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材料_第1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材料_第2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材料_第3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材料_第4页
石油与天然气实习大报告材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实用标准酒泉盆地西部老君庙背斜带油气分布特征姓名:姚伟班级:10061124学号:1006112427指导老师:陈昭年李文俊目录1.盆地概况1.1盆地地理1.2盆地区域构造1.2.1盆地区域构造位置1.2.2区域构造基本特征1.3老君庙背斜带1.3.1老君庙背斜带在盆地的位置1.3.2老君庙背斜带的基本特点2.老君庙背斜带油田分类2.1老君庙油田2.1.1老君庙油田的含油层位2.1.2老君庙油田的油藏类型2.2鸭儿峡油田2.2.1鸭儿峡油田的含油层位222鸭儿峡油田的油藏类型2.3石油沟油田2.3.1石油沟油田的含油层位2.3.2石油沟油田的油藏类型2.4油气在时间上的分布2.5油气在空间上的

2、分布3. 烃源岩层3.1主要的烃源岩层位3.2主要的油源区3.3主要的烃源岩层的成油期和运移期3.3.1成油期3.3.2运移期4. 储集层4.1主要的储集层4.2可能的储集层5. 生、储、盖5.1生、储、盖组合类型5.2生、储、盖组合模式图6. 油气运移方向6.1有关指标变化趋势图6.1.1老君庙背斜带“ L”层原油物性数据表6.1.2酒泉盆地西部不同层位原油色谱图6.1.3老君庙背斜带“ L”层原油正烷烃特征6.1.4酒泉盆地西部原油中异戊二烯型烷烃特征峰比值6.2进一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7. 老君庙背斜带构造发展史7.1构造形成的时间及特点7.2构造对油气的影响7.2.1运移7.2.2聚集7

3、.2.3保存文案大全1. 盆地概况1.1盆地地理酒泉西部盆地位于甘肃西部,嘉峪关一文殊山以西的河西走廊西端。盆地南以逆掩断裂与实际连山为界; 北界合黎山、宽台山。北西一南 东向长约230Km,宽仅1035Km,面积27000Km 2。为一小型油 气盆地,也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早期的重要基地。1.2盆地区域构造1.2.1盆地区域构造位置酒泉盆地西部是祁连山褶皱系河西走廊边缘坳陷西部的一个小盆地。在区域构造上南界祁连山褶皱山系;北界阿拉善地块及马宗山海西活 动1.2.2区域构造基本特征盆地基底为早古生代变质岩(南山群)。沉积岩系包括石炭系到第四 系,最大总厚度可达7500米,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亚构造

4、层。 石炭 系到中侏罗统属下亚构造层,由海相石灰岩(早石炭世)。海相砂页岩及海陆交互含煤沉积(晚石炭世)到陆相碎 屑岩沉积(二叠纪到中侏罗世)。下亚构造在盆地内分布不普遍。上侏 罗统一白垩系到第四系属上亚构造层,在盆地内广泛分布。就是说, 自晚侏罗世开始,盆地总体沉降,并大体形成现今的基本轮廊(图实 2 1 )。1.3老君庙背斜带1.3.1老君庙背斜带在盆地的位置老君庙背斜带南界祁连山大逆掩断层(可能为一逆掩断层推复带), 北界背斜带西北翼的逆断层带。自东南向西北有泉、大红圈、火石山、 石油沟、老君庙、鸭儿峡及潜伏的青南、青西等背斜组成,呈边幕状 排列,其总体的延伸方向大致与祁连山褶皱带相平行

5、。1.3.2老君庙背斜带的基本特点由于受来自祁连山方向的侧压力作用,背斜带南西和北西两侧具明 显不对称性,南西翼缓,北东翼陡,并伴有向北东向推覆的逆掩断层。 背斜带的背斜构造褶皱强烈,闭合度可达千米以上,但构造上下没有 明显的不协调现象。2. 老君庙背斜带油田分类2.1老君庙油田(图2-2 )位于老君庙背斜带中段,为一不对称的短轴背斜,轴向西偏北280 东西长约8Km,南北宽约3Km,据L层顶面构造等高线图,闭合度 约800m。背斜被三组性质不同的断层复杂化, 其中以北翼逆掩断层 对背斜的影响较大,油层均被断开。2.1.1老君庙油田的含油层位该油田的产油层有白杨河组的 K、L、M层。K层含油油

6、面积较 上,产能低,一般仅2t/d左右,不能自喷,一般认为是L层油藏沿 断裂向上运移形成的。L层总厚4070m,储集性能良好,是老君 庙油田的主要产油层,单井日产量为几十吨到百余吨。主要产油区位 于背斜顶部及南翼。M层总厚6070m,产油面积和储集性均比L 层差。储集性变化大,呈舌状分布。此外,在第三系和白垩系之间不整合面下 515m的白垩系砂岩 中亦获产量不等的油流。2.1.2老君庙油田的油藏类型K层:断层油藏;L层:L1-3横向稳定属层状背斜油藏,L4-6主要 分布在南翼为尖灭型岩性油藏、C变化较大为透镜型油藏;M层: 油藏以岩性和背斜一岩性复合型为主。2.2鸭儿峡油田(图2-3 )位于老

7、君庙背斜西北,两者以鞍部相隔。油田构造特征及含油范围 如图2-3所示。2.2.1鸭儿峡油田的含油层位油田的主要产油层位为白杨河组的L、M层。L层为主要产油层,可进一步分为Li - L4四个油层组。222鸭儿峡油田的油藏类型前泥盆纪变质基岩中发现裂缝性油藏;在下白垩统一上侏罗统生油 岩的砂岩透镜体中发现透镜型岩性油藏。2.3石油沟油田(图2-4 )石油沟油田位于老君庙油田的东南。石油沟背斜的轴部由上石炭统一三叠系地层组成。油田仅分布在背斜西北端下倾部位。2.3.1石油沟油田的含油层位主要产油层为上第三系白杨河组的 L、M层,油层向背斜上倾部分 因埋藏浅,遭到氧化成为沥青封闭的重油带,已失去产油能

8、力。油层 压力较低,不能自喷。其它各块产能较小。此外,不整合面下的二叠 到三叠系中亦有少量油流。2.3.2石油沟油田的油藏类型主要产油区I区为断层封闭油藏。2.4油气在时间上的分布由对老君庙油田、鸭儿峡油田和石油沟油田的分析可知,时间分布 来讲,油气主要分布在第三系的下白杨河组的K、L、M层。整合面下的二叠到三叠系中亦有少量油流。2.5油气在空间上的分布由对老君庙油田、鸭儿峡油田和石油沟油田的分析可知,空间分布 来讲,油气主要分布与坳陷地带与不整合面上。3. 烃源岩层烃源岩是一种能够产生或已经 产生可移动烃类的岩石。3.1主要的烃源岩层位虽然盆地中沉积岩系最大的总厚度可达 7500m,但具有生

9、油条件的, 只有石炭统和侏罗统一下白垩统。上石炭统太原组为海相一海陆交互相沉积,由黑色泥岩,砂岩夹石 灰岩和煤层组成,总厚度不到200m,又经多次侵蚀,分布零星,体 积不大,而且生油指标偏低。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合称新民堡群。其中尤以下新民堡群J3-K1) 最有利于生油。3.2主要的油源区酒西盆地下新民堡群沉积环境和厚度分布,如图实 2-5所示,根据 该图可以看出,在该地层单元沉积时,在老君庙背斜带附近,有两个 沉积中心,即青西和石北两个沉积中心。通过表 2-1两个凹陷相比, 青西凹陷体积大,以深湖为主,有机质丰度和类型也比石北更为优越, 是酒泉盆地生油潜量增大的凹陷,石北次之。3.3主要的烃

10、源岩层的成油期和运移期根据地化指标分析,酒泉盆地西部下新民堡群烃源岩层埋深达12001500m(平均为1400m)即可进入成熟期,埋深达 1800 2000m 时进入高峰期,成熟阶段一直延续到26002800m 深,在 2800m 以下,残余烃/有机碳的比值明显下降,进入高成熟到过成 熟阶段。结合该区的埋藏史,就可对主要成油期和初次运移的主要时期做出较好的判断。331成油期新生代陆相盆地发展阶段:第三系各时期的沉积中心随时间推进而南移,面积不断扩大,盆地中央迅速拗陷,K之上厚层有机质转化烃。3.3.2运移期近代多期活动的基底断裂始终起着重要的作用, 控制盆地形成发展, 沉积盖层、后期褶皱、断裂

11、变形,进而控制油气的运移。4. 储集层4.1主要的储集层酒泉盆地西部老君庙背斜带的已知储油层有:白杨河组间泉子段的L和M油层、干油泉段的K和BC油层、下新民堡群的砂岩透镜 体产油层、前泥盆系变质基岩中的裂缝性储集层。此外,在不整合面下的石炭-三叠系亦获少量油流。但以白杨河组占 绝对优势。老君庙背斜带已探明的原油储量 90%以上集中在该层中, 特别是由背斜或背和断层联合控制的油藏中。在老君庙背斜带凡是该储集层发育良好,且有适当通道与烃源岩层 沟通的,都可能成为主要产油层。4.2可能的储集层此外,油源区内存在的砂岩透镜体,及各类储集体,以及与烃源岩 层毗连的不整合下,特别是潜山中的各类储集体都是有

12、利的, 或可能 的储集层。5. 生、储、盖5.1生、储、盖组合类型由于主要储集层(上第三系白杨河组)和烃源岩层J3-K1X1)在时间上 有明显的间隔,两者是不连续的;因此,烃源岩层和储集层之间必需 通过断层和区域不整合面的沟通,才能形成统一的生、储、盖组合。实际上,老君庙背斜带各油区的上第三系储集层中的油气, 就是由烃 源岩层中生成后经过断层,不整合面及区域性砂岩体的孔隙 -裂缝系 等多种通道运移而来的。因此,可以说老君庙背斜带的组合型式是以不连续的复合组为主要类 型;连续组合中的封闭型仅居次要地位。 由于盆地主要烃源岩层沉积 前后,缺乏粗碎屑沉积,而其它较大型盆地中常见的互层式、指就交 叉式

13、组合在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带均不发育。5.2生、储、盖组合模式图(画图)6. 油气运移方向6.1有关指标变化趋势图6.1.1老君庙背斜带“ L”层原油物性数据表(表实 2-2 )6.1.2酒泉盆地西部不同层位原油色谱图(图 2-10)6.1.3老君庙背斜带“ L”层原油正烷烃特征(表实 2-3)6.1.4酒泉盆地西部原油中异戊二烯型烷烃特征峰比值(表 2-4)6.2进一步确定油气运移方向通过老君庙背斜带“ L”层原油物性数据表(表实2-2 )、酒泉盆地西部不同层位原油色谱图、老君庙背斜带“L”层原油正烷烃特征、酒泉盆地西部原油中异戊二烯型烷烃特征峰比值的分析,可得油气运移方向如图(图2-11)7

14、. 老君庙背斜带构造发展史7.1构造形成的时间及特点老君庙背斜带老君庙背斜北侧逆掩断层自海西期以来。一直断续运动,对下构造的沉积起明显控制作用。 老君庙背斜带的基底在燕山早 期(早中侏罗世末)的构造运动以来,一直是一相对隆起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开始,盆地总体沉降,广泛接受下新民堡群沉积。 这时老君庙背斜带总体来看仍处于北西向隆起的控制下但北东向断 裂活动较显著,相应地东北向的鸭北凸起亦有明显的影响,下新民堡群的生油凹陷都分布在两个方向隆起复合体的两侧的青西和石北两 个主凹陷内(图实2-5)。晚白垩世盆地抬升,未接受沉积。第三纪又开始沉降,盆地东南侧和西北侧沉降幅度有明显差异,形 成东南高西北低,南北浅中央深的坳陷盆地,盆地内沉积一套红色碎 屑岩系。上第三系白杨河组沉积,明显受这种构造格局的控制(图实2-7)。这 时老君庙背斜带的轮廓已初步形成,对白杨河组砂岩体的分布有明显 的影响(图实5-7)。7.2构造对油气的影响7.2.1运移在第三纪时老君庙背斜带上广泛发育的砂岩体,东南高、西北低;以及老君庙背斜带高中央凹陷带低,并伴有众多的不同方向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