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村庄的学校_第1页
嵌入村庄的学校_第2页
嵌入村庄的学校_第3页
嵌入村庄的学校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嵌入村庄的学校司洪昌【摘要】:本研究是一个村庄教育变迁的个案。通过口述和田野调查,将人类学研究小社区的长处引进教育史研究。本研究借助于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口述资料、档案资料、户籍资料、国民经济统计等内部资料。本研究构筑了一个小型社区教育变迁的历程,为人们提供了一幅村庄教育变迁的图景。 通过历史研究和现实观察,本研究主要发现: 1、仁村真实的教育和学校生活是在时空之中展开的,它既源自历史和传统,又源自现实外部的空间,处于二者的张力之中。本研究致力在时空的坐标之中,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之下,考查村落学校和教育的发展变迁,从民间历史口传的教育遗产一直考查到现实中来,将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历史通过无声

2、的传统延伸到现实中来,现实空间的各种因素处在博弈互动之中,两者共同构建了村落教育的变迁。 2、处于村落之中的学校,实际上处在村落规范、外部空间(如国家、政治等)的紧张之中,学校不仅仅是一种深入村落之中的国家力量。村落中的学校在很多方面还延续着传统,显示出了一种在地(local)色彩,直到现在还处在本土与西洋、历史与现实、乡村与城市、国家与地方等多重张力的网络结构之中。 3、本研究发现,学校在村落社会之中,逐渐占据了村落儿童几乎所有的时空,学校对儿童生命史的影响日益明显,成为外部生活在村落社会中的拓殖,挤压了民间规范的存在空间。村民经受学校教育的历程,实际上是学校和民间规范争夺主导权的一场斗争。

3、 4、本研究探讨了学校在村落社会升迁流动之中的功能,探讨了村落规范和学校对于流出村庄者的影响。这在以往的教育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儿乎很少关注。通过历史的考察和个案的描述,本研究对村落学校的功能、对外出者的影响都提出了独立的观点。 5、村落学校发展是在国家、地方、村落等主体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小地方的历史发展具有浓重的时空投影。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家力量从村落之中逐渐撤退,为民间提供了一个相对开放的政治、社会空间。处于这样时空背景之中,国家、地方、村落和学校之间出现了博弈互动,形成了一幅学校变迁的图景。【关键词】:村落农村教育农村学校村小教育史口述史个案研究【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

4、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6【分类号】:G527【目录】: 研究背景和研究综述10-40 一、田野地点的选择:何以选定仁村10-12 二、作为圈内人的便利和缺点12-18 (一) 便利之处12-17 (二) 作为圈内人不利之处17-18 三、调查的过程18-19 四、研究的方法19-23 五、研究的策略和技术的运用23-26 六、研究的意义26-29 七、已有的研究29-37 (一) 一般背景:乡村和华北乡村研究29-35 (二) 乡村教育及华北乡村教育研究综述35-37 八、研究文本的几点说明37-40 (一) 叙述的逻辑37-38 (二) 为何采用倒叙方式38 (三)

5、内隐的线索38-40 引子40-50 一、事件40-41 二、经过41-45 三、事件的空间坐标45-47 四、事件的时间坐标47-49 五、一个延伸的悬念49-50 第一章 一个地处华北的村庄50-66 一、华北的地理和气候50-53 (一) 地理50-51 (二) 气候51-53 二、W县的历史和社会:一个充满兵荒马乱和灾荒记忆的县域53-63 (一) 人祸:兵荒马乱53-56 (二) 天灾:不断重复的自然游戏56-63 三、村庄的位置和外部社会的联系63-65 四、小结65-66 第二章 村庄的历史和社会66-106 一、早期的历史66-74 (一) 从家谱和宗代看仁村的历史66-68

6、(二) 县志上的村庄68-74 二、一段隐晦不清的时期74-76 三、村庄所处的小型社区环境76-82 四、村庄自然、土地利用和外部市场82-91 (一) 自然条件和土地利用82-87 (二) 可耕地的减少和粮食产量的逐年增加87-91 五、村庄与外部世界:日益卷入了一个巨大的外部市场体系91-94 六、姓氏、家族和社会空间的区割94-100 七、居住和院落格局100-106 (一) 住户的分布格局100-102 (二) 村民的院落结构102-106 第三章 晚清和民国的遗产:新旧教育更继106-140 一、新教育的肇始:仁村外部的教育图像106-119 (一) 晚清直隶地区的乡村教育106-

7、108 (二) 仁村所在区域的学校:晚清108-114 (三) 仁村所在区域的学校:民国114-116 (四) 仁村所在区域的学校:解放之后116-119 二、仁村的学校和教育:文化人的个人境遇和生命史119-140 (一) 斯文的传说:开端的第一代119-122 (二) 秀才和童生:第二代斯文的传人122-124 (三) 传统文化人的延续124-140 第四章 学校的嵌入及其培养的人140-238 一部分:学校嵌入村落的历程140-178 一、最初的变革和学校的建立140-143 二、1950-70年代的学校143-148 三、学校教师:45-60年代148-156 四、教师及其生活:40-

8、60年代156-158 五、学校生活的片断纪录:46-60年代158-163 六、体罚和拟家庭制的管理模式163-165 七、50-60年代的学校生活:高小165-170 八、70-90年代的学校和教育170-178 二部分:学校生产的人178-224 一、仁村第四代文化人:学校人物的素描178-209 二、文革中的一代209-215 三、80年代的突破者和神经衰弱患者215-222 四、90年代及其现状222-224 三部分:余论224-238 一、作为社会流动渠道的学校在仁村的社会功能224-227 二、流出仁村的文化人的社会适应:一个个案227-238 第五章 1991年之后的私立学校2

9、38-304 一部分:在历史和社会空间脉络中的私立学校238-272 一、办学的动机238-240 二、私立村小与公立学校的竞争:公立村小的消亡240-246 三、公立村小消亡的历史蕴含及其引发的“一次事变”246-254 四、2000年之后的逐渐萧条254-259 五、2005年之后的转机:生育高峰和两免一补政策下的机遇和挑战259-272 二部分:学校的内部:城市文化意象与在地的变异272-304 一、学校的环境及其隐含的意象272-278 二、学校中的日常生活278-304 第六章 尾声304-316 一、初中部的解散304-307 (一) 初中部的解散的原因305-307 (二) 初中部解散带来的社会后果307 二、六年级学生的逃亡307-308 三、现代家塾的酝酿和发展:又一次出人意料结果308-311 四、结局:在互动和博弈中的育才学校311-313 五、后续效应和育才学校的前景预期313-314 六、结局的意蕴314-316 结语316-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