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_第1页
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_第2页
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_第3页
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_第4页
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科学传播的媒体转向摘要:传统的科学传播研究忽略了媒体的作用。媒体并非只是科学 传播的一个中介,媒介技术的改进、媒体自身独立性的增强使科学传播越来越受 到媒体力量的牵制,并影响到科学传播的进程。一科学传播的界定在传播学的概念中,传播是一种共享信息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所有活 的有机体都有传播行为。而人类传播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创造和使用符号。科学传 播作为一种交流共享的活动,是人类传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是限定到与科学有 关的范围之内。但对于什么是科学传播,国内外都存在争论,一般来说,科学传播 至少包括下面一些范围内?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传播;?在科学共同体与媒体之间的传播;?在科学共同体与公众之间的传

2、播;?在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或其他权力机构、团体之间的传播?在科学共同体与政府或其他影响科技政策的人士之间的传播?在工业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媒体(包括博物馆和科学中心)与公众之间的传播?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传播从另一个角度,科学传播还可以分为专业内容(professio nal con texts) 的传播和面向公众的传播(public munication of scienee)。我们所说的科学传 播一般是指后者,严格地讲,应当称作是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从上面关于科学传 播的内容可以看出,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也有诸多形式,本文则将其限定在”科 学、媒体与公众”范围。这里所说的媒体主要是大众媒体。关

3、于近年来的科学传播的研究,公众理解科学杂志的主编,着名科学传 播学者Lewenstein曾评论说:“我们中的一些人关注如何让公众最有效地学习 运用科学知识,而其他人则担心公众盲目接受科学机构的声明一些人强调对 于大群体受众行为的定性理解的重要性,另一些人则主张对小人物或是政治人物 的表现进行分析才能形成我们的世界我们关注的是科学与公众的关 系”这一方面表明了国外科学传播研究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如果科 学传播的研究只重视科学与公众的关系以及传播的内容,而不研究具体的科学传 播活动过程的话,就很可能会走入困境,而具体到科学、媒体和公众的研究来 说丄ewenstein认为“必须把科学传播是什么

4、搞清楚 科学传播必须考虑到 不同媒体、科学家和公众的互动关系。”二 传统科学传播模式提出的问题早在1686年,就有人认识到科学传播的两个渠道:面向科学家同行和面 向受教育的公众。到19世纪中期,大规模的科学传播出现。当时面向公众的科学 传播很大一部分是通过媒体和记者进行的,科学传播把自己当作是传播的一个类 型。科学传播模式与一般传播类型应当是类似的。在这种思路下,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国学者Shapin提出权威解说 (canonical account)的科学传播模式,从科学史出发考察了这种模式的起源,认为17世纪以来的科学职业化造成了此后科学与公众之间的隔阂,科学是为了获取公众的支持而通过媒

5、体进行科学传播。在其它一些传播学文献中,与“权威解说”类似的提法还有不少,如“主流关注”(dominant concern, Dornan,1990)、“主流观点”(dominant view, (Hilgart ner,1990)、“普及模式” (popularization model,Valiverro nen ,1993)、“扩散模式” (diffusio nist model, Cooter and Pumfrey,1994)等。虽然提法不同,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此种科学传播模式认为,科学事业的专业化和复杂化使一般公众难于 理解,因此,为使科学成就更符合公众的利益,需要媒体在科学家和

6、非科学家之 间架起桥梁,科学新闻记者在科学操作之外,运用语言把科学流程重新加工,传播 给受众。这是当时,也是现在国内“比较流行的关于科学与公众关系的理解”现在的国内的相关研究,也是在不自觉地应用这种模式的。从形式上看, 权威解说模式类似于中国的科普概念。在上世纪70年代以前(也有学者认为是60年代以前),权威解说模式一直是科学家和新闻从业者的观念指导。这种对于科学与媒体或者科学面向公众的传播的一般观点实际上来源 于下述观点或假设:1科学事业的专业化和复杂化使一般公众难于理解,比如1919年时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2因此,为使科学成就更符合公众的利益,需要具有如下特征的媒体:一 个

7、能在科学家和非科学家之间架起桥梁,并能理解前者并把前者的思想传播给后 者的第三者(科学新闻记者)。科学新闻记者通常是处在科学操作之外,运用语言 把科学流程重新加工,传播给受众,而在科学家看来,这种再加工就是“歪曲”。3科学传播的媒介是通过语言翻译的隐喻进行的。所以科学传播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第三者尽量用极限的语言描绘出纯粹的科学事件。Massimiano认为,在这些论断中包含很多更深刻的关于科学过程和科学工作之本质的假设。按这种观点,科学的公众传播过程是在科学流程结束之处 开始的,一旦科学知识完成,知识就会以一种简化的形式传播给非专家。所谓的 “普及”、“扩散”等即是这种科学面向公众传播的无问题的

8、版本。现在,这种传统的假设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摒弃,科学传播是一个双 向而非单向的过程,正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证明。法国心理学家 Moscovici在60年代提出的社会表现(social representations)理论分析了科学、常识和社会表现之间的关系,认为从社会心理学来看,受众对于科学传播内容 的吸收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在社会表现框架中,科学理论条理化为一个整体, 通过去背景化过程,与受众已有的信息融合,成为新的信息,这些信息在日常生活 文本中成为常识性内容。与此类似,Farr分析了科学与常识的关系,认为社会表 现理论应当引起科学家、媒体从业者等的重视。Gross提出与境模式

9、(Contextual model),他通过辐射云对坎伯兰的牧羊人的影响的案例,提出公众对科学知识的接受是科学知识与地方知识的结合物,即公众对于科学知识是有选 择吸收的,而非被动接受其实,在传统的科学传播模式中,还有一个潜在的假设,即认为媒体本身 是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认为媒体只是科学传播的中介和管道,并被假定为能尽量 精确地传播科学信息,如果有所谓的“歪曲”,那肯定是出现了意外的错误。在这 种传统模式看来,科学共同体面对的是公众,公众面对的是科学,媒体的存在只是 为了科学和公众的交流。而许多学者对于传统科学传播模式的修正并没有注意到 对于媒体的假设,或者说,上述修正仍旧沿用了以前的假设,科学传

10、播成为了科学 与公众之间的事情,媒体是不包括在内的。媒体通常被看作是孤立的,媒体中的科 学只是简化的科学的一种扩散形式笔者认为,长期以来,在我们国内,科学与媒体、公众与媒体的关系并没 有受到重视,近年的研究只侧重科学与公众这两极,而忽略了作为中间环节的媒 体的作用。传统科学传播模式和随后的研究沿用的这一假设也是值得商榷的,特别是在互联等新媒体出现后,媒体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媒体在科 学传播不再仅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管道”。三科学传播的媒介化在科学活动中,媒体处于什么地位,现在的研究对媒体有何看法,独立 报前科学编辑Wilkie认为可以总结为以下三点:1公众理解科学(PUS)研究看到

11、了媒体在传播中的重要性,但媒体并未 得到集中的关注;2有PUS背景的作者力图寻找科学杂志对于公众的效果,因此,媒体在本质上被看作一个有特定问题和兴趣的特殊领域;3既使新闻工作者被作为是焦点注意,假定的框架也认为,只有当新闻 工作者的行为更像科学家时,公众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无论公众还是媒体,都要 更好地理解科学11。换句话说,公众理解科学对于科学与公众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了媒体的 重要性,但仍没有实质性的成果。上面提出的诸多科学传播模式,注重的仍是科学 -公众的关系研究,而非科学-媒体-公众的整体。科学传播对于媒体的重视,是与当代媒体重要性的凸显相的。因特的出 现为科学传播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

12、一对一的邮件,群发邮件、站,在线信息和 新闻服务等,使科学传播变得更为复杂,甚至很多人搞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得到 一些科学知识,不知道是怎么得到的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如同行评议、科学 杂志等必须要重新考虑自己的位置。”12Lewenstein提出了络模式(Web Model),他认为科学传播变成了众多互 相、互相作用的多线路传播形式。而Lewenstein的主要观点是:这种模式的复杂 性导致了信息的不稳定性。他认为,新的传播手段使传播速度更快,数量更多,情 绪化的内容增加,科学共同体和科学研究者面对众多不确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 接收和传播也是不一致的。科学传播以牺牲信息的稳定性的代价而获得了速

13、度。另一方面,这一模式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科学为了传播的需要,可能迎 合媒体价值观和受众需要,可能丧失科学自身及其伦理价值。Weingart通过将科学传播中的媒体独立化,把上面的问题发展到极端, 认为科学已经媒介化。媒体的发展,已经超出了 Nelkin或Lewenstein,的理解, 人们很难在科学传播中找到可以依靠的东西,他认为,媒体构造了自己的现实,媒 体的重要性使科学在某些问题上的垄断性正在减弱,科学对于真理的判断标准正面临着媒体迎合受众的标准,虽然不会被取代,但正在被其他的标准所补充。13 总之,他认为媒体而不是科学家正在成为科学是否为公众理解和接受的法官。四媒体对科学的建构科学知识不

14、仅要满足普遍性、无私利性、独创性、怀疑主义等规范,而且还必须是“适合出版的”。科学的发展总是需要媒体作为载体的,但既使从一般意义上考察,我们也会发现,“自从15世纪以来,印刷技术使各种各样图片的 精确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无论哲学家怎么说,科学家们都不能否认这种有效的 交流模式。随便翻一翻各种学科的科学文献,也会发现里面有数不胜数的图表、 图片、地图等等,这些都远远超出了图解文字内容的需要。”或者说,媒体 传达的信息,并不能精确地还原它所表达的科学本身14。大众媒体同样也存在 这个问题。但引起这个问题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不精确”1974年高夫曼的框架分析一书提出框架理论 (frame theory

15、)。他 认为,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框架就是一种意义的建构活动,在社会系统中新闻框架 是消息来源、社会情境、新闻工作人员等因素互动的结果。一些学者认为框架定 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 是架构-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事件材料经过选择和凸显成为新闻15。所以可以理解,媒体中的任何信息都是带有偏见的。而且这种偏见由媒体而非事 件本身决定。当科学经由大众媒体“扩散”到公众时,这种偏见也是不可避免的, 科学的形象实际上只是科学在媒体中的形象。英国学者Nelkin通过对报纸、杂志的报道分析研究指出:当科学理论能 强化主流的社会价值观时,就能在媒体中畅通无阻,反

16、之则被忽略,而丑闻也被看 作是对科学的社会系统的妨碍,从本质上讲,是不想让受众失去社会的安全感。16 媒体对于科学报道的选择和凸显更多的是迎合受众的口味、符合媒体自身的价值观。Nelkin指出,媒体在科学报道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1想象代替科学内容,报道很少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本质;2科学活动成了带有情节的戏剧事件,各种夸张和激情的手法不可避免 地导致了草率,盲目乐观或走向另一个极端;3报道的焦点集中在研究竞争上,而忽视了科学自身的规律;4科学家在媒体中不是中立者,而像是要通过媒体取得公众支持等等。17 Nelkin 认为,科学传播可以认为是几个共同体出于不同的需要、动机和约 束条件而进行合作的

17、公众传播,科学共同体和媒介都对科学在媒体中的观念有重 大影响。但从上面也不难看出,前三个问题的产生,是媒体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 偏好所做的建构。公众经由媒体了解的科学,完全偏离了科学本身的形象。而正 是从媒体中得到的信息形成了他们的科学观念。另一方面,媒体对于科学的报道还会影响到科学共同体。Massimiano指出,科学共同体在解决科学争论时,常常需要媒体作用。“在这儿同样存在有问题 的假设,其中之一就是当争论中的某方的观点在共同体内部取得了优势时,这种争论才会进入公众视野。但事情也并不总是这样的。比如,如果两方或多方的观 点都得到了权威科学家的认可时,或者两方的观点在本质上并没有可比较性时。

18、 与此相关的另一个假设是,在专业化层面取得优势的一方必然也会在公众传播中 自动得到增强和重视。这儿的问题就是低估了媒体对于争论解决产生的影响。而且,在科学传播中,并未表明科学传播必须从某一阶段开始,这是不严格的。” 18 对于这些争论,媒体的态度可能是决定性的因素。但Massimiano的结论并非如此,在他看来,把科学问题放到公众那儿解 决,并不代表是媒体在起作用,“应当把它描述成协商性的,并与公众利益相关的让公众自己去判断。”但事实并非如此,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很有争 议,1968年传播学者Mcbs和Shaw提出”议程设置”假说(The agenda-setting hypothesi

19、s),认为“议程设置是一个过程,它既能影响人们思考些什么问题,也 能影响人们怎样思考。”19这一理论在很多地方证明是有效的。实际上,我们并不期望走极端。科学传播既是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又与公 众相关,同时包括框架内部的互动关系。科学共同体与公众的利益共鸣,科学活动 者及其赞助者的吸引力或特定时期公众与科学共同体的关系等等都在起着作用。 但不可忽视的是,媒体正在成为独立的力量,并在科学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 作用。无论是媒介技术,还是媒体自身的影响,都在改变着科学传播的进程。参考文献1.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 no logy and the Welle Trust,

20、 Scie neeand the public: a review of scienee munication and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scienee in Britain, Public Understand. Sci. 10 (20XX) 315- 3302. :s:/dss01/3. 同上。4. Massimia no Bucchi , scie nee and the media-Alter nativeroutesin scie ntific mu ni catio n, Routledge (1998) 1-25. Steve n Shap in ,

21、 scie nee and the public, Compa nion to thehistory of modern scien ce, edited by R. C. Olby (1989) 990-10076. 同上。7. 同48. The phe nomenon of social represe ntati ons, Socialreprese ntatio ns,Serge Moscovici(1984)3-699 Rober , Commonsense scie nee and social represe ntati ons,Public Un dersta nding . Sci., 2 (1993) 189-20410 Ala n G. Gross, The roles of rhetoric in the publicun d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