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PPT优秀课件_第1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PPT优秀课件_第2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PPT优秀课件_第3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PPT优秀课件_第4页
宏观经济学--导论PPT优秀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宏观经济学 2名人名语!经济学家“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数学家、历史学家、国务活动家、哲学家像艺术家那样冷漠和正直”。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经济学家在分析经济事件或公共政策时,总是记着各种模型。” 格里高里曼昆3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及参考书目 教材: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 (宏观部分)第六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参考书目: (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 经济学 华夏出版社* (美)曼昆经济学原理(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趣味书目: 梁小民 宏观经济学纵横谈三联出版社 韩秀云 推开宏观之窗经济日报出版社 刊 物 经济学家茶座.4萨缪尔森萨缪尔

2、森 诺德豪斯诺德豪斯 经济学经济学内容简介 经济学(第18版)是当代经济学泰斗、 197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 的不朽经济学著作,自1948 年问世以 来就广受赞誉,先后被翻译成40 多种 文字出版,是有史以来发行量最大、至今在全球范围内仍然被广泛采用的经济学教科书。第18 版为2005 年修订的最新版,在经历了前17 版的积累和沉淀之后,无论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已经近乎完美,而且在融入了时代变革的元素和新的案例和数据之后,经济学(第18版)可谓是更上一层楼。45曼昆曼昆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原理 格里高利曼昆,哈佛大学 经济学教授,曾在普林斯顿大 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经济学; 讲授过宏观经

3、济学、微观经 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 曼昆教授还是美国国家经济 研究局的合作研究人员,波士顿 联邦储备银行和国会预算办公室 的顾问;他还供职于ETS考试研6 发委员会下设的经济学高价水平考试委员会;从2003年到2005年,他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 本书是世界上最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其英文原版现已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美国600余所大学用作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材。迄今为止它已被翻译成20种语言在全世界销售100多万册!本书前四版的中译本自1999年出版以来也一直是国内选用最多、最受欢迎的经济学教材! 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

4、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4 7斯蒂格利茨及其斯蒂格利茨及其经济学经济学简介简介 斯蒂格利茨出生于194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此后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8 1979年,获得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项用于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经济学家。 1988年起,斯坦福大学任经济学教授,自1993年开始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的主要成员,并从1995年6月起任该团主席。 1997年起,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 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任美国

5、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4910 宏观经济学教学进度 (总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3学时为机动复习。) 导论(3)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6)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9)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6)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6)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不讲)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6)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不讲) 注: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为学生自学。11 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Introd

6、uction to Macroeconomics Macroeconomics (第(第1212章第章第1 1节)节)01010203040909192939495969798990012 宏观经济学导论 导论部分将对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研究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提要性介绍,从而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初步了解和认识。13 主要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三、宏、微观经济学的区别四、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4 一、一、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 “宏观(Mac

7、ro-)” 希腊文表示“大”的含义。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一词是由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R费瑞希(RFrisch)在1933年提出来的。 与微观经济学研究厂商,消费者行为等个量对象相对应, 宏观经济学 :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一国产出、就业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1516出口商品总额增长率(出口商品总额增长率(%) 年平均增长率年平均增长率14.15%中国出口状况中国出口状况 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亿美元)1990 620.90001991 718.40001992 849.40001993 917.40001994

8、1210.1001995 1487.8001996 1510.5001997 1827.9001998 1838.1001999 1949.3002000 2492.0002001 2661.0000102030409091929394959697989900011718年份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与波动 国民收入增长率(国民收入增长率(% %)-30-20-100102030505560657075808590950019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年=100) 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率(%)951001051101151201257880828486889092949698

9、001.52.02.53.03.54.078808284868890929496980020什么因素导致了失业的存在和增加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任何国家都存在经济周期,在不同体制条件下,引起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何在?什么因素决定一个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全球经济体系如何影响某个国家的经济运行 宏观经济政策政府如何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病药方对症下药疗效目标21 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国民收入(总产出)GDP 就业问题(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失业率 通货膨胀(物价问题)CPI 经济周期(国民收入波动) 经济增长问题 国际收支与汇率核心问题:国民收入22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0、 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是哲学。 经济学产生于二百多年前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17231790) 宏观经济学产生于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23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4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5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宏观经济学一般认为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标志。26 1929-33年经济大萧条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 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出

11、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经济学中的三部“圣经”之三)是国家干预主义的开山之作,标志着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J. M. Keynes(18831946)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7凯恩斯28凯恩斯乃一代天才:出身豪门父亲:剑桥大学经济学家、母亲:剑桥市长全能选手对诗歌、历史、古典文学样样精通,尤擅数学名师之徒马歇尔门生早负盛名30岁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预言大师准确预测二战资本主义的坚决卫士,布尔什维克主义的死敌 列 宁29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

12、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30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 凯恩斯主义追随者们主要在以下十大研究范围内丰富和发展了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生命周期假说、持久收入假说等新的消费函数理论;加速原理、乘数原理等许多新的投资理论;货币偏好、资产选择等新的货币理论;AD-AS分析;经济的动态化、长期化的增长模型;需求拉动、成本推动、结构型等通货膨胀理论;开放型经济理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在需求管理的政策基础上不断补充和发展了供给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31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

13、学 70年代初以后,由于西方国家出现了“滞胀”局面,凯恩斯主义对此无法提出对策,其他学派的宏观经济学纷纷出笼。 在与凯恩斯主义的激烈冲突和争论中除了正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在修改自己的理论上做了许多努力外,还产生了几个其他学派,如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以及新凯恩斯主义等。 以上各学派在理论观点上的相同之处是:强调了市场的有效性,只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市场是能够更好地运行的;强调寻找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32人物简介:Milton Friedman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 奖获得者研究领域:v消费v货币史与货币政策v稳定性政策的混合使用3334 人物简介: Robert

14、E. Lucas35萨缪尔森的第三次综合:1948年,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与混合经济36 人物简介37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古典宏观经济模型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产品市场的均衡货币市场的均衡劳动市场的均衡新古典综合派AD曲线(凯恩斯的)AS曲线(工资刚性)菲利普斯曲线解释经济运行38三、宏、微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研究 - 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主角:居民户(消费者) 需求 效用最大化 厂 商(生产者) 供给 利润最大化 中心理论:价格理论 政策目标:效率与公平 宏观经济学研究 - 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主角:政府 (调控者) 总需求与总供给 社会福利最大化 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政

15、策目标:稳定与增长39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三、宏、微观经济学的区别40四、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第十二章 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6) 也称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基础) 第十三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6) 第十四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9) 第十五章 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6)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核心) 第十六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6) 第十七章 宏观经济政策(6)(落脚点) 第十八章 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不讲) 第十九章 经济增长(6) 第二十章 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不讲) 注: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为学生自学。41

16、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五、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法 (二)经济理性主义假设 (三)均衡分析方法 (四)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五)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 (六)需求分析与供给分析 (七)存量分析与流量分析 (八)事前变量分析与事后42(一)实证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的精神实质是揭示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经验实证:就是对个别经济现象因果联系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即从中挖掘出一般性的规律。认识路线是从个别到一般。 逻辑实证:也称为演绎法或抽象分析法。 它对因果关系的把握是从建立假设开始的,借假设排除一切无关或次要的因素,保留少数重要因素,从而从中观察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17、认识路线是从一般到个别。 实证研究描述客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不存在“好或坏”,“应该或不应该”的评价。43(二)经济理性主义假设 是现代西方经济学贯穿始终的最重要的假定之一。是指在进行逻辑实证的研究过程中,总是假定当事人非常明确行为的目标,在经济决策时,总是深思熟虑的进行权衡比较,选择最佳方案,以期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 经济理性主义隐含了经济学研究对当事人追求最大利益行为的肯定。当事人从理性出发选择的行为与社会最优相悖时,经济学不简单的指责追求最大利益行为本身,而是探求使当事人选择这种追求最大利益行为的外部条件,如技术、资源、体制等。44 一个化学家,一个物理学家和一个经济学家都被困在一

18、个荒岛上,他们竭力想找出一个食品罐头的方法。 “让我把罐头放在火上烤就可以打开了。”化学家说。 “不,不,”物理学家说 ,“让我从一棵高树上把罐头仍到岩石上。” “我有一个主意。”经济学家说,“首先,我们假设有一把开罐刀” 45 (三)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是从物理学借用的概念,在经济学中主要描述三种情况:经济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状态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均衡市场供给与需求非均衡保持不变 总体上,均衡指一种“保持不变”的状态。46 (四)静态、比较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 静态分析重点刻画均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形成均衡状态的条件。 比较静态研究两个均衡状态之间的联系,揭示一个均衡会沿着哪个方向过渡到另一个均衡状态。 动态分析把经济变量的调整放到时间纬度中去研究。47 (五)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 宏观经济学以总体经济活动为对象,它必须描绘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图景,分析影响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总量以及相互关系。如社会总供求、均衡的国民收入、总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率等如何决定;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货币供求量、利息率、汇率等如何决定,以及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48总量分析与个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则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对象,分析单个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