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练习题 上海高中历史第2分册 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_第1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上海高中历史第2分册 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_第2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上海高中历史第2分册 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_第3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上海高中历史第2分册 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_第4页
高三历史练习题 上海高中历史第2分册 第2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上海高中历史第二册分课练习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一、选择题1、公元前770年后的500年间,中国社会在动荡中实现着社会转型。这期间发生的国家形态的转型是指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 B、从“方国”到“封国” C、从“封国”到“帝国” D、从“帝国”到“共和”2、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以下各项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突出特征的是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C、封邦建国向中央集权转型D、神权政治向

2、世俗政治转型3、“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全球通史)这段话说明该时期A、面临激烈的社会变革与经济转型 B、经济领域已发生较为深刻的变化C、经济迅速发展与周王室权势渐强 D、处于王室衰微与诸侯纷争的境地4、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期间有许多重要的事件发生,下列关于春秋战国说法正确的是 A、在此期间,中国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B、在此期间,中国从青铜时代过渡到铁器时代C、在此期间,中国从国家分裂到国家统一D、在此期间,中国从百家争鸣到文化大一

3、统5、公元前8世纪中后期,中国出现了周室衰微,王命不行 迁都频繁,周边异族反叛列国混战,诸侯兼并 诸侯国纷纷进行内政改革A、 B、 C、 D、6、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此话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A、政治权力下移 B、礼乐制度遭破坏 C、社会动荡纷争 D、经济领域发生变革7、下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一位名乙的曾国诸侯王曾侯乙墓葬的“九鼎八簋”。这套文物的发现可以证明东周A、礼乐有序 B、礼崩乐坏 C、制礼作乐 D、敬天保民8、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

4、大小轻重。”这反映了当时A、王权衰落,王命不行 B、尊王攘夷,天子独尊 C、周室衰微,大国争霸 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9、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其中最深刻的变革来自于A、政治领域 B、经济领域 C、文化领域 D、思想领域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开垦荒地出现第一个高峰。其出现的主要因素是A、大量荒地的存在 B、政府的奖励垦荒政策C、新的剥削方式推行 D、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11、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指 A、铁农具的使用 B、牛耕的运用 C、水利的兴修 D、曲辕犁的发明12、左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明春秋时期我国生产

5、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B、牛尊的腿上C、牛尊的鼻子上D、牛尊的背部1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犁耕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带来了最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些变革中不包括的一项是 A、耕地可以买卖 B、产生了新兴地主 C、强化了周统治 D、壮大了士阶层14、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选用人才,普遍实行“任人唯贤”、“因功受禄”的制度。这表明A、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由平民执政的时代B、各诸侯国君采纳了孔子“德治”的主张C、当时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尔虞我诈局面D、社会变革为强国而出现渴求人才的潮流15、下表是春秋战国时期平民任官统计表,它反映了年代(公元前)

6、已知任官人数平民出身人数平民出身所占百分比772-6331302922632-5432235726542-4641634930463-344774153343-2211206756A、分封制度的崩溃B、推举制度的成效 C、社会阶层的变动D、科举制度的影响16、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以吏为师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17、有学者说,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时期,既是血腥

7、、残酷的时代,也是宽容的时代。“宽容”具体指A、诸子百家争鸣 B、私田大量开垦 C、商人地位提高 D、诸侯重视教育18、胡适认为:“吾意以为诸子自老聘,孔丘并于韩非,皆忧世之乱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胡适对于社会变化与思想界状况之间关系的分析是 A、正确的 B、错误的 C、片面的 D、表面的19、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文官不仅是管理系统中的工具,而且是一个有意识形态的群体。这里的“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到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20、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分别描述为:“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

8、谋集团”。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 A、儒、道、法B、儒、法、道 C、法、儒、道D、道、法、儒21、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道: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形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由此,这位思想家属于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道家学派 D、墨家学派22、春秋战国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治理社会方案。儒家方案的主要特点是A、以法律制度规范社会 B、以强权政治规范社会C、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 D、以道法自然规范社会23、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说

9、明孔子提倡A、要体贴他人 B、应贵贱有序 C、行政为本 D、人际关系要和谐24、“仁者,爱人”在孔夫子看来,“爱人”应始于爱 A、君主 B、父母 C、兄长 D、夫妻25、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孔子受到了许多诸侯的拒绝和同时代人的嘲笑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A、他的宣传方式不利于新旧相替 B、他的主张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C、他的思想主张不利于稳固统治 D、他的行为方式独立特行

10、遭人忌恨2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A、制天命而用之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C、无为而治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27、在儒家思想形成阶段这一思想沿革的链条上,最后一位代表人物是A、孔丘 B、朱熹 C、荀况 D、孟轲28、有一家父母得知其小孩在外偷了东西,如果他们相信荀子的理论,会对小孩采取的态度是A、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恶的,但只要好好教育,孩子会改正错误的B、 认为孩子的本性是善的,他犯错误是一时糊涂C、 认为孩子

11、的本性是恶的,必须严厉惩罚他,使他害怕,以防再犯D、 认为孩子犯错并非本性原因,而是环境不好,必须择善而局29、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30、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之所以能成为“显学”而备受推崇,是因为它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需要 符合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有利于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强调树立君主权威以加强中央集权A、 B、 C、 D、31、“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曲则全,枉则正,清则盈”,以上论述属于诸子百家中的A、儒家 B、道家 C、法家

12、 D、墨家32、老子希望“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体现出老子 A、不满社会现实 B、怜悯农民处境 C、不善人际沟通 D、遭到君主迫害33、战国七雄中,下列四国的地理位置按东南西北排列,正确的是A、燕、齐、秦、楚 B、燕、齐、楚、秦C、齐、秦、楚、燕 D、齐、楚、秦、燕34、郭沫若认为“东周列国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A、春秋诸侯的争霸 B、铁器牛耕的出现C、战国变法的推进 D、周王统治的衰微35、“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者众”,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秦国A、地大物博 B、人口众多 C、位置优越 D、制度创新36

13、、战国时期,一位历史名人曾提出:治理国家应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这一主张打击了A、新型地主 B、宗室贵族 C、自耕农 D、商人37、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规定了A、土地自由买卖 B、按军功授爵 C、不许弃农经商 D、废止井田制38、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的秦国平民能够提高自身社会政治地位的途径有勤奋劳作,努力耕织 创办手工作坊,从事工商业活动英勇善战,争立战功 努力读书,精通“四书五经” A、 B、 C、 D、39、公元前338年,秦惠文王听信谗言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途中投宿旅店

14、遭到拒绝。店主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无处可去的商鞅最后被逮捕处死。这个“作法自毙”的故事,说明秦国 A、变法深入人心 B、法治代替人治 C、变法违背民意 D、变法最终失败40、某班同学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题目,其中不符合史实的是A、孔子办学:谱写古代教育新篇章 B、诸子百家:铸就中华民族的精神C、铁犁牛耕: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D、商鞅变法:开创大秦帝国的百年基业二、非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代的社会变革材料一: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史记·太史公自序材料二:在河南辉县的战国魏

15、墓中,曾发现五十八件铁农具,有犁铧、锄、锸、镰、斧等,其中有两个“V”形的犁铧,构造虽然还很原始,但已能起破土划沟的作用。 在河北兴隆县发现了一个战国后期燕国的冶铁手工业遗址,有铸造工具的铁范87件,其中有铁锄铸范、铁镰铸范等。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册)问题:(1)材料一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社会现象?(2)材料二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在生产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革?除此以外,在经济领域还出现了什么代表新生产力的技术?这些变革在阶级分化与社会风气上带来了怎样的影响?(3)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状况对当时各国的内政产生了什么影响?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

16、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是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土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 顾炎武日知录·周末风俗问题:顾炎武认为春秋战国期间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3、“子”字中的历史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 “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

17、般学者的尊称了。 摘自杨宽战国史 问题:(10分)(1)从春秋以前到战国,“子”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3分)(2)从“子”的含义变化中可透视出哪些历史信息?(7分)4、古代社会转型(8分) “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汉书艺文志序问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时代的现象?“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指什么?(2分)(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5、先秦儒学儒学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

18、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解释春秋战国时期儒学为什么不为统治者重视。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材料二:“天下皆知美为之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美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道德经材料三:“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 韩非子·五蠹问题:(1)概括三则材料的观点或主张,并指出三则材料所代表的学派。(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思想哪个对当时影响最大?哪个对后世影响最大?请简述理由。7、思想繁荣的时代东周

19、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经济、政治都得到迅速的发展。人的思想现在可以自由驰骋了。中国这一思想繁荣的时代与古希腊的哲人时代、希伯莱的先知时代及古印度的佛陀及其他早期宗教领袖的时代几乎是同时产生的。不过他们得出的答案大相径庭,从而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问题:(12分)(1)东周社会经历了哪些巨大的变化?(6分)(2)分别列举这一时代“使地中海文明、南亚文明和东亚文明就此分道扬镳,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下去”的思想家(或宗教领袖)及其主要观点。(6分)8、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材料一: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设告坐之过,燔诗书而明法令

20、,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 韩非子和氏材料二: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病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以勇力之所加、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故曰:二子之於法术,皆未尽善也。” 韩非子定法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文学曰:商鞅

21、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问题:(1)据材料一、二,概述商鞅变法采取的变法措施。韩非子对其措施有何评价?(2)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对商鞅变法的不同评价,并推测著者桓宽对商鞅的态度。(3)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高三历史练习题 第2分册 第2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2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2345678910CCABCBBCBD11121314151617181920BCCDCAAAAA21222324252627282930ACBBBBCADD31323334353637383940BADCDBBCA

22、D二、非选择题1、(1)列国纷争,礼崩乐坏。(2)铁质农具大量使用;犁耕技术出现。铁质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整个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上海名师讲历史微信shlsms(3)经济领域的变革,列国纷争的态势,迫使各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内政改革,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不断扩大改革范围。2、具体体现在周天子权威的扫地;祭祀、聘享、宗姓、氏族、宴会、赋诗、赴告、策书之类的活动,逐渐淡出日常政治;列国之间倾轧和兼并成为了常态。即伦理道德、宗法制度、社会风俗、外交礼仪、战争规则等方面出现了变化。结果: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

23、乐文化秩序下的社会规范彻底崩溃,社会开始了重大的转型。3、(1)答案1:由对统治者(或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学者的尊称;(2分)由对少数学者的尊称转变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1分)(回答子的含义是“卿”不得分)答案2:从政治称呼转变为文化称呼。(1分)(2)从“子”含义变化中可以看出周王权威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坐大(2分);教育与学术逐步向下层转移(平民转移)(1分),“士”阶层兴起并日趋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2分)。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度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2分)4、(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分)(2)经济上: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逐渐催生出新型地主和地主土地私有制。整个社会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政治上:诸侯争霸,“封邦建国”体制被逐渐打破,为富国强兵,各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 文化上:知识份子崭露头角,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各种不同方案,形成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促成了思想的空前活跃。(每点2分,共6分)5、(1)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立,他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礼”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主张“仁政”,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熔礼、法于一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