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年度公共共建设相关专业人员生态工程讲习 水域生态及水利工程规划 ... [课件]_第1页
97年度公共共建设相关专业人员生态工程讲习 水域生态及水利工程规划 ... [课件]_第2页
97年度公共共建设相关专业人员生态工程讲习 水域生态及水利工程规划 ... [课件]_第3页
97年度公共共建设相关专业人员生态工程讲习 水域生态及水利工程规划 ... [课件]_第4页
97年度公共共建设相关专业人员生态工程讲习 水域生态及水利工程规划 ...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08/041 97年度公共共建年度公共共建設設相相關關 專業專業人人員員生生態態工程工程講習講習 水域生態及水利工程 規劃設計原則與個案探討 梁文盛博士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四月 2008/04 2 內容綱要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三、河溪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應用 四、河溪規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2008/04 3 (一)自然河溪特性 河溪因氣候、地形、土壤、植生及水文等因素的 相互影響,而有不同的自然河溪型態 河溪對各種人為的干擾會產生自然應變 水利工程設施對河溪屬人為的干擾 n在河溪尋求恢復其自然型態過程中,常會常造工程設 施的破壞 n若工程設施未受破壞,則河溪會處於

2、不穩定狀態 n河溪自然平衡狀態遭破壞後,會自然尋求另一個長期 動態平衡狀態 水利工程設施之規劃設計,需先了解自然河溪特 性及受人為干擾時河溪之應變,始能設計相對穩 定的河道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2008/04 4 (一)自然河溪特性 河源段 山區河溪源頭 坡陡流急 V形河槽 砂石供給段 搬運段 中低海拔河溪 坡度較緩 出現洪水平原 河溪呈現蜿蜒 砂石輸送段 沉積段 低海拔河溪 坡度平緩 洪水平原平坦寬廣 常呈蜿蜒型態 河口段呈分歧狀 泥砂沉積段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2008/04 5 (一)自然河溪特性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河溪流路型態 n辮狀河段 u一般位於谷口

3、坡度較陡且輸 砂量大之河段,屬寬淺河道 u當洪水來襲時,常造成橫向 沖刷,致河道漸寬 u當流量減小時,大顆粒砂石 沉積於河床,而低流水量無 法均勻分布於整個斷面而流 路分歧形成河中島 河中島河中島 2008/04 6 (一)自然河溪特性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河溪流路型態 n順直河段 u一般位於坡度較平緩之丘陵 河段,流速較緩、橫向沖刷 力較小,水流僅能在河岸範 圍內蜿蜒 u蜿蜒流路之凹岸形成深潭, 凸岸形成砂洲,而直線段坡 度較陡易形成淺灘 砂洲砂洲 淺灘淺灘 深潭深潭 2008/04 7 (一)自然河溪特性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河溪流路型態 n蜿蜒河段 u一般位於坡度平緩

4、、流速緩慢河段 u河道輸砂量中大部分為細顆粒之泥 砂 u河岸植生茂密而易造成河床下切 u蜿蜒河段之特性係一系列之凹岸深 潭以較短之直線段連接,凸岸則淤 積成砂洲 砂洲 直線段 深潭 2008/04 8 (一)自然河溪特性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河溪斷面型態 n自然河溪依其常流量及河床質粒徑組成,形成不同 的穩定斷面型態 n控制河槽斷面型態的流量稱為建槽流量,一般約為 1.5年重現期的洪峰流量 n任何對穩定河槽斷面之改變,河溪常流量均會使其 恢復原有的穩定斷面 n人為的工程設施會限制河槽的復原,河溪將形成另 一類穩定河槽型態 2008/04 9 (一)自然河溪特性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

5、之影響 河溪斷面型態 n河道寬深比 u寬深比為滿槽寬度與相應水深之比值,代表河岸穩 定度,寬深比愈小,河岸愈穩定 u寬深比小於12表示河床質粒徑較小,河溪水流剪 力與輸砂能力均小,河岸穩定,常形成蜿蜒河道 u寬深比大於40表示河床質粒徑較大,河溪水流剪 力與輸砂能力亦大,河岸不穩定,常形成辮狀河道 u寬深比介於12至40之河道,其特性則介於蜿蜒與 辮狀之間,斷面型態視其流量與河床質粒徑而異 2008/04 10 (一)自然河溪特性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河溪斷面型態 n河道深槽比 u深槽比為洪水位寬度與滿槽寬度之比值 u洪水位寬度為滿槽水深2倍時之河面寬 u深槽比視為河谷向下切割之程度

6、 u深槽比愈小表示河槽下切愈嚴重,深槽比愈大表示 洪水平原愈發達 u深槽比在1.01.4之間表示深切型,在1.412.2之 間表示中度深切型,大於2.2表示輕微深切型 2008/04 11 (二)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沖積型河溪穩定概念 n河溪隨流路與源頭之距離而產生流量、坡度、流速與 地質條件之變化,並隨季節而有流量豐枯之現象,形 成多樣性的河溪型態 n可用河溪定性之物理概念模型,預測河溪地貌因外在 因素影響自行調整的定性趨勢 nQs為河溪輸砂量、d50為河床質中值粒徑、Q為流量、 S為河床坡降 2008/04 12 (二)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一、工程設施對河

7、溪特性之影響 河溪輸砂特性 n集水區的地表沖蝕、崩塌及人為干擾,會有泥砂隨地 表逕流進入河溪 n集水區流入河溪泥砂量的多寡,視河溪輸砂能力而造 成河床淤積或沖刷現象 n泥砂在河溪中運移 有三種方式 u沿河床表面移動、滾動或跳動之泥砂稱為河床載 (Bed Load) u懸浮於水中流動之泥砂稱為懸移載(Suspended Load) u懸移載中的一部份為極易被水流帶動且難以沉積於 河床細顆粒的沖洗載 n一般河溪之懸移載中沖洗載占7595%,不影響河溪 型態的變化 n一般而言,河溪輸砂能力約與流速的4次方成正比 2008/04 13 (二)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工程設施

8、對河溪型態之影響 n堤防興建 u堤防興建之目的為防止河溪氾濫而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u堤防興建後會束縮洪水平原的寬度,進而抬高水位、 增加流速、增加河溪輸砂能力,會對河道造成沖刷, 降低河床高程、減緩河床坡降 原河道 水位抬升 原洪水位 原河床 堤防 河床沖刷 2008/04 14 (二)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工程設施對河溪型態之影響 n河道拓寬 u為增加河道的通水能力,常將低水河槽拓寬,並興建護岸以 保護河岸的安定 u斷面加寬使常流量流速降低,導致河床淤積,河道會趨向於 恢復其原來的斷面型態 u拓寬之河道常會因兩側淤積而形成一複式斷面,而流路則會 在河道中蜿蜒 原河

9、道 原河道 護岸 淤積 2008/04 15 (二)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工程設施對河溪型態之影響 n河道束縮 u寬淺的河道常因兩側土地開發利用而將河道束縮 u為保護水流橫向沖刷則設置護岸保護河岸之安定 u橋樑之橋台與橋墩之設置及丁壩之興建均會束縮河道 u河道束縮後水流將侷限於較小的通水斷面,會造成河床沖刷 u護岸基腳埋深度不足時,水流淘空基腳導致護岸破壞 u護岸必須有足夠的強度抵擋水流的作用力,始能維持護岸的 安定 原河道 護岸 沖刷 原河床 2008/04 16 (二)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工程設施對河溪型態之影響 n堰壩興建 u

10、河溪中常因水資源利用而興建水壩或攔河堰以調蓄 水源或抬高水位取水 u堰壩的上游側因水位抬升而致流速緩慢,導致水流 挾帶之泥砂沉積於堰壩上游 u堰壩下之水流中含砂濃度甚低,導致河床沖刷下降, 下游河段坡度變緩 河床淤積堰壩 原河床 河床沖刷 2008/04 17 (二)工程設施對河溪之影響 一、工程設施對河溪特性之影響 工程設施對河溪型態之影響 n固床工設置 u在河床長期沖刷的河段,常採用固床工穩定河床, 使河床下降侷限於預期的深度 u固床工的設置即在河床下降坡度變緩之情況下,將 河床變成階梯狀 u固床工之設置可降低河道輸砂能力 河床沖刷 固床工 原河床 2008/04 18 (一)河溪生態特性

11、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系食物網 小型魚類 大型魚類 蟹 蝦 浮游動物 細菌 真菌 藻類水邊落葉 雜食性水棲昆蟲 捕食性水棲昆蟲 消 費 者 生 產 者 分 解 者 死亡的水中生物屍體 2008/04 19 (一)河溪生態特性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縱向消長 2008/04 20 (一)河溪生態特性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縱向消長 n上游段 u河溪上游段坡度陡、水流急、溫度低,濱溪植物多 為喬木及雜木林,遮蔽率甚高 u河床多為大顆粒的卵塊石 u魚類多屬冷水性與急流性者 u水生昆蟲多屬水質未受污染種類 u水生植物則以附著性藻類為主 20

12、08/04 21 (一)河溪生態特性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縱向消長 n中游段 u河溪中游段坡度較緩、河幅漸寬、水流較緩而溫度 較高,濱溪植物漸由灌木取代喬木,遮蔽率較低 u河床多為卵礫石 u魚類多以附生藻類為食的緩流性者為主 u水生昆蟲數量增加,以濾食與植食者為優勢 u水生植物則以浮水性與挺水性者為主 2008/04 22 (一)河溪生態特性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縱向消長 n下游段 u河溪下游段河道寬闊、流速緩慢、濱溪植物以禾本 科為主,遮蔽率甚低,灘地常種植經濟作物 u河床多為細顆粒之泥砂 u魚類與水生昆蟲以耐污染性

13、及緩流性者為主,魚類 出現大型或洄游性者,水生昆蟲以濾食者最優勢 u水生植物則以浮水性與挺水性者為主 2008/04 23 (一)河溪生態特性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棲地型態 n巨型棲地指流域及河段,一般介於1001,000m之尺度, 整體而言,該尺度之環境相對較穩定 n中型棲地指能反應水生物棲息環境多樣性之水域型態棲地, 又稱為魚類棲地,一般介於110m之間 n微型棲地指水流型態、河床結構、水質及岸邊覆蓋度等, 為直接影響生物個體行動之指標,一般為0.1m之尺度 2008/04 24 (二)河溪生態需求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通暢的

14、遷移廊道 n河溪生物因其成長過程或覓尋食物而有沿河溪縱向或 橫向遷移之需求 n河溪水域及濱溪帶均需有通暢的縱向廊道,以滿足生 物遷移的需求 n橫向的遷移路徑亦需確保,以滿足兩棲、爬蟲類的需 求,促進廊道的連續性,避免棲地零碎化 足夠的水量 n水域生物與水量息息相關,在枯水期應維持其天然的 低流量,並維持生物存活的河道水深 良好的水質 n河溪水質污染會造成本土種生物無法生存,並引進耐 污染的外來物種,導致生態環境改變 2008/04 25 (二)河溪生態需求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多樣性棲地 n自然河溪的流路與斷面型態變化,形成多樣性的生物 棲地,包括生物覓食、產卵、

15、孵育的空間 n蜿蜒的流路、多變的斷面、多孔隙的河岸、未封底的 河床等,均可藉由水流的力量而形成多樣性的生物棲 地,以符合河溪生態的需求 避敵與避難空間 n河溪生物常有天敵,亦常受洪水侵襲而需避難,必須 提供天敵掠奪之保護與洪水時的避難空間 河岸與水生植物 n河岸植生可提供水域遮蔭效果,其落葉枯枝可提供能 量與食物來源;水生植物可提供生物優良的棲息環境 2008/04 26 (三)河溪規劃設計常被 忽略的生態問題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工程本質 n河溪物化環境變遷為自然之現象,其與河溪生物存活 演替有密切關係,且相互影響,當河溪遭受洪水後, 對河床與河岸均會造

16、成劇烈的變化,生物棲地亦會遭 受破壞,甚至生物因而死亡 n當河溪逐漸恢復其自然型態後,生物亦本其自我繁衍 與演替之本能,持續在河溪環境中生存 n河溪生態系統保全實係於河溪物化環境之變遷,惟有 順應河溪自然變化,始能借助自然力量維護生態環境 n河溪生態工程之實施即在河溪型態與生態系統覓尋其 動態平衡過程中,儘量考慮生物繁衍與演替之環境, 並儘量減少生態系統重建之機率 2008/04 27 (三)河溪規劃設計常被 忽略的生態問題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工程本質 n河溪大部分時間處中、低流量狀態,亦是生物存活繁 衍之環境,而因豪雨造成之高流量時段(一般維持數日)

17、可能對河防安全與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n為維護河防的安全與生態環境,採用之措施必須足以 抵擋高流量時產生之破壞力 n河溪生態工程之實施,必須同時考量低流量與高流量 狀況,其中低流量為河溪穩定之控制因素,亦為自然 營造與維護生物棲地之流量 n高流量則需考量河防安全與生物避難空間,使高流量 不致對河防安全與生物棲地造成不可恢復之浩刼 n河溪生態工程之應用必須以低流量(一般採用建槽流量) 設計其穩定之河槽斷面與坡度,而以高流量(一般採用 計畫流量)設計水流可能造成河防破壞之保護工及營造 水域生物避難空間 2008/04 28 (三)河溪規劃設計常被 忽略的生態問題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

18、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生態工程本質 n生態工程並非依其使用之材料而定 n使用植生、塊石、籠工等材料施作之工程不一定符合 生態工程之要求 n混凝土之使用並非一定不符合生態工程之原則 n生態工程之材料使用除依循就地取材之原則外,必須 能抵擋水流之沖刷、剪力等以維護河防安全 n河溪中整治河段之現地材料包括土材、石材與木材(植 生),常需配合加勁材甚至使用混凝土,始能維護河防 安全 n生態工程之本質係任何材料之使用均需考量生物多樣 性之需求,以達健全生態系統之目標 n以生態工程施作之工程設施有其設計之限度,在超過 其可抵抗之外力時亦有破壞之可能,必須擬具維護管 理計畫,必要時進行修復,以達永續之目標

19、2008/04 29 (三)河溪規劃設計常被 忽略的生態問題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治理的生態考量 n生物棲息環境特性 u河溪的物化環境變遷控制生態環境之消長,其中又 以多樣性棲地的存在對生物影響最大 u現階段大部份的河溪治理規劃設計均僅考慮河防安 全,而忽略生態的考量 u為排除洪水,採用邊坡甚陡的梯形斷面,並設置不 透水護岸,阻斷生物橫向遷移的路徑且大量減少坡 面的孔隙 u採用單一斷面型式,使河床型態單一化,無法提供 多樣性的生物棲地 u剷除灘地植生以減小水流阻力,使生態棲地零碎化 2008/04 30 (三)河溪規劃設計常被 忽略的生態問題 二、工程設施對生

20、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治理的生態考量 n生物遷移廊道的維持 u河溪中之跨河構造物,如堰壩、固床工等,常阻 礙水生物縱向遷移路徑 u規劃設計的魚道有時並不適合當地魚種洄游,或 設計不當而無法發揮功能 n河槽的穩定 u低水河槽是控制河道穩定的主要因素,亦是生物 存活繁衍之環境 u河溪治理規劃設計在考慮河防安全的情況下,一 般均破壞自然河溪的低水河槽,造成不穩定的河 道斷面型態 2008/04 31 (三)河溪規劃設計常被 忽略的生態問題 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二、工程設施對生態之影響 河溪治理的生態考量 n流路的維持 u自然河溪均呈現某種程度的蜿蜒,形成潭瀨相間的 優良棲地,不宜

21、將流路直線化而使潭瀨棲地消失 n人工構造物施建 u為防洪及水資源利用之人工構造物,常會改變河道 及河床的型態,並破壞原有之生物棲地 n本土植物物種之選擇 u河岸的植生綠化常採用非本土之樹種,無法達到生 態保育或復育之目標 2008/04 32 三、河溪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應用三、河溪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應用 (一) 確實瞭解實施生態工程之原因及目標 生態工程之實施除顧及河防安全外,必須瞭解實施之原因 為生態保育、生態復育、棲地營造或其他與生態環境保育 有關之項目,並需設定生態工程實施後之預期效益,如生 物多樣性保育或目標物種的出現 (二) 對河溪作整體性之考量 河溪水域為連續性之水體,而其兩側亦為連續

22、性之廊道, 在實施某河段生態工程時,必須對河溪作整體性之考量 河溪中某河段整治對周邊環境之干擾,並不限於該整治河 段,其影響範圍一般往該河段上、下游均會延伸一段距離 故為整治某河段,其考量範圍至少必須包括該河段上、下 游水流狀況可能受影響之長度 2008/04 33 三、河溪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應用三、河溪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應用 (三)對河溪環境作 多面向之考量 生態層面 n生物物種:為生物多樣性保育考量,使用原生物種及引入可能豐富 生物多樣性之物種 n生物棲息型態特性:主要影響河溪生態之因素包括流速、水深、水 質及底質之組成,其他因素尚包括光度、溫度、氣候及人為干擾等 n水陸域交流通道:既有之生物

23、交流通道應予維持,已受阻隔之生物 交流通道應儘量恢復,如提供水生物縱向之通道 n水質淨化:改善已受嚴重污染之水質,以提供水域生物存活之空間 n生態保育:未經整治之河溪,其環境已存在多時,最好維持其原貌, 但在需要整治之情況,應以生態保育為主,即整治後儘量維持類似 既有之生態環境 n生態復育:水域已整治而需改善之情況,生態工程之採用應以恢復 生態環境為原則,即整治後儘量恢復適合生物棲息繁衍之環境 2008/04 34 三、河溪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應用三、河溪生態工程規劃設計應用 (三)對河溪環境作 多面向之考量 安全層面 n底床動態平衡穩定:維持河床長期性之動態沖淤平衡,避免過份淤積而 減少河溪通水

24、能力,而致洪水氾濫成災,亦需避免河床過份沖刷而致保 護工損壞引起災害 n堤防與護岸之穩定:依不同之流況,選擇安全適宜之堤防與護岸保護工 法及配合水工構造物(丁壩與固床工等),除維護河岸穩定外,亦兼具生 態保育之效 社會層面 n民眾需求:生態工程施作後,當地民眾需每日面對,在選用生態工程時, 採用符合生態與安全且儘量符合民意之工法 n用地取得:儘量與民眾協商以取得實施生態工程所需之用地 n社區總體營造:在都會區可配合社區之發展,提供休閒遊憩及親水設施 經濟層面 n因地制宜:生態工程應因地制宜,不必為實施生態工程而大興土木,浪 費公帑,亦即須順應河性,減少不必要之工程施作 n就地取材:採用現地之材

25、料,避免由外地購買運入而增加運費開銷,且 可能破壞外地料源之生態環境 2008/04 35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一)卑南溪新興堤段 河溪環境改善工程 本工程相關資料係由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溪局提供 該工程曾獲96年度公共工程金質獎設計品質優良獎 規劃構想(柳枝工與木梢沉床工) n安全考量 u柳枝工法與木梢沉床賴木梢柵格之框架框住攔中塊石 u塊石以逆魚鱗片重疊方式堆砌 u塊石間以間隙石填逢使其互砌而成一體,可抵抗洪水衝擊 n生態考量 u對當地植物、兩棲、昆蟲及鳥類衝擊最小 u柳枝工可成河畔林,木梢沉床可創造多空隙河床,兩者營造適 合鳥、魚、蝦、蟹及兩棲類之生

26、態環境,具復育功能 2008/04 36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一)卑南溪新興堤段 河溪環境改善工程 工法特色 n就地取材施作,形成多孔隙堤身 n柔性結構 n特殊編柵及砌石法,整體結構團結抗洪 防洪原理 n柳枝工 u完成35年內由編柵及砌石之互制,提供坡面安全防護力量, 35年後木料漸腐爛解體,活木樁則形成縱橫交錯之蓆式結 構,持續保護河岸 u為避免枝幹成長茂盛,遇洪水易造成根系動搖、塊石鬆脫, 每35年需將上部枝幹修剪至離地約20公分處 n木梢沉床工 u完工後形成富有撓性的河床底墊,表面因沉積泥砂的保護, 避免木料遭日曬、寒暑、洪流之破壞 u木料將碳化形

27、成一永久結構,保護基腳穩定 2008/04 37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一)卑南溪新興堤段 河溪環境改善工程 施工過程 n柳枝工 複式斷面整理及舖沃土 不織布舖設 放樣打樁 編柵 角塊石排砌、並於完成 後1m打設活樁1支 柳枝工完成後全景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 2008/04 38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一)卑南溪新興堤段 河溪環境改善工程 施工過程 n木梢沉床工 放樣及基礎整平 第一層縱向連材間隔1m舖 設及設置綁紮用鍍鋅鐵線 第一層縱向連材間回填 砂土及整平 第二層橫向連材間間隔 1m舖設 第一、二層連

28、材以鍍 鋅鐵線綁紮固定 第二層橫向連材間舖設 雜木料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 2008/04 39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一)卑南溪新興堤段 河溪環境改善工程 施工過程 n木梢沉床工 第三層縱向連材舖設 及鍍鋅鐵線綁紮 打樁進行中 打樁完成 編柵完成 角塊石排砌 木梢沉床工完成後全景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 12 11 2008/04 40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一)卑南溪新興堤段 河溪環境改善工程 歷年颱風侵襲情形 海棠颱風來襲(完工8個月) 南瑪督颱風侵襲後(剛完工) 泰利颱風來襲(完工10個月

29、) 洪水過後淤積情形(完工3個月)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 2008/04 41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一)卑南溪新興堤段 河溪環境改善工程 植生成長狀況 完工5個月 資料來源:經濟部水利署第八河川局 完工1年10個月(已漸漸與現地 融為一體,不易發現工程痕跡) 完工8個月後 歷經數次颱風侵襲活木樁雖僅存 殘枝,但仍長出新芽來(完工1年) 2008/04 42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二)大屯溪整治工程 位置:台北縣市大屯溪流域 溪流特性 n上游段:常綠闊葉林,屬陽明山國家公園範圍 n中游段:河岸有灌溉溝渠、水

30、泥堤防與梯田 n下游段:聚落、道路、農田水利工程,出海口處為礫石灘 n具有溪流生態系與森林生態系,為水生與河岸動植物的重要棲地 整治考量 n大部份河段已構築高牆化、水泥化與溝渠化等不利野生動植物棲 息的工程 大屯溪整治前 大屯溪整治前 2008/04 43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二)大屯溪整治工程 規劃設計構想 n上游段 u以砌石堆砌改善原混凝土護岸, 營造多孔隙的棲地環境,並進行 綠美化 u以石樑工、砌石護岸、丁壩工等 並栽植護岸植物,解決土石災害 n中游段:將渠首工堰體改為1V: 8H斜坡,並設置魚道 n下游段:攔河堰坡面緩化處理、 河岸整修 砌石護岸

31、 斜面固床工及魚道 石樑及砌石護岸 2008/04 44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二)大屯溪整治工程 成果評估與檢討 n多處河段為水泥化、高牆化,影響動植物棲息環 境,經以生態工法改善後,恢復原有自然生態與 河溪流況 n規劃設計與施工期間與生態學者及當地居民互動 頻繁,使生態與人文觀念同時融入工程施作,民 間團體與政府單位合作立下良好示範 n本案屬全河段整治,為國內少見之案例,可供往 後流域整治工程之參考 使用工法:石樑工、砌石護岸、丁壩導流、 渠首工、攔河堰坡面緩化處理 2008/04 45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三)

32、丁子蘭溪整治工程 位置:台北縣雙溪鄉 溪流特性 n下游約7km河段,具有淺流、淺灘、岸邊 緩流、湍流與深潭等多樣棲地型態 n中上游段陸域與水域自然生態資源豐富, 具環境教育、生態旅遊與生物多樣性保育 等價值 整治考量 n避免工程對棲地過度干擾及破壞 n依不同地理特徵條件,分區整治丁子蘭坑溪整治前 2008/04 46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三)丁子蘭溪整治工程 規劃設計構想 n上游段(親水橋以上) u規劃為自然生態保育區 u以混凝土外砌大塊石護岸 u嚴禁任何山坡地開發或河道整治 n中游段(親水橋以下) u採用自然塊石護岸、低落差固床 工與水制工 u營造深潭

33、、淺灘、湍瀨與岸邊流 等不同水域環境 u溪岸與崩塌裸露處進行植生 低落差固床工 混凝土外砌大塊石護岸 自然塊石護岸 2008/04 47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三)丁子蘭溪整治工程 成果評估與檢討 n上游河段保留原始風貌,保存野生動物資源與自然 生態環境 n水域及周邊環境之設計,符合堰壩低矮化、表面孔 隙化、坡度緩坡化、界面透水化、材料自然化等設 計原則 n兼具集水區整治、自然生態保育、休閒遊憩及環境 教育等多項功能,可供往後集水區治理之參考 使用工法:砌石塊護岸、低落差固床工、拱型 落差工、土坡植生等 2008/04 48 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四、河溪規劃設計實務案例探討 (四)虎山溪整治工程 位置:台北市信義區四獸山 溪流特性 n長約240m,集水面積約27ha,屬小型蝕溝 n早期為煤礦煤渣跡地 整治考量 n長期沖蝕淤積,溪溝排洪斷面嚴重不足 n保障下游居民生命財產安全 規劃設計構想 n護岸採半重力式結構,以天然塊石作表面處 理,保持自然景觀 n視地形設置砌石固床工、潛壩、跌水工等以 降低河床落差,有利生物之生存繁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