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迁移转化_第1页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迁移转化_第2页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迁移转化_第3页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迁移转化_第4页
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迁移及其机制and土壤中农药迁移转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土壤的组成和性质土壤的组成和性质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 -植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其机制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组成土壤的粒级与质地土壤的粒级与质地土壤的吸附性土壤的吸附性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酸碱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土壤的氧化还原性影响重金属在土壤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的因素植物体系中的迁移的因素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 -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植物体系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迁移转化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植物对重金属污染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

2、的迁移土壤中农药的迁移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第二节第二节 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 -植物体系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重金属是土壤原有的构成元素,有些是植物、动重金属是土壤原有的构成元素,有些是植物、动物和人必需的营养元素。如物和人必需的营养元素。如Zn、Cu、Mo、Fe、Mn等,但由于含量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效应,等,但由于含量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效应,如果含量和有效性太低生物会表现缺乏症状,但如果含量和有效性太低生物会表现缺乏症状,但过量就会造成污染事件。过量就会造成污染事件。 土

3、壤背景值就是指在土壤背景值就是指在未受污染未受污染的情况下,天然土的情况下,天然土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壤中的金属元素的基线含量。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重金属污染1.1.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重金属不被土壤微生物降解,可在土壤中不断积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累,也可以为生物所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在人体内积累,危害人体健康。积累,危害人体健康。2.2.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予以彻底的清除。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

4、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特点: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植物系统的迁移 重金属通过质流、扩散、截获到达重金属通过质流、扩散、截获到达植物根部。植物根部。 植物通过主动吸收、被动吸收等方植物通过主动吸收、被动吸收等方式吸收重金属。式吸收重金属。 重金属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向地上重金属通过木质部和韧皮部向地上部运输。部运输。 植物对污染物吸收受到土壤性质、植物对污染物吸收受到土壤性质、植物种类、污染物形态的影响。植物种类、污染物形态的影响。 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

5、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1.影响重金属在土壤影响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迁移的因素植物系统迁移的因素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土壤的土壤的理化性质理化性质金属的种类金属的种类浓度浓度存在形态存在形态 植物的种类植物的种类生长发育期生长发育期复合污染复合污染施肥施肥pH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有机质有机质含量含量氧化还原氧化还原电位电位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2. 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植物系统的迁移转化规律 1.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规律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富集规律 2.重金属在土壤剖面中的迁移转化规律重金属在土壤剖面

6、中的迁移转化规律 3.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原理土壤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固定原理a总体来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高,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越高;总体来说: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越高,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也越高;b不同植物的累积有明显的种间差异:豆类不同植物的累积有明显的种间差异:豆类小麦小麦水稻水稻玉米;玉米;c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根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分布规律:根茎叶茎叶果壳果壳籽实。籽实。a大部分重金属被土壤颗粒吸附;大部分重金属被土壤颗粒吸附;b遵循垂直分布规律,可耕层是重金属的富集区;遵循垂直分布规律,可耕层是重金属的富集区;c重金属有向根际土壤迁移的趋势。重金属有向根际土壤迁移的趋势

7、。a与胶体种类有关:氧化锰与胶体种类有关:氧化锰 有机质有机质 氧化铁氧化铁 伊利石伊利石 蒙脱石蒙脱石 高岭石;高岭石;b与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价态越高,电荷越多,越易吸附;同等价态,与金属离子的种类有关:价态越高,电荷越多,越易吸附;同等价态,离子半径越大,水合半径相对越小,越易吸附。离子半径越大,水合半径相对越小,越易吸附。 来源:炼锌工业的副产品;来源:炼锌工业的副产品; 旱地石灰性土壤中多以旱地石灰性土壤中多以CdCO3、Cd(OH) 2存在;存在; 在水田中主要在水田中主要CdS存在;存在; 镉的吸附跟土壤胶体的性质有关。镉的吸附跟土壤胶体的性质有关。 镉不是人体的必需元素。镉不是

8、人体的必需元素。 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 镉镉Cadmium 铜是各种生物的必需微量元素;铜是各种生物的必需微量元素; Cu2+容易与腐质酸的羧基和羟基发生螯合;容易与腐质酸的羧基和羟基发生螯合; 污染土壤中的铜主要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污染土壤中的铜主要在表层积累,并沿土壤的纵深垂直分布递减,分布递减,这是由于进入土壤的铜被表层土壤的粘土矿这是由于进入土壤的铜被表层土壤的粘土矿物吸附,同时,表层土壤的有机质与铜结合形成螯合物。物吸附,同时,表层土壤的有机

9、质与铜结合形成螯合物。 在植物各部分的积累分布:根在植物各部分的积累分布:根茎、叶茎、叶果实。果实。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 铜铜Copper 来源:冶炼废水、废渣,汽车尾气来源:冶炼废水、废渣,汽车尾气 主要以主要以Pb(OH)2、PbCO3、PbSO4存在,存在,Ksp小小 有效性受有效性受pH影响很大,土壤的影响很大,土壤的pH增加,使铅的可增加,使铅的可溶性和移动性降低,从而影响植物对铅的吸收。溶性和移动性降低,从而影响植物对铅的吸收。 很难迁移、植物吸收后

10、积累于根部很难迁移、植物吸收后积累于根部 藓类植物被确定为铅污染和积累的指示植物藓类植物被确定为铅污染和积累的指示植物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铅铅-lead锌是植物、动物和人类必需的营养元素锌是植物、动物和人类必需的营养元素在还原条件下易形成在还原条件下易形成ZnS在碱性条件下易形成在碱性条件下易形成Zn(OH)2沉淀沉淀酸性土壤溶液中离子态含量高酸性土壤溶液中离子态含量高 2ppm对土壤对土壤pH非常敏感非常敏感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

11、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 锌锌-Zincu三种价态随着三种价态随着pH和和Eh变化而转化,变化而转化,HgS是还原是还原状态下的主要形态状态下的主要形态u土壤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汞有强烈的吸附作土壤的粘土矿物和有机质对汞有强烈的吸附作用,因此汞进入土壤后,大部分被土壤吸附或用,因此汞进入土壤后,大部分被土壤吸附或固定,因此汞容易在表层积累。固定,因此汞容易在表层积累。u汞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可甲基化,毒性增大。汞在厌氧微生物作用下可甲基化,毒性增大。u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积累与汞的形态有关。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积累与汞的形态有

12、关。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汞汞Mercury3. 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主要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和迁移转化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4. 植物对重金属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植物对重金属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1.植物根系的作用植物根系的作用 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3.酶系统的作用酶系统的作用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植物根系通过改变根际化学性状、原生质泌溢等作用限制

13、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还可以通过形成跨根际的限制重金属离子跨膜吸收。还可以通过形成跨根际的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和氧化还原电位梯度和pH梯度等来抑制对重金属的吸收梯度等来抑制对重金属的吸收 已经证实,某些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能力的降低已经证实,某些植物对重金属离子的吸收能力的降低可以通过根际分泌螯合剂而减少重金属的跨膜吸收可以通过根际分泌螯合剂而减少重金属的跨膜吸收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1.植物根系的作用植物根系的作用 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壁中的金属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研究结果表明:细胞壁中的金属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或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木质

14、素结合;或与细胞壁中的纤维素、木质素结合; 由于金属离子被局限的细胞壁上,而不能进入细胞质影由于金属离子被局限的细胞壁上,而不能进入细胞质影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响细胞内的代谢活动,使植物对重金属表现出耐性; 不同植物的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是不同的;不同植物的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是不同的; 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不是一个普遍耐性机制。细胞壁对金属离子的固定作用不是一个普遍耐性机制。即:不是所有的耐性植物都表现为将金属离子固定在细即:不是所有的耐性植物都表现为将金属离子固定在细胞壁上。胞壁上。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

15、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耐性植物中的几种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耐性植物中的几种酶的活性在重金属含量增加时仍能维持正常水平;维持正常水平; 同时还可以激发另外一些酶,从而使耐性植物在受重同时还可以激发另外一些酶,从而使耐性植物在受重金属污染时保持正常的代谢。金属污染时保持正常的代谢。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 3.酶系统的作用酶系统的作用 1957年发现,在马的肾脏中发现金属硫蛋白(年发现,在马的肾脏中发现金属硫蛋白( MT ),),能合成能合成MT的细胞对重金属有明显的抗性,的细胞对重

16、金属有明显的抗性, MT是动物及是动物及人体最重要的重金属解毒剂人体最重要的重金属解毒剂 。 后来,在植物中发现类后来,在植物中发现类MT或植物络合素。其作用是与进或植物络合素。其作用是与进入植物细胞内的重金属结合,使其以不具生物活性的无入植物细胞内的重金属结合,使其以不具生物活性的无毒的螯合物形式存在,降低金属离子的活性,从而减轻毒的螯合物形式存在,降低金属离子的活性,从而减轻或解除其毒害作用。或解除其毒害作用。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二二.重金属在土壤重金属在土壤-植物体系中

17、的迁移及其机制植物体系中的迁移及其机制4. 植物对重金属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植物对重金属产生耐性的几种机制 1.植物根系的作用植物根系的作用 2.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重金属与植物的细胞壁结合 3.酶系统的作用酶系统的作用4.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形成重金属硫蛋白或植物络合素 第三节第三节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农药的种类农药的种类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按杀灭对象按杀灭对象以化学官能团分以化学官能团分(有机、无机)(有机、无机) 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降解慢,残毒大降解慢,

18、残毒大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降解较快降解较快 氨基甲酸酯农药氨基甲酸酯农药降解快,残毒小降解快,残毒小 拟除虫菊酯农药拟除虫菊酯农药降解快,残毒小降解快,残毒小 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化学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是指农药挥发到气相的移动以及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粒上的扩散、迁移,是农药从土在土壤溶液中和吸附在土粒上的扩散、迁移,是农药从土壤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的重要过程。壤进入大气、水体和生物体的重要过程。 主要方式是通过主要方式是通过扩散扩散和和质体流动质体流动。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1. 土壤中农药的迁移土壤中农药的迁移 扩散是由于热能运动引

19、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分子扩散是由于热能运动引起分子的不规则运动而使物质分子发生发生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转移的过程。转移的过程。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主要因素:影响农药在土壤中扩散的主要因素: 1.土壤的水分含量土壤的水分含量 2.吸附吸附 3.土壤的紧实度土壤的紧实度 4.温度温度 5.气流速度气流速度 6.农药的种类农药的种类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扩散扩散 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物质的质体流动是由水或土壤微粒或是两者共同作用所致。 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影响农药在土壤中质体流动的因素: (1)农药与土

20、壤之间的吸附)农药与土壤之间的吸附 (2)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土壤有机质的含量 (3)土壤黏土矿物的含量)土壤黏土矿物的含量 (4)农药的种类)农药的种类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质体流动质体流动农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农药,农药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农药,应用品种、数量最多的是应用品种、数量最多的是非离子型农药非离子型农药,如有机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农药。,如有机氮、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等农药。研究者认为: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研究者认为: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土壤-水体系中的吸附主要是水体系中的吸附主要是分配作用分配作用。主要表现的下面几个方面:。主要表现的下面几个方面: (1)

21、吸附等温线呈线性)吸附等温线呈线性 (2)不存在竞争吸附)不存在竞争吸附 (3)分配作用与溶解度的关系为:分配系数随着在)分配作用与溶解度的关系为:分配系数随着在水中溶解度的减小而增大。水中溶解度的减小而增大。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土壤湿度对分配过程的影响土壤湿度是影响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关键土壤湿度是影响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素之一。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2.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用非离子型农药与土壤有机质的作

22、用 极性水分子和矿物质表面发生强烈的偶极作用,使非离子性有机物很难占据矿物表面的吸附位,因此对非离子性有机化合物在土壤表面矿物质上的吸附起着一种有效的抑制作用。图414说明,随土壤水分相对含量的增加,吸附(分配)作用减弱,当相对湿度在50时,水分子强烈竞争土壤表面矿物质上的吸附位,使吸附量降低,分配作用占主导地位,吸附等温线为线性 图415说明,干土壤中吸附的强弱还与吸附质(农药)的极性有关,极性大的吸附量就大;而且分配作用也同时发生。因此,非离子型有机物在干土壤中表现为强吸附(被土壤矿物质)和高分配(被土壤有机质)的特征。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 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

23、转化典型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3.1有机氯农药有机氯农药ClClClClCl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的衍生物含有一个或几个苯环的氯的衍生物DDT HCH:六六六:六六六 ClClClClClClClClClClClClAldrin:艾氏剂:艾氏剂ClClClClClClClHeptachlor:七氯:七氯OClClClClClClDieldrin:狄氏剂:狄氏剂有机氯农药是目前造成污有机氯农药是目前造成污染的主要农药。染的主要农药。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期长,化学性质稳定,残留期长,易溶于脂肪,并在其中积易溶于脂肪,并在其中积累。累。 只有对位异构体有强烈的杀虫性能。只有对位异构体有强烈的杀虫性能。

24、 DDT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故其在土壤中移动不明显,但易被土壤胶体吸附,故其在土壤中移动不明显,但DDT可通过植物根际渗入植物体内。可通过植物根际渗入植物体内。 DDT在土壤中的在土壤中的生物降解生物降解主要按主要按还原还原、氧化氧化和和脱氯化氢脱氯化氢等机理进行。等机理进行。 另一降解途径是另一降解途径是光解光解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1)DDTClClClClClp-pDDT的光解的光解ClClClClClClClClHp,p-DDEp,p-DDDClClClClClp,p-DDT吸收290-310nm的紫外光(ClC6H4)2C=Op,p-二氯二苯基甲酮二氯二苯基甲

25、酮ClC6H4C6H4Cl多氯联苯多氯联苯 磷酸的酯类或酰胺类化合物。磷酸的酯类或酰胺类化合物。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3.2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organophosphorpus pesticides,0Ps) RXPYAA(1) 磷酸酯磷酸酯(2) 硫代磷酸酯硫代磷酸酯(3) 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4) 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按结构按结构POH3COOCH3OCHCH2POHOOHOH(1) 磷酸酯:磷酸酯:磷酸中三磷酸中三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置个氢原子被有机基团置换所生成的化合物,如换所生成的化合物,如 敌敌畏、二溴磷等。敌敌畏

26、、二溴磷等。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典型有机污染物典型有机污染物(2) 硫代磷酸酯:硫代磷酸酯:硫代磷酸分子中硫代磷酸分子中的氢原子被甲基的氢原子被甲基等基团所置换而等基团所置换而形成的化合物。形成的化合物。PH3COH3COOSNO2磷酸磷酸甲基对硫甲基对硫磷磷敌敌敌敌畏畏磷酸分子中一个羟基被有机磷酸分子中一个羟基被有机基团置换,即在分子中形成基团置换,即在分子中形成C-P键,称为键,称为膦酸膦酸。如果膦。如果膦酸中羟基的氢原子再被有机酸中羟基的氢原子再被有机基团取代,即形成基团取代,即形成膦酸酯,膦酸酯,如敌百虫。如果膦酸酯中的如敌百虫。如果膦酸酯中的氧原子被硫原子取

27、代,即为氧原子被硫原子取代,即为硫代膦酸酯硫代膦酸酯。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典型有机污染物典型有机污染物(3) 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膦酸酯和硫代膦酸酯类PH3COH3COCHOOHCCl3敌百敌百虫虫(4) 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磷酰胺和硫代磷酰胺类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典型有机污染物典型有机污染物乙酰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磷酸分子中羟基被氨基取磷酸分子中羟基被氨基取代的化合物为代的化合物为磷酰胺磷酰胺;磷;磷酸胺分子中的氧原子被硫酸胺分子中的氧原子被硫原子所取代形成原子所取代形成硫代磷酰硫代磷酰胺胺,如甲胺磷。,如甲胺磷。PH3COH3CONHCOCH

28、3OSPH3COH3COSSHCH2CCOOC2H5COOC2H5马拉硫磷马拉硫磷二硫代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酯PH3COH3COSSH2CCONHCH3乐果乐果二硫代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酯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典型有机污染物典型有机污染物对硫磷(对硫磷(1605)H5C2POSOOH5C2NO2 有机磷农药是为取代有机氯农药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其毒有机磷农药是为取代有机氯农药而发展起来的,但是其毒性较高,性较高,大部分对生物体内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大部分对生物体内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 较有机氯农药容易降解。较有机氯农药容易降解。 (1)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降解过程)有机磷农药的非生物

29、降解过程 a.吸附催化水解吸附催化水解 b.光降解光降解 (2)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过程)有机磷农药的生物降解过程 a.绿色木霉(绿色木霉(tricboderma viride) b.假单胞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 ) 三三.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土壤中农药的迁移转化吸附催化水解吸附催化水解PH3COH3COSSHCH2CCOOC2H5COOC2H5马拉硫磷马拉硫磷二硫代磷酸酯二硫代磷酸酯(RO)2PSOR,+H2O (H+或OH-)(RO)2PSOH+ R,OH碱性或中性碱性或中性光降解光降解有机磷的光解过程中,有可能生成比其自身毒性更有机磷的光解过程中,有可能生成比其自身毒

30、性更强的中间产物。强的中间产物。(C2H5O)2PSONCCN(C2H5O)2POSNCCN(C2H5O)2POOPO(OC2H5)2(C2H5O)2POP(OC2H5)2S(辛硫磷)(辛硫磷感光异构体)(特普)(一硫代特普)(辛氧磷)(C2H5O)2POONCCN微生物降解微生物降解 土壤中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放线菌等各种微生物)对有机农药的降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发现假单胞菌对于 4 ppm 的对硫磷的分解只要 20 小时即可全部降解,我国专家实验证明,辛硫磷在含有多种微生物的自然土壤中迅速降解,二周后消退 75% , 38 天可全部降解,而在无菌的土壤中 38 天后仅

31、有 1/4 消失。假单胞菌属代谢产物为羧酸衍生物马拉硫磷绿色木霉,假单胞菌1、土壤污染及其判断(1)土壤污染的概念 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使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等发生变化,导致土壤的自然功能失调,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环境容量:是指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 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可以认为i,当进入土壤的污染物量不超过土壤环境容量时,就不会引起土壤污染。(2)土壤污染的的判断与评价 土壤本底值;生物指标。土壤污染及其净化土壤污染及其净化 2、土壤污染的特点(1)土壤污染的隐蔽性(2)土壤污染

32、的持久性(3)土壤污染的间接有害性土壤污染及其净化土壤污染及其净化3、土壤净化作用 是指进入土壤的污染物,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过程,使其含量减少或存在形式改变,从而污染危害降低以致消失的现象。狭义的理解土壤净化,主要是指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过程。广义地理解土壤净化作用,应包括污染物迁移出土体或因转化分解而使其在土壤中含量降低的过程,以及因吸附或沉淀等造成形态改变,使污染物不能被植物吸收而脱离食物链的过程。土壤污染及其净化土壤污染及其净化治理土壤污染有两种方式:一是原位修复,即在原地进行、不对土壤做大的扰动的原位修复,二是将土壤挖出后处理的异位修复。异位修复破坏了原土壤结构,很难治理污染较深的区域,并且操作成本高,除在小规模治理的情况下,一般很少施用,主要是原位修复为主。常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生物方法: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的含量或使其完成无害化,从而使污染土壤部分或完全地恢复到原有状态的过程。生物修复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菌根修复和动物修复,意义较大的是前两者。优势是成本低、可原位处理、不破坏土壤、不产生二次污染、处理效果好等。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土壤有机污染的修复(1)微生物修复早期的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