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_第1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_第2页
《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复习资料1 微课的认识及其应用? 答:(一)微课概念:又名微型课程,指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 / 技能点(如重点、难 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 的在线视频网络课程。它是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 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微课程)=课堂教学视频 + 教学设计 + 素材课件 + 教学反思 + 练习测试学生反馈 + 教师点评(二)微课最关键、最根本的衡量标准是学生的学习

2、效果。如果学生用微课很快捷的掌握了知识,这个微课就是 好的微课,因此要在学生学的角度去制作,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微课有课程的属性,也有课件的属性,即有知识 性,又有资源性,因此可以有多重评判标准和要求。衡量标准可以从以下五方面:1. 选题。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做微课,必须是重点和难点。2. 设计。要对原有的内容重新设计与组织,要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思想。3. 讲解。要准确清楚,言简意赅。4. 表现。音视频及多媒体等技术实现要准确规范。5. 效果。学习者使用的效果要明显有效。(三)对微课的评价1. 微课的特点:( 1)知识内容短小精悍;( 2)视频长度短小精悍;( 3)流媒体形式。2. 微课的

3、作用(1)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果;(2)作为创新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手段(如翻转课堂式教学),与课程教学整合;(3)同行交流分享,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四)使用微课应注意的问题1. 微课资源不是使用视频取代教师;2. 微课资源是一种手段,创设更多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3. 微课资源为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提供基础,但不是教学的全部。2. 两个画面有什么毛病?如何改正?( ppt)要点:(一)目标明确:提供直观感觉体验;创设激发情绪氛围;层层深入分析论证;丰富讲述事实。(二)简约页面(简美):(包括图、声音、切换、大小)一片一主题;精炼出关键词;字少图多;用好备注 栏。好的幻灯片设计:每分钟 1-2

4、片,每片 4-5点,只写要点,只使用关键词和短语,不需要完整句子,不要用于取 代黑板。(三)字大反差强:字体大;反差大;行数少。4个6原则:每页最多 6行字,每行最多 6个字,距离屏幕 6步可以看清字体,最多 6秒可以看清楚 PPT内容。 字与背景反差要大(色彩对比,色明度对比) (亮背景适合普通放映室,暗背景适合遮光好的放映室)(四)结构一致:格式一致;论点有层次;逻辑主线清晰简明;设计好开头和结尾(清晰表达、引起注意、逻 辑分明,突出主题(序号、项目符号、逐次进阶呈现)(五)思想思维可视化: 思想要点可视化; 组织结构可视化; 思维可视化; 使用可视化工具。 (视觉素养) (图 表、数字、

5、提纲、逐层出现)(六)画面有创意(七)使用生活化素材 可能会用到的评判词语:1. 看不清文字,字体颜色与背景颜色混为一体;2.杂乱的图片; 3.模糊的图片; 4. 无关的图片; 5. 缭乱的配色;6. 恼人的切换声; 7. 过于夺目的动画; 8. 眼花缭乱的切换效果; 9. 画面美感不足; 10. 缺乏逻辑,内容呈现 的逻辑不够鲜明; 11. 画面的内容可视化不足,生活化不足。改进的 7大策略: 1. 明确目标 2. 简洁画面 3. 字大反差强 4. 结构一致 5. 思想、思维可视化 6. 画面有创 意 7. 使用生活化素材3.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改革。 (课本 P24-26)立身以立学为先,

6、立学以读书为本 答:(一)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制高点1. 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着生产力水平,教育的技术水平也决定着教育的水平;2. 推进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之一。(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1. 学习资源的变化;2. 学习方式的变化;3. 学习空间的转变;4. 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学习内容的转变; ( 4)媒体作用的转变;( 5) 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1. 新的教学模式出现: “情境 -探究”模式、 “资源利用 -主题探究 -合作学习”模式、 “专题探索 -网站开发” 模式2.

7、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主要途径有以下一些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指导观察、引导思考,提高学生的求异、洞察力。(2)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友好的交互学习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的能力。(3)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联想式的超文本信息组织结构,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资源,培 养学生联想思维,扩展和深化知识。(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动态仿真实验环境,或者通过学生交互操作,利用参数处理技术,进行模拟 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输入数据,观察现象,分析探索,总结规律。(5)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局域网络技术,实现资源共享,

8、组织协商讨论和合作学习,开展专题研究,探索 发现规律。(6)应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因特网技术,搜索网上资源,扩大学生视野,培养通信交流的能力,从而提 高学生交流与语言表达能力,利用信息,探索问题。(7)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信息处理工具、平台,创造特色作品。(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1.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教师 2. 建设信息化教学环境 3. 建设数字化教育资源 4. 新的设计策略 5. 新的教育教学模式4. Blending Learing(混合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答:(一)混合式学习概念:是面对面的课堂学习和数字化学习的有机整合。混合式学习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 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

9、的方式解决问题,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 问题方式要做到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效益。(二)Blending Learning 的实质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 E-Learning( 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 )的优势结合起 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 创造性。(三)Blending Learning的基本特征1. 采用 online+face to face的教学形式,考虑教与学双方的经济效益;2. 从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出发;3. 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4. 学习指导基于学习

10、者的学习条件,具有个性化教学倾向。5. 混合式学习关注通过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学习个体采用与合适的个人学习风格相适应的合适的学习技术 去传递合适的技能来优化学习学业成就。(四)Blending Learning课程导入 课程结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结构、考核方式; 学习方法:不同知识类型用不同的方法。(五)Blending Learning活动组织 课堂讲授;阅读;讨论交流;协作学习;案例分析;资料收集;问题解决;角色扮演;反思。六)Blending Learning学习支持 课程支持;技术支持;学习方法支持;实践性教学环节支持;情感支持。七)Blending Learning学习评价 教师评

11、价;学习者评价;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媒体评价。5.媒体选择的依据 (课本 P31-32) 答:各种媒体都必须受到一些共同的基本原理的约束,主要包括最大价值率、共同经验率、重复作用原理及抽 象层次原理。(一)最大价值律。价值( V)=功能(报酬) / 要付出的代价,公式表明付出的代价越小而功能越大,则媒体 使用价值越高,预期选择设计率越高。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媒体的设计和制作,不能单纯地追求降低成本,也不能片 面追求功能,而应以提高他们之间的比值为目标。(二)共同规律原则。根据教学传播理论,教学过程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教师和学生是统一时间进入共同的 传播关系,大家为了一个双方都有兴趣的信息或符号进行

12、沟通活动。(三)抽象层次原理。媒体就其传递信息具体性和抽象性分为不同等级。6.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如何做?进一步阐述教学课程深入融合所需的技能,与现实联系) 答:(一)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 程体系;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 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素1. 信息化的学习支持环境 ; 2.信息化的学习资源;3. 信息化的学习方法(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与目标基本思想: 1. 在以多媒体

13、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 理,成为学习资源; 3. 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目标: 1. 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与能力;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 代的学习方式(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P247-248 1.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境以及虚拟实验环境),培 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2.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其内容丰富、 多媒体呈现、 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 探索学习的能力。3.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

14、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 建立虚拟学习环境, 培养学生积极参 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4.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5.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6.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借助信息工具平台, 尝试创造性实践, 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 的能力。7. 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 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 通过形成性练习、 作品评价方式获得 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基于课堂的“情境 -探究”模式 基于校园网络环境下的

15、“资源利用 -主题探究 -合作学习”模式 基于因特网的“小组合作 -网页创作 -远程协商学习”模式 基于因特网的“网站开发 -专题探索”模式(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1. 确定学习目标2.设计学习策略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i. 学习环境的选择与设计ii. 学习情境的设计iii. 学习资源的选择和设计iv. 学习组织的设计a) 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b) 协作学习活动的设计c) 教师指导性活动的设计3. 设计学习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七)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误区 教师追求最新的技术,造成教学的高成本 脱离内容,盲目使用技术,舍近求远 高速公路跑马车:新技术旧模式 不考虑学生的具体情况:技术的可获得性和技能基础 单一模式开展教学 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全面否定:应该优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