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种群和群落练习含解析_第1页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种群和群落练习含解析_第2页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种群和群落练习含解析_第3页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种群和群落练习含解析_第4页
2021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核心考点专项突破种群和群落练习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种群和群落【知识网络】知识点一、种群的数量和特征 1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2.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项目 “j”型(形)曲线 “s”型(形)曲线 增长模型 种群增长 (速)率 3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比较 项 目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取样器取样法 适用范围 植物、活动范围小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活动能力强和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和昆虫等动物 土壤或培养基(液)中的微小动物或微生物 方法步骤随机取样计数每个样方个体数求解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即是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在被调查范围内捕获一些个体并做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捕如下公式计算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在实

2、验室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进行观察计数注意事项 必须随机取样 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必须对动物没有伤害 -4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分析(1)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高,一定范围内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2)出生率、死亡率及迁入率、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数量多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则减少。(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性比率)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首先依据年龄组成。年龄组

3、成种群密度5.种群“s”型增长曲线分析(1)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2)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3)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速率为零,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到达k值后,仍呈锯齿状波动。6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数原则 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如下图,图甲为方形样方,图乙

4、为圆形样方,实心圈表示统计或测量的个体,虚线表示圆形样方的直径。知识点二、生物群落的特征1生物种间关系的比较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征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若分开则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独立生存,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寄生 无 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表或体内,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 竞争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物,数量上两种生物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2群落的结构类型比较项目

5、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含义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状况 原因 陆生:光照、温度水生:光、温度、o2 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 表现 植物在不同高度的分层,动物也随之具有层次性 大多群落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3群落的演替类型 类型 内容 初(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原先从没有过植被,或虽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环境 原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

6、田上的演替 4相近关系的区别 (1)种内斗争与竞争: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的个体之间,如大鲈鱼以小鲈鱼为食;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如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混合放养后,大草履虫因竞争食物失败而死亡。(2)竞争与捕食: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而且两种生物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越激烈,如水稻与稗草之间的关系。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强调的是吃与被吃的关系,例如,狼吃兔,兔吃草。竞争关系的生物某一方可能会由于在竞争中失败而灭绝;捕食关系中生物不会因捕食而导致另一种生物灭绝,相反,捕食关系中的生物在自然系统中相互依赖而

7、生存。 (3)寄生与互利共生:寄生的两者之间关系是:对寄主有害,对寄生生物有利。互利共生的两者关系是:彼此有利,相互依存。(4)寄生与捕食:寄生一般不会消灭掉寄主的生命,而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往往要消灭捕食者的生命。但也有特例,蚜虫吸食植物为寄生,但蝗虫吃植物就是捕食。hiv寄生在人体内,最终使人失去生命。5有关群落结构的问题分析(1)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是在长期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影响因素:主要是温度。(4)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由光的穿透性、温

8、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知识点三、种群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数量特征 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空间特征 种群均占据一定的空间,其个体在空间上分布可分为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遗传特征 既然种群是同种的个体集合,那么,种群具有一定的遗传组成,是一个基因库,但不同的地理种群存在着基因差异。不同种群的基因库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世代传递,在进化过程中通过改变基因频率

9、以适应环境的不断改变 系统特征 种群是一个自组织、自调节的系统。它以一个特定的生物种群为中心,也以作用于该种群的全部环境因子为空间边界所组成的系统。因此,应从系统的角度,通过研究种群内在的因子,以及生境内各种环境因子与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从而揭示种群数量变化的机制与规律 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生物成分。从概念的内涵上看 种群和群落都是许多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虽然都是生物群体,但这两个群体是不同的生物群体(生命系统层次) 从概念的外延来看 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

10、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从研究特征上看 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系。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镶嵌分布 从辩证的观点来看 种群和群落都是“动”与“静”的统一体。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 3.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

11、物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种群内部基因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4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 (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微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知识点四、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图所示)。这是一种不正

12、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牧,草原不能复原。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从上述分析中还可以知道,环境容量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可以因“超载”而下降,也可以因整体的改善而有所增大。知识点五、有关群落的结构特征群落是生物种群组合成的更高层次的群体,具有物种多样性、种间关系、优势种、群落结构等基本特征。1群落的物种组成(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不同群落物种数目不同。丰富度随纬度增加逐渐减少;丰富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丰富度随水深度增加而减少。2群落结构形成的原因及意义原因:群落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

13、然资源的充分利用。3. 区分寄生与捕食,种内斗争与竞争,种间斗争与生存斗争的关系(1)捕食是一种弱肉强食现象,广义捕食主要指大型肉食动物(强者)捕食小型动物(弱者)的食肉行为,草食动物的食草行为。而寄生是弱者依附于强者的现象,寄主(寄生者)主要从宿主(被寄生者)的体表或体内吸取体液营养,寄主一般能给宿主造成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死宿主。(2)种内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不同种生物争夺同种食物或生活空间的现象)为种间关系;种间斗争包含有竞争,而生存斗争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中心论点之一。很明显,生存斗争内容更丰富,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图示如下:知识点六、分析

14、群落演替的形成1.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关系(包括种内和种间关系)与外界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有:(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2)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4)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虽然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存在于群落内部,但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常可成为引起演替的重要条件。(5)人类的活动。2. 群落演替与生态功能过程之间的关系我们对群落的利用和改造,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群落演替规律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随着演替的进行,组成群落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

15、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会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增加,以形成稳定的生态系统。高频考点一、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例1、(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

16、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答案】c【解析】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举一反三】(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

17、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

18、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变式探究】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量为200只。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j”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田鼠,则将其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答案】b【解析】“j”型曲线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曲线,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该种群数量

19、不可能一直是“j”型增长,a错误;由图可知纵坐标代表的是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种群中增长速率最大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应为环境容纳量的一半,第5年(增长速率最大)该种群数量为200只,所以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b正确;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在降低,但是仍大于0,因此种群的数量是增加的,c错误;种群数量在200只时增长速率最大,治理鼠患时不能让其增长速率保持在最大,d错误。选b。【变式探究】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实验材料和用具:菌种和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滴管、显微镜等。实验步骤: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

20、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天,并记录每天的数值。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所学知识,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酵母菌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酵母菌呈“s”型增长。(2)本实验没有另外设置对照实验,原因是_。(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4)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直接计数。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 99 ml 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

21、,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共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_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_。【解析】(1)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酵母菌增长速率逐渐放慢,呈“s”型增长。(2)本实验自身前后对照,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照实验。(3)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适当稀释菌液。(4)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多次取样、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计算酵母菌总数时,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

22、母菌的数量,然后乘以酵母菌总体积。所以上述1 ml 酵母菌样品中菌体的总数为44804001041002.2108(个)。【答案】(1)环境资源和空间有限(2)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身对照(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适当稀释菌液(4)2.2108多次取样、取平均值高频考点二 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应用例2、(2019全国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

23、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

24、误。故选d。 【举一反三】(2018浙江高考)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末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解析】由于甲、乙两个种群内个体的初始数量均未知,第一年末甲种群的l1.5,乙种群的l值稍大于1.0,两种群具体增加的个体数量无法得知,故两种群的增长速率不一定相等,第二年末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

25、甲,第3年末乙种群的l1.0,且在接下来的第34年内l值小于1.0,即种群数量在减少,故第3年末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都较前一年多。【答案】d【举一反三】(辽宁师大附中2019届模拟)20世纪30年代,环颈雉被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后,其种群数量的增长如图实线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环颈雉的种群密度b实线呈“z”型的原因可能是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上升c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t),其中1d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捕获其种群数量的1/2【解析】环颈雉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可

26、用标志重捕法,a项正确;由于环颈雉越冬时死亡率可能上升,因此环颈雉种群的增长呈“z”型,b项正确;据图中虚线可知,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增长近似于“j”型曲线(ntn0t),其中1,c项正确;环颈雉为重要的经济禽类,每年应超过1/2k时捕获,且捕获后其剩余量保持在k/2水平,d项错误。【答案】d【方法技巧】种群存活曲线与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1图甲表示种群三种存活曲线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低,老年期死亡率高,即绝大多数个体都能活到生理年龄,如人类和其他一些大型哺乳动物。型曲线:种群各年龄段死亡率基本相同,如小型哺乳动物等。型曲线:幼年时期死亡率较高,但一旦到达某一年龄,死亡率就较低且稳定,如鱼类等。2图乙

27、是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a、c、d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3(1)辨析存活曲线的类型应从年龄组成角度分析,并结合生活实际。(2)明确k值的含义是确定k值的基础,k值是一定环境中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在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变式3】(江苏如东高中2019届模拟)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研究内容之一如图所示(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鲫鱼种群在t3后表现为“j”型增长b鲫鱼种群在0t3段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d鲤鱼种群在t3时数量小于t2的

28、数量【解析】鲫鱼种群在t3后,不变且大于1,表现为“j”型增长,a项正确;鲫鱼种群在0t2段小于1,种群数量逐年减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t2t3段的大于1,种群数量逐年增多,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项错误;根据图中信息不能判断两种种群的k值,c项正确;t2t3段鲤鱼种群小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种群在t3时的数量小于t2的数量,d项正确。【答案】b高频考点三、种群的结构与演替例3(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单位水

29、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答案】c【解析】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

30、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举一反三】(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

31、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变式探究】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a错误;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温度影响群落分布,b错误;c处植物的分

32、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水的不同深度上光照不同,c正确;影响b处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光照,d错误。【变式探究】如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可表示火灾后森林进行的演替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c甲中处的物种组成相同d若气候条件适宜,甲、乙均可演替成森林【答案】c【解析】甲表示的是次生演替,乙是初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快、历时短,a、b正确;不论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若气候条件适宜,最后都可以演替成森林,d正确;处的物种丰富度相同,但物种组成不一定相同,c错误。1.(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3、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

34、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2.(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不符,a错误;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

35、b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3.(2019全国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

36、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4.(

37、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

38、变【答案】c【解析】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5(2019浙江4月选考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答案】b【解析】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

39、最快,a选项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6.(2019浙江4月选考6)下列群落中,其植物能通过植株间隔和根系分布以最大限度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的是a荒漠b苔原c草原d森林【答案】a【解析】荒漠群落每年降雨量不足150mm,水分蒸发量是降水量的750倍,沙漠中的优势植物的间隔和根系分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竞争和充分利用水分;苔原的气候严寒,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只

40、有那些能忍受强风吹袭的植物才能存活;草原的气候特征是每年的降雨量在250800mm;北半球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北方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森林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最高,竞争最激烈;故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错误。7.(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植物种类单位水体面积n吸收量(g/m2)单位水体面积p吸收量(g/m2)浮水植物a22.301.70浮水植物b8.510.72沉水植物c14.612.22结合表中数据,为达

41、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答案】c【解析】三种浮游植物中,a对n的吸收量最大,c对p的吸收量最大,故为达到降低自然水体中的n、p的最佳效果,应该投放植物a和c,投放后会增加生物的种类和食物链的数目,这两种植物吸收n、p其种群密度会增大,但不会改变群落中能量流动的方向。综上所述,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因此,本题答案选c。1(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

42、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2(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含义、过程以及种类。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

43、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3(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

44、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4(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5(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

45、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

46、,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6(2018全国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趋光性昆虫以

47、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7(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

48、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8(2018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

49、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1(2017年新课标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

50、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2(2017年新课标卷,5)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

51、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答案】d【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d。3(2017年海南卷,19)加强管理后,某自然保护区中过去难觅踪迹的大型食肉、食草野生动物种群得到了恢复。数年后,出现了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的现象。针对该现象,下列叙述最为合理的是()a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b该现象说明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c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正在积极地寻求人

52、类的帮助d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答案】d【解析】保护区中的某种大型食草动物经常到保护区外的农田中采食,破坏粮食作物,不能说明野生动物是人类的忠实朋友,以及人与野生动物形成了和谐相处的关系,ab错。该现象说明野生动物由于食物不足,正在觅食,不是积极地寻求人类的帮助,c错。该现象说明该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增大,种内竞争增强,保护区内资源不足,需要外出觅食,d正确。4(2017年海南卷,18)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

53、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可以直接推出新的种间关系和群落空间结构对害虫a是不利的且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abc正确。由题目所给信息“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受到了抑制”可判断出乙和害虫a之间不存在互相抑制的关系,d错误。5(2017年江苏卷,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下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b转速150 r/min

54、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 “s”型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答案】b【解析】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由于起始数量少,则生长缓慢,a错误;由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有限,转速150r/min时,可预测种群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保持相对稳定,呈“s”型增长,b正确;培养液中酵母菌的计数应采取血细胞计数法,c错误;酵母菌的呼吸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d错误。6(2017年北京卷,3)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答案】a【解析】根据题目信息“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可直接推出酸雨对楝树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樟树,a符合题意,b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则一些其他生物的生长也会受酸雨的影响,故酸雨能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c不符合题意;楝树的生长受酸雨的影响,不能说明群落中其他树种都受酸雨的影响,d不符合题意。4(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