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阅读与鉴赏中的关键点之我见_第1页
诗歌阅读与鉴赏中的关键点之我见_第2页
诗歌阅读与鉴赏中的关键点之我见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歌阅读与鉴赏中的关键点之我见诗歌是文学史上最早产生的文学体裁。它起源于原始时代结合着简单语言的劳动呼号,后来作为劳动的伴唱及庆祝丰收时的祝祷,与音乐、舞蹈一同得到发展。诗歌从格式规范上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及散文诗。从内容上,则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诗歌的阅读和鉴赏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单篇阅读与鉴赏,二是按照年代不同背景不同的阅读鉴赏,下面先从单篇鉴赏角度来分析诗歌的阅读鉴赏的关键点。(一)表现性。文学艺术最基本的审美创造形式有两种,即再现和表现。小说、戏剧、电影等擅长于人的外部世界的客观描写、摹仿,属于再现的艺术,其基本手法是叙事;诗歌和它们最显著的区别就是它主要是关于人的内部世界的,

2、抒情是它的基本手法。因而诗歌被认为是典型的表现性艺术。中国古老的文艺传统一直强调诗歌的这种表现功能。如上引诗大序一段话,又如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诗品序也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所言之志,人摇荡之性情,都是指主体的情志,包括情绪、感受、思想、意志等。作为客体世界在诗人心灵中的主观反映,它们既是诗歌创作的促动力,又构成了诗歌的基本内容。亚里士多德虽然力主摹仿论,但他也指出抒情诗的摹仿媒介是诗人自己的口吻,显然也是强调了诗人对外部世界的主观反映。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诸种心理内容中最重要的因素。白居易概括诗歌的特征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感放到诗歌之树的根本的位置

3、。的确,优秀的诗歌应该是真情的流露。清代诗人袁枚曾称颂过他家乡一个做小买卖人的诗,他不识字,但很爱词曲,他母亲死后,做了一首哭母:叫一声,哭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如何娘不应?语言虽俚俗,但听过的人无不落泪。可见只要动真情,哪怕是大白话,也仍是诗的。正像郭沫若所说,诗的本职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二)超验性。所谓超验性,是指诗歌所表达的不完全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所经验到的内容,更多的则是对主体心灵在现实生活的启发下所感悟到的形而上境界的抒写。超验离不开经验,但又不能拘执于经验,它必须是对经验的升华和超越。诗的真实性不体现于对生活外在现实的忠实,而是体现为对主体情感的忠实。诗歌

4、的艺术形象被称为意象,意象就是带有超验性质的形象,它既来源于生活的象,又融合了诗人主观的意,因而成为物我合一、主客观交融的新形象。从经验到超验,从生活物象到诗歌意象,所依赖的不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而是直觉、灵感、想象等形象思维。因此柏拉图称诗是心灵迷狂的产物。在各种心理活动中尤以想象最为广泛和重要。可以说,想象逻辑是诗思运行所遵循的主要规律。正是凭借神思飞越的想象,诗人才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熔铸成灵活新鲜的超验性的意象。超验性的诗歌意象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意象既遵循于想象的逻辑,遵从诗人情感的真实,就难免会违背理性逻辑,对现实作出变形化的反映。苏

5、东坡水龙吟咏的是杨花,但经由丰富的想象,杨花逐渐脱离它的本相,最后竟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类似的变形,在诗歌中是极为普遍的。其二、通过想象熔铸而成的诗歌意象和意象群,往往是含蓄、朦胧的,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诗歌忌晦涩,更忌直白,既非一无游踪可觅,又非一览无余,只有调动接受者积极的想象活动参与意象的重建,诗才能常读常新。李商隐锦瑟、戴望舒不寐之所以能流布久远,众口传诵,奥秘就在于此。其三,意象的结构方式常呈现出跳跃性。诗人牢牢把握色彩最明丽的一些意象,而省略了它们之间赖以联结的语义关系,这样就在诗的链条上出现很多断裂和缝隙。这些断缝正是解诗的关键之处,读者从这儿深入,才得以寻绎意象的逻辑

6、。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形式主义学者指出了诗的纵聚合的共时性本质,以区别于小说的横组合的历时性特征。中国古典诗歌常用名词连排的方式勾画深邃的意境,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等都是名句。新诗当中具有突出跳跃性特征的可举金克木先生为悼老友戴望舒逝世30年(1980)而写的夜雨一诗: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点点滴滴,稀疏又稠密。记忆。模糊的未来,鲜明的往昔。向北,向南,向东,向西。上天,下地。悠长的一瞬,无穷无尽的呼吸。喧嚣的沙漠。严肃的游戏。西湖,孤山,灵隐,太白楼,学士台。惆怅的欢欣,无音的诗句。迷蒙细雨中的星和月;紫丁香,白丁

7、香,轻轻的怨气;窗前,烛下,书和影;年轻的老人的叹息。沉重而轻松,零乱而有规律。悠长,悠长,悠长的夜雨。短促的雨滴。安息。诗作以大跨度的跳跃,在简短的篇幅里浓缩了诗人戴望舒的一生,也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思绪。(三)音乐性。早期的诗歌和音乐密不可分。中国古代的诗经、乐府、和历代词曲都曾经配乐歌唱。后来诗歌虽然和音乐分化开来,但音乐的特质仍保留在诗歌中,成为诗歌的美学特征和体裁标志之一。中西诗人均十分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如闻一多提出著名的诗的三美原则,第一条便是音乐美;法国诗人魏尔仑也提出音乐先于一切的主张。汉语被称为诗性的语言,就是因为单音节汉字便于灵活安排以体现音乐性,汉语诗歌也因此创造了诗歌音乐美的典范。节奏是音乐性的主要因素。它分为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内在节奏是指诗人情绪流动本身的抑扬、轻重、疾徐等节奏规律。外在节奏是内在节奏的自然体现,指诗歌语流中有特定规律性的抑扬顿挫,在中国古体诗中体现为“顿”的安排。如四言诗每句两顿,五言诗三顿,七言诗四顿。近体诗(格律诗)及词、曲的节奏,除了“顿”的节拍划分外,还必须合乎一定的平仄规范。一般而言,现代汉诗(自由诗)更强调内在节奏,但也创造出了不少内在节奏和外在节奏俱佳的杰作。如戴望舒的雨巷: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诗歌音乐性的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