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崀山为例毕业论文_第1页
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崀山为例毕业论文_第2页
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崀山为例毕业论文_第3页
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崀山为例毕业论文_第4页
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崀山为例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 录1引言22国内外研究现状33案例地概况和研究方法43.1案例地概况43.2研究方法64研究发现94.1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94.2遗产申报对居民场所依赖的影响114.3遗产申报对居民自然与社会感知的影响144.4崀山遗产申报强化了居民的地方感14结论与讨论16参考文献18附录a :崀山社区居民调查问卷21附录b :居民对崀山遗产申报前后感知的统计结果23致 谢24外文文献译文25外文文献原文29 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崀山为例 摘要:近年来,地方感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国内外关于旅游者、旅游地居民的地方感实证研究不断涌现,但关于重大外部事件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基

2、本处于空白状态。2010年8月,崀山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引起轰动。本文以湖南崀山为例,笔者设计量表以测量世界遗产申报作为外部事件对社区居民地方感的影响。通过发放问卷和访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研,研究发现遗产申报帮助居民全新认识了崀山,虽然不同利益群体的居民对待申遗和旅游业的态度不同,但总体上世界遗产申报成功强化了居民的地方感,并提高了其对当地旅游发展的期望和支持度。要促进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保持甚至提高居民的地方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丰富国内关于地方感的实证研究也具有一定意义。关键词:地方感;世界遗产地;世界遗产申报;社区居民;崀山world heritage declarations effect

3、on residents sense of placethe case of mount langliu yuanyuan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sense of place becomes a new hotspot of tourism research. the case study of sense of place about tourists and residents in sightseeing placeis is emerging at home and abroad, while the study of significant ext

4、ernal events effect upon the local residents nearly stays in blank. in august 2010, the success of mount lang world heritage declaration caused a sensation. this paper took mount lang in hu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and designed scales to measure world heritage declarations effect as external event

5、s on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the sense of place. based on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the writer found that heritage declaration helped residents get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mount lang. although a group of different interests of residents attitude on tourism and

6、heritage declaration was different, in general, heritage declaration strengthened the residents sense of place and increased their expectation and support of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ritage spot, it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keep or improve res

7、idents sense of place. the paper also has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riching domestic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the sense of place.key words:sense of place; world heritage site;world heritage declaration; community residents; mount lang1引言近年来地方感(sense of place)研究成为旅游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人文主义地理学中认为地方感是人与环

8、境作用的产物,包括两个含义:地方固有的特性(地方性)和人们对这个地方的依附感(地方依恋)(tuan,1977)。地方感是一个不断进行且活跃的地方作用过程(blizard,2005),由人赋予又反作用于人的体验和行为,主要包括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地方意象和机构忠实等研究领域。旅游地居民地方感即居民对社区认知和情感联结方式差异决定了居民个体不同的旅游发展感知和态度(许振晓等,2009)。地方感分为两类:公共标识(public symbol)和关爱田地(field of care),让某个场所产生地方感的环境因素包括建筑风格、人们的价值观及独特的自然环境等。然而,对外部认识的变化是否会影响社区居民的

9、地方感,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2010年8月,包括湖南新宁崀山在内的全国6处丹霞景区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申遗成功。为申报世界遗产,新宁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向世界推介崀山,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确保申遗成功,崀山世界遗产申报对地方经济、社会与政治等各个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梳理和重构作用。作为利益相关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遗产申报前后社区角色发生了变化,其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申遗前都有所不同。申遗成功带来的这些变化是否改变当地居民对家乡的看法和感情,对他们的地方感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以崀山为例进行具体分析。2国内外研究现状早期的环境心理和感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1974年段义孚(tua

10、n,1974)把恋地情结引入地理学中用于表示人对地方的爱恋之情,他指出地方感指的是地方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及人们自身对地方的依附(tuan,1977)。威廉斯等人提出“地方依恋”的概念,并阐述了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指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人和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同时,威廉斯等人还设计了地方依恋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户外游憩地的情感联结关系。布利克等(bricker et al,2000,2002)多次对美国之河南部分叉河白水河上的游憩者与对白水河依恋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谷慧敏和ryan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地方依恋与居民对北京什刹海胡

11、同旅游和遗产保护态度之间的关系,得出居民对胡同的依恋程度很高,人们对遗产本身的关心超过了对经济利益的关心(huimin gu & ryan,2008)。阿曼达和罗伯特以美国缅因州为例,研究乡村地区居民地方依恋和风景保护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对地区依赖性更强的居民更支持资源保护策略。leila和robert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形成一个关于场所依赖的人-过程-地方的三维模型,并深刻阐述了场所依赖的功能及3p模型的作用(leila & robert,2010)。raymond等人概念性、实证性地发展了测量乡村土地所有者场所依恋的五维模型,即场所依赖、地方认同、自然联结、家庭联结和朋友联结五个维度。

12、2006年,黄向和保继刚第一次将以游憩为角度开展研究的场所依赖理论引入我国,运用数学方法示意理解场所依赖的结构,并构建了场所依赖理论的cdeem研究框架。随后,唐文跃等(2008)以皖南的西递、宏村和南屏等三个古村落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古村落居民的地方依恋,通过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居民地方依恋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得出地方依恋对居民的资源保护态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方依赖主要是通过地方认同影响。许振晓等(2008)引入旅游发展期望值作为中间变量,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构建了居民地方感对旅游发展支持度内部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并验证了由居民地方感、发展期望、感知获益、感知成本、支持度等五个结

13、构因子及其分维度所构成的理论模型的合理性。唐文跃等(2008)、汪芳等(2009)从旅游者角度探析了其地方感和对旅游影响的感知研究。综合国内外研究特别是国内文献来看,基于地方感的分析着重于旅游者角度,而关于社区居民的研究非常有限,并且基于遗产申报等外部性事件对地方感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笔者从崀山居民的地方感着手,分析遗产申报对其产生的影响,这对于我国社区地方感研究具有填补作用,并对崀山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实际意义。3案例地概况和研究方法3.1案例地概况崀山风景名胜区地处湖南省西南部的湘桂边境,南接桂林,西抵武陵源,东临衡山,北与韶山、岳麓山相呼应,处于大桂林与大湘西

14、的旅游圈层中。崀山以丹霞地貌而闻名,其丹霞地貌青年、壮年、晚年各个时期都有发育,是中国丹霞景区中丹霞地貌发育丰富程度和品位最有代表性和最优美的景区,被著名的地质学家陈国达先生誉为“丹霞之魂、国之瑰宝”。其自然景观独具特色,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含天一巷、辣椒峰、夫夷江、八角寨、紫霞峒、天生桥六大景区,总面积108平方公里。2001年10月,崀山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2006年1月16日,崀山正式被列为国家自然遗产。2010年,崀山摘下“4a”,成为邵阳地区首个国家4a级景区。2010年8月2日,从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举行的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上

15、传来喜讯,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会上一致通过了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等六地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为世界自然遗产,湖南崀山正式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此外,崀山还先后得到过“最具潜力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中国最佳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2008年6月以来,崀山风景名胜区由国有独资企业湖南崀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经营。近年来,景区投入近4.5亿元,按照世界自然遗产及国家5a级景区的标准,大力进行景区基础设施的提质改造和环境综合整治,现已全面完成了天一巷、八角寨、辣椒峰景区的游步道、栈道、景区的门楼、北大门游客服务中心、地

16、质博物馆、管理中心、监控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对核心景区周边的民居及电力、通信设施进行了彻底整治,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目前,崀山风景区正在努力创建国家5a级景区,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致力将崀山打造成为湘西南旅游的核心增长极,构建全省“北有张家界、南有崀山”的旅游格局。3.2研究方法调查问卷设计。问卷的第一部分借鉴谷慧敏等面向北京什刹海胡同居民的调研以及张朝枝等对开平碉楼居民的调研,运用从1(代表非常反对)至5(代表非常赞同)的5分制里克特量表,设置了26个陈述句用以测量居民对崀山遗产申报给自身和当地带来的变化感知。第二部分则借鉴威廉斯等人的地方依恋测量理论和方法(威廉斯提出的二维结构模型,即地方依

17、恋由场所依赖和地方认同的两个维度构成),raymond等人提出的测量乡村土地所有者地方依恋的五维模型(五个维度分别为场所依赖、地方认同、自然联结、家庭联结和朋友联结),以及波特(bott,2000)研制出的一个用于测量人工环境地方感的由自然环境因子、文化环境因子、情感因子和功能因子等四个方面构成的心理测量量表,同时结合崀山的具体实际情况,如居民全面参与遗产申报的过程等,笔者设计了18个陈述句形成5分制里克特量表用以测量由地方依恋、场所依赖、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等四个维度构成的地方感。最后,问卷的第三部分则主要涉及性别、年龄、职业等人口统计学特征。访谈设计。访谈面向崀山当地社区居民,对象主

18、要有纪念品经营者、农家乐和家庭宾馆经营者、村干部、普通居民、学生、崀山志愿者等20余名,以弥补问卷所忽视的问题。访谈问题集中在居民对崀山申遗前后的价值认识、崀山遗产申报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及其性质、居民对崀山遗产申报及参与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和意愿以及对崀山环境的保护意识。问卷发放和访谈进行。笔者组织调研组于2011年1月17日至1月23日深入崀山风景名胜区的典型村落(主要有五个村子,分别为位于崀山街的崀芴村、位于辣椒峰景区的石田村、前往辣椒峰景区途中的联合村、位于天一巷景区的半山村和位于八角寨景区的黄背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期间共发放问卷284份,回收283份,整理后得到有效

19、问卷268份,问卷有效率达94.7%。笔者借用统计分析软件excel和spss17.0录入并分析调研数据。在发放问卷的同时随机抽样进行访谈,调研组迅速记录访谈主要内容,方便时进行录音,回来后根据访谈大纲整理笔记和录音。调查样本概况。运用excel统计数据,如表1所示,调查所得的268个样本中,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比例,分别为57.68%和42.32%。调查对象一般在本地土生土长,年龄大多集中在20岁至50岁之间,学历普遍不高,多半在家务农,大多数家庭没来自旅游业的收入,这些情况都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崀山的实际情况,也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居民的旅游收益。表1 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基本情况描述类别变量样本数比

20、例(%)类别变量样本数比例(%)性别男15457.46%年龄小于20岁4316.04%女11342.16%2130岁6725.00%缺失10.38%3140岁4717.54%是否出生 于本地是23788.43%4150岁6423.88%否2910.82%5160岁3312.31%缺失20.75%大于60岁124.48%居住年限小于10年3011.19%缺失20.75%1120年5922.01%2130年6022.39%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5219.40%3140年4316.04%初中9535.45%4150年4215.67%高中、中专7929.48%5160年207.46%大专或本科4215.

21、67%大于60年124.48%研究生00.00%缺失20.75%家中从事旅游业人数没有人从事17163.81%主要工作务农10940.67%小部分从事6423.88%村干部51.89%半数从事186.72%教师41.49%多半从事62.24%本地旅游公司职员124.47%全部从事62.24%个体旅游经营207.46%缺失3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1.11%在外地经商或打工248.96%收入来源全部来自旅游业62.24%其他9133.96%主要来自旅游业103.73%缺失31.11%部分来自旅游业4918.28%家庭年收入小于3000元4215.67%较少来自旅游业4817.91%30006000

22、元5018.66%没有来自旅游业15156.34%600010000元4316.04%缺失41.49%12万元5721.27%收入相比申遗前少很多145.22%23万元3211.94%少一些186.72%35万元228.21%一样多13650.75%510万元145.22%多一些8732.46%10万元以上31.11%多很多103.73%缺失51.89%缺失62.24%4研究发现如前文所述,在本研究中,地方感由地方认同(情感性依恋)、场所依赖(功能性依恋)、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四个要素构成,接下来笔者将结合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发现来说明遗产申报事件对居民地方感各要素的影响。4.1遗产申报

23、对居民地方认同的影响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即pi)是一种情感性依恋。从情感和象征的意义来看一个地方,是个体对客观环境有意或无意的想法,并且借由态度、信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意义和行为趋向的结合,以达到对于该地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proshansky,1978)。申遗前居民对崀山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我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无特殊价值。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砍树筏竹销售给加工厂是老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访谈中一位大妈感慨:“山区可耕种土地面积有限,每个人分到的田少,够自己吃就很不错了,哪还有得粮食卖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在“崀山是个不为人知的偏远落后地区”问

24、题上,明显有两种对立观点,联合村一位打牌的大叔看到问卷的第一题立刻反应:“谁说崀山没有名气啦,新华字典上对崀字的解释只有湖南地名即崀山,再也没有更多的说法,这还不证明崀山很出名啊!”尽管如此,如图1所示,还是大多数人赞同崀山山远地偏。通过访谈了解到,除此之外,对申遗前的崀山更多的认识则集中在“环境好,空气清新”。 图1 对“崀山是个不为人知的偏远落后地区”的感知在申遗过程中,通过政府宣传和报纸、电视等媒体宣传,改变了当地人对崀山的传统印象(mean=3.82, st.d=0.835),促使其进一步了解家乡(mean=3.96, st.d =0.708)。崀山变得和以前很不一样(mean=3.8

25、6, st.d =0.945),通过申遗明白崀山具有更大的价值(mean=4.06, st.d =0.761),崀山的价值因申遗而增加(mean=4.04, st.d =0.784)。居民认识到,崀山不仅是大家世代生活的地方,更是世界瑰宝(mean=4.16, st.d =0.736),而这些认识都是前所未有的。遗产申报成功使得崀山知名度大增(mean=4.13, st.d =0.704),“名气大啦,来的人比以前多多了,前两天下雪还看到外国人了嘞。”居民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遗产申报促使居民增加了对崀山的深入了解,申遗成功后“不一样”的崀山对他们而言意义更重大(mean=3.75, st.d

26、 =0.840)。作为参与申遗的主体之一,经过这个过程,居民感觉自己更是崀山的一份子(mean=3.96, st.d =0.798),和崀山有着特别的联系(mean=3.66, st.d =0.873),对崀山的认同(mean=3.80, st.d =0.786)和依附感(mean=3.37, st.d =0.903)增强。显而易见,遗产申报使得居民对崀山的情感性依恋得到加强,也就是地方认同得以强化。4.2遗产申报对居民场所依赖的影响场所依赖(place dependent,即pd)是一种功能性依恋,指使用者进行特殊性活动时对当地特殊环境或设施的依赖,即地方在实质功能上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独特

27、的环境或设施中才能提供这样的功能。从2008年3月至今,政府出资整建民居2170余座,搬迁关停污染企业41家,硬化入户道路37.7公里,粉刷外墙23.34万平方米,新建沼气池600多口,完成12.3万米杆线入地。对于遗产申报所引起的变化中,居民感知比较强烈的事物及其影响如表2所示。总的来讲,居民基本认同申遗所带来的变化,肯定“申遗整治了周边环境,使整体环境变好”(mean=3.82, st.d =0.919)、“民居、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方便了生活”(mean=3.88,st.d =0.776)、“在申遗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mean=3.77,st.d =0.790)等等。表2 居民对崀

28、山申遗引起的变化的感知描述申遗变化有利影响不利影响修建道路方便出入环境整治生活环境转好,形成较好的卫生习惯不能随意发展养殖、种植业,收入减少;不能随意建房房屋统一外观政府出资,统一风格,美观整洁千篇一律,失去房子特色;屋顶平改坡,对需要晒谷子的居民来说并非好事封山育林有一定补贴禁止砍伐和定期砍伐使得没有木材可卖或积压卖不出,收入大幅降低;山林征收引起所有权纠纷开办家庭旅馆、餐馆,经营纪念品等收入增加,生活改善贫富差距拉大国内外游人增多为当地创收物价上涨增加生活负担基于申遗过程中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无论是居民的经济获取形式还是生活方式(mean=3.61, st.d =0.985),都在一

29、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在新形势下依据居民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利益分配问题,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可总结为表3所示的三大类。可见,无论是关于遗产申报还是旅游发展,居民的态度都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表3 居民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类别态度原因共同点有能力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支持通过经营家庭旅馆、餐厅和纪念品等,从旅游业中获益,生活得到改善对外来游客的到来表示欢迎,乐意向游客介绍崀山;渴望能够参与当地旅游业开发和发展没有能力参与参与旅游发展的居民不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砍伐等)生存的居民观望或支持家庭收入主要依靠打工、经商等,是否发展旅游业对其没有明显影响依靠传统农业(种植、砍伐等)生存的

30、居民观望或反对因资金等资源有限,无力参与旅游业发展,无法从中获益;封山禁伐,占用农田,收入减少;政府补贴不及时、有限居民真切地感受到了遗产申报给崀山带来的变化(mean=3.85, st.d =0.826),也肯定了申遗成功的价值,“幸好是成功了,如果申遗失败的话那老百姓就要过苦日子咯,所花费的钱啊都要从老百姓身上收回。”由于居民的知识和文化水平有限,他们的认识仅从自身出发,关心的也是和自己密切相关的利益。但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成功的确在居民面前展现了一幅和传统农业不一样的蓝图,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作为家乡人,居民因崀山成为世界遗产而倍感骄傲(mean=4.10, st.d =0.830),申遗

31、成功让其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本地的旅游发展中来(mean=3.68, st.d =0.958)。自然地,今后居民更关注和重视崀山的发展(mean=4.07, st.d =0.740),也主观上认为“崀山自此会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mean=4.18, st.d =0.768)。总体来讲,作为崀山人民,对申遗成功这一事件更多的感情还是自豪,满心期待申遗后家乡的美好未来。对外来游客的到来表示欢迎,也乐意向他们介绍家乡,同时更渴望有能力和条件参加或者更大程度地参与旅游业,有经营家庭宾馆的被访谈者就表示:“现在家里空间有限,只能接待散客。如果房子大点就好了,就能容纳团队游客咯。”由此可见,居民对崀山的场所

32、依赖通过遗产申报得到加强。崀山的物质环境在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发生了变化,无论是从这种变化中获益或者未获益的居民,其对当地的功能性依恋都增强。对于获益的居民来说,改善的生活条件让其更不愿意来开这环境。社会冲突发生时,地方感就更加显著(stokowski,2002)。对于未获益的社区居民来说,想通过努力改变现有生存环境,也不愿意离开长期生活的居住地。4.3遗产申报对居民自然与社会感知的影响在世界遗产申报过程中,无论是核心景区居民还是其他非核心景区的居民,大多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崀山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和改造中来。通过这些特殊活动和外来游客到来的影响,居民认识到崀山自然环境与其他地方的不同,“这里山好、水好

33、,来这的人都说崀山不错。”申遗中各种渠道的宣传使得居民意识到丹霞的特殊性,“崀山和桂林很不一样呐”,通过这种认识居民感觉到自己和丹霞景观融为一体(mean=3.71, st.d =0.862),自己也是“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同时,在数年的世界遗产申报中,当地居民有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即申遗成功。大家配合政府搬迁、改造房屋、整改环境等等,创造了惊人的“崀山速度”,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居民对崀山的归属感和根深蒂固感增强(mean=3.75, st.d =0.903),凝聚力空前强大,幸福感有所增加(mean=3.49, st.d =1.005)。“成功的消息一下就传开了,整个崀山都沸腾啦,所有的老百

34、姓都好兴奋,我从没见过这么多人因为一件事情这么开心过。”访谈中居民如是道来。4.4崀山遗产申报强化了居民的地方感在问卷中,关于崀山遗产申报对地方感的影响的测量分成地方认同(grand mean=3.65)、场所依赖(grand mean=3.51)、自然环境感知(grand mean=3.91)和社会文化感知(grand mean=3.53)四个维度,通过spss分析得到的数据结果如下表所示。显而易见,综合四个维度可以得出结论:崀山遗产申报强化了居民的地方感。如前文所述,通过申遗居民重新认识了崀山,改变了对崀山的传统印象。对崀山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山好,水好,空气好,环境好”,还感知到了以前感

35、觉最平常不过的丹霞地貌的“与众不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游客的不断到来,居民眼中的崀山也增加了新的功能和作用,为居民带来新的经济收入,“野蕨根、冬笋都可以卖钱,北大门的特产店来收购”,这些都增强了居民的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和场所依赖(place dependent)。表5显示,遗产申报增强了居民对崀山的认同(mean=3.80, st.d=0.786)和依附感(mean=3.37, st.d=0.903),认识到自身和崀山的特别联系(mean=3.66, st.d=0.873)。长年生活在这里,居民们对崀山有了深厚的感情,再加上申遗以来所发生的变化,没有特殊理由不愿意搬离崀

36、山(mean=3.81, st.d=0.938),“不愿意离开这啊,舍不得这里的一切,除非是统一搬迁或政府强制搬迁,要不还真不会离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位居住在天一巷景区附近的村民如是说。多数居民也亲自参与申遗工程,与遗产申报的亲密接触使其意识到自己也是中国丹霞的一份子(mean=3.93,st.d=0.766),想更加珍惜崀山的一草一木(mean=4.03, st.d=0.753),“不希望这里的环境遭到破坏”。同时,申遗也团结了崀山人民,凝聚力空前增强(mean=3.55, st.d =0.946),“申遗成功震动了好多老百姓,大家听到成功了都好兴奋。”表4 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测量

37、指标维度具体测量项目n均值标准差总体平均地方认同(pi)申遗成功后的崀山对我而言意义更重大 2653.75.8403.65遗产申报增强了我对崀山的依附感 2663.37.903遗产申报增强了我对崀山的认同 2663.80.786通过遗产申报我认识到自己和崀山有特别的联系2663.66.873现在的崀山构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2683.692.018场所依赖(pd)没有别的地方能和申遗成功后的崀山相比2663.221.0053.51申遗成功后的崀山比其他地方更适合我居住2673.451.040现在住在崀山比住在其他地方更让我满意2683.521.055崀山申遗让我更离不开这里2683.561.035

38、今后没有特殊理由我不会搬离这里 2683.81.938自然环境感知遗产申报让我和丹霞景观融为一体 2663.71.8623.91遗产申报让我更加珍惜崀山的一草一木 2674.03.753通过遗产申报我意识到自己也是中国丹霞的一份子2663.93.766遗产申报使我产生了强烈保护当地环境的意识2673.98.790社会文化感知遗产申报增强了我对崀山的归属感和根深蒂固感2673.75.9033.53参与遗产申报工作,崀山居民的凝聚力空前增强2673.55.946相比申遗前,我干起活来更带劲2673.331.020相比申遗前,我们的生活幸福感增强2673.491.005注:问卷采用5分制里克特量表,

39、其中“1”=“非常反对”,“2”=“反对”,“3”=“不明确”,“4”=“赞同”,“5”=“非常赞同”。结论与讨论地方感(sense of place)是关于人们对特定地理场所的信仰、情感和行为忠诚的多维概念。stokowski(2002)从文化社会的角度定义地方感:地方感是一个在社会说教行动中形成与强化的社会理想,人们对社区和当地的认识通过社会交往得到发展与确定,这种共识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网得到传播和延续。不同的人与不同的地方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联结关系模式,因而有不同的地方维度结构。在本次研究中,地方感由地方认同(place identity)、场所依赖(place attachment)

40、、自然环境感知和社会文化感知四个维度构成。根据研究所得,崀山遗产申报作为一种特殊的重大外部事件,改变了居民对崀山的传统认识,强化了老百姓的地方感。世界遗产申报对地方经济、政治、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等各方面产生了重构作用,无论是居民的生活方式、经济获取形式还是惯常生活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改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变化的感知增强了居民对当地的地方认同和场所依赖。在崀山居民地方感强化的过程中,世界遗产申报等同于一剂催化剂,为其描绘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理想”社会,建构新的社会网络,间接使居民对当地的情感深化。本次关于遗产申报的外部事件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研究,对丰富地方感的实证研究有一定意义。许振晓

41、等人(许振晓、张捷等,2009)在九寨沟居民地方感的实证研究中揭示,居民地方感通过发展期望,强化了自身旅游发展影响感知及对旅游支持度作用,地方依恋感越强的居民将自身发展和社区发展紧密联系,更为关注自身所在社区的变化。崀山不再仅仅是当地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偏远落后山区,它以新的姿态新的身份展现在老百姓面前,即世界自然遗产地。随之而来的就是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外来游客的增加、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等等,当地居民可以以有别于传统农业的新的形式参与旅游业、融入崀山。居民对崀山的地方情感在重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直观地说即“更不愿意离开这里”。在对发展旅游业的态度上,居民从旅游发展中感知获益较明显的

42、对旅游业呈现出积极态度。反之,利益受损的则持观望或反对态度,期待目前境遇有所改变。同时,虽然居民地方感得以加强,但目前暂未形成主动保护意识。因而对政府而言,完善旅游收益分配机制,全面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尤为重要。这对居民地方感的保持和加强意义重大,也利于促进其形成对崀山的主动保护意识,以保证整个地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只是基于个案的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影响的研究,是否适用于其他的世界遗产地,还有待论证。此外,崀山自申遗成功至今时间还不长,对当地的作用和影响或许并未完全显现,因而遗产申报对崀山居民地方感的长期影响如何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参考文献1黄向,保继刚.场所依赖(place attach

43、ment):一种游憩行为现象的研究框架j.旅游学刊,2006.21(9):19-24.2唐文跃,张捷,罗浩,等.九寨沟自然观光地旅游者地方感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7,62(6):599-608.3唐文跃,张捷,geoffrey wal,等. 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64(6):736-744.4卢松,张捷,李东和.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比较以西递景区与九寨沟景区为例j. 地理学报,2008,63(6):646-656.5唐文跃,张捷,罗浩,等. 古村落居民地方依恋与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以西递、宏村、南屏为例j. 旅游学刊,

44、2008.23(10):87-92.6刘德秀,秦远好.旅游地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重庆南川区金佛山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2008.34(4):133-138.7张朝枝,邓曾. 旅游发展与农民土地意识变迁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9:31-34.8张朝枝,游旺. 遗产申报与社区居民遗产价值认知:社会表象的视角开平碉楼与村落案例研究j. 旅游学刊,2009.24(7):43-47.9williams d r, patterson m e, roggenbuck j w. beyond the commodity metaphor: examining emotion

45、al and symbolic attachment to placej.leisure sciences, 1992(14):29-46.10clark j k, stein t v. incorporating the natural landscape within an assessment of community attachmentj.forest science 2003 49(6):867-876. 11williams d r,vaske j j.the measurement of place attachment:validity and generalizabilit

46、y of a psychometric approachj.forest science 2003,49(6):830-840.12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bacon j.effects of place attachment on usersperceptions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 a natural setting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4(24): 213-225.13huimin gu,chris ryan. place atta

47、chment,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mpacts of tourismthe case of a beijing hutongj. tourism management 2008 (29) 637647.14maria lewicka. place attachment, place identity, and place memory: restoring the forgotten city past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8(28) 209231.15amanda j. walker, robert

48、l. ryan. place attachment and landscape preservation in rural new england: a maine case study 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8(86) 141-152.16leila scannell, robert gifford. defining place attachment: a tripartite organizing framew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30): 1-10.17paul mor

49、gan. towards a developmental theory of place attach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30): 11-22.附录a 崀山社区居民调查问卷亲爱的居民: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与我的问卷调查。我们是湖南师范大学旅游专业的学生,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崀山遗产申报的相关研究问卷调查,本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对我的毕业论文非常重要,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一、选择您对以下陈述句的同意程度,在对应框内打“”。非常 非常反对 反对 不明确 赞同 赞同1崀山以前是个不为人知的偏远落后地区 2世界遗产申

50、报使崀山知名度大增 3通过遗产申报,崀山变得和以前很不一样 4申遗整治了崀山及周边环境,使整体环境变好 5民居、道路的新建和改造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6申遗工作使本地社会治安转好 7我们在申遗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8景区建设占用了部分我们赖以生存的农田和土地 9申遗让我明白了崀山具有更大的价值 10崀山不仅是我们世代生活的地方,更是世界瑰宝 11遗产申报改变了我们当地人对崀山的传统印象 12我们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因申遗发生了变化 13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申遗给崀山带来的变化 14申遗成功后崀山会越来越好 15参与遗产申报,让我觉得自己更是崀山的一份子 16现在生活在崀山我觉得更有安全感了 17遗产申报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我的家乡 18遗产申报和旅游发展同时促进了我对外界的了解 19申遗增强了我对家乡的认同和归属感 20我对崀山的热爱日益增加 21申遗让我今后更关注和重视崀山的发展 22崀山的价值因为申遗而增加 23作为家乡人我因为崀山成为世界遗产而倍感骄傲 24我的生活质量随着申遗成功逐渐提高 25申遗让我有更多机会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