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_第1页
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_第2页
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_第3页
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_第4页
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新教材练习设计的变化及教学建议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编写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其练习设计思路与以前教材的练习 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握这些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 地把握新课标新教材的理念,顺利开展新教材的试验。练习 是教材设计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透过这个环节,也许还可以 窥见语文教育改革的某些发展趋势。 ?练习设计变化的历史回顾从上个世纪初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我国现代第一 套正规化的中小学国文教科书起到现在,现代意义上的语文 教科书诞生差不多一百年了。翻阅这将近一个世纪不同历史 阶段编写的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练习设计,经 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又回

2、归到简单的一个过 程。?所谓从无到有,是指现代早期编写的语文教材中,并没 有练习这一项,而基本上只是文章的汇编;直到 20 年代, 随着白话文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教材设计中才开始出现了少 量的所谓“问题”“习问”“习题”等(即相当于现在的练习 ) 。 三四十年代,练习设置在语文教材编写中被各家教材编者广 泛采用。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叶圣陶、夏丏尊所编国文百八 课,“习问”设计较为完善,题量适中,照顾内容与形式, 思想与语言;解放区的语文教材如中等国文亦较为注意 练习的设计,但一般倾向于思想教育的提问,且较为笼统, 题量极少。解放初期的中学语文教材,又一度出现了课文后 无任何练习的现象, 但这种局面一

3、二年后很快告结束。 此后, 无论是计划体制下全国统编教材的时代,还是 80 年代之后 教材多样化的时代,各套教材都非常重视练习的设计,把它 作为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应该说,练习在语文 教材中的从无到有,是语文教材编写的一个巨大进步,它使 语文教材编写更加科学化,从教师教和学生学两方面,目标 都更明确,便于对教材的把握。 ?所谓从简单到复杂又回归简单,具体表现为,从 20 年 代练习的出现到 70 年代末以前,语文教材中的练习设计普 遍较为简单,每课一般都只有13道习题,且大都重在整体把握或思想内容的理解;而8090年代,随着标准化考试在全国的风行和应试教育的愈演演烈,语文教材的练习设

4、 计出现了一种复杂化的趋势。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练习题量 大,每课少则五六道题,多则十余道题,大题套小题;二是 练习题设计繁琐,往往在小问题上做文章,钻牛角尖,微言 大义,肢解课文,忽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当时的情况是, 师生不仅对课本上的大量练习题不敢大意,不折不扣地完成 任务;而且,学生还主动或被动地购买劣质练习册, 进行“题 海”训练。这就使师生陷入了一个误区:似乎多做题就是提 高语文水平的最有效途径。 事实表明,语文教育中的 “题海” 正是造成语文教育少、慢、差、费的一个重要因素。 ?20 世纪末开始的语文教育改革, 大力提倡教材练习设计 的简化。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 (实验稿 ) 旗帜

5、鲜明地 提出“少做题,多读书”的主张,新的语文教材编写的练习 设计中力图体现这一思想, 每课练习一般23道题,最多4 道题。 ?练习设计向简单的回归,决不是低层次上的走老路,而 应该说是高层次意义上的回归,是否定之否定。它既是对传 统的继承,又是对传统的超越。所谓对传统的继承,是说传 统语文教育一直就非常重视对语感的培养,重视多读多写, 亦即语文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大量读写的基础上。这一点 一度受到较大程度的削弱,陷入“题海”的“汪洋”之中, 影响了阅读量,短时期看,学生的应试水平提高了,但长远 来看,是语文能力降低了,文化底蕴丧失了。世纪之交,有识之士终于意识到必须向传统回归,这实 在令人欣

6、慰。而所谓这次回归又超越了传统,是指语文教育 改革的当代意识得到了加强,对传统的继承是在社会大转型 的当代背景下进行的。传统的语文教育斩断与社会生活的广 泛联系,重视书本知识甚至死记硬背,忽视语文能力;而当 代社会的信息化、开放性、实践性、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 合等特点, 又使语文教育中的练习设计超越传统成为必然。新教材练习设计的特点在分析以上历史和现实的情况下,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 教材中的练习设计,我们在下面几个方面作了改革。 ?首先,将过去的“练习”改成现在的 “研讨与练习” 习”这一名称在语文教材编写中几乎一直沿用不变,但在八 九十年代非常激烈的应试教育压力下,人们往往容易把它与 大量机

7、械繁琐的“题海”训练联系起来。因此,为了体现淡 化训练、加强能力、培养素质的语文教育时代精神,倡导一 种研讨、探究的学习新方式,我们就“练习”这一名称作了 以上的改动。既为研讨,它说明,现在的练习,再也不是过 去那种上完课后学生独自回家写在作业本上,第二天交给学 习委员,再由老师批改打分,公布所谓“正确答案”的那种 形式了;而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结合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主 动、积极地思考,大家共同讨论这些问从而得出丰富多样的 结论。 ?其次,练习题量与以往语文教材相比大大减少。教读课 文一般三道题,自读课文一般两道题。之所以减少题量,一 方面想把学生从过去练习题的“汪洋大海”中解救出来,让 他们扎

8、扎实实地多读几遍课文,多看几本课外书,多开展一 些语文实践活动。另一方面,把老师从练习的束缚下解放出 来,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文教改的实践中去。课文的这两 三道题的构成,一般包括整体感知、文笔精华和延伸拓展这 几方面的内容。如七年级上册紫藤萝瀑布一课的三道练 习,第一道是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花 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话的含义;第二道是揣摩课文中四个写景的精彩语句; 第三道是课外搜集几种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花木的例子,并 展开交流。七年级下册斑羚飞渡一课的三道练习,第一 道是熟读课文,完成两道把握课文内容的练习;第二道题是 联系上下文,品味几

9、个句子的含义,回答括号中的问题;第 三道题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试给狩猎队写一封信,谈 谈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这种少而精的研讨练习题,既有对 课文全局的把握,又有对课文细部的关注;既立足于对课文本身的思考研究,又有以课文为基础的向课外的延伸;既抓 住了课文的根本,同时又不面面俱到,给广大师生留下了自 我发挥的空间。 ?第三,每课练习中至少有一道拓展性的练习题,或单独 设题,或渗透在整体感知和文笔精华的练习题设计中。这里 所说的拓展,是指从课内所学出发,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向 课外延伸,目的是扩大眼界,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进而加深 对课文的理解。 这些拓展性练习, 或不同文章的比较阅读 ( 如

10、七年级上册中第一单元生命 生命一课后的一篇同题文 章、 第三单元 秋天 一课后的美国诗人狄金森的 秋景、 第五单元散步一课后的三代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华南虎一课后的英国诗人布莱克的老虎) ;或由课内文章向课外名著的扩展阅读( 如七年级上册中第二单元我的信念一课第三题是课外阅读居里夫人传 ,第五 单元诗两首一课的“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 春水, 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 ;或开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 外语文实践活动 ( 如七年级上册中第四单元绿色蝈蝈一 课后的练习: “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辨别这些声音,并用 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 邓稼先 一课后的练习: “从图书馆查找

11、、从网络上检索关于邓稼先 等我国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然 后全班出一期题为星光闪耀的墙报” ) 。丰富多样的拓 展性练习,是新教材中一道美丽的风景,与旧教材的练习设 计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说明,当代语文教育,试图实现学校 内外、课堂内外和书本内外的沟通,努力与火热的社会生活 接轨。 ?第四,与课文紧密联系,开展写作和口语交际活动,实 现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每册六个单元的“研讨与练习” , 均有十几次形式活泼多样的口语交际( 或复述,或概括,或讨论,或辩论 ) 和片断写作练习。这是新教材中进行阅读、 写作、口语交际大整合的两个大胆尝试之一 ( 尝试之二是把 写作和口语交际整合于综

12、合性学习之中) 。以前的练习大多表现为学生课后回家完成的形式出现,这种做法有它的优点, 它迫使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但缺点也非常明显,主要是不利 于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展开合作、交流、探讨;以前的练习 大多表现为阅读和写作的明显分开,这种做法有它的优点, 即遵循读和写各自的规律进行练习,但缺点是读写不能很好 地结合,尤其是学生的写作缺乏主动的机制,学生往往为作 文而作文,无病呻吟。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较好 地解决了以上存在的问题。研讨与练习主要在课堂上由同学 之间、师生之间交流讨论来完成这一前提,使得练习设计中 增加口语交际的内容成为可能, 同学的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使他们的口语能力得到

13、有效的锻炼。而结合阅读内容进行的 片断作文,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有感而发,并能灵活自由,较 少受到文体和字数的束缚。 ?另外,新教材的练习设计还有以下值得关注的方面: ?新课标强调要淡化知识 ( 尤其是汉语知识 ) ,应精选少量 知识短文出现,为此,新教材中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春 和济南的冬天的“研讨与练习”分别安排了比喻和拟人 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学习内容,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安塞腰 鼓一课“研讨与练习”后安排了排比和反复这两种修辞手 法的学习内容。以后各册所涉及的汉语知识均将以这种方式 出现。 ?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练习中经常出现“网络”一词, 引导有条件的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关注网上阅读这一信 息

14、时代新的阅读形式。为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跨学科学习理念,新教材的练习设 计努力做到多学科的渗透、融合。 ?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的需要,练习设计还讲求弹性, 师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灵活处理。 ?关于“研讨与练习”的教学建议新教材中练习设计思路的变化,给教学提出了新的要 求。?要确立一个观念,即设计练习的本来目的不是要给学生 增加课业负担,而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所谓更 好,表现有三,一是通过练习可以引导他们更加全面、深入 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二是可以引导他们关注 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精华所在,使教与学都更有的放矢;三 是可以使他们根据课内所学能够举一反三,加强课外的语文 自主实

15、践,培养语文能力。过去的语文教学中,上课布 置练习做作业批改打分公布答案,这一程式似 乎天经地义,从来如此。新课程标准教材中练习设计的观念 决不是这样。它与课文是一体的。因为练习是紧紧围绕课文 而设计的,所以它对于课堂教学起一种指导的作用。因此, 教学中决不可能这样:课文教学是一件事,练习处理是另一 件事,两者不相关联。我们希望的做法是,教师在进行教学 之前,先仔细研读课文,再根据练习的设计思路,参考教师 教学用书 ( 特别是教学建议 ) ,设计出本课教学方案和步骤。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练习的某些问题能够不 知不觉、自然而然地解决;当一篇课文学完时,学生对大部 分练习也自然应该基

16、本上能够处理。反之,假如学生学完了 一篇课文,对练习竟还无从下手,这就说明课堂教学是失败 的。?不同类型的练习要作不同方式的处理。对于一般性练习, 主要指那些针对课文本身的整体感知和局部把握的练习,教 师教学前可先布置学生根据练习预习课文,即带着练习中的 某些问题去反复阅读课文,这就使预习更有针对性,避免漫 无目的。这样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着问题 教,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学。而那些拓展性练习,由于需要花 不少时间才能完成,则要事先布置下去,并规定一个大致的 完成时间段,让学生主要在课外完成。为了加强检测,拓展 性练习最好要举办专门的汇报交流会,教师要有一定的成绩 记录。如七年上册我的

17、信念一课后的练习三: “课外阅 读艾芙居里的居里夫人传,并搜集与居里夫人一样的 科学家的资料,经过梳理后,存入自己的学习材料库。 ”又 如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一课后的练习: “上图书馆或 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了解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的一 些情况,与同学展开交流。 ”像这样的练习就需要作专门的 处理,而不能像一般的练习那样随便说说、写写就可以了,因为这类练习实际上相当于一次中型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果大部分练习能够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而在不知不觉中解决,把少量的真正能够锻炼学生综合语文 能力的练习留给学生自主完成,则可以大大克服过去练习处 理上存在的弊端,跟上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一方面,学生不

18、 必再像过去那样为应付繁重的各科作业而开夜车,可以大大 减轻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学生可以从课文内容出发,去阅 读更多的作品,自主地探究自己有兴趣的问题。这样,真正 使语文学习由书本内向书本外、由课内向课外、由学校向社 会延伸,生动活泼地开展语文学习。 ?最后,可通过新教材的练习设计来尝试对学生进行语文 成绩评价的改革。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 “形成性评价与终 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取成长 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 料”这为我们进行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过去的评价最 大的弊端是方式过于单一,过于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 性评价,所以往往一张试卷“定终身” 。新的练习设计为我 们加强形成性评价作出了有益的引导。比如,可以让学生专 设一本拓展性练习的练习本,学生围绕某些问题而搜集的资 料,采访的记录,研究的成果,或阅读课外作品而作的读书 笔记,而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