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中文版iso178-._第1页
(整理)中文版iso178-._第2页
(整理)中文版iso178-._第3页
(整理)中文版iso178-._第4页
(整理)中文版iso17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文档ISO 178-2010塑料弯曲性能的测定1 范围1.1 本国际标准规定了在特定条件下测定硬质(见3.12)和半硬质塑料弯曲性能的方法。规定了标准试样尺寸,同时对适合使用的替代试样也提供了尺寸参数。规定了试验速度范围。1.2 本标准用于在规定条件下研究试样弯曲特性,测定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其他弯曲应力/应变关系。本标准适用于两端自由支撑、中央加荷的试验(三点加载测试)。1.3 本标准适用于下列材料:热塑性模塑、挤出铸造材料,包括填充和增强复合物;硬质热塑性板材;热固性模塑材料,包括填充和增强复合物;热固性板材。与ISO 10350-15和ISO 10350-26一致,本国际标准适用于测

2、试以长度w7.5 mm纤维增强的复合物。对于纤维长度7.5 mm 的长纤维增强材料(层压材料)的测试, 见 ISO 141257。本标准通常不适用于硬质多孔材料和含有多孔材料的夹层结构材料。对这些材料的测试,可采用ISO 1209-1 3和 /或 ISO 1209-24。注:对于某些纺织纤维增强的塑料,最好采用四点弯曲试验,见ISO 14125。1.4 本方法中所用的试样可以是选定尺寸的模塑试样,用标准多用途试样中部机加工的试样(见 ISO 20753) ,或者从成品或半成品入模塑件、挤出或浇铸板材经机加工的试样。1.5 本标准推荐了最佳试样尺寸。用不同尺寸或不同条件制备的试样进行试验,其结果

3、是不可比较的。其他因素,如试验速度和试样的状态调节也会影响试验结果。注:尤其是半结晶聚合物,由模塑条件决定的样品表层厚度会影响弯曲性能。1.6 本方法不适用于确定产品设计参数,但可用于材料测试和质量控制测试。1.7 对于表现出非线性应力/应变特性的材料,其弯曲性能只为公称值。给出的计算公式都基于应力/应变为线性的假设,且对样品挠度小于厚度的情况下有效。使用推荐的试样尺寸( 80 mm X 10 mm X 4 mm ) ,在传统的3.5%弯曲应变和跨距与厚度比L/h 为 16 的情况下,挠度为 1.5 h。 相比于非常柔软的和延性材料,弯曲测试更合适于测试具有较小断裂挠度的坚硬材料和脆性材料。1

4、.8 与本国际标准的之前版本相反,本版本包含了方法A 和方法 B 两个方法。方法A 与本国际标准的之前版本中的方法一致,即在试验中使用1%/min 的变形速度。方法B 使用两个不同的变形速度:弯曲模量测试中选用1%/min 的速度,测量弯曲应力-应变曲线的剩余部分依材料延展性的不同而选用5%/min 或 50%/min 的形变速度。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中引用了以下的文件。对于标示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有效。对于未标示日期的文献,其最新版(包括任何修正)适用于本标准。ISO 291 ,塑料状态调节与测试标准环境ISO 293,塑料热塑性材料的压塑试样ISO 294-1 : 1996,

5、塑料热塑性材料注塑试样第1 部分: 一般原理及多用途和长条试样的模塑成型。ISO 295,塑料热固性材料的压塑试样ISO 2602,测试结果的统计处理和解释均值估计置信区间ISO 2818,塑料机械加工制备试样ISO 7500-1 ,金属材料静态单轴测试仪器验证第 1 部分:张力/压缩测试机器力测量系统的验证和校准ISO 9513,金属材料单轴测试伸长计校正ISO 10724-1 ,塑料一一热固性粉末模塑复合物试样的注射模塑成型一一第1部分:一般原则和多用途试样的模塑成型ISO 16012,塑料试样线性尺寸的测定ISO 20753,塑料试样ISO 23529 ,橡胶一一物理实验方法试样的准备和

6、状态调节的通用步骤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1.1 试验速度,v支座与压头之间的相对移动的速率。单位为 mm/min。1.2 弯曲应力 of试样跨度中心外表面的正应力,MPa。注:使用9.1中公式(5)计算。1.3 断裂弯曲应力 fB试样断裂时的弯曲应力(见图 1中的曲线a和曲线b), MPa。1.4 弯曲强度 ofM试样在弯曲过程中承受的最大弯曲应力(见图1中曲线a和曲线b), MPa。1.5 在规定挠度时的弯曲应力orc达到3.7规定的挠度Sc时的弯曲应力(见图 1中的曲线c), MPa。1.6 挠度s在弯曲过程中,试样跨距中心的顶面或底面偏离原始位置的距离,mm。1.7

7、规定挠度sc试样厚度h的1.5倍,mm。注:使用L=16 h的跨度,规定挠度相当于弯曲应变为3.5%。1.8 弯曲应变 f试样跨度中心外表面上单元长度的微量变化,用无量纲的比或百分数()表示。注:使用9.2中的公式(6)和(7)计算。&FB10酊曲线a,一试样在屈服前断裂;曲线b,一试样在规定挠度 sc前显示最大值后断裂; 曲线c,一试样在规定挠度与前既不屈服也不断裂。图1弯曲应力of随弯曲应变f和挠度s变化的典型曲线1.9 断裂弯曲应变 fB试样断裂时的弯曲应变(见图1中的曲线a和曲线b),用无量纲的比或百分数( )表示。1.10 弯曲强度下的弯曲应变fM最大弯曲应力时的弯曲应变(见图1中曲

8、线a和曲线b),用无量纲的比或百分数 ()表示。1.11 弯曲弹性模量或弯曲模量Ef应力差 至-0T1与对应的应变差(f2=0.0025) - ( f1=0.0005)之比(见9.3,式(9)。MPa。注2:弯曲模量仅是杨氏弹性模量的近似值。1.12 硬质塑料弯曲弹性模量或拉伸弹性模量(弯曲弹性模量不适用时)大于700 MPa的塑料。ISO 47211.13 试样支撑点间的跨距 L试样与支架接触点间的距离(见图2)。单位为mm。1.14 弯曲应变率r试验中弯曲应变增加比率。由秒的倒数(s-1)或百分比每秒( s-1)描述。4 原理把试样支撑成横梁,使其在跨度中心以恒定速度弯曲,直到试样断裂或应

9、力达到最大值的5% (见3.8)。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对试样施加的力及试样中间跨度处相应的挠度。5 试验机5.1 概述试验机应符合ISO 7500-1和ISO 9513及本标准中5.2至5.4的要求。5.2 试验速度试验机应可以实现表 1中所规定的试验速度。表1建议的试验速度,v,最低速侵吊尸测试耳笠次的试杆C&出5 5.3 支座和压头两个支座和中心压头的位置应按图2所示安排。支座和压头之间的平行度偏差应在土0.2mm之内。压头半径Ri和支座半径R2尺寸如下:Ri=5.0 mm 0.2 mm;试样厚度w 3 mm 时,R2=2.0 mm 0.2 mm;试样厚度 3 mm 时,R2=5.0 mm

10、0.2 mm。跨距L应为可调的。1试样F施加力h试样厚度l试样长度Ri压头半径R2支座半径L支座间跨距长度图2.实验开始时的试样位置5.4 负荷和挠度测量系统5.4.1 力测量系统力测量系统应符合ISO 7500-1中规定的1类要求。5.4.2 挠度测量系统挠度测量系统应符合ISO 9513中规定的1类要求。在整个挠度范围的测量中,测量系 统都应满足要求。可使用满足以上要求的非接触式系统。测量系统性能不应受机器匹配性的影响。当测量弯曲模量时,挠度测量系统测量精确度应达到测量值的1%或更好,跨距L为64mm和试样厚度h为4.0 mm时(见图3),该精确度对应于土 3.4 m。同理,其他跨距和试

11、样厚度时将要求有其他相对应的精度。任何可获得以上测试精度的跨距测试仪皆可使用。注:十字头位移不仅包括样品跨度,也包括压头的压痕,以及支撑点压入试样的部分和仪器的变形。仪器变形量与仪器和加载力大小相关,因此不同仪器上获得的测试结果不具有可比性。一般来说,除非进行过校正,否则测量十字头位移不适用于模量测定。精品文档精品文档b弯曲应力e弯曲应变s样品厚度为4 mm ,跨距为64 mm时的对应挠度。图 3 测量弯曲模量时要求的精确度5.5 测量试样宽度和厚度使用的仪器5.5.1 硬质材料5.5.1.1 试样厚度使用精确到0.01 mm 的测微计。如图 5 所示,使用测试头,测得测量区域中心的厚度和试样

12、半高度处的宽度。具有不同几何形状,即球形、圆形、矩形或有尖锐边缘的测微计接触面都是可接受的。球形面的半径应R 50 mm。建议使用平的测量头。圆形测量头的尺寸应在1.5 mm和6.4 mm之间。矩形测量头的长边应为4 mm 至 6.4 mm。建议使用同一仪器测试宽度和厚度。5.5.1.2 试样宽度使用精确到0.01 mm 的测微计。如图 5 所示,使用测量头,测得测量区域中心的厚度和试样半高度处的宽度。具有不同几何形状,即球形、圆形、矩形或有尖锐边缘的测微计接触面都是可接受的。球形面的半径应R 50 mm。建议使用平的测量头。圆形测量头的尺寸应在1.5 mm和6.4mm 之间。矩形测量头的长边

13、应为4 mm 至 6.4 mm。建议使用同一仪器测试宽度和厚度。5.5.2 柔性材料参照 ISO 23529 测量试样的尺寸。6 试样测试6.1 形状和尺寸6.1.1 概述试样的尺寸应符合相关材料标准的规定,若适用,应符合6.1.2 或 6.1.3 的要求。否则,应与有关方面协商试样的类型。6.1.2 推荐试样推荐试样尺寸,单位为mm:长度l:80 2宽度b:10.0 0.2厚度h:4.0 0.2对于任一试样,其中部1/3 长度部分的各处厚度与厚度均值的偏差不应大于2%,宽度与平均值的偏差不应大于3%。除在 6.4 中规定的情况外,试样截面应为没有圆角的矩形。可遵照 ISO 20753 从多用

14、途试样中间部分制得推荐试样。6.1.3 其他试样当不可能或不希望采用推荐试样时,使用表2 中规定的试样尺寸。注: 某些产品标准要求从厚度大于规定上限的板材上制取试样,可采用机加工方法,从单面加工试样至规定厚度。此时, 通常在测试中将未加工面与支座接触,使得中心压头施加力于样品加工面上。表2试样宽度b与厚度h的关系单位为mm标称厚度h宽度y (0.5)lh325,03hi510,05h1015.010h2020.020h3535.035 20%)时,需在两个方向上测试,并记录试样的取向与主方向的关系(见图4)。 WL产品长度方向 W产品宽度方向试样位置产品方向加载力方向LN长向乖宜WIMI宽向L

15、P长向平行WP宽向图4试样的位置与产品方向及施加力方向的关系6.3 试样准备6.3.1 模塑和挤塑料试样应按照相关材料标准进行制备。当没有材料标准时,除非另有规定,根据需要,可选择按照ISO 293或ISO 295进行直接模压,或者按照 ISO 294-1或ISO 10724-1直接进行 注塑。6.3.2 板材按照ISO 2818从板材或制品或半制品上加工制得试样。6.4 试样检查试样不可扭曲,试样表面互相垂直。所有的表面和边缘应无划痕、麻点、凹陷和飞边。借助直尺、规尺或平板,目视检查试样是否符合上述要求,并用游标卡尺测量。试验前,应剔除测量或观察到的有一项或多项不符合上述要求的试样,或将其加

16、工到合适的尺寸和形状。注:为便于脱模,注塑试样通常有1o-2o的脱模角,因此模塑试样的侧面通常不完全平行。同时,注塑试样表面总会有凹痕。而且,由于冷却过程的不同,试样中心位置的厚度通 常小于边缘。6.5 试样数量6.5.1 在每个试验方向上至少测试五个试样(见图4)。如果要求平均值有更高的精确度,试样数量可能需要超过五个。试样数量可通过置信区间进行估算(95%概率,见ISO2602)。6.5.2 直接注塑的试样,应至少测试五个。建议以同一方式测试试样,即与中空板或固定板接触的表面(根据需要参见ISO 294-1或ISO 10724-1 )始终与支座接触,以消除模塑过程中所引起的任何不对称性因素

17、的影响。6.5.3 试样在跨距中部1/3范围外断裂的实验结果作废,应重新取样试验。7 状态调节与试验条件试样应按其材料标准的规定进行状态调节。没有相关标准时,除另有商定外(如高温或低温试验),从ISO 291中选取合适的条件。除已知道材料的弯曲性质对湿度不敏感而不需 控制湿度的情况外,采用 ISO 291推荐的标准大气压下 23/50的条件。8 步骤8.1 如图5所示,测量试样的宽度 b,精确到0.1 mm,厚度h精确至0.01 mm。计算平均厚避免在试样的边缘或正中心测量厚度(见注解1)。测量头为矩形或尖锐表面时,测量厚度时,测试头的长边应平行于试样的宽度方向,测量宽度时应使其平行于试样长度

18、方向。注1:这样排除了最大和最小厚度,注塑试样的最大和最小厚度分别在试样边缘和中心。参照ISO 294-1制备的注塑试样通常会有因凹痕造成A h=hmax-hmin 0.1 mm的厚度差(见图5)。剔除厚度超过平均厚度偏差土2%的试样,并随机选择其他试样替代。注2:本标准应在室温下测量用于测定弯曲性能试样的尺寸。对于在其他温度下测定的弯曲 性能,没有考虑热膨胀所产生的影响。1宽度测定区域,土 0.5 mm; 2厚度测定区域,土 3.25 mm; 3最小厚度,hmin ; 4最大厚 度,hmax。图5注塑试样凹痕和机模角度的截面(被夸大的)8.2 根据以下公式调整跨距 L :L= (161) h

19、测量调节好的跨距,精确到 0.5%。对于推荐试样(见 6.1.2),跨距为64 mm。用上面公式计算跨距,除以下情况外:a)对于非常厚的试样,为避免因剪切分层,可用较高的 L/h比值来计算跨度。注:这种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高达60的L/h值。b)对于很薄的模量估计小于700 MPa (见3.12)的试样,使用基于较低的L/h值的跨距长度,可使得可以在仪器工作范围内进行测试。可能需要L/h=8的值。c)对于软性的模量估计小于700 MPa (见3.12)的热塑性塑料,使用基于较高的L/h值的跨距长度,以防止支座压入试样中。可能需要L/h=32的值。8.3 试验前试样不应过分受力。为避免应力-应变

20、曲线的起始部分出现弯曲,有必要施加预应力。模量测试时,试验开始时试样所受的弯曲应力f0 (见图6)应该为正值,且处于下列范围内:0 ora 5 x 10-4 Ef(2)该范围与fW 0.05%的预应变相对应。当测量相关性能,如 fM、OfC或 强,试验开始时试样所受弯曲应力 f0应处于下列范围内:0 g W10-2 取(3)其中X代表M、B或C。注:高粘弹性、高韧性的材料如聚乙烯、聚丙烯或湿态聚酰胺的弯曲模量受预应力影响明显。a W 5 x 1CH/ or 段 10-2q.图6施加预应力后获得的应力/应变曲线示例8.4 将试样对称的放置在支座上,与压头和支座成合适角度,如图 2所示,在中间跨距

21、处施加预应力(见8.3 )。对于预加载,建议使用1 mm/min的十字头速度。当达到预应力,将挠度测量系统归零。8.5 测试模量时,按照材料标准设置试验速度。没有材料标准时,从表1中选择数值,使得弯曲应变速度尽可能接近于1%/min。对于6.1.2中推荐的试样,产生该应变速度对应的试验速度为2 mm/min 。可用公式(4)计算获得特定应变速度所需的试验速度。600A 式中: v为试验速度,mm/min; r为弯曲应变速度,/min ; L为跨距,mm; h为试样厚度,mm。8.6 达到预应力后的1 min内开始试验,使用测量模量所要求的/选择的试验速度(见 8.5)。模量测试范围(0.05%

22、豆0.25%)完成后,按方法 A (见8.7)或方法B (见8.8)的 规定继续进行试验。8.7 方法A (仅使用一个测试速度试验):使用模量测试的速度,继续记录施加力与试样挠 度。8.8 方法B (使用两个试验速度获得应力/应变曲线):记录用于计算模量试验区域(见 8.6)的数据后,选择以下方式继续试验:取下试样,然后使用一个适合于材料的更高的试验 速度,或者直接使用更高的试验速度(不用取下试样) 。使用材料标准中规定的高的速 度。没有该信息时,从表 1中选择可以造成尽可能接近 5%/min或50%/min应变速度的 数值。对于6.1.2中推荐的试样,获得该两种应变速度的相应的试验速度为10

23、 mm/min或100 mm/min。对于没有明显最大应力即断裂的材料,使用 10 mm/min速度,对于其 他材料选用100 mm/min。 注1:这与拉伸试验步骤是一致的,拉伸试验中,模量测定使用的为 1 mm/min的试验 速度,在应变大于 0.25%时测试其他拉伸性能,选用 5 mm/min或50 mm/min (见ISO 10350-15)。注2:拉伸试验中,十字头速度增加十倍(从 5 mm/min至50 mm/min)时,将会使测 得的屈服应力提高 8%。附录B中给出了试验速度对弯曲试验结果的影响。8.9 记录试验过程中施加的力与相应挠度数据,如可行,使用自动记录系统,可获得完整的

24、弯曲应力/挠度曲线(见9.1,公式(5)。由力/挠度或应力/挠度曲线,或者其他同等有效的数据来获得第 3章中规定的所有相关的应力、挠度和应变。9 结果计算和表不9.1 弯曲应力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第 3章中规定的弯曲应力参数:精品文档式中:Of为弯曲应力参数;F为施加的力,单位为 N; L为跨距,单位为 mm; b为试样宽度,mm; h为试样厚度,9.2弯曲应变使用以下公式计算第mm。3章中规定的弯曲应变参数:哥=式中:f为弯曲应变参数,用无量纲的比或百分比表示;s为挠度,mm; h为试样厚度,mm;L为跨距,mm。9.3 弯曲模量为计算弯曲模量,根据给定的弯曲应变fi=0.0005和盘=0.00

25、25,按下式计算相应的挠度5和s2:挈 *=10之)Of?式中,Si为单个挠度,mm; fi为相应的弯曲应变,其相应的fi=0.0005和f2=0.0025; L为跨度,mm; h为试样厚度,mm。使用下式计算弯曲模量Ef,单位为MPa:片 2 -式中,而为挠度Si时的弯曲应力,MPa; f2为挠度 与时的弯曲应力,MPa。所有关于弯曲性能的公式仅在线性应力-应变行为区间(见1.7)是准确的;因此,对于多数塑料,仅在小挠度时这些公式才可准确应用。但是,这些公式计算可用于对比试样的目的。有计算机辅助的试验设备,之前所使用两个应力/应变点计算模量 Ef的过程,可能被在该两点间进行的线性回归方程计算

26、过程所取代。9.4 统计参数计算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若有要求,按ISO 2602计算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和95%的置信区间。9.5 有效数字应力和模量计算至三位有效数字。挠度计算至两位有效数字。10精密度见附录A。11试验报告测试报告应包含以下信息:a)引用本国际标准;b)对测试材料的说明,若信息可知,则应包括类型、来源、制造商代码、形式和使用历史。c)对于片材,其厚度,如可行,应报告与样板表面特点相关的主轴方向(对于各向异性材 料,应注明试验方向)。d)样板的形状和尺寸,如可行,记录使用的测量头的尺寸;e)准备样板的方法;f) 若可行,记录测试条件和样板状态调节条件;g)试验样板数目;h)

27、使用的理论跨距长度;i) 使用的方法(A或B)及试验速度;j) 试验机的准确度等级(见 5.4);k)施加力的表面;I)若需要,给出每个试样的试验结果;m)实验结果的均值;n)若需要,给出平均值的标准偏差和95%置信区间;o) 试验日期。附录A(资料性附录)精密度说明A. 1表A.1和A.2为按照ASTM E691 8进行循环试验得到的数据。所有材料都由同一机构制样并分发。每个“测试结果”为5个单个测试值得均值。对于每种材料,每个试验室获得并报告了两个试验结果。A. 2表A.1中的数据为根据循环试验,由 9个试验室对4种材料进行测试的结果,表 A.2 的数据为根据循环试验,由11个实验室对4种

28、材料进行测试的结果。以下对于和R (见A.3)的解释只是为了给出考虑该测试方法的近似精密度的一种有 意义的方法。由于表 A.1和A.2中的数据是根据循环试验得出的,可能不代表其他的批次、 测试条件或实验室,因此不能严格地作为接受或拒绝材料的依据。该测试方法的使用者应使用ASTM E691的原理,根据自己的实验室条件和材料或在实验室检建立相关数据。对于这 些数据,A.3中的原理应该是有效的。A.3表A.1和A.2中r和R的概念:如果Sr和Sr是由大量充足的数据计算出来的,并且每 个试验结果是由5个试样的测试结果得出的,则:a)重复性:如果由同一个实验室得出的两个试验结果的差大于该材料的r值,则应

29、判断这两个值不等价。r间隔表示了同一材料的两个试验结果之间的临界差,试验结果应由同一操 作者使用同一设备在同一实验室中进行测试得出。b)再现性:如果由不同实验室得出的两个试验结果的差大于该材料的R值,则应判断这两个值不等价。R间隔表示了同一材料的两个试验结果之间的临界差,试验结果应由不同操作者使用不同设备在不同实验室中进行测试得出。c)根据a)和b)进行的判断大约有 95% (0.95)的置信概率。表A.1在规定挠度为3.5%时弯曲应力的精密度数据单位为MPa材料现值*SrrRI聚碳酸酯70.50.752L99Ml5.5SABS72.10,3822.671.077.49高皓度聚乙牖204 OJ290,5050.361,42玻纤型强聚飒156*1.6S4.628.7S注解;代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