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答案_第1页
教育学复习答案_第2页
教育学复习答案_第3页
教育学复习答案_第4页
教育学复习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1、广义教育 : 泛指有意识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增 强人们的体质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 : 主要指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 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的需 要的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与广义教育相比, 主要区别在于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3、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教育影响、受教育者4、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5、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是根本错误在于教育的社会性。6、所谓全民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

2、民化, 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 人人 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且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全民教育不仅仅是人的一种 权利,而且是一种必需。7、教育终身化是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于 1965 年在其著作中终身教育引 论中提出来的。8、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教育学专著是学记比西方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要早 300 多年。9、在西方教育史上理想国和卢梭爱弥尔杜威主义与教育被称为 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里程碑。10、英国哲学家培根在其论文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首次在科学分类中 发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了的学科划分开来。11、夸美纽斯与 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 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 始。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称为现

3、代教育学之父。13、杜威三大教育主: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做中学。14 贤江所著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步以马克思为指导思想的教育著作。 第二章1、基础教学是相对独立的,有其在的规律性。( 1)基础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2)基础教育具有继承性( 3)基础教 育受制于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4)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规律,教育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6、个体的发展主要是指出生到成熟这一过程中, 身体和心理的积极变化和逐 步完善的过程。 个体身心发展, 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了方面。2、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4、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 (6)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 7、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1、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环境(2)自然环境(3)环境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2、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成现实的劳动力, 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

5、手段(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3、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能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能够促进政治(3)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3、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教育可以传递和保存文化 教育可以活化文化(2)教育能够改造文化(3)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第三章 教育目的就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 定。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教育目的个人本位论(二)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三)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及历史的具体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1957 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 后,个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提出:我们的

6、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在德育、智育、 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5 年中 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指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 各级各类合格人才。 193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重申: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 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针。 1995 年 3 月 18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教育法,对我国的教 育目的作了明确的表述: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 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

7、者和接班人。 2002年 11月 8日,党的 十六大高举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同志提出的教育要“三个全面”以及“三个 代表”的重要思想, 强调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必须摆在优先发展 的战略地位。1、中小学的教育必须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与等几个组成部分。2、全面发展的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首先,任何一育都有自己的任务、 容和功能,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特定的作用。 其次,各育在教育活动中彼此联系、 相互渗透, 任何一种教育都不会孤立地发挥 作用。强调五育并举, 全面发展, 并不是主平均发展。 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基本素质的发 展。3、素质教育跟应试教育的关系。应试教育

8、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具体代表, 是以升学考试为中心, 以取得高分为效果 的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是现代的科举教育。素质教育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提高学生的政 治思想素质为灵魂,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并使德育,智育、 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和社会实践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造 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是什么?( 1)教育的性质与目的不同( 2)课程体系不同( 3)教学方法不同( 4)教育评 价手段和评价标准不同( 5)教育结果不同( 6)人际关系不同( 7)社会效应不 同第四章1. 德育即教育者培

9、养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教育。(一)德育的途径1、政治课与其他各科教学2、课外、校外教育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班主任工作6、校园文化环境7、社区文化环境第五章1、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2、教师是受过一定专门训练, 接受一定社会的委托, 在学校中专门从事向受 教育者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增强体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 专职人员。(二)教师的角色1、文化知识的传递者2、学生集体的管理者3、青少年的培养4、心理的保健者5、学生的榜样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2、创造性3 示性4、长期性述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学校教育是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两方面构成

10、的。 在由教和学所构成的 教育活动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能动的个体, 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但就教育过程的 本质和教师、学生自身的特点而言,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一种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中 心,在教育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 另一种观点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进步 教育派,认为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中心,在教育过程中居于主要地位。 教师的职业素质1、思想品德素质(1)爱岗敬业,无私奉献(2)热爱学生,诲人不倦(3)团结协作,互勉共进(4)严于律己,为人师表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一)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1、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2、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3、

11、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 4、师生之间的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二)良好师生关系的表现1、平等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第六章(一)、中学生的发展特点及教育1、生理上发育迅速2、心理发展上表现为独立性与依附性的矛盾状态。3、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感丰富、缺乏稳定性4、认识能力发展上主要表现为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5、价值判断能力逐步增强6、品德发展处于一个不稳定时期第七章课程:从狭义上看,课程是指学校的教学容,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的教学设计方案,是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 观念和行为规。从广义上看,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既包括 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所阐述的信息,

12、也包括有校园生活质量、教师态度。教学 活动的道德背景所传递的信息在的隐性教育容。2. 、课程的类型根据教学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 程,从教学容是分科还是综合的观点,可将课程分为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从 课程表现形式或者影响学生的方式,可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3. 、课程的理论(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2)经验主义课程论(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文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实施状况调差报告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13、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第八章教学是教师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一种双边教育活动, 是教师的教和学 生的学所组成的共同活动。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影响。辨析题1、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 错。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既要传授知识, 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 品质。2、学生学习是以间接经验为主,就无需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错。学生的学习 以间接经验为主,但更需要学生直接经验的参与,这样更有利于间接经验 的牢固掌握。3、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适应的意思,材就是

14、学生学习的教材。错。因材施 教的材是指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等。4、直观教学并不是直观教具越多越好。对。直观教学根据教学容等要恰当地 使用教具,而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5、传递接受教学模式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 式,主要运用于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对6、中小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努力提高升学率。错。中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潜力和体力,进行社会主义品德教育。7、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指向性、简略性、操作性。8、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统一,反映了教学的教育性规 律。9、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到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

15、直观,另一类是 模型直观。10、教学过程的中的基本规律包括: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掌 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 师的主导作用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11、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理解教材。12、什么是教学原则?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之间的关系。 教学原则反应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的本质和在规律的认识, 它是遵循教学规律和 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 用来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一般原理。 教学原 则不同于教学规律。教学规律是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的、稳定 的联系。 而教学原则旨在反映教学规律, 但是这种反映取决于人们对教学的客 观规律认识的

16、深刻程度, 从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表现出了众说纷纭的现象: 在 同一条教学规律面前,不同的学术流派提出了不同的教学原则。13、什么是直观性教学原则?教学过程中此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利用实物、模型等手段,丰富学 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 是学生获得生动鲜明的表象, 为形成正确而深刻的 理性认识奠定基础。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时需注意: (1)根据教学任务、教学 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热点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与教师 的讲解密切配合。(3)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14、简述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我国中小学教学模式主要有:传

17、递接受教学模式、自学指导教学模式、引 导发现教学模式和情境冶教学模式等。15、简述情境冶教学模式。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 的教学氛围中有效地获得知识, 同时冶情感的一种教学模式。 该模式包括以下 步骤: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情感的激 发者和维持者。 该模式主要作用在于学生个体的冶和人格的培养, 此模式多适 用于思想品德课、外语课、语文课的教学。第九章1、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 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和。 教学方法有如下特征: 教学 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方法的综

18、合性、 教学方法的发展性、 教学方法的可补偿性。2、班级授课制:通常称作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 的教学班, 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容和教学时数。 按照学校的课 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3、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点: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授课,学生人数固定,课程设 置与教学容统一,教学进度与学习年限统一;分科教学。主要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 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4、综合课大体包括( 1)组织教学( 2)检查复习( 3)传授新知识( 4)巩固 新知识( 5)布置课外作业5、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他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纪的学生 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分别用不同的教材,交叉地进行教学 的一种组织形式。6、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7、备课的容表现为做好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订好三 种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教学进度计划、课时计划8、上课是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