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汽车总体设计(罗永革)_第1页
第2章汽车总体设计(罗永革)_第2页
第2章汽车总体设计(罗永革)_第3页
第2章汽车总体设计(罗永革)_第4页
第2章汽车总体设计(罗永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节汽车形式的选择第二节汽车主要尺寸和参数的选择第三节汽车总布置设计第四节汽车总布置CAD技术第五节运 动 校 核第第2 2章汽车总体设计章汽车总体设计第一节汽车形式的选择一、汽车的分类二、汽车形式的选择一、汽车的分类图2-1汽车分类(GB/T 150892001)二、汽车形式的选择1.轴数2.驱动形式3.布置形式1.轴数 安装名义断面宽度超过400mm(公制系统)或13.00in(英制系统)轮胎的车轴,其最大允许载荷不得超过各轮胎规定的负荷之和,其最大限制为10 000kg。 装备空气悬架时最大允许轴荷的最大限值为11 500kg。 驱动轴为每轴每侧双轮胎且装备空气悬架时,最大允许轴荷的限

2、值为19 000kg。3.布置形式(1)乘用车的布置形式乘用车的主要布置形式可分为: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FF)、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FR)和发动机后置后轮驱动(RR)三种驱动形式,如图2-2所示。(2)商用车的布置形式图2-2乘用车的布置形式3.布置形式图2-3发动机前置前轮驱动乘用车的发动机布置方案a)发动机横置于前轴之前b)发动机纵置于前轴之前c)发动机横置于前轴之后3.布置形式(2)商用车的布置形式1)货车的布置形式。 长头式。长头式货车的发动机位于驾驶室前部,称为长头式货车,如图2-4a所示。发动机完全突出在驾驶室前部,发动机有独立的发动机舱和单独的罩盖。其优点是维修发动机方便,离合器

3、、变速器等操纵机构简单,易于布置;驾驶室隔热、隔振效果好,地板低,驾驶员上、下车方便;驾驶员的安全性好。缺点是载货面积利用率低,整车总长较大,转向不灵活,驾驶员视野差。 短头式。短头式货车发动机的大部分在驾驶室前部,少部分位于驾驶室内,如图2-4b所示。其车身部分的结构特点是:因发动机大部分突出在驾驶室前部,所以有独立的发动机舱和单独的发动机罩盖,发动机舱与驾驶室共同形成货车的车头部分。(2)商用车的布置形式 平头式。平头式货车的发动机位于驾驶室内,如图2-4c所示。汽车总长和轴距尺寸短,最小转弯直径小,机动性能良好;驾驶员视野得到明显改善;采用翻转式驾驶室时能改善发动机及其附件的接近性;汽车

4、的面积利用率比较高。但空载时前轴负荷大,因而在坏路上的汽车通过性变差;进、出驾驶室不如长头式货车方便;离合器、变速器等操纵机构复杂;驾驶室隔热、隔振效果差。平头式布置又分为发动机在前轴之上两侧座位之间(见图2-5a)、发动机在前轴之上座位之下(见图2-5b)、发动机在前轴之后座位之下(见图2-5c)等几种形式。图2-5a的形式在重型货车上用得较多,其发动机位置较高,易维修,座位较低,汽车总高较低,可降低风阻;缺点是驾驶室内较拥挤,隔热、隔振困难。图2-5b、c的形式主要用于发动机外形较小的微型或轻型货车上,优点是其发动机位置较低、驾驶室内较宽敞,隔热、隔振较好,但发动机不易维修,为解决这一问题

5、,可采用驾驶室可翻转的结构。2)客车的布置形式。(2)商用车的布置形式 发动机前置后桥驱动。采用这种布置形式的优点是与货车通用的部件多,易于从货车改装;动力总成操纵结构简单;散热器位于汽车前部,冷却效果好;发动机易维修。缺点是由于发动机罩突出在地板之上,乘客面积利用率差;车内噪声大,隔热、隔振困难,影响乘坐舒适性;且前轴容易过载,轴荷分配不理想;并可能造成转向沉重。 发动机中置后桥驱动。采用这种布置形式的优点是轴荷分配合理;传动轴的长度短;车厢内面积利用最好,车内噪声小;布置座椅不会受发动机限制;乘客车门能布置在前轴之前,以利于实现单人管理。缺点是发动机必须用水平对置式的,要专门设计;因布置在

6、地板下部,其冷却、防尘和维修困难,动力总成的操纵机构复杂。目前这种布置形式采用不多。(2)商用车的布置形式 发动机后置后桥驱动。目前国内外长途和旅游大客车,很多都采用这种布置方案。其优点是动力总成紧凑,机动性好,整车整备质量小。车内布置趋于合理,车厢内地板平坦,且发动机与车厢分隔开,所以室内振动和噪声小,对车内温度有所改善,舒适性好,车厢面积利用率高;轴荷分配较合理,可在车外修理发动机;此外地板下可形成容积较大的行李箱。缺点是发动机冷却条件不好,动力操纵机构复杂,故障不易及时判别。图2-4货车的布置形式a)长头式b)短头式c)平头式(2)商用车的布置形式图2-5平头式货车的几种布置形式a)发动

7、机在前轴之上两侧座位之间b)发动机在前轴之上座位之下c)发动机在前轴之后座位之下(2)商用车的布置形式第二节汽车主要尺寸和参数的选择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二、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三、汽车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1.外廓尺寸2.轴距L的选择3.前轮距B1和后轮距B24.前悬LF和后悬LR1.外廓尺寸 挂车车长为挂车最前端至最后端的距离。 即原三轮农用运输车,下同。 当采用转向盘转向、由传动轴传递动力、具有驾驶室且驾驶人座椅后设计有物品放置空间时,车长、车宽、车高的限值分别为5 200mm、1 800mm、2 200mm。 指低速载货汽车,即原四轮农用运输车,下同。 车长限值不适用于

8、不以运输为目的的专用作业车。 最大设计总质量不超过26 000kg的汽车起重机的车长限值为13 000mm。 当货厢与驾驶室分离且货厢为整体封闭式时,车长限值增加1 000mm。 对于货厢为整体封闭式的厢式货车(且货厢与驾驶室分离)、整体封闭式厢式半挂车及整体封闭式厢式汽车列车,以及车长大于11 000mm的客车,车宽最大限值为2 550mm。 定线行驶的双层客车车高最大限值为4 200mm。1.外廓尺寸 运送不可拆解物体的低平板专用半挂车车宽限值3 000mm;车长限值不适用于运送不可拆解物体的低平板专用半挂车、运送车辆的专用半挂车(但与牵引车组成的列车长度需符合本标准规定)和运送单箱长度大

9、于12.2m(40ft)集装箱的框架式集装箱半挂车。二、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1.整车整备质量mo2.汽车的载客量和装载质量me3.汽车的总质量ma4.汽车轴荷分配的确定4.汽车轴荷分配的确定1)应使轮胎磨损均匀。2)应满足汽车使用性能的要求。3)轴荷的分配还要考虑到汽车的操纵稳定性,使汽车具有不足转向特性。4.汽车轴荷分配的确定三、汽车主要性能参数的确定1.动力性参数2.燃油经济性参数3.汽车的通过性参数4.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参数5.制动性参数6.舒适性参数1.动力性参数(1)最高车速vmax随着汽车性能特别是主动安全性能的提高以及各国公路路面的改善和高速公路的发展,汽车最高速度有了普遍性提高,选

10、择时应考虑汽车的类型、用途和道路条件、具备的安全条件和发动机的功率等,并以汽车行驶的功率平衡为依据来确定。(2)加速时间汽车的加速时间对平均行驶车速有着很大影响。(3)上坡能力用汽车满载时在良好路面上的最大爬坡度imax来表示上坡能力。(4)汽车的比功率和比转矩比功率是汽车所装发动机最大功率与汽车最大总质量之比,可作为评价汽车动力性的综合指标;比转矩是发动机的最大转矩与汽车总质量之比,反映了汽车的牵引能力。4.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参数(1)不足转向特性参数为了使汽车具有一定的不足转向特性,以达到较好的操纵稳定性,通常在总体设计时做到前、后轮胎的侧偏角之差大于零。(2)车身侧倾角为保持较好的侧向稳定

11、性,当整车以0.4g向心加速度定圆等速行驶时,车身侧倾角应控制在3以内,最大不允许超过7。(3)制动点头角为使汽车具有较好的乘坐舒适性,当汽车以0.4g的减速度制动时,车身的点头角不大于1.5。第三节汽车总布置设计一、整车布置的坐标系二、整车布置的基准线三、各部件的布置一、整车布置的坐标系图2-7整车坐标系(GB/T 192342003)二、整车布置的基准线1)车架上平面线。2)前轮中心线。3)汽车中心线。4)地面线。5)前轮铅垂线。二、整车布置的基准线图2-8总布置图的基准线三、各部件的布置1.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布置2.转向装置的布置3.悬架的布置4.制动系统的布置5.踏板的布置6.空调装置

12、的布置7.燃油箱、备胎、行李箱和蓄电池的布置8.车身内部布置1.发动机和传动系统的布置图2-9确定动力总成位置的主要尺寸7.燃油箱、备胎、行李箱和蓄电池的布置图2-10中国人体基本尺寸8.车身内部布置(1)驾驶员的操纵方便性驾驶员操纵方便性主要是指手操纵元件、脚踏板的位置和活动空间。(2)乘用车车身的内部布置(3)车身内部布置方案校核安全性是汽车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8.车身内部布置图2-11二维人体模型样板8.车身内部布置图2-12三维人体模型a) H点人体模型各构件名称b)H点人体模型各构件的尺寸与负荷分布1连接膝关节的T形杆2大腿重块垫块3座位盘4臀部角度量角器5靠背角水平仪6躯干重块

13、悬架7靠背盘8头部空间探测杆9靠背角量角器10H点标记钮11H点支枢12横向水平仪13大腿杆14膝部角量角器15小腿夹角量角器16躯干重块17臀部重块18大腿重块19小腿重块8.车身内部布置图2-13舒适驾驶姿势的人体生理角度图2-14手臂操纵力与操纵姿势和操纵位置的关系8.车身内部布置图2-15踏板行程方向与驾驶员踏板力的关系8.车身内部布置图2-16乘用车车身内部空间的布置尺寸图踵点到转向盘中心的水平距离转向盘在Y-平面内的夹角转向盘到前轮中心的距离前座有效腿部空间前座躯干倾角后排座躯干倾角R点之间的距离第二排座有效腿部空间前座R点到踵点的距离前客厢肩部空间后客厢肩部空间前客肘部宽度后客肘

14、部宽度座R点的Y坐标后排座R点的Y坐标前座头部空间后排座头部空间踵点到转向盘中心的垂直距离前座R点到脚跟的距离后排座R点到脚跟的距离前座头部有效内部空间后座头部有效内空转向盘下端距前排座椅的距离前R点至转向盘中心的垂直距离转向盘直径系8.车身内部布置图2-17踵点确定方法8.车身内部布置图2-18驾驶员眼椭圆的定位8.车身内部布置第四节汽车总布置CAD技术一、底盘总布置Top-Down的设计方法二、底盘总布置Top-Down的设计过程一、底盘总布置Top-Down的设计方法1)子系统都是较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2)突出知识、设计意图,允许设计人员将精力集中在有意义的设计问题上,依赖软件完成琐碎

15、、麻烦、重复性的计算工作和计算管理工作。3)设计模型将自动从其他PRO/E设计对象如骨架模型、设计任务书中提取所需的信息。4)在整个产品开发周期中,设计准则相对静态,即变化很少。5)设计约束或特定的尺寸值,在开发周期中允许处于变化协调过程中,直到设计周期的最后才能完全确定。6)项目的开展按设计职责跨越多个组织部门及行政部门。7)在产品的变型设计中,允许实现子系统的快速互换。一、底盘总布置Top-Down的设计方法8)模块化设计使得相似组件的互换性设计及并行设计变得容易。9)嵌套了知识Pro/ENGINEER的设计对象在将来的设计中可以被方便地重用。一、底盘总布置Top-Down的设计方法图2-

16、19商用货车底盘总布置Top-Down的设计方法二、底盘总布置Top-Down的设计过程1.建立产品结构和骨架模型2.约定交流设计标准3.零部件三维参数化模型4.确定汽车参数化设计模型的控制点5.确定总成及零部件装配方式6.进行干涉检查及基本运动校核7.质量参数计算1.建立产品结构和骨架模型图2-20建立整车基准坐标系和各总成坐标系5.确定总成及零部件装配方式图2-21Top-down下的骨架装配与约束装配5.确定总成及零部件装配方式图2-22骨架模型a)整车骨架模型b)制动系统骨架模型c)制动元件与制动骨架模型第五节运 动 校 核1)转向轮在跳动和转向过程中与翼子板、转向杆系之间的运动关系。2)传动轴跳动时的运动关系。3)后轮跳动时与翼子板的相对关系。4)转向杆系与转向轮悬架共同工作所产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