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 糖 代 谢 Metabolism of Carbohydrates 第 六 章 目录 n糖的化学糖的化学 糖糖(carbohydrates)(carbohydrates)即碳水化合物,即碳水化合物, 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其化学本质为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及 其衍生物或多聚物。其衍生物或多聚物。 糖的概念糖的概念 目录 1.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和碳源为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和碳源 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如糖可提供合成某些氨基酸、脂肪、胆固醇、 核苷等物质的原料。核苷等物质的原料。 3. 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作为机体组织细胞的组成成分 这是糖的主要生理功能。这是糖的主要
2、生理功能。 2. 其他物质的原料其他物质的原料 如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如糖是糖蛋白、蛋白聚糖、糖脂等的组成成分。 目录 糖代谢的概况糖代谢的概况分解、储存、合成分解、储存、合成 葡萄糖葡萄糖 酵解途径酵解途径 丙酮酸丙酮酸 有氧有氧 无氧无氧 H2O及及CO2 乳酸乳酸 糖异生途径糖异生途径 乳酸、氨基酸、甘油乳酸、氨基酸、甘油 糖原糖原 肝糖原分解肝糖原分解 糖原合成糖原合成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 核糖核糖 + + NADPH+H+ 淀粉淀粉 消化与吸收消化与吸收 ATP 目录 第一节第一节 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糖的消化吸收与转运 Digestion, absorpti
3、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Carbohydrates 目录 一、糖消化后以单体形式吸收一、糖消化后以单体形式吸收 n糖的消化糖的消化 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人类食物中的糖主要有植物淀粉、动 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物糖原以及麦芽糖、蔗糖、乳糖、葡萄糖 等,其中以等,其中以淀粉淀粉为主。为主。 消化部位:消化部位: 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主要在小肠,少量在口腔。 目录 食物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因人体食物中含有的大量纤维素,因人体 内无内无 - -糖苷酶而不能对其分解利用,但却糖苷酶而不能对其分解利用,但却 具有刺激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具有刺激
4、肠蠕动等作用,也是维持健康 所必需。所必需。 目录 淀粉淀粉 麦芽糖麦芽糖+ +麦芽三糖麦芽三糖 (40%40%) (25%25%) - -临界糊精临界糊精+ +异麦芽糖异麦芽糖 (30%30%) (5%5%) 葡萄糖葡萄糖 唾液中的唾液中的- -淀粉酶淀粉酶 - -葡萄糖苷酶葡萄糖苷酶 - -临界糊精酶临界糊精酶 消化过程:消化过程: 肠粘膜肠粘膜 上皮细胞上皮细胞 刷状缘刷状缘 口腔口腔 肠腔肠腔胰液中的胰液中的- -淀粉酶淀粉酶 乳糖乳糖蔗糖蔗糖 葡萄糖葡萄糖 果糖果糖半乳糖半乳糖 乳糖酶乳糖酶 蔗糖酶蔗糖酶 目录 n糖的吸收糖的吸收 吸收部位:吸收部位:小肠上段小肠上段 吸收形式:吸收
5、形式:单糖单糖 目录 ADP+Pi ATP G Na+ K+ Na+泵泵 小肠粘膜细胞小肠粘膜细胞 肠腔肠腔 门静脉门静脉 吸收机制:吸收机制: Na+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依赖型葡萄糖转运体 (Na+-dependent glucose transporter, SGLT) 刷状缘刷状缘 细胞内膜细胞内膜 目录 葡萄糖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后经门静脉进葡萄糖被小肠黏膜细胞吸收后经门静脉进 入血循环,供身体各组织利用。肝对于维持血入血循环,供身体各组织利用。肝对于维持血 糖稳定发挥关键作用。当血糖较高时,肝通过糖稳定发挥关键作用。当血糖较高时,肝通过 糖原合成和分解葡萄糖来降低血糖;当血糖较糖原合成和
6、分解葡萄糖来降低血糖;当血糖较 低时,肝通过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来升高血糖。低时,肝通过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来升高血糖。 目录 n葡萄糖转运进入细胞葡萄糖转运进入细胞 这一过程依赖于葡萄糖转运体这一过程依赖于葡萄糖转运体(glucose transporter,GLUT)。 二、细胞摄取葡萄糖需要转运体二、细胞摄取葡萄糖需要转运体 小肠肠腔小肠肠腔肠粘膜上皮细胞肠粘膜上皮细胞 门静脉门静脉 肝脏肝脏体循环体循环 SGLT 各种组织细胞各种组织细胞 GLUT 目录 第二节第二节 糖的无氧分解糖的无氧分解 Glycolysis 目录 一分子葡萄糖在胞液中可裂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一分子葡萄糖在胞液中可裂解为两
7、分子丙酮酸, 是葡萄糖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途径,是葡萄糖无氧氧化和有氧氧化的共同起始途径, 称为称为糖酵解(糖酵解(glycolysis)。 在不能利用氧或氧供应不足时,人体将丙酮酸在在不能利用氧或氧供应不足时,人体将丙酮酸在 胞液中还原生成乳酸,称为胞液中还原生成乳酸,称为乳酸发酵(乳酸发酵(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在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中,丙酮酸可转变为乙醇和在某些植物和微生物中,丙酮酸可转变为乙醇和 二 氧 化 碳 , 称 为二 氧 化 碳 , 称 为 乙 醇 发 酵 (乙 醇 发 酵 ( e t h a n o l fermentation)。 目录
8、一、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糖酵一、糖无氧氧化反应过程分为糖酵 解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解和乳酸生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糖酵解糖酵解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乳酸生成乳酸生成 糖无氧氧化的反应部位:糖无氧氧化的反应部位:胞液。胞液。 n葡萄糖不利用氧的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葡萄糖不利用氧的分解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目录 1. 葡萄糖磷酸化为葡糖葡萄糖磷酸化为葡糖-6-磷酸磷酸 ATP ADP Mg2+ 己糖激酶 (hexokinase)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
9、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葡萄糖葡萄糖 O CH2HO H HO OH H OH H OH H H 葡糖葡糖-6-磷酸磷酸 (glucose-6-phosphate, G-6-P) P P O CH2O H HO OH H OH H OH H H 目录 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哺乳类动物体内已发现有4种己糖激酶同工种己糖激酶同工 酶,分别称为酶,分别称为至至型。肝细胞中存在的型。肝细胞中存在的 是是型,称为型,称为葡萄糖激酶葡萄糖激酶(glucokina
10、se)。 它的特点是:它的特点是: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对葡萄糖的亲和力很低; 受激素调控,受激素调控,对葡糖对葡糖-6-磷酸的反馈抑制磷酸的反馈抑制 并不敏感。并不敏感。 它这些特性使葡萄糖激酶对于肝维持血糖它这些特性使葡萄糖激酶对于肝维持血糖 稳定至关重要,只有当血糖显著升高时,稳定至关重要,只有当血糖显著升高时, 肝才会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起到缓冲血肝才会加快对葡萄糖的利用,起到缓冲血 糖水平的调节作用。糖水平的调节作用。 目录 2. 葡糖葡糖-6-磷酸转变为磷酸转变为 果糖果糖-6-磷酸磷酸 己糖异构酶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1、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葡糖葡糖-6-磷酸磷酸 P P O CH2O H HO OH H OH H OH H H 果糖果糖-6-磷酸磷酸 (fructose-6-phosphate, F-6-P) 目录 3. 果糖果糖-6-磷酸转变为果糖磷酸转变为果糖-1,6-二磷酸二磷酸 ATP ADP Mg2+ 磷酸果糖激酶-1 Glu G-6-P F-6-P F-1,6-2P ATP
12、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l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phosphfructokinase-1) 果糖果糖-6-磷酸磷酸 果糖果糖-1,6-二磷酸二磷酸(1, 6- fructose-biphosphate, F-1,6-2P) 目录 CH2O HO C C C C CH2O O H OH OH H H P P P P 果糖果糖-1,6-二磷酸二
13、磷酸 4. 果糖果糖-1,6-二磷酸裂解成二磷酸裂解成2分子磷酸丙分子磷酸丙 糖糖 醛缩酶醛缩酶 (aldolase)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 CHO CHOHCHOHOH CH2POCH2P PO CH2OH CO CH2POCH2P
14、PO 目录 5. 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磷酸二羟丙酮转变为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丙糖异构酶磷酸丙糖异构酶 (phosphotriose isomerase)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CHO CHOHCHOHOH CH2POCH2P PO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15、CH2OH CO CH2POCH2P PO 目录 6. 3-磷酸甘油醛氧化为磷酸甘油醛氧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Pi、NAD+ NADH+H+ 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glyceraldehyde-3- 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3
16、-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CHO CHOHCHOHOH CH2POCH2P PO 1,3-二磷酸二磷酸 甘油酸甘油酸 O=C COH CH2POP PO P PO 目录 ADP ATP 磷酸甘油酸激酶 (phosphoglycerate kinase)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这种这种ADP或其
17、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或其他核苷二磷酸的磷酸化作用与 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底物的脱氢作用直接相偶联的反应过程,称 为为 底 物 水 平 磷 酸 化底 物 水 平 磷 酸 化 ( s u b s t r a t e l e v e l phosphorylation) 。 1,3-二磷酸二磷酸 甘油酸甘油酸 O=C COH CH2POP PO P PO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COOH COH CH2POP PO 目录 8. 3-磷酸甘油酸转变为磷酸甘油酸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
18、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phosphoglycerate mutase)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COOH COH CH2POP PO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COOH C CH2 POP PO OHOH 目录 9. 2-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磷酸甘油酸脱水生成磷酸烯醇式 丙酮酸丙酮酸 烯醇化酶 (enolase) Glu G-6-P F-6-P
19、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2-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COOH C CH2 POP PO OHOH + H2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phosphoenolpyruvate, PEP) COOH C CH2 P PO 目录 ADP ATP K+ Mg2+ 丙酮酸激酶 (pyruvate kinase) Glu
20、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磷酸二 羟丙酮羟丙酮 3-磷酸磷酸 甘油醛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10.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将高能磷酸基转 移给移给ADP生成生成ATP和和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COOH C CH2 P PO 丙酮酸丙酮酸 COOH C=O CH 3 目录 在糖酵解产能阶段的在糖酵解产能阶段的5 5步反应
21、中,步反应中,2 2分分 子磷酸丙糖经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转变成子磷酸丙糖经两次底物水平磷酸化转变成2 2 分子丙酮酸,总共生成分子丙酮酸,总共生成4 4分子分子ATPATP。 目录 (二)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二)丙酮酸被还原为乳酸 反应中的反应中的NADH+H+ 来自于上述第来自于上述第6步反步反 应中的应中的 3-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磷酸甘油醛脱氢反应。 丙酮酸丙酮酸 乳酸乳酸 乳酸脱氢酶乳酸脱氢酶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NADH + H+ NAD+ COOH CHOH CH3 COOH C=O CH3 目录 E1: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E2:磷酸果糖激酶磷酸
22、果糖激酶-1 E3: 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NAD+ 乳乳 酸酸 糖的无氧氧化糖的无氧氧化 GluG-6-PF-6-PF-1, 6-2P ATP ADP ATPADP 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 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2-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 丙酮酸丙酮酸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NAD+ NADH+H+ ADP ATP ADP ATP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E2 E1 E3 NADH+H+ 图图6-1 6-1 糖的无氧氧化糖的无氧氧化 目录 n糖酵解小结糖酵解小结 反应部位:胞浆;反应部位:胞浆; 糖酵解是一个不需氧的产能过程;糖酵解是一个不
23、需氧的产能过程; 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反应全过程中有三步不可逆的反应: G G-6-P ATP ADP 己糖激酶 ATP ADP F-6-P F-1,6-2P 磷酸果糖激酶-1 ADP ATP PEP 丙酮酸 丙酮酸激酶 目录 产能的方式和数量产能的方式和数量 方式:方式:底物水平磷酸化底物水平磷酸化 净生成净生成ATP数量:数量:从从G开始开始 22-2= 2ATP 从从Gn开始开始 22-1= 3ATP 终产物乳酸的去路终产物乳酸的去路 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释放入血,进入肝脏再进一步代谢: 分解利用分解利用 乳酸循环(糖异生)乳酸循环(糖异生) 目录 二、糖酵解的调
24、控是对二、糖酵解的调控是对3个关键酶个关键酶 活性的调节活性的调节 关键酶关键酶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果糖果糖-6-磷酸激酶磷酸激酶-1 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调节方式调节方式 别构调节别构调节 共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调节 目录 (一)(一)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对调节糖酵解对调节糖酵解速率最速率最 重要重要 n别构调节别构调节 别构激活剂别构激活剂:AMP; ADP; F-1,6-2P; F-2,6-2P 别构抑制剂别构抑制剂:柠檬酸柠檬酸; ATP(高浓度)(高浓度) 目录 ATP对磷酸果糖激酶对磷酸果糖激酶-1的调节:的调节: ATP结合位点结合位点调节效应调节效应 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
25、位(低浓度时)活性中心底物结合部位(低浓度时)激活激活 活性中心外别构调节部位(高浓度时)活性中心外别构调节部位(高浓度时)抑制抑制 目录 l果糖果糖-2,6-二磷酸是磷酸果糖激酶二磷酸是磷酸果糖激酶-1最强的别最强的别 构激活剂;构激活剂; l其作用是与其作用是与AMP一起取消一起取消ATP、柠檬酸对磷、柠檬酸对磷 酸果糖激酶酸果糖激酶-1的变构抑制作用。的变构抑制作用。 果糖果糖-2,6-二磷酸对磷酸果糖激酶二磷酸对磷酸果糖激酶-1的调节的调节: 目录 F-6-P F-1,6-2P ATP ADP PFK-1 磷蛋白磷酸酶磷蛋白磷酸酶 Pi PKA ATP ADP Pi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
26、素 ATP cAMP 活化活化 F-2,6-2P + + + /+ AMP + 柠檬酸柠檬酸 AMP + 柠檬酸柠檬酸 PFK-2 (有活性)(有活性) FBP-2 (无活性)(无活性) 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2 PFK-2 (无活性)(无活性) FBP-2 (有活性)(有活性) PP 果糖双磷酸酶果糖双磷酸酶-2 目录 (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的(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的第二个重要的 调节点调节点 n别构调节别构调节 别构抑制剂:别构抑制剂:ATP, 丙氨酸丙氨酸 别构激活剂:别构激活剂:1,6-双磷酸果糖双磷酸果糖 目录 n共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调节 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丙酮
27、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ATP ADP Pi 磷蛋白磷酸酶磷蛋白磷酸酶 (无活性无活性) (有活性有活性) 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 PKA, CaM激酶激酶 P PKA: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 (protein kinase A) CaM:钙调蛋白钙调蛋白 目录 (三)己糖激酶受到反馈抑制调节(三)己糖激酶受到反馈抑制调节 葡糖葡糖-6-磷酸磷酸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但肝葡萄可反馈抑制己糖激酶,但肝葡萄 糖激酶不受其抑制。糖激酶不受其抑制。 长链脂肪酰长链脂肪酰CoA可别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可别构抑制肝葡萄糖激酶。 胰岛素可诱导葡萄糖激酶基因的转录,促进胰岛素可诱导葡萄糖激酶基因的转录,促进 酶的合成。酶的
28、合成。 目录 三、糖无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机三、糖无氧氧化的主要生理意义是机 体不利用氧快速供能体不利用氧快速供能 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糖无氧氧化最主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 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这对肌收缩更为重要。 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 无线粒体的细胞,如:红细胞 代谢活跃的细胞,如:白细胞、骨髓细胞 目录 乳酸酵解时,乳酸酵解时,1mol葡萄糖可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葡萄糖可经底物水平磷酸化生 成成4molATP,在葡萄糖和果糖,在葡萄糖和果糖-6-磷酸磷酸化时消磷酸磷酸化时消 耗耗2molAT
29、P,故净生成,故净生成2molATP。 目录 四、其他单糖可转变成糖酵解的中间产物四、其他单糖可转变成糖酵解的中间产物 除葡萄糖外,其他己糖如果糖、半乳糖和甘除葡萄糖外,其他己糖如果糖、半乳糖和甘 露糖也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它们可转变成糖酵露糖也都是重要的能源物质,它们可转变成糖酵 解的中间产物磷酸己糖而进入糖酵解提供能量解的中间产物磷酸己糖而进入糖酵解提供能量 目录 果糖果糖 ( (肌肉肌肉) )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Glu G-6-P F-6-P F-1,6-2P ATP ADP ATP ADP 丙酮酸丙酮酸 半乳糖半乳糖* * 1- 1-磷酸半乳糖磷酸半乳糖 葡糖葡糖-1-1-磷酸磷酸 半
30、乳糖激酶半乳糖激酶 变位酶变位酶 甘露糖甘露糖 甘露糖甘露糖-6-6-磷酸磷酸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变位酶变位酶 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也可除葡萄糖外,其它己糖也可 转变成转变成磷酸己糖磷酸己糖而进入酵解途径。而进入酵解途径。 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 果糖果糖 ( (肝肝) ) * 果糖激酶果糖激酶 目录 (一)果糖被磷酸化后进入糖酵解(一)果糖被磷酸化后进入糖酵解 果糖是膳食中一个重要的燃料来源。果糖是膳食中一个重要的燃料来源。 果糖的代谢一部分在肝,一部分被周围组织果糖的代谢一部分在肝,一部分被周围组织 主要为肌和脂肪组织摄取。但这两部分代谢主要为肌和脂肪组织摄取。但这两部分代谢 的途径不同。的
31、途径不同。 目录 n果糖在肌和脂肪组织中的代谢果糖在肌和脂肪组织中的代谢 果糖果糖果糖果糖-6-磷酸磷酸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循糖酵解循糖酵解 途径分解途径分解 合成糖原合成糖原 (肌)(肌) n果糖在肝中的代谢果糖在肝中的代谢 果糖果糖1-磷酸果糖磷酸果糖 果糖果糖 激酶激酶 1-磷酸果糖醛缩酶磷酸果糖醛缩酶 磷酸二羟丙酮磷酸二羟丙酮 甘油醛甘油醛 丙糖激酶丙糖激酶 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 循糖酵解途径分循糖酵解途径分 解或合成糖原解或合成糖原 目录 果糖不耐症(果糖不耐症(fructose intolerance)是一种遗传病。)是一种遗传病。 其病因为缺乏其病因为缺乏B型醛缩酶,进食果糖
32、会引起型醛缩酶,进食果糖会引起1-磷酸磷酸 果糖堆积,大量消耗肝中磷酸的储备,进而使果糖堆积,大量消耗肝中磷酸的储备,进而使 ATP浓度下降,从而加速糖无氧氧化,导致乳酸浓度下降,从而加速糖无氧氧化,导致乳酸 酸中毒和餐后低血糖。这种病症常表现为自我限酸中毒和餐后低血糖。这种病症常表现为自我限 制,强烈地厌恶甜食制,强烈地厌恶甜食。 目录 (二)半乳糖转变为(二)半乳糖转变为葡萄葡萄-1-磷酸磷酸进入糖酵解进入糖酵解 图图6-3 6-3 半乳糖的代谢半乳糖的代谢 目录 半乳糖血症(半乳糖血症(galactosemia)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表现为半乳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其原因
33、是缺乏表现为半乳糖不能转变成葡萄糖。其原因是缺乏 半乳糖半乳糖-1-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使磷酸尿苷酰转移酶,使1-磷酸半乳糖生磷酸半乳糖生 成成UDP-半乳糖的过程受阻,导致有毒副产物的积半乳糖的过程受阻,导致有毒副产物的积 累。例如,血液中高浓度的半乳糖使眼睛晶状体累。例如,血液中高浓度的半乳糖使眼睛晶状体 中半乳糖含量增加,并还原为半乳糖醇,晶状体中半乳糖含量增加,并还原为半乳糖醇,晶状体 中这种糖醇的存在最终导致白内障的形成(晶状中这种糖醇的存在最终导致白内障的形成(晶状 体混浊)。体混浊)。 目录 (三)甘露糖转变为(三)甘露糖转变为果糖果糖-6-磷酸磷酸进入糖酵解进入糖酵解 图图6-4
34、 6-4 甘露糖的代谢甘露糖的代谢 目录 第三节第三节 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of Carbohydrate 目录 机体利用氧将葡萄糖彻底氧化成机体利用氧将葡萄糖彻底氧化成H2O 和和CO2的反应过程,称为的反应过程,称为糖的有氧氧化糖的有氧氧化 (aerobic oxidation) 。是体内糖分解供能。是体内糖分解供能 的主要方式。的主要方式。 目录 葡萄糖有氧氧化概况葡萄糖有氧氧化概况 目录 一、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一、糖的有氧氧化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糖酵解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第二阶段:丙酮酸的氧化脱羧 第三阶段:柠
35、檬酸循环第三阶段:柠檬酸循环 G(Gn) 氧化磷酸化氧化磷酸化 丙酮酸丙酮酸 乙酰乙酰CoA CO2 NADH+H+ FADH2 H2O O ATP ADP TAC循环循环 胞液胞液 线粒体线粒体 目录 (一)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一)葡萄糖经糖酵解生成丙酮酸 丙酮酸 乙酰CoA NAD+ , HSCoA CO2 , NADH + H+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n 总反应式: (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二)丙酮酸进入线粒体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 目录 n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的组成的组成 E1: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 E2: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
36、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 E3: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HSCoA NAD+ TPP 硫辛酸(硫辛酸( ) HSCoA FAD, NAD+ S S L 酶酶辅酶辅酶 目录 在哺乳类动物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在哺乳类动物细胞中,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由60 个转乙酰酶组成核心,周围排列着个转乙酰酶组成核心,周围排列着12个丙酮酸脱个丙酮酸脱 氢酶和氢酶和6个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个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 参与反应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酯(参与反应的辅酶有硫胺素焦磷酸酯(TPP)、硫)、硫 辛酸、辛酸、FAD、NAD+ 和和CoA。 其中硫辛酸是带有二硫键的八碳羧酸,通过与转其中硫辛酸
37、是带有二硫键的八碳羧酸,通过与转 乙酰酶的赖氨酸残基的乙酰酶的赖氨酸残基的-氨基相连,形成与酶结氨基相连,形成与酶结 合的硫辛酰胺而成为酶的柔性长臂,可将乙酰基合的硫辛酰胺而成为酶的柔性长臂,可将乙酰基 从酶复合体的一个活性部位转到另一个活性部位。从酶复合体的一个活性部位转到另一个活性部位。 目录 n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的反应过程: 1. 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丙酮酸脱羧形成羟乙基-TPP,由,由丙酮酸脱氢酶丙酮酸脱氢酶 催化催化(E1)。 2. 由由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形成乙酰硫辛催化形成乙酰硫辛 酰胺酰胺-E2。 3. 二
38、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二氢硫辛酰胺转乙酰酶(E2)催化生成乙酰催化生成乙酰CoA, 同同 时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时使硫辛酰胺上的二硫键还原为2个巯基。个巯基。 4. 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使还原的二氢硫辛酰胺使还原的二氢硫辛酰胺 脱氢,同时将氢传递给脱氢,同时将氢传递给FAD。 5. 在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在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E3)催化下,将催化下,将FADH2上上 的的H转移给转移给NAD+,形成,形成NADH+H+。 CO2 CoASH NAD+ NADH+H+ 5. NADH+H+ 的生成的生成 1. -羟乙基羟乙基-TPP的生成的生成 2.乙酰硫辛酰乙酰硫辛酰
39、胺的生成胺的生成 3.乙酰乙酰CoA 的生成的生成 4. 硫辛酰胺的生成硫辛酰胺的生成 目录 (三)乙酰(三)乙酰CoA进入柠檬酸循环以及氧化磷酸进入柠檬酸循环以及氧化磷酸 化生成化生成ATP 柠檬酸循环的第一步是乙酰柠檬酸循环的第一步是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与草酰乙酸缩合 成成6个碳原子的柠檬酸,然后柠檬酸经过一系列反个碳原子的柠檬酸,然后柠檬酸经过一系列反 应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完成一轮循环。应重新生成草酰乙酸,完成一轮循环。 经过一轮循环,乙酰经过一轮循环,乙酰CoA的的2个碳原子被氧化成个碳原子被氧化成 CO2;在循环中有;在循环中有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可生成1
40、 分子分子ATP;有;有4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次脱氢反应,氢的接受体分别为 NAD +或 或FAD,生成,生成3分子分子NADH+H +和 和1分子分子 FADH2。 目录 它们既是柠檬酸循环中的脱氢酶的辅酶,又是电它们既是柠檬酸循环中的脱氢酶的辅酶,又是电 子传递链的第一个环节。子传递链的第一个环节。 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氧化还原体系组成,它们电子传递链是由一系列氧化还原体系组成,它们 的功能是将的功能是将H+或电子依次传递至氧,生成水。或电子依次传递至氧,生成水。 在在H+/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电子沿电子传递链传递过程中能量逐步释放, 同时伴有同时伴有ADP磷酸
41、化成磷酸化成ATP,即氧化与磷酸化反,即氧化与磷酸化反 应是偶联在一起的,称为氧化磷酸化。应是偶联在一起的,称为氧化磷酸化。 目录 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也称为也称为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 TCA cycle) ,是由线粒体内一系列酶,是由线粒体内一系列酶 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因为该学说由促反应构成的循环反应系统。因为该学说由Krebs 正式提出,亦称为正式提出,亦称为Krebs循环循环。 二、柠檬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二、柠檬酸循环是以形成柠檬酸为 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起始物的循环反应系统 n概述概述 n反应部位:反应部位:线粒体线粒体
42、目录 (一)柠檬酸循环由八步反应组成(一)柠檬酸循环由八步反应组成 1.乙酰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4.-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5.琥珀酰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1. 乙酰乙酰CoA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
43、檬酸与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 乙酰辅酶乙酰辅酶A(acetyl CoA)与草酰乙酸)与草酰乙酸 (oxaloacetate)缩合成柠檬酸()缩合成柠檬酸(citrate) 反应由反应由催化催化 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柠檬酸经顺乌头酸转变为异柠檬酸 此反应是由催化的异构化反应 由两步反应构成,(1):脱水反应 (2):水合反应 3.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异柠檬酸氧化脱羧转变为-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异柠檬酸异柠檬酸在 作用下,氧化脱羧而转变 成 -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 Ketoglutarate) 4. -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 在催化下-酮戊二
44、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CoA(succinyl-CoA); 该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及催化过程与丙酮酸脱 氢酶复合体类似。 5.琥珀酰琥珀酰CoA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合成酶催化底物水平磷酸化反应 在催化下,琥珀酰CoA的高 能硫酯键水解与GDP磷酸化偶联,生成琥珀酸、 GTP和辅酶A。 这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直接生成高能磷酸键的 反应。 6.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琥珀酸脱氢生成延胡索酸 此步反应由催化,其辅酶是 FAD,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与内膜结合的酶。 7.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延胡索酸加水生成苹果酸 8. 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催化此步反应,辅酶是NAD+。 CoA
45、SH NADH+H+ NAD+ NAD+ NADH+H+ FAD FADH2 NADH+H+ NAD+ H2O H2O H2O CoASHCoASH H2O 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 顺乌头酸梅顺乌头酸梅 异柠檬酸脱氢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琥珀酰琥珀酰CoA合成酶合成酶 琥珀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 延胡索酸酶延胡索酸酶 苹果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 GTPGDP ATPADP 核苷二磷酸激酶 目录 经过一次柠檬酸循环,经过一次柠檬酸循环, l消耗一分子乙酰消耗一分子乙酰CoA; l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经四次脱氢,二次脱羧,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 l生成生成1
46、分子分子FADH2,3分子分子NADH+H+,2分子分子CO2, 1分子分子GTP; l关键酶有:关键酶有: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 体,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整个循环反应为不可逆反应。 柠檬酸循环的要点:柠檬酸循环的要点: 目录 柠檬酸循环中间产物起催化剂的作用,柠檬酸循环中间产物起催化剂的作用, 本身无量的变化,不可能通过柠檬酸循环本身无量的变化,不可能通过柠檬酸循环 直接从乙酰直接从乙酰CoA合成草酰乙酸或柠檬酸循环合成草酰乙酸或柠檬酸循环 中其他产物,同样中间产物也不能直接在中其他产物,同样中间产物也不能
47、直接在 柠檬酸循环中被氧化为柠檬酸循环中被氧化为CO2及及H2O。 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柠檬酸循环的中间产物: 目录 表面上看来,柠檬酸循环运转必不可少的草酰表面上看来,柠檬酸循环运转必不可少的草酰 乙酸在柠檬酸循环中是不会消耗的,它可被反复利乙酸在柠檬酸循环中是不会消耗的,它可被反复利 用。实际上:用。实际上: 例如:例如: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天冬氨酸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谷氨酸谷氨酸 柠檬酸柠檬酸 脂肪酸脂肪酸 琥珀酰琥珀酰CoA 卟啉卟啉 .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配合机体内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是彼此联系、相互配合 的,的,TCA循环中的某些中间代谢物能够转变合成循环中
48、的某些中间代谢物能够转变合成 其他物质,借以沟通糖和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其他物质,借以沟通糖和其他物质代谢之间的联 系。系。 目录 .机体糖供不足时,可能引起机体糖供不足时,可能引起TCA循环运转障碍,循环运转障碍, 这时苹果酸、草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酸,再这时苹果酸、草酰乙酸可脱羧生成丙酮酸,再 进一步生成乙酰进一步生成乙酰CoA进入进入TAC氧化分解。氧化分解。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脱羧酶草酰乙酸脱羧酶 丙酮酸丙酮酸 CO2 苹果酸苹果酸 苹果酸酶苹果酸酶 丙酮酸丙酮酸 CO2 NAD+ NADH + H+ 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被更新补充。所以,草酰乙酸必须不断被更新补充。 目录
49、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乙酰乙酰CoA CO2 NADH+H+ NAD+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谷氨酸谷氨酸 草酰乙酸的来源如下:草酰乙酸的来源如下: 目录 (三)柠檬酸循环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三)柠檬酸循环在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中 具有重要生理意义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1.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柠檬酸循环是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产能的共 同通路同通路 。 2.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柠檬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代谢联系 的枢纽的枢纽。 目录 H+ + e 进入进入呼吸链呼吸链彻底氧化生成彻底氧化生成H2O 的同的同 时时ADP偶联磷酸化生成偶联磷酸化生成ATP。 NADH+H+ H2O
50、、2.5ATP O H2O、1.5ATP FADH2 O 目录 反反 应应辅辅 酶酶最终获得最终获得ATPATP 第一阶段(胞浆)第一阶段(胞浆) 葡萄糖葡萄糖葡糖葡糖-6-磷酸磷酸-1 果糖果糖-6-磷酸磷酸果糖果糖-1,6-二磷酸二磷酸-1 2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2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2NADH3或或5* 21,3-二磷酸甘油酸二磷酸甘油酸23-磷酸甘油酸磷酸甘油酸2 2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丙酮酸丙酮酸2 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第二阶段(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丙酮酸2乙酰乙酰CoA2NADH5 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第三阶段(线粒体基质) 2异柠檬酸异柠檬酸2
51、-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2-酮戊二酸酮戊二酸2琥珀酰琥珀酰CoA 2琥珀酰琥珀酰CoA2琥珀酸琥珀酸 2琥珀酸琥珀酸2延胡索酸延胡索酸 2苹果酸苹果酸2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2NADH 2NADH 2FADH2 2NADH 5 5 2 3 5 由一个葡糖糖总共获得由一个葡糖糖总共获得30或或32* 获得获得ATP的数量取决于还原当量进入线粒体的穿梭机制的数量取决于还原当量进入线粒体的穿梭机制 目录 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糖的有氧氧化是机体产能最主要的途径产能最主要的途径。它不。它不 仅仅产能效率高产能效率高,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而且由于产生的能量逐步分次 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释放,相当一部分形成A
52、TP,所以,所以能量的利用能量的利用 率也高率也高。 目录 四、糖有氧氧化的调节四、糖有氧氧化的调节 关关 键键 酶酶 酵解途径:酵解途径: 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的氧化脱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 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 己糖激酶己糖激酶 丙酮酸激酶丙酮酸激酶 磷酸果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1 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 -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 异柠檬酸脱氢酶异柠檬酸脱氢酶 目录 (一)(一)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调节 别构调节别构调节 别构抑制剂:乙酰别构抑制剂:乙酰CoA;NADH;ATP 别构激活剂:别构激活剂:AMP;ADP;NAD+
53、 乙酰乙酰CoA / HSCoA 或或 NADH / NAD+ 时,时, 其活性也受到抑制。这两种情况见于饥饿、大量其活性也受到抑制。这两种情况见于饥饿、大量 脂酸被动员利用时,这时糖的有氧氧化被抑制,脂酸被动员利用时,这时糖的有氧氧化被抑制, 大多数组织器官利用脂酸作为能量来源以确保脑大多数组织器官利用脂酸作为能量来源以确保脑 等重要组织对葡萄糖的需要。等重要组织对葡萄糖的需要。 目录 共价修饰调节共价修饰调节 目录 乙酰乙酰CoA 柠檬酸柠檬酸 草酰乙酸草酰乙酸 琥珀酰琥珀酰CoA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异柠檬酸异柠檬酸 苹果酸苹果酸 NADH FADH2 GTP ATP 异柠檬酸异柠檬酸
54、脱氢酶脱氢酶 柠檬酸合酶柠檬酸合酶 -酮戊二酸酮戊二酸 脱氢酶复合体脱氢酶复合体 ATP + ADP ADP + ATP 柠檬酸柠檬酸 琥珀酰琥珀酰CoA NADH 琥珀酰琥珀酰CoA NADH + Ca2+ Ca2+ ATP、ADP的影响的影响 产物堆积引起抑制产物堆积引起抑制 循环中后续反应循环中后续反应 中间产物别位反馈抑中间产物别位反馈抑 制前面反应中的酶制前面反应中的酶 其他,如其他,如Ca2+可可 激活许多酶激活许多酶 (二)柠檬酸循环的调节(二)柠檬酸循环的调节 目录 2柠檬酸循环与上游和下游反应协调柠檬酸循环与上游和下游反应协调 在正常情况下,(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在正常情况
55、下,(糖)酵解途径和柠檬酸循 环的速度是相协调的。这种协调不仅通过高环的速度是相协调的。这种协调不仅通过高 浓度的浓度的ATP、NADH的抑制作用,亦通过柠檬的抑制作用,亦通过柠檬 酸对磷酸果糖激酶酸对磷酸果糖激酶-1的别构抑制作用而实现。的别构抑制作用而实现。 氧化磷酸化的速率对柠檬酸循环的运转也起氧化磷酸化的速率对柠檬酸循环的运转也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录 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有氧氧化的调节特点 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有氧氧化的调节通过对其关键酶关键酶的调节实现。的调节实现。 ATP/ADP或或ATP/AMP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比值全程调节。该比值 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
56、抑制。升高,所有关键酶均被抑制。 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柠檬酸循环。前者速率降氧化磷酸化速率影响柠檬酸循环。前者速率降 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低,则后者速率也减慢。 柠檬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与酵解途径互相协调。柠檬酸循环 需要多少乙酰需要多少乙酰CoA,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则酵解途径相应产生多少 丙酮酸以生成乙酰丙酮酸以生成乙酰CoA。 目录 2ADPATP+AMP 腺苷酸激酶腺苷酸激酶 体内体内ATP浓度是浓度是AMP的的50倍,经上述反应倍,经上述反应 后,后,ATP/AMP变动比变动比ATP变动大,有信号放大变动大,有信号放大 作用,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作用
57、,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有氧氧化全过程中许多酶的活性都受细胞内有氧氧化全过程中许多酶的活性都受细胞内 ATP/ADP或或ATP/AMP比率的影响,因而能得以比率的影响,因而能得以 协调。协调。 目录 五、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无氧氧化五、糖有氧氧化可抑制糖无氧氧化 * 概念概念 * 机制机制 有氧时,有氧时,NADH+H+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进入线粒体内氧化,丙 酮酸进入线立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酮酸进入线立体进一步氧化而不生成乳酸; 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缺氧时,酵解途径加强,NADH+H+在胞浆在胞浆 浓度升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浓度升高,丙酮酸作为氢接受体生成乳酸。 巴斯德效
58、应巴斯德效应(Pastuer effect)指有氧氧化抑指有氧氧化抑 制生醇发酵(或无氧氧化)的现象。制生醇发酵(或无氧氧化)的现象。 目录 第第 四四 节节 磷酸戊糖途径 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目录 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 是指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是指从糖酵解的中间产物6-磷酸磷酸-葡萄糖葡萄糖开始形开始形 成旁路,通过氧化、基团转移两个阶段生成成旁路,通过氧化、基团转移两个阶段生成果果 糖糖-6-磷酸和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磷酸甘油醛,从而返回糖酵解的,从而返回糖酵解的 代谢途径,亦称为代谢途径,亦称为磷酸
59、戊糖旁路(磷酸戊糖旁路(pentose phosphate shunt)。 磷酸戊糖途径不能产生磷酸戊糖途径不能产生ATP,其主要意义,其主要意义 是生成是生成NADPH和磷酸核糖,和磷酸核糖, 目录 n细胞定位:细胞定位:胞液胞液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第一阶段:氧化反应 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分为两个反阶段一、磷酸戊糖途径的分为两个反阶段 n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反应过程可分为二个阶段: : 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 生成生成磷酸戊糖,磷酸戊糖,NADPH+H+及及CO2。 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包括一系列基团转移。 目录 C C C C COO CH2O H OH OH OHH H
60、 HO H P P 葡糖葡糖-6-磷酸磷酸 CH2OH C=O C C CH2O OH OHH H P P 核酮糖核酮糖 -5-磷酸磷酸 NADPH+H+ NADP+ H2O NADP+ CO2 NADPH+H+ 葡糖-6-磷酸脱氢酶脱氢酶 葡糖葡糖-6-磷酸脱氢酶磷酸脱氢酶 CH2OH C O 葡糖葡糖-6-磷酸磷酸 C C C C C CH2O H OH OH OH H H HO H H O P P 葡糖葡糖-6-磷酸内酯磷酸内酯 C C C C C=O CH2O H OH OH H H HO H O P P (一)第一阶段是氧化反应(一)第一阶段是氧化反应 5-磷酸核糖磷酸核糖 目录 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至2030年中国不锈钢耐腐高压泵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进场交易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合同书
- 2025钢管扣件租赁合同模板
- 2025财产信托基本合同
- 2025产品售后服务合同正规模板
- 2024年度祁菊与李明离婚财产分割协议书3篇
- 促进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效衔接策略
- 2025设备买卖合同书参考式样
- 商丘学院《建筑企业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商丘工学院《酒店产品策划与销售实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员工绩效考核合同3篇
- 地推活动合同范例
- 昆明理工大学《自然语言处理》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陈义小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工作制度和措施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六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卷
- 小儿急腹症观察和护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 光伏发电工程施工技术方案
- 药品经营使用和质量监督管理办法2024年宣贯培训课件
- 化疗后胃肠道反应护理
- 煤矿冲击危险区域进入人员准入、限员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