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地方性知识_第1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4/10/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1.gif)
![谁之地方性知识_第2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4/10/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2.gif)
![谁之地方性知识_第3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4/10/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3.gif)
![谁之地方性知识_第4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4/10/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4.gif)
![谁之地方性知识_第5页](http://file2.renrendoc.com/fileroot_temp3/2021-4/10/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f7ccb24e-bc79-447f-bc01-75bd696f5347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谁之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 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 ?格尔茨 教授( Clifford Geertz )的一部论文集。由于其在文化理论和 文化阐释领域的卓越贡献,格尔茨被视为解释人类学或象征 人类学的奠基者,然而他的影响显然已经超越了人类学本身 而扩散到更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在国内,格尔茨的影响也 先后辐射至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和文学等领域, 尤其是受该书影响而创作的一本同名小说地方性知识 , 还入围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之评选。具体而言, 2000 年前后,中文学界先后出现了三个译本: 邓正来译地方性知识:事实与法律的比较透视 ,载梁治 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三联书店,1994);王海龙
2、、张家?u 译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0);杨德睿译地方知识:诠释人类学论文集 (台北麦 田出版社, 2002 ) 。其中,三联版的属于节译,仅仅翻译了 第八章;编译版的是全译本,麦田版的也是全译本。就其影 响而论,要数编译版的译本影响最大, 而且被纳入了国家 “九 五”重点图书。虽然三联版的节译本对 20 世纪末的法治本 土资源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因为是节译,影响有限;麦 田版译本的影响更多地局限在中国台湾地区。然而,影响最 大的并不一定是最优秀的翻译。尤其是在 2006 年前后,因 为编译版的地方性知识译文问题,还引起了学界关于格 尔茨认识论的争议(李雪曾
3、撰文,指出该译本的几处错误) 由此,大体出现了两个现象:要么是引用中译本(以下本文 用中译本指代中央编译出版社地方性知识一书,用中译 者指代该书的翻译人)产生理解错误,要么是学者们弃之不 用,转而引用王铭铭等人关于格尔茨理论的综述,甚至引用 该书英文版。作为格尔茨在中文学界影响最大的著作,我们有必要认 真对待,并对其中译本做出适当评价。当然,首先我们应该 对中译者的努力表示感谢,因为格尔茨著作所涉及知识的广 博足以令每一个雄心万丈的译者却步,笔者吹毛求疵的批评 只有一个目的,即如中译者所希望的那样,使中译本更好地 传递这本阐释人类学的圣经。笔者手头的地方性知识版本是格尔茨生前的最后一版(200
4、0 Basic Books , Inc.),中英文版本相对照,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中译本有译者费尽心力写的两篇导论,这对学 界初学者而言诚然可贵,但是对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就显得有 点不足了,因为中译本直接把英文本的索引删去了,而且没 有英文的页边码;很大程度上削减了中译本的学术价值。暂且抛开目录中把第三章标题中的From the native spoint of view 翻译为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把第八章标题 中的 Perspective 翻译为观点等不论,因为正如译者所言,他 所做的工作是译释,乃见仁见智的东西。那么,我们可以从 正文入手,从通用的译法、专业的术语和格尔茨的论述逻辑 入手来
5、判断中译本的译释成色。首先从人名的翻译来看,中译者的翻译比较随意,即使 有约定俗成的译名有时候也被弃之如敝屣,而根据英文发音 硬生生地创造出新的译名。尤为麻烦的是,在译名后中译者 并没有全部附上英文,更容易使人误解有新的学者或思想家 出现。以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为例,在第一章:美国哲学家梭 罗(Thoreau)被译为棱罗,大名鼎鼎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被译为鲍戈斯,发现 DNA双螺旋结构 的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被译为詹姆斯? 瓦特生, 还有古罗马著有 物性论( On the Nature of Things ) 的卢克莱修( Lu
6、cretius )被译成了留克利希阿斯;第八章中, 在法学界有固定译法的霍姆斯(Holmes)、卢埃林(Llewellyn )、霍贝尔(Hoebel),则分别被译成了赫尔姆斯、 洛韦林(有时也翻译成勒维林,即使同一本书内译名也是迥 异的)和赫贝尔。当然,这些都是小问题,不从通译只不过 影响读者的阅读效果,真正构成问题的是对专业术语和段 落、句子的误译。p.5 This enterprise,“the understanding of understanding ”,is nowadays usually referred to as hermeneutics, and in that sens
7、e what I am doing fits well enough under such a rubric , particularly if the word “cultural ”is affixed. But one will not find very much in the way of “ th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interpretation ”( to give the dictionary definition of the term ) in what follows , for I do not believe that what he
8、rmeneutics needs is to be reified into a parascience, as epistemology was, and there are enough general principles in the world already. What one will find is a number of actual interpretations of something , anthropologizing formulations of what I take to be some of the broad implications of those
9、interpretations , and a recurring cycle of terms designed to suggest there is system in persistence, that all these so variously aimed inquiries are driven by a settled view of how one should go about constructing an account of imaginative makeup of a society. 中 译本第 4页: “对理解的理解” ,这种尝试现在通常被称为 阐释学。在这种
10、意义下我现在所做的恰与之吻合。特别是当 “阐释学”被冠以“文化”这一字眼时尤为如此。但是在下 文中人们不会发现很多的所谓“理论和阐释的方法论” (我 这儿引的是字典上对这个术语的定义) ,因为我并不认为所 谓“阐释学”需要的是被具体化为辅助科学类的,如认识论 那样;而且,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我们早已有了足够的一般 性规则。人们发现的将会是一系列对具体事情的阐释,我用人类学化的规则来探讨一些较为宽泛的命题并对之予以阐释,而且又回复到术语的循环一一符号、意蕴、概念、形式、本文文化一一其设定为有一种坚执不断的系统,于是这 些目的不同的种种研究则被一些设定好了的,人们认定了的 观念支使来构成我们以想象来
11、造就的社会观念。这段话是格尔茨整个文化解释理论的核心,但是在译者的翻译 中,却难以看到格尔茨对解释层次的探讨。关键就在于,译 者没有区分 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 ,皆翻译为阐释。 根据 格尔茨的用法两者是有根本区分的,即诠释是关于阐释的理 论与方法。在汉语中,诠释指对一种事物的理解方式;或者 是用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一种方法。阐释则指阐明陈述并解 释;那么,据此应把 hermeneutics 翻译为诠释,把 interpretation 翻译为阐释,这样一来就可以看出格尔茨所努 力的不是建立一种人类学诠释学,而是要进行一种文化的阐 释。因为格尔茨在第 8章(p.2
12、24)明确指出:hermeneutics 这个字的希腊文外表、神学上的历史,以及日耳曼教授们赋 予的内容架构,都不能让我们放弃它,因为只要给它换上个 熟悉而方便的称呼 interpretation ,就会发现它就是我们一向 在谈论的东西了。由此,亦可看出中译者的另一个误解,即 在导读一中把“阐释”(interpres)的鼻祖主观地追认为奥古斯丁,但显然 hermeneutics 的最早来源在于古希腊对神的口 谕之理解,信使赫尔墨斯是不应该被忽略的。另外,中译者 同样混淆了规则( rule )与原则( principle )的区分,正如西 方学界对规范( norm )的成熟讨论一样,西方学界对原
13、则的 讨论亦非常丰富,最近去世的哲学家德沃金就曾专书讨论 原则问题 ( A Matter of Principle )。比较遗憾的是,中译 者毫无原则地把 principle 和 formulation 都译成了规则。 有区 分度的翻译应是: “对理解的理解”这项事业近来通常被称 为诠释学,从那种意义来讲,把我目前从事的工作归结到这 个醒目的标题下颇为合适尤其是在前面挂上“文化的” 字眼。但是,我在后文中将不会过多涉及“关于阐释的理论 与方法论”(字典上给“诠释学”下的定义)的内容,因为 我相信“诠释学” 不需要像认识论那样被定型为一种准科学, 并且世界上已经有足够多的普遍原则了。你将会发现,
14、对一 些事物的实际阐释、对这些阐释所蕴含的某些我认为具有广 泛意义的人类学化之阐释,以及象征、意义、观念、形式、 文本文化等术语的反复循环。这些术语的反复循环,旨 在揭示一种系统的永恒存在,即所有这些目标迥异的研究, 皆为一种设定好的观点所驱动,那就是我们应该如何建构关 于社会之想象构成的叙述。p.12 In particular , the identification of semiotics , in the general sense of the science of signs, with structuralism seemed to me important to resist
15、. ( Structuralism as a sort of hightech rationalism , seems to me important to resist ingeneral.) And so I employed my cases.to suggest that the social contextualization of such“ signifiers ”is a more useful way to comprehend how they signify , and what, than is forcing them into schematic paradigms
16、 or stripping them down to abstract rule systems that supposedly“ generate”them. 中译本 第 13 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竭力反对把一般意义上的符 号学中的语义学和结构主义等同起来的做法(我对作为某种 高科技式的结构主义一般很反感) 。因此,我择取了我的个 案用上述案例去议论在验证其文义时,社会文化背景渗 透法的介入比把它们硬按入界定好的死公式或剥脱其特质 而用抽象的体系将其“一般化”处理更其重要。与上段引文密切相关,此处格尔茨告诉我们他所反对的 乃是结构主义,以及他的文化阐释因何更为有效。然而,中 译者却把关键的
17、概念毫不客气地误译了。例如,高度理性主 义( hightech rationalism )被译成了高科技,语言学上专门概 念能指( signifiers )被译成了渗透法,社会语境化或社会情 境化( social contextualization )被译成了社会文化背景,来 源(generate)被译成了一般化。格尔茨在译者笔下仿佛成了 一个变戏法的老头。该引文似应译为:我尤其反对将符号学 (广义的符号科学)等同于结构主义的观点,在我看来这很 重要(我一向反对高度理性主义的结构主义) 。因此,我采 用几个案例来揭示如下观点:要想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 所指为何以及如何指涉,那么将“能指” (si
18、gnifiers )予以社 会语境化( social contextualization )比之削足适履地将它们 硬塞进先验范式,或将其支解为据称是它们“来源”的抽象 规则系统,是一个更为有效的办法。p.23 The instruments of reasoning are changing and society is less and less represented as an elaborate machine or a quasiorganism and more as a serious game, a sidewalk drama, or a behavioral text. 中
19、译本第 25 页:导致成因的载体在改变, 社会作为一种精致的机器或一种未完成的组织系统和一种 更严肃的游戏形式,抑或如人行道边的戏剧,一种行为学的 文本,亦是越来越少代表性了。地方性知识一书的导言和第一章都是颇为重要的, 因为它们交代了格尔茨的思想进路以及他所反对的理论和 援引的同道理论,而这段引文与前面的辨析可谓密切地结合 在一起暗示了格尔茨的文化阐释与社会科学界三种新锐思 潮一起构成了对主流学界中心预设的挑战。然而,中译者的 翻译恰恰颠覆了格尔茨的本意,认为博弈论(game theory,中译者把博弈翻译成游戏了) 、拟剧理论、新语言学越来越 少了。而且, quasiorganism 被烦
20、冗地译为“未完成的组织系 统”;结合西方学术传统,该词应该被译为准有机体,在早 期社会哲学传统中, 黑格尔、 斯宾塞都是用有机体来论述的。 正确的译法似应为:推理的手段正在转变,社会越来越不被表述为一种复杂的机械或准有机体,相反是越来越频繁地被 表述为一场认真的博弈、路边的戏剧,或者用行为写就的文 本。p.34 One thing it means is that , however raggedly ,a challenge is being mounted to some of central assumptions of mainstream social science. The st
21、rict separation of theory and data, the “ brute fact” idea none of these can prosper when explanation comes to be regard as a matter of connecting action to its sense rather than behavior to its determinant. 中译本第 41 页:在社会科学的主流界,有一种尽管是不完整,却是明确 的挑战已被置于中心的预设命题上了。那一类诸如严格地区 分理论和资料, “残酷的真实”的理念在解释事物和其 行为的结
22、合至它的本质而不是解释行为对它的决定意义时, 上述种种观点没有一种可以获得成功。在这个截取的引文中, 三句话的翻译都存在问题。 例如, 第一句中根本搞反了意思,不是社会科学主流界对中心预设 的挑战,而是对主流社会科学中心预设的挑战。第二句,中 译者把 brute facts 直接译为“残酷的事实”颇难理解。实际 上, brute facts 应译为原始事实或原初事实, brute 有本身的、 基本的和原初的意思。 在约翰 ?塞尔的哲学理论中, 也有原初 事实与制度事实的区分,用的就是此概念。第三句,不仅没 有区分action (行动)与behavior (行为)这一对重要的概念, 而且把格尔茨
23、反对结构主义提倡文化解释的“意义”概念给忽略了。 这段引文完整的翻译应是: 虽然这意味着粗糙破碎, 但是一波对主流社会科学某些中心预设的挑战正在掀起。理 论与资料的判然有别,即“原初事实”(brute facts)的观念当“解释”开始被视为“将行动与其意义联系起来”而不是 “将行为和其决定因素联系起来”时,上述所有观念都是失 败的。p.80 It is this conviction of the plain man that he is on the top of things , and not only economic things , that makes action possib
24、le for him at all , and which here through invoking witchcraft to blunt failures , with us by appealing to a long tradition of crackerbarrel philosophizing to commemorate successmust therefore be protected at all costs. 中译本第 102 页译为:就是这种对此类简单而寡趣的人评判,这种人在所 有事情上,不只是在经济事务上,总是权衡其代价,三思而 后行的在阿赞姆人是诉求于巫祝去减少
25、失败,在我们则 是求诉于打破桶子来庆祝成功的传统形式。这段引文是在该书第三章:作为文化体系的常识中出现 的,是格尔茨在介绍、对比阿赞德人的常识。前面一句的翻 译有点匪夷所思, 与英文根本对不上, 例如, conviction of the plain man 是普通人的信念, 被译成了对此类简单而寡趣的人 评判;he is on the top of things在事物之顶端,有点类似中国 的人是万物之灵的意味,却被译成了这种人在所有事情上。后面一句的翻译则纯属望文生义和跳跃翻译,因为 crackerbarrel 意为(像乡下铺子里人们所发的议论那样)单 纯、朴实、平凡的(思想) ,不是什么打破桶子,而且 philosophizing 也漏译了; 前文还在用的阿赞德人, 此时也变 成了阿赞姆人。完整的翻译似应为: “人是万物之灵,而不 仅限于经济方面” ,这种普通人的信念,是促使他行动的根 本条件,因此也是他不惜一切代价都必须要守护的信念。阿 赞德人通过诉诸巫术来减少失败,而我们则是诉诸历史悠久 的一套朴素的哲学化传统来纪念成功。因为格尔茨要确立“地方性知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