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本熟源——汉字教学_第1页
立本熟源——汉字教学_第2页
立本熟源——汉字教学_第3页
立本熟源——汉字教学_第4页
立本熟源——汉字教学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无意识需要有意识的发现 谈“字感”的认知机制摘要:对外汉字教学已经越来越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而热点是源自对外汉字教学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瓶颈。本文试图通过辨析汉字与汉语、汉字与字母文字的关系,进一步认识汉字的本质。以汉字音、形、义三者的整体建构为出发点,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观阐释学习者对于三者的认知顺序。进而明确母语汉语学习者与母语非汉语学习者(非汉字圈)“字感”认知机制的异同。关键词:汉字 汉语 “字感”认知 对比1、 引言任何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是现实需要的结果。对外汉字教学正是基于国与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频繁交流而日益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热点,而汉字自身有别于字母

2、文字的特点,又使得汉字教学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瓶颈。梳理汉字教学的历程可以说是一种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转变过程,而要真正抓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质,又要求我们通过有意识的理论研发揭开无意识的面纱。汉字教学大体可分为母语汉语者的汉字教学与母语非汉语者的汉字教学,而母语非汉语者的汉字教学又可分为汉字圈与非汉字圈教学。而我们强所讲的无意识自然是母语汉语者的无意识,而对外汉字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要让母语非汉语者达到或是最大限度的接近这种无意识。那么,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母语汉语者是如何认知汉字的,而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就必然要与汉语发生关系。找寻两者的异同自然成为首要任务。也只有认清汉字的本质才能明晰这种无

3、意识的本质,或者用一个明确的术语就是字感。谈到字感,自然也就与我们所要探讨的认知语言学的体验哲学相关联。这种字感不是单一感觉所控,而是多种感官综合处理的结果。汉字的音、形、义三者所体现的就是这种多维感官认知的结果。而这种认知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感知的层面,而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人脑的内部操作达到主观识解的目的。汉字不同于字母文字,这就决定了母语非汉语者在认知汉字时必是依据字母文字的特点对汉字进行负面类推,导致汉字学习负迁移现象的出现。我们就要通过汉语与汉字、汉字与字母文字的对比最终确立汉字字感构建的过程,进而指导母语非汉语学习者更好、更快的适应汉字系统。2、 汉字与汉语关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学界主

4、要有三种论点。一是文字表语说,其认为:“1、文字是为记录语言才被创造出来的。2、文字的发展道路说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3、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用字形来记录语言的语音和语义的,而不是只记录语义的。” 林连通:“再探文字文字 科学认知汉字在汉语之我见专题学术研讨会总结会上的讲话”,2011年,第1期。;二是文字表意说,其认为:“1、文字不是表现语言的,而是表现意义的。2、文字不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而是书写文章的视觉符号。3、语言不决定文字,文字不从属于语言,语言和文字是相对独立的,是相互作用和转化的。” 林连通:“再探文字文字 科学认知汉字在汉语之我见专题学术研讨会总结会上的讲话”,2011年,第

5、1期。;三是文字两阶段说,其认为:“索绪尔把语言和文字视为一个王国,语言第一性,文字第二性的看法是错误的。在语言这个王国中,物质外壳语音是元首;在文字这个王国中,物质外壳字形是元首。从发展上看,语言可分为无字口语和有字口语两个阶段”。总结上述三种观点,讨论的焦点在于,语言与文字是否可以分离;何者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这样的问题。可以考到文字表语说与文字表意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语言必是产生同于文字之前这是无可争辩的。正如表语说所讲到的,文字的出现是为了记录语言的需要,是为了冲破语言时空界限的需要。而问题也就出现在这里,正是由于文字具有了记录语言的功能,经过人们的长久使用便渐渐模糊了文字与语言的区别。

6、在人们的内心世界将两者归于一处。这也就使得在认识文字的本质时会出现诸多难题。正如文字两阶段说提出的,语言与文字是各自孤立存在的系统,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在“汉字:该怎样认识你?”一文中阐明:“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我们知道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音是其物质外壳,义是所含的内容。文字是在语言产生之后才出现的。语言具有音与义这两个要素, 文字在没有记录语言之前,仅仅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符号,不代表任何事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形。” 唐 亮:“汉字:该怎样认识你?”,语文学刊,2010年,第10期。在这里,我们有必要说明一点,针对“文字在没有记录语言之前,仅仅就是一个客观存在

7、的符号,不代表任何事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形。”这句话,我们要说明的是,文字在没有记录语言以前就不是文字,而一旦记录了语言也不等于语言本身。这就涉及到对于一个事物怎样认识,从哪个角度认识才算是认识了其本质的问题。正如一些学者指出,文字记录语言并没有表述的错误,而文字是书写文章的视觉符号也没有错误。只是前者将文字的功能与语言本身相混淆,而后者则将文字绝对独立于语言。试问但凡被称为文字的“文字”,有哪一种是不表记音与义的,是不记录语言的。只是文字是用其自身的“形”来完成这一功能的。所以,针对汉字本身来讲,他的本质就是“形”,而音与义是语言所附加于他的。那么,我们对于文字与语言的认识就是,二者各自独立

8、又相互影响;语言先于文字而存在,但这不能成为语言决定文字的充分必要条件。3、 音、义与形这一节的标题也是我们对于语言与文字关系认识的具体表现。尽管,音、义隶属于语言与文字的形相独立,但是两者之间不是决然断裂的。而尽管音与义同属语言的层面,但是二者又不是互相对等的。也就是说人们在认知他们时也是有差别的。我们看到语音对应于人的听觉;字形对应于人的视觉;而语义的感知则需借助音、形的感知与大脑的处理才能达到。换句话说,人们对语音、字形的感知是直接的,而对于语义的认知则是间接的。至少在我们面对一个“字”的时候其认知顺序一定是:音、形与义。正是由于我们平时总是会说到字形、字音、字义这样的术语,就将语言与文

9、字混为一谈了。也是由于人们对于文字之所以成为文字就是由于其记录了语言,二者的合成是瞬间的。人们识解汉字也是瞬间的。正是由于这样瞬间的处理,使得人们难以扑捉对于一个汉字认知的起点与终点。至此,我们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就会陷入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两难境地。中国自古就是语文同步教学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种教学理念的体现。这对于母语汉语学习者来说是无可厚非的。即便是今天,我们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也没有将汉字教学独立出来。因为,汉字时刻记录着汉语,是不可能将其分割的。这不是与我们前面的提法自相矛盾吗?我们认为不是这样的,我们之所以要承认汉字的独立性与我们承认汉字与汉语的关联性是不矛盾的。独

10、立性的肯定是为了更好的明晰汉字与汉语、汉字与字母文字的异同;关联性的肯定是为从整体上把握对于一种文字、一种语言的科学认识。也就是不能抛开音、义空谈其形。因为我们学习一种文字最终的目的是更好的掌握这种文字记录的语言,而不是仅仅为了学习一种文字的“形”。基于认知语言的体验哲学而言,听觉与视觉是人们感知世界的最基本的两种感官功能。其对于一个具体的事物而言其感知的先后顺序不是人们所能随意把控的。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物有具体和抽象之分,对于抽象的事物我们又该怎样判定何者为先呢?即便是客观的实体,也是纷繁复杂的。有的有声音、有的没有、还有的又有声音又有形象。但是,客观实体必有其形。而文字的本质就在于此。本族

11、人的汉字教学之所以没有独立于语言教学,就在于本族人生活的客观言语环境。他们是潜移默化的具备我们之前说提到的“字感”。他们自有一套方法去认知汉字系统,但是,也有例外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文盲”。而文盲的存在恰恰证明语言先于文字的论点。如此说来,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是以听觉为先的吗?不能这样说,如所周知文字的产生是为冲破语言的时空界限,换句话说就是听觉的东西往往转瞬即逝,只有转化为具体的实体方能达到这一要求。而形尽管与音、义相比更具有实体性,但他并不就是客观事物的如实复制,而是对具体事物的主观抽象。是基于省力原则而生发的。这也是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所要求的,所以才有了象形文字的出现。而象形这一造字

12、手段毕竟是有限的,正如文字表语说所讲:“象形字只能记录语言词汇汇总的自然物体,而语言中大量无形可像的词汇需要别的造字方法来解决。汉字采用了指事和会意的造字法。” 林连通:“再探文字本质 科学认知汉字在汉语之我见专题学术研讨会总结会上的讲话”,2011年,第1期。可以看到,语言实际发展的需要与已有的造字法之间存在矛盾,正是这一矛盾处使新的、简捷的造字法的出现。于是才有了“六书”的出现。可以说“六书”是一个相对体系完备,彼此关联的造字系统。由于我们所讲到矛盾的存在,人们就会抽取每种造字法的长处造出新字来。这也就使得人们对于每种造字法都可以提出例外,我们觉得这种例外的提出是将每一种造字方法绝对孤立、

13、静止而造成的后果。诚如我们的观点,几种造字方法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动态有序的连续统。我们在认识每个字时,主要是以其自身最为凸显的部分作为认知媒介的。在对外汉字教学中,不仅仅是让学习者知道一个具体的字属于那种造字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习者具有这种自我分析具体汉字组构规律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一个最重要的方法就是对比。4、汉字与字母文字的认知顺序对比 徐通锵先生曾在语文研究上发表过一篇题为“对比和汉语语法研究的方法论”的文章。其中指出对比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方法论手段。其实,无论对于从事专门学术研究的人来讲,还是对于普通大众,这一方法并不陌生。我们每天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运用这一方法。徐先生

14、所强调的对比,对于我们认识汉字的本质,明晰教授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学习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如前所述,如果单就某一具体文字而言,其音、义与形的认知顺序不容易把握。这是因为,我们长久的使用这种文字已经忽略了音、义与形的区别特征。我们在认识一个具体的汉字时,尽管会反映出视觉、听觉乃至大脑思维的痕迹,但是这一痕迹难以发觉。或者说我们没有意识去扑捉这一抽象思维过程的具体操作起止点。更大程度上我们是以获取这个字所含有的内容为最终目的的。由于,我们心中所关注的就是明白内容的心理动机,于是,对于视觉、听觉、大脑的操作并不在意,进而也就难以说明我们是如何认知每一个汉字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我们在找一份文

15、件时,首先我们知道这份文件放在了某个包里,我们的大脑中就会以找到这个包为目的,而不是找到文件,因为文件就在包里。但是,有人将文件取出放在桌子上,将包拿走,这时我们就会很难找到文件。因为我们的意识是文件在包里,找到了包就找到了文件。尽管我们的目的是文件,但这时包取代了文件的地位。也就是说,一旦我们头脑中认定一个目标,其他的因素都会忽略不计。而要将这一意识过程完整的外显出来就要借助与他物的对比。 汉字与字母文字,首先的不同就是来自视觉上的差异。“人”与“man”,无论是否受过专业训练,人们都不会将两者归于一类。尽管,来自视觉的差异是其各自“字形”所左右的,但是,将汉字与字母文字逐一分解后我们就会发

16、现一些不同之处。我们依旧以“人”和“man”为例: 人renman义 这样我们可以看到,字母文字与汉字的层级不对称现象。外国留学生尤其是非汉字圈的学习者,总是会用他们的字母文字标记我们的汉字读音。而我们也会用汉字标记他们的字母文字。这说明,彼此都是通过“字形”来联想字音的。而由于字母文字相比汉字缺少“方块字”这一环节,就导致母语非汉语学习者只注重读,而抛弃写。这样就造成他们只重视口语而忽视书面语的弊端。诚如,之前我们所讲,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但他只记录汉语中的一部分。因为有些话是有音无形的。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就否定汉字记录汉语这一客观事实,也不能因为这点就决然的说汉字是书写文章的视觉符号。由于

17、,我们的造字法最早始于象形,所以我们的汉字就利用线条作为其构建的始基,这样我们的形就会直接与义项关联,而越过音这一层面。这种越过不是客观的抛弃,而是主观的忽略。所以就有“见形知义”这样有别于字母文字的特点。尽管,伴随着汉字的演变加之造字方法与实际经济性的需要,如今的汉字已经很难发现当初的象形因素。而其他的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方法与之相比更为抽象,但是,我们知道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由一般到特殊、具体到抽象。这是人类普适的规律。所以,我们必须立足于汉字的本质“形”,这种 “字感”的培养也应该以此为基础。这种“形”感的获得就在于平时教学中对书写环节的重视,因为人体的各种知觉都具有记忆的能力。由于

18、知觉功能的不同各部分所记忆的内容也必然迥异。对于汉字“字”字感整体的培养就在于,调动听觉、视觉、动觉(这是针对书写而言的)几个方面。从整体上认知汉字。 结语:本文以讨论文字与语言的关系入手,明确判断文字的本质在于其自身的属性,而不是表现他物的功能。进而从认知视角探讨汉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与字母文字的对比说明对外汉字教学的症结所在。勾画了简单的汉字认知通路。提出对于“字感”的认知,就是要结合汉字音、形、义三者与之实际对应的人类感官功能的实际操作,全方位培养汉字“字感”,尽可能使母语非汉语学习者(非汉字圈)能够无限接近母语汉语者的汉字认知能力。参考文献:万业馨,从汉字研究到汉字教学认知汉字符号体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世界汉语教学J .2007,(1).李大遂,汉字的系统性与汉字认知J.暨南大学胡俄文学院学报,2006,(1).赵明德,汉字易学与对外汉语教学新路子J.汉字文化,2009,(2).张景业,确立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核心地位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 (5).宋均芬,也谈文字与语言J.汉字文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