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相关问题_第1页
放射源相关问题_第2页
放射源相关问题_第3页
放射源相关问题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放射源相关问题我国是如何进行放射源管理工作的?我国核能与核技术利用事业的发展一直坚持“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根本方针和要求。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手段保障放射源管理工作实施。环保部作为我国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放射源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近年来,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全面提高了监管能力,制定并完善了法规标准,以颁布实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等规定。 国家核安全局对放射源工作单位全面实施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采取环境影响评价、 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手段以及放射源进出口、转让和转移审批及备案等管理措

2、施,开发使用国家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放射源安全、实时、科学、动态的管理,对全国放射源生产、销售、进出口、转让、异地使用和处置各环节进行了“摇篮的坟墓” 的全过程跟踪监管, 核技术利用逐步走向规范化。我国对放射源实行分类管理,根据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其分为、类;同时对放射源实行身份管理,每枚生产或进口的放射源将按规则分配与标号相对应的唯一的放射源编码与之终身相随,要求放射源工作场所或含源设备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根据放射源潜在危害大小, 建立相应的多重防护和安全措施,并对可移动的放射源定期进行盘存等,确保放射生产、销售、使用的安全。随着全面

3、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建成,废旧放射源的收贮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促进闲置、 废旧放射源处理及安全隐患的消除。在各级环保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放射源和射线装置辐射安全监管工作不断深入,固有安全设施得以改进,辐射安全水平持续提高。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国家对放射性污染统一监督管理? 对可能造成放射性污染的活动进行严格的全过程监督管理? 环保部负责全国放射性污染防治的统一监管, 卫生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国务院规定的职责 ,对有关的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监管。业主的责任? 业主是第一责任人? 核设施、核技术应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负责本单位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接受监督管理, 并依法对其造成

4、的放射性污染及其后果承担责任。? 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必须采取安全与防护措施, 预防发生可能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各类事故,避免放射性污染危害。? 核设施营运单位、核技术利用单位、铀(钍)矿和伴生放射性矿开发利用单位,应当对其工作人员进行放射性安全教育、 培训,采取有效的防护安全措施。核技术利用的放射性污染防治( 1)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单位应申请领取许可证;( 2)在申请领取许可证前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省级环保部门审查批准;( 3)新、改、扩建放射工作场所的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4)

5、放射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验收;验收合格的,主体工程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5)生产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回收和利用废旧放射源;( 6)使用放射源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将废旧放射源交回生产放射源的单位或者送交专门从事放射性固体废物贮存、 处置的单位。( 7)转让、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办理有关手续( 8)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指定专人负责,落实安全责任制,制定必要的事故应急措施。( 9)发生放射源丢失、被盗和放射性污染事故时,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立即采取应急措施,并向公安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6.放射性废物管理( 1

6、)应当合理选择和利用原材料,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尽量减少放射性废物的产生量( 2)产生放射性废气、废液的单位向环境排放符合国家放射性污染防治标准的放射性废气、废液,应当向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请放射性核素排放量,按规定方式排放,并定期报告排放计量结果( 3)产生放射性废液的单位,必须对不得向环境排放的放射性废液进行处理或者贮存。( 4)产生放射性固体废物的单位,对其产生的放射性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后,送交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承担处置费用。? 禁止未经许可或者不按照许可的有关规定从事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固体废物的活动。? 禁止将放射性固体废物提供或者委托给无许可证的

7、单位贮存和处置。? 禁止将放射性废物和被放射性污染的物品输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或者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类源丢、类源丢类源丢失、被 、类源丢失、被盗、失控 失、被盗、失控;盗、失控;失、被盗、失控;事故分类造成大范围污2人以下死亡;9 人以下重度放人员受超年剂染;10 人以上重度射病、残疾量限值照射3 人以上死亡放射病、残疾报告方式逐级上报逐级上报,到省级为止报告到环保部每半年汇总上报环保部环保部组织实应急响应省级环保部门全面负责施? 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类, V 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类放射

8、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 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 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类放射源为危险源。 没有防护情况下, 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 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大可能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辐射事故的分级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 严重程度、 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 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等四个等级。1、特别重大辐射事故(级)凡

9、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 1) I、 II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并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 2)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3 人以上(含 3 人)急性死亡;( 3)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大范围(江河流域、水源等)放射性污染;( 4)国外航天器在我国境内坠落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2、重大辐射事故(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辐射事故:( 1)I、II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 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 人以下(含 2 人)急性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含 10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2)放射性物质泄漏,造成局部环境放射性污染;3、较大

10、辐射事故(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辐射事故:( 1)III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 9 人以下(含 9 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2)铀(钍)矿尾矿库垮坝事故。4、一般辐射事故(级)凡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辐射事故:( 1)IV 、V 类放射源丢失、被盗或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2)铀(钍)矿、伴生矿严重超标排放,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事故。辐射事故责任:业主单位:主体责任 。是防止发生事故的主体, 也是处理辐射事故和减少事故损失的主要责任人? 环保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响应、 调查

11、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 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 公安部门:负责丢失、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 卫生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辐射事故应急:?事故单位应当在辐射事故时,立即启动本单位的应急方案,并在2 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 ,并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有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源丢失被盗的,同时报当地公安部门;? 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报告。? 辐射事故发生后, 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辐射事故的等级, 启动并组织实施相应的应急预案。?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公安部门、 卫生主管部门, 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

12、应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公安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 应按第四十四条规定的任务立即指派相关人员到现场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按各自的渠道向上级报告。 到达现场的人员,应按各自的职责立即开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并消除事故影响。? 将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送至相关医院, 或者请求医院派人到现场救治是辐射工作单位的责任, 不允许以任何理由推卸责任, 即便事故是由受辐射伤害人员本人造成的, 也不应该有正式职工、 合同工或其它任何形式员工之分。? 救治的一切费用均应由辐射工作单位筹措承担 。? 必须立即运送辐射伤害人员和及时开展救治工作,不允许拖延。? 应采用快捷、

13、稳妥的交通方式。? 接收救治的医疗机构应是当地卫生主管部门指定的或有条件救治的, 不具备救治条件的医疗机构收治了病员, 无故耽误了病员救治的要承担相应责任。辐射防护基本原则 剂量限值受控实践使个人所受到的有效剂量或当量剂量不得超过的值。剂量限值剂量限值应用职业公众有效剂量20mSva-1( 在 规1mSva-1定的5 年内平均 )任何一年中的有效剂某一单一年份可达到5量, 50mSva-1mSv年当量剂量眼晶体150mSv15 mSv皮肤 4500 mSv50 mSv手和足500 mSv 射线探伤作业场所的辐射安全与防护要求固定式探伤探伤室应尽量设在单独的房间内。操作间(操作室)必须与探伤室分

14、开,辐射防护墙外5cm 处剂量率应小于 2.5 Gyh-1。探伤室入口门外要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机房内安装固定式剂量仪。 射线移动式探伤必须将工作场所划分为控制区和监督区。控制区边界外空气比释动能率应低于15 Gyh-1。在其边界必须悬挂清晰可见的“禁止进入放射性工作场所”警示标识。作业结束后, 必须用辐射剂量监测仪进行监测, 确定放射源收回源容器后。 工作人员方能携带探伤装置离开现场。 射线探伤安全操作国内的一些事故很多是由于工作结束后放射源没有回位到正确的安全位置造成的,因此探伤完毕后清理现场的工作对放射源安全使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探伤机出现故障时, 切忌浮躁,要保持冷静, 在有剂量测

15、量仪器时刻测量剂量的安全情况下,设法使源辫放回源容器。探伤工作人员的安全与防护要求? 探伤作业时, 至少有 2 名操作人员同时在场, 每名操作人员应配备一台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个人剂量计。? 现场探伤时,操作者须配备报警仪或适用的移动式防护设施。? 个人剂量计应定期送交有资质的检测部门进行测量,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 30 天,最长不应超过 90 天,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第十二条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单位, 应当对本单位的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状况进行年度评估,并于每年 1 月 31 日前向发证机关提交上一年度的评估报告

16、。安全和防护状况年度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一)辐射安全和防护设施的运行与维护情况;(二)辐射安全和防护制度及措施的制定与落实情况;(三)辐射工作人员变动及接受辐射安全和防护知识教育培训 (以下简称 “辐射安全培训 ”)情况;(四)放射性同位素进出口、转让或者送贮情况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台账;(五)场所辐射环境监测和个人剂量监测情况及监测数据;(六)辐射事故及应急响应情况;(七)核技术利用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和退役情况;(八)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其整改情况;(九)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落实情况。年度评估发现安全隐患的,应当立即整改。使用放射源的单位要严格落实以下要求:1.依据国家相关法

17、律、法规及标准等规定,明确专人负责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完善放射源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操作规程、人员培训计划、设备检修维护记录、监测方案、事故应急预案等各项规章制度并贯彻落实。操作人员应持证上岗并经常进行法律法规和辐射防护专业知识培训。2.放射源使用场所和暂存场所应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加装防护设施,确保无关人员远离放射源。设备维修期间,应将放射源存放在具备防火、防盗、防射线泄漏等安全措施的独立暂存场所,确保放射源在各种状态下安全受控。放射源更换、报废应按照相关规定和要求进行处置,所产生的废旧放射源按照环保主管部门批准的方式处置。3.对放射源实行全过程

18、痕迹化管理,建立放射源台帐,做好使用和交接记录。加强放射源的安全保卫工作,保证放射源不丢失、不被盗、不失控。一旦发生辐射事故应在 2 小时内上报当地环保、公安、卫生部门。4.每年请有资质单位对辐射工作场所进行 1 次监测,保证以上区域的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限值要求,并按照规定配备与辐射类型和辐射水平相适应的监测仪器、个人剂量报警仪等辐射防护用品,建立个人剂量档案。操作人员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操作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所受剂量不超过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188712002)的标准限值要求。使用射线装置的单位要严格落实以下要求:1.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等规定,明确专人负责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建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