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1页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2页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3页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4页
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浅议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引言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化社会扑面而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培养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 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课堂 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 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对于我们每一位从事教育工作教师 来说,努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从小抓起,努力培养

2、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我们每 一位小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 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 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一 切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温总理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 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 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

3、比较缺乏。 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 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 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 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 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 J 熊彼得在 1921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 , ,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 展的结果 , ,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 切新事物。江泽民同志 19951995 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4、, ,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难以屹立与世界先进民族 之林。”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是摆在素质教育面前一个 刻不容缓、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 的创造型人才 , ,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的教育、 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以及创 新能力,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 ,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 ,努力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教育部面向 21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中, , 将实施素

5、质教育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三、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一是我们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创新能力, 让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 用一流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 二是致力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让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释放激 情。(一)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 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 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着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 的表率, 我们应该

6、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 主要 有以下两点:1 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 观念指导行动, 行动又深化观念的转变。 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作为导向, 就不会有教师扎实有效的创新实践, 也就不会形成较强 的教学创新能力。 温总理在 20092009 年教师节前夕,到北京三十五中听课后就明确提出: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不适应国家对人 才培养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教育还不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温总理还提到:“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 才,才能建设

7、一流的国家。 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 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 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 。所以,我们在观念上,首先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 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 尊重其特智、 特能、特长, 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 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其人格的独立性, 以创新作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 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 转变传统教育中 “唯师 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相

8、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 平等、民主合作关系, 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观念及其在课堂 教学中的表现, 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思辩力。 另外,课堂上盛行的直 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考试中不能点滴移动的所谓“标准答案” 等,都成为教学过程异化师生关系、 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 这些必须从教师 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的矫正。2 2、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特别 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 速化方向发展, 呼唤着每一位教师

9、加快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 去迅速适应科技发展 的新要求。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 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 是不可能的。 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先 进的教育技术, 用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 学习创意, 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 教学手段的功能,要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在当前,我们深深的意识到,如果没有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 的意识和创新的动力, 也就难以形成教学创新的能力。 想想当初自己很用功, 也掌握 了大量资料, 但是这些资料在自己的口中、 笔下却是杂乱无章的, 更没有从中提出自 己的见解。 而有的

10、教师却能够根据看起来很平常的资料提出属于自己的深刻思想, 并 且叙述清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自己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吸纳,对资源整合、提 炼精华的能力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 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 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 从美丽的鸟的天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 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无法提高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 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研究是立足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

11、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 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 究的过程。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搞好教学研究,提高教科研能力。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意识: 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 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 教师,更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1 1、鼓励大胆想象,挖掘创新的源泉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 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们在教学中要善

12、于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的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联想,产生好奇心理,大胆想象,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 而去探究解决问题。我们应当尊重、爱护、珍惜学生的好奇心及想象力。当学生发现 和提出含有某种创新因素的“新奇”问题时,我们不必忙于解答,而应适时抓住这种 难得的机会或苗头,因势利导,把它作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让全体同学共同思考, 这不仅能极大鼓舞提出问题的学生的积极性, 还会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勇于大胆 想象,乐于独立思考的良好氛围,并在这种良好环境中逐步锻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上草原一课时,我先这样导入课题: 回来,我们再乘兴去草原游览

13、一番如何?现在先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曲 草原上升起 了不落的太阳,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悠扬歌曲在同学 们耳边回响时,学生们立刻显得情绪激昂、兴趣盎然。我便趁势激趣质疑:伴随着这 首优美的歌曲,你们愿意到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看看吗?你们想到那儿去了解些什么 呢? ?学生的回答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想了解草原的景色,有的想了解草原的风土人 情,有的还想去看看草原的空气与高碑店的空气有没有不同于是,我便请同学们 打开课本自主学习草原一课,并询问学生准备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去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说出了:读、列表、列小标题、画图、勾划重点词句、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学习 方法, 我便让他们用自己最

14、喜欢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 霎时, 整齐划一的课堂变成 了五彩缤纷的动画片,读的、画的、勾划的、讨论的气氛热烈、活跃,场面感人。 当同学们都兴趣盎然地学完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说说自己从课文中了解了哪些内容, 还存在哪些不理解的问题。对提出的问题,我又按照难易程度,分别通过同桌、小组 讨论或师生共同研讨等多种方式一一解决。 由于放手让学生去学习, 他们真正成了学 习的主人,所以他们愿意将课文中自己读懂的内容讲给大家听,表达出收获的喜悦, 而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也从师生的互动学习中迎刃而解了。2 2 、激励质疑,营造创新的环境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 大胆提出自己思考得出的不同意见, 要鼓励学生结合

15、 实际,动手搞创新。巴甫洛夫说过: “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 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因此,在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质疑氛围,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 阅读自学、 交流评价 中质疑, 帮助学生培养乐于提出新问题、 善于质疑的习惯, 对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适 当奖励,即使是尚未成熟的创造性设想,也要积极支持,努力保护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形成激励创新的环境。因此,我们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使其学 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 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学内容努 力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

16、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 解决”中去,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积极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女口: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有的学生一看到这题目,马上 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是谁在向沙漠进军?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又怎样向沙漠 进军?面对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鼓励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 然后再讨论 这些问题。在这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在问题中成长的学生,在 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探索活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也不要急于回答, 鼓励和发动学生自 己去寻找答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收集和整理材料的能力以及表达 能力,使学生积极

17、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 从而营造良好创新环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3 3、鼓励尝试,建立创新的阵地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 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扶正,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 造性思维的愉悦。从而让学生在尝试、研讨中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多角度参与探索 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阵地,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 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需要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

18、通、相互补充。同时在这 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 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与发展,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就 是为学生营造环境和“土壤”,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空间与养分。 在课堂教学中, 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强化创新的途径,养成创新的习惯,培养创新的能力。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光靠课堂上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建立第二阵地,也就 是充分利用好我们的第二课堂,让学生有发挥创新精神的空间。一直以来我们都只是 重视课堂教学,重视了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但忽略了课外活动,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 脱节,学生只学到一些理论的知识而忽略了实践能力。 实践是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 径,或者说创新能力需要在实践中提高。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勇于创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