第八章病机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 气血失常 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
19、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反应比较剧烈、有余的证 候,称为实证;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临床上表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 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虚实变化:虚实错杂(虚中夹实、实中夹虚)、虚实转化、及虚实真假(真实假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正胜邪退(疾病好转);邪胜正衰(疾病恶化);邪正相持:O病势处于迁延状态;虚、真虚假实)邪正盛衰是虚实病症的机理,阴阳失调是寒热病症及动静失常病证的病机;二、阴阳失调:(一)、阴阳偏胜: 属“邪气盛则实“的实性病机;1、阳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实热证。温洵、推动、兴奋等作用亢 盛;以热、动、燥等特点;2、阴偏胜:“阴盛则寒,阴盛则阳
20、病”。实虚证。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亢 盛;以寒、静、湿等特点;(二)、阴阳偏衰:属“精气夺则虚”的虚性病机;1. 阳偏衰:“阳虚则寒,阳虚则阴盛”。虚寒症;温洵、推动、兴奋等作用减退; 代谢缓慢;肾阳虚衰为主;2. 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则阳亢”。虚热证;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减退; 代谢增快;肾阴亏虚为主;(三)、阴阳互损:1. 阴损及阳:以阴虚为主的阴阳梁旭病理状态;2. 阳损及阴:以阳虚为主的阴阳梁旭病理状态;(四)、阴阳格拒:1. 阴盛格阳:又称真寒假热证;2. 阳盛格阴:又称真热假寒证;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 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21、。(五)、阴阳亡失:亡阳亡阴 三、气血失常: 气的失常:1、气虚;2、气机失调:气滞(闷 胀 痛特点);气逆(以实为主);气 陷(主要有上气不足 中气下陷);气闭 气脱(休克 面色苍白 汗出不止)血的失常:1、血虚(血液生成不足 濡养功能减退)2、血运失常:(血瘀和出血) 血瘀:(血寒 易疼痛、局部肿块、位置比较固定 唇舌紫暗 舌有瘀点 脉迟涩) 出血:(血热血行加速,脉扩张多实证多热象动血脉数面红肤色发后舌红心 神不安心烦)气血关系失调: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不摄血(气虚出血),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四、津液代谢失常包括:津液代谢:是津液不断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与脾肺肾三焦脏腑有关;1、津
22、液不足2、 津液输布排泄障碍 导致病变:1、湿浊困阻2、痰饮凝聚3、水液贮留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1、水停气阻;2、气随津脱;3、津枯血燥;4、津亏血瘀;5、 血瘀水停;五、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 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内风(风气内动)病机: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内寒(寒从中生);内湿(湿浊内生);内燥(津伤化燥);内热(火热内生)病机:阳气过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阴虚火旺;疾病传变的形式:一、病位的传移;
23、 二、病性的变化;病位传变包括:1、表里出入;2、外感病传变;(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 内伤病传变;病症转化包括:1、寒热转化;1、虚实转化;影响疾病传变因素:主因正邪两个方面;体质、精神状态、地域因素、气候、生活;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第九章防治原则预防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治病求本:是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治疗原则: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等;正治包括: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反治包括:寒因寒用(真热假寒证
24、)、热因热用(真寒假热证)、塞因塞用(真虚假 实)、通因通用(真实假虚)三因制宜内容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第十单元诊法(四诊)细目一:望诊要点:1. 五色主病的临床意义:1. 青色:主寒证、痛证、瘀血证、小儿惊风和肝病。表明经脉瘀阻、气血不通。2. 红赤:主热证。是血液充盈于皮肤脉络的表现。 当人体热盛时,血液运行加 快,面红赤。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慢性病中出现两颧嫩红,常有低热、自己感觉发热则属虚热证。久病病人,面色苍白时红时消,属真寒假热危重证。3. 黄色:主湿证、虚证。面色淡黄无光泽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面色黄 如桔皮,眼白发黄为湿证。面色黄而消瘦者,多见于胃病虚热;黄而色
25、淡者属胃病 虚寒。4. 白色:主虚寒证、血虚证。虚寒证面色白而浮肿。血虚证面白而消瘦。这是 由于气血不足不能养荣机体的表现。 面色突然苍白、出汗量多、四肢冷是阳气虚脱, 或失血过多的急症。面部白斑或白点常见于肠道寄生虫的病人。5. 黑色:主肾虚证、寒证、痛证、瘀血证、水饮证。寒证、痛证、瘀血证由于 肾阳虚衰,水饮不化,血行不畅,故面呈黑色。眼眶周围发黑为痰饮证。2. 正常舌象的特征以及舌色变化( 淡白舌、 红舌、绛舌、紫舌)、舌形变化(老嫩、胖瘦、齿痕、裂纹、芒 刺)、苔色变化(白、黄、灰、黑)、苔质变化(厚薄、润 燥、腐腻、剥落)的临床意义:正常舌象的特征:淡红舌薄白苔。舌质(舌体)柔软、活
26、动自如、舌色淡红。 舌色变化的临床意义:淡白舌:舌色较淡红舌质浅,红色较少而白色偏多。一般为气血亏损。红绛舌:舌色较淡红舌质红。鲜红色者称为红舌;深红色者称为绛舌。多为热 证。舌尖红者为心火太盛;舌边红者为肝胆火盛;舌中红者,为胃火太盛。青紫舌:全舌呈均匀青色或紫色,或舌的局部见青紫色斑块、瘀点为青紫舌。 一是热毒太盛,二是阴寒内盛,气血不畅。多为热证、寒证、瘀血证。舌绛紫而深, 干枯少津液,多为热毒太盛。舌淡紫而润,多为阴寒内盛。舌色暗紫,舌青紫为血 瘀较重;局部舌紫斑、瘀点为血瘀较轻。舌形变化的临床意义:老舌:舌质纹理粗糙、为苍老舌,热盛主实证。 娇嫩舌:纹理细致,多为气血运行不畅,内有水
27、湿,多为虚证。胖大舌:舌体较正常舌大,舌肌松弛,称胖大舌。胖大舌是由于脾肾阳虚所致, 主水肿、痰饮。肿胀舌:舌体肿大,舌肌呈现胀大状,甚者不能闭口,不能缩回,称肿胀舌。 多因心脾热盛,或酒毒上攻中毒。多为实证。鲜红肿胀,为心脾热盛,舌青紫而肿 胀,为酒毒攻心。瘦薄舌:舌体较正常舌小而瘦薄者,称瘦薄舌。多见阴血耗伤、脾虚精亏、舌 肌萎缩、舌体瘦薄,主阴虚血亏虚证。裂纹舌:舌面有明显的裂痕、可呈现人、一、川字等不同形状。由精血亏虚所 致,主血虚证(先天裂纹舌者除外)。芒刺舌:舌体上有红色颗粒突起像刺,摸时感觉刺手,主邪热太盛,舌边芒刺 为肝胆热盛,舌中有芒刺主胃肠热盛。齿痕舌:舌体边缘有压迫痕迹,
28、为齿痕舌。舌体肿大,出现齿痕。主脾阳虚衰, 水湿内停。苔色变化的临床意义:白苔:多主表证、寒证。苔薄白而干,舌尖红者为燥热肺火盛。厚白苔主痰湿。黄苔:多为热证,从黄的程度辨别热的的轻重。灰黑苔:苔色为浅黑色是灰苔,深者为黑苔。灰黑苔多为里热重证,越黑病情越 重。如苔灰黑而润为阳虚寒、痰湿内阻,苔色灰黑而干为里热证。苔质变化的临床意义:薄厚苔:透过舌苔能见舌体为薄苔。透过舌苔不见舌体为厚苔。薄苔为疾病初起, 厚苔为病情较重。润燥苔:舌苔湿润适度为正常苔,苔干、粗糙为燥苔。苔的润燥程度表示体内津 液的盈亏情况。若舌红绛而苔润为热盛,舌红而苔燥为湿阻遏制阳气。腐腻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厚
29、,刮之如豆腐渣样为腐苔。苔质细 密颗粒细腻。观察苔的腐腻可知阳气与内湿的程度。腐苔多为食积胃肠或痰浊。腻 苔因阳气被遏阻,多见于湿浊、或痰饮证。剥落苔:舌面本有苔但部分剥落,胃气或胃阴受损。若舌苔骤然退去,光洁如镜 者为光剥苔,是胃阴胃气俱损的危重现象。细目二:闻诊要点:1. 听声音(喘、哮、咳嗽、呕吐、呃逆、暧气)的临床 意义: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者不能平卧。喘分虚实。实喘发作急,一般为形 体壮实,脉实有力,多属肺有实热,痰饮内停。虚喘发病缓慢,吸少呼多,一般为 形体虚弱者脉虚无力,属肺肾虚损。哮:呼吸急促伴有喘,喉中痰鸣似哨声,反复发作。多因痰饮又外感风寒所致。 久居寒湿地区,或食过
30、多酸咸生冷也可诱发哮。临床上哮与喘常同时出现。咳嗽:咳嗽发生与肺脏关系密切。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因外感风寒。咳有痰声:痰多易咳出,多为寒咳,因痰湿阻肺,肺失宣降。咳声如犬吠:声如犬吠伴有音哑,多为白喉证。阵发性咳嗽:咳声不断,甚则咳血。称为顿咳、百日咳。呕吐:胃中饮食物、痰、水液冲出口的一种表现呕吐声音微弱,吐势缓慢,吐物以清痰水:多为虚证、寒证。呕吐声音宏大,吐物痰粘黄,或酸苦:多属实证。呕吐酸腐:多因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食滞胃中所致。呃逆(打呃):声高有力,多为实证、热证。声弱断续,多为虚证。久病重证, 忽见呃逆,多是胃气衰败之危象。暧气:暧气酸腐多属实热,见于食滞、消化不
31、良。暧声频频无味者,多属脾胃 虚弱或肝胃不和。7. 嗅气味(病体之气、病室气味)的临床意义:病体之气:口气:正常人说话时不会发出臭气,口臭为消化不良、龋齿、口腔不洁。酸臭 气为内有食积,腐臭气多为溃腐疮疡。身臭:身发腐臭气,可考虑有疮疡。病室之气:病室有血腥臭,多为失血症;尿臊气为水肿病晚期;烂苹果样气为 糖尿病;均为危重病证候。细目三:问诊要点:1. 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 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但寒不热:病人感觉寒冷,而不发热。属于阳气不足的虚寒证。但热不寒:病人发热,不感觉冷或反而怕热,为里热症。若高热伴见口渴喜冷 饮,出汗、大便秘结为实热证。若午后低热,伴有手
32、足心发热,夜间出汗,两颧发 红者为里虚热证。恶寒发热:病人自觉怕冷而体温升高。表示外感病的初起。寒热往来:寒与热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定时者,为疟疾。寒热往来不定时者, 伴两胁胀痛、口苦为肝胆病。2. 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自汗:白天稍活动即出汗,常伴疲劳乏力、气短畏寒,阳气虚损所致,多为内 伤病。盗汗:指夜间睡着后出汗,伴有发热、颧红、心烦、失眠多梦、口干舌燥,为阴虚内热所致,为内伤病。3. 疼痛的部位及性质、问头身胸腹不适的临床意义:头痛:头痛不止连及项背,伴有恶寒发热,多属外感;头痛轻而缓,时痛时止, 常兼眩晕,多属内伤里证。头痛沉重,如裹如蒙,多为湿困;头痛眩晕,口苦目赤
33、, 多为肝胆火盛;头晕而心悸气短,多为气血不足;偏侧头痛,多属内风或血虚。身痛:全身酸痛,发热恶寒,多属外感;久病身痛,多属气血不足;产后身痛 而无表证,多属血虚或血瘀脉络;周身窜痛多属肝气不疏关节疼痛为痹证,疼痛游 走不定为行痹,属风偏重;痛势酸重,或肿胀为着痹,属湿偏重;疼痛剧烈,遇寒 加重为痛痹,属寒偏重;关节红肿热痛,则属风湿热痹。胸 痛:胸痛多属心、肺的病证。心区之胸痛牵连肢背,多属心血瘀阻或寒凝 心脉(如心绞痛)。肝经布两, 肋胀闷或窜痛,多属肝郁气滞;两 痛或有肿块, 多属血瘀。脘腹痛:痛在上腹,多为脾胃病证。下腹痛,多为肝、肾、膀胱、肠、子宫的病证。 一般说来,隐痛喜按喜暖,多
34、属虚证、寒证;剧痛拒按或喜凉,多属实证、热证。 此外,腹痛而有积块者,为瘀血之证。4. 口渴与饮水、 食欲与食量、口味异常的临床意义:口渴多饮:口渴多饮多为津液已伤,多见于热证、燥证,或汗、吐、下利太过。 如渴喜冷饮,是里热伤津。尿多身瘦为糖尿病。口不渴与渴不多饮:口不渴,不欲饮水多属寒证。口渴喜饮,饮水即吐多属水 湿内停于胃。口渴不多饮,且喜热饮多属湿证或虚寒证,且喜冷饮者为属湿热证。不欲进食与厌食:不想进食或食之无味,食欲低下,为不欲进食。如新病多为 伤食或外感发热。久病不欲食则是脾胃虚弱。若厌恶食物,多见于食滞内停,或肝 脾湿热,。多食与偏食:多食易饥,多因胃火盛,胃热则消谷。若久病之人
35、,本不能食, 突然暴食多为脾胃之气将绝的征象。偏食生米、泥土异物等是虫积。口味:口苦为肝胆有热,口酸有腐味为胃肠积滞,口臭为胃火盛,口淡为胃有 湿、或虚证,口甜为脾有湿热,口咸为肾虚。5. 便次异常、 排便感觉异常以及尿次、 尿量、排尿感异常的临床意义: 便次异常:排便困难,多日不便,称为便秘。热盛伤津者为热秘,阴寒内结者为冷秘,气机阻滞者为气秘,气虚无力为虚秘。大便不成形或呈水样,便次增多为 泄泻。大便稀薄不成形为溏泄,多为脾失健运。腹痛泄泻在黎明者为五更泄,多为 肾阳虚。腹痛泄泻,泻后痛减为伤食泄泻。便质异常:排便时肛门有灼热感、下堕感为脾虚气陷。排便不爽为肝郁。便泄 不爽有未消化食物,泻
36、后腹痛减多为伤食。若便黄粘滞不爽多为湿热结于大肠。腹 痛窘迫,时时欲泻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是痢疾病的症状。大便不能自控, 多因肾阳虚衰。尿量异常:尿量增多为虚寒。尿量减少由于热盛、汗多伤津,或因吐泻损伤津液 所致。尿次异常:小便次数增多,尿短赤急迫而数,多为湿热。久病尿清长而频数、夜 间尿次增多,属肾阳虚。小便不畅,点滴而出,小便不通一般为湿热或瘀血、砂石 阻塞所致,属实证,若因肾阳不足属虚证。排尿感觉异常:排尿痛,急迫、灼热感,多为湿热下注膀胱所致。常见于淋病。 小便不能控制,睡中不自主排尿为肾气不固。神志昏迷而失禁属危重证。6 .失眠、嗜睡的临床意义:失眠:入睡难或睡中易醒,醒后难
37、以入睡或易惊醒,或彻夜不眠。多为阴血不足, 心失所养。常伴有心悸、多梦、耳鸣、潮热等症。如痰火食积内忧失眠,常伴有面 红、气短、口渴、胃部不适等症。嗜睡:睡意很浓,经常不由自主地入睡。若年高体虚者多属心肾阳虚;肥胖者 多伴有腹胀、痰多,为脾虚湿盛,清阳不升所致。细目四:切诊 要点:1. 正常脉象的形态特征及特点: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 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2. 常见病脉(浮、沉、迟、数、虚、实、洪、细、滑、涩、 弦、紧、缓、弱)主病:沉脉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迟脉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数脉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
38、热。虚脉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 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 起大落。细脉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 邪阻压脉道,脉细小。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 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第十一单元辨证 细目一:八纲辨证 要点:1. 八纲、 八纲辨证的概念:八纲,即阴、阳、表
39、、里、寒、热、虚、实,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八纲辨证,是将四诊得来的资料,根据人体正气的盛衰,病邪的性质,疾病所 在的部位深浅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八类证候。2. 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虚证与实证、阴证与阳证的概念、临床表现、鉴别 要点:1 )表证,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所致的、病在肌肤、经络部位的 一种证候,具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临床症状:以发热、恶风寒、身痛、头痛、苔薄白、肺浮为主,兼可出现咳嗽、 鼻寒等症状。里证,指外邪由表入里,或直中于里,以及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所致的、 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等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多样,有病程较长和病位较深的特 点。临
40、床症状:以不恶风寒、脉不浮,多有舌质、舌苔的变化为主。2 )虚证,多见于久病、重病之后,或素体虚弱,后天失调,从而导致正气不 足,出现脏腑、气血、阴阳等亏损的证候。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身倦 乏力、形寒肢冷、气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以及大便溏泄、小便频数或不 禁、舌淡少苔、脉细弱等。其病因病机为:虚证或由先天禀赋不足,或由后天失养 所致。实证,多是邪气亢盛所表现的证候,实证虽然邪气盛,但正气犹能抗邪,未至 亏损的程度,故往往是邪正相争的激烈阶段,多为外邪侵入人体,或内脏功能失调, 代谢障碍,以致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所致。其症状为:常见发 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
41、,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促、痰涎壅盛、大便秘结、 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其病因病机为:无论是外邪侵入,还是由于痰 饮、水湿、瘀血等所致,皆属邪气过盛。3 )凡病在里、在血、属寒,正气不足,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均属阴证的 范畴。其症状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 舌淡苔白、脉沉迟微弱等。其病因病机为年老体弱或内伤久病,或外邪内传脏腑等 导致正气衰弱、阳虚阴盛。凡病在表、在气、属实,属热,正气未伤,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均属阳证 的范围。其症状为心情烦躁、面赤身热、气壮声高、口渴善冷饮、呼吸气粗、腹痛 拒按、大便秘结、尿短赤、舌红绛苔黄、脉浮洪或滑数有力
42、等。其病因病机为邪气 入侵,邪盛而正气亦强,正邪激争所致。细目二: 气血津液辨证要点:气虚证、 气陷证、 气滞证、 气逆证、 血虚证、 血瘀证、 血热证、 血寒证、 津液不足(亏虚) 证、水停证(阳水、阴水)的概念及临床表现: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症状:头晕目眩、少气懒言、疲倦乏力、自汗、活动时诸症加剧、舌淡、脉虚无力。气陷证,是气虚病变的一种,以气虚无力升举为主的证候。症状:头昏眼花、少气倦怠、腹部有坠胀感、脱肛或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虚 弱。气滞证,指体内某些部位或某一脏腑气机阻滞,运行不畅引起的病变证候。症状:闷胀、疼痛、时重时轻、走窜不定,得暖气
43、或矢气后胀痛减轻。气逆证,指气上逆不顺而出现的病变证候。一般多见肺胃肝之气上逆如肝气上逆。 症状:肺气上逆主要以咳嗽喘息为特征;胃气上逆主要以呃逆、暧气、恶心呕吐为 特征;肝气上逆主要以头痛、眩晕、昏厥、呕血为特征。血虚证,指机体内血液亏虚所引起的症状。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唇色淡白、神倦乏力、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 妇女经量少、衍期甚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血瘀证,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 均属血瘀证。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 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血热证,即
44、血分有热,或热入血分的症状。症状:心烦,躁扰发狂,口干喜饮,身热以夜间为甚,舌红绛,脉细数,或见吐、 衄、便、尿血及斑疹等,妇女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等。津液不足证,又称津伤证,是指津液受劫所致的病变证候。症状:唇、舌、咽喉、皮肤干燥,肌肉消瘦,口渴,便秘,尿少,舌红少津、苔薄 黄,脉细数。水液停聚证,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 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积水成饮,饮凝成痰;痰者稠粘,饮者清 稀。细目三:脏腑辨证要点:1.心血虚、 心阴虚、 心气虚、 心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心血虚、心阴虚症状:二者共同症状为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若兼眩晕、
45、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则为心血虚;若兼五心烦热、口咽干燥舌红少津、 脉细数,则为心阴虚。病因病机:多由于生化之源不足,或发于失血之后,或热病伤阴,或七情内伤,阴 血暗耗等所致。心气虚、心阳虚症状:二者共同脉症为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脉细弱或结代。 兼见面色苍白、神疲体倦、自汗少气、舌淡苔白等症者,为心气虚;若见畏寒、肢 冷不温、面色滞暗、胸闷痛、舌淡、紫暗而胖嫩者为心阳虚。若大汗淋漓、四肢厥 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者,为心阳虚脱之危症。 病因病机:多由久病体虚,或年老脏气衰弱,或汗下太过,或暴病伤阳耗气,或禀 赋不足等所致。2 .肺气虚、 肺阴虚、风寒犯肺、 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肺气虚症状:气短喘促,咳痰无力,自汗怕冷,面色苍白,痰多清稀,舌淡苔 白,脉虚弱。病因病机:本证多系久病喘咳,耗伤肺气,或禀赋不足,或其他脏腑病变影响等所 致。肺阴虚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稠,或痰中带血,午后潮热,颧红盗汗,五心烦 热,或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病因病机:此病或由久咳伤肺,或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钢材买卖合同样本
- 代理记账公司培训
- 2025全面商用建筑设计合同
- 2025居民购房合同协议书标准
- 2025二手折弯机买卖合同
- 2025临时工合同模板
- 2025中外合作合同范本2
- 汽车美容服务流程优化策略探讨试题及答案
- 教育智能体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探讨
- 2025全面版城市私人住宅租赁合同
-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项讲座
- 经典物理浮力计算题(含答案)
- 2021年中国海洋大学辅导员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生物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地生中考,要这样复习)
-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劳动者就业登记表(通用模板)
- 压力容器(气瓶)风险点告知卡
- 斜屋面专项施工方案-挂瓦坡屋面(附图)
- 自保温砌块施工方案
- 合成气生产甲醇工艺流程图
- T分布临界值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