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歌-教学设计_第1页
品读诗歌-教学设计_第2页
品读诗歌-教学设计_第3页
品读诗歌-教学设计_第4页
品读诗歌-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教学设计品读诗歌感悟情理姓名:李莹莹所在学校:109109中学授课人基本情况年龄:3434教龄:1111职称:一级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7-97-9年级)阅读目标明确规定:“欣赏文 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 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 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 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朱光 潜诗论北京出版

2、社)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理念的成长期,这节课旨在通过品读诗歌要让他们感 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感情更美,从而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教学背景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课前我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和知识检测,具体情况如下:我所任教的初三(1 1)班共有学生3434人,是一个基础较好的班。喜欢阅读 诗歌的学生不足30%30%在鉴赏诗歌时,能够大体了解诗意的学生达到70%70% 69%69% 的学生把握不住作者的意图,体会不出(不全)作者要抒发的感情;60%60%勺学生把握不准诗歌的主旨;54%54%勺学生找不到鉴赏诗歌的角度。上述事实表明, 学生阅读诗歌还只是停留在浅阅读的层次,不仅因为学生很少经历挫折和

3、磨 难,缺少丰富的人生经历,也因为没有诗歌鉴赏的方法储备。以往的诗歌教 学,每首诗都是相对独立的,鉴赏诗歌时角度各有侧重,所以学生鉴赏诗歌 的方法比较零散,不易形成系统。基于以上原因,我对本课做了如下处理, 我想以“意象”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地教会学生诗歌鉴赏的方法。我分别从 小学、初一、初三课本中,挑选出几首具有代表性,感情表达很鲜明的作品, 设计了这节诗歌鉴赏课。(二)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它对提高学生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静夜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唐诗。这首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 意境深远,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它创造了在中国诗

4、歌中独树一帜的意象一 思乡的明月。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部分的一首元曲。 这首仅2828字的小令是元代散曲的绝唱,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是因为 作者使用了一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调的意象群,真切地表现出了天涯 浪客那种漂泊他乡,欲归不得的孤寂愁苦之情。在分析了静夜思和天净沙 秋思之后,进入对乡愁这首现代 诗的重点赏析。余光中的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选录的现代 诗。本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诗时,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 体形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我决定以乡愁这首诗为重点,以意象作为突破口对这三首诗进行分 析鉴赏,目的是让学生

5、懂得诗歌学习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么难,让学生初步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三) 教学方法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法:朗读教学法探究欣赏法教学目标通过品味诗歌,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基础目标:1.1. 通过品读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2.2. 培养学生对诗歌阅读的兴趣。中等目标:1.1. 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一一意象分析。2.2. 品味诗歌的语言,感悟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发展目标:1.1. 多角度鉴赏诗歌,能够准确表达对诗歌的理解。2.2. 能仿照诗歌结构和形式自己写诗。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意象感悟诗歌蕴含的情感,体会诗歌之美。教学难点:体会意象等在诗歌情感表达中的

6、运用,并且尝试仿写诗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1.课前学生搜集了与思乡有关的古诗词。2.2.尝试找出诗歌中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并进行归类,比如:月亮、大雁、杜 鹃、猿啼、菊等。教师准备:1.1. 学情调查,了解学生诗歌学习的概况。2.2. 知识检测,根据结果对学情进行更深入准确的分析。3.3. 依据学情、课标要求进行了有效的教学设计。4.4. 依据教学内容制作PPTPPT演示文稿。5.5. 选取相应的背景音乐。教学流程示意图导入复习我想听我要读我会品我能写作品展示课堂总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 间一. .导入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名言导入:每一首诗不仅具有文子美,还有 其内含的道理

7、和情感”。思考感悟让学生走 进诗歌的 美好意 境。约11- 温故知新静夜思李白(唐)品读诗歌说说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 样的情感,并简要阐述理由。 预设一:能体会情感说不出理由。 师理答:鼓励学生说出真情实感。 预设二:感悟情感理由不基于文本。 师理答: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 预设二:感悟情感理由不充分。 师理答:提醒学生注意情感与意向 的对应关系。品读诗歌 独立思考 交流体会让学生初 步感受诗 人是借助 一种意 象,表达 思乡之情 的。约33预设四:感悟单一情感,理由充分。 师理答:鼓励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 预设五:能感悟复杂情感不会阐述 理由。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1.1. 这首兀曲作者凭借

8、一组意象巧 妙的构思成一幅“秋思图”。请用形 象地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预设一:枯滕缠绕着老树,乌鸦哀 鸣,潺潺流水,小桥旁边,呈现几 乎人家。嗖嗖西风,荒凉古道,诗 人骑着一匹瘦马前行。夕阳西下, 浪迹天涯的游子人在天涯。预设二: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 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 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 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 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来,漂泊未归的 游子还远在天涯。2.2. 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作者怎样 复杂的情感?预设一:思乡之情。师理答:引导学生完整表述。预设二: :表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 思乡之情。师理答:提醒学生体会复杂感

9、情。 预设三:表达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 故乡的寂寞、悲苦的情思。3.3.表达作者情感的意象具有什么 特点?明确:普通的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 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可以形 成有鲜明个性的意象,所以鉴赏诗独立思考产生联想交流体会让学生感 受到诗人 是借助一 组意象 群,表达 复杂情感 的。约33歌时还要注意分析意象的特点,进 而理解内容和情感。余光中乡愁1.1.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知识知人论世约2.2.诗文赏析把握主旨11(1 1)我想听一一引人入胜 让学生欣赏乡愁的配乐诗朗诵,听读欣赏初步感受提醒学生注意对朗诵的节奏、重音、交流体会诗歌的音约语速、语调、情感的把握。韵美。11(2 2)我要读声情

10、并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代讲约学生自读、个别读、齐读、配乐朗朗读欣赏以读促思读。以读悟情33(3 3)我会品评头论足诗歌按照什么顺序来写?预设:小时候-长大后-后来梳理结构约-现在(人生的四个阶段)乡愁原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11解读探究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意象 来表达这种情感呢?预设: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师:作者抓住这四种意象表达了内 心的情感。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明确意象约11后来的坟墓、现在的海峡,分别寄 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预设一: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 与母亲书信往来,对母亲的思念寄 托在小小的邮票上。分析意象约预设二: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 与爱人聚聚

11、散散,对妻子的思念寄 托在窄窄的船票上。预设三: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44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 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 与母亲永远分开了,借此表达对亡 母的哀思。预设四: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 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 而且无法逾越,表达诗人渴望祖国 统一的强烈愿望。师理答: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 子死别、两岸分离。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 要作用?产生联想体会情感通过这五 个问题学 生从诗的 结构、意 象、情感、预设一:第四节表达诗人的爱国之语言几个情, ,与前二节有何不同方面品评师理答:提醒学生注意诗人的情感学习思考这首诗。是如何

12、升华的?通过品约预设三:体现一群人对国家的眷恋读,学生33之情。感受到诗明确:如果没有第四节,充其量只歌精巧的是一首普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使诗构思,完美的形的情感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式,尤其到代表了一群人的到“故国之思”。是它独特可谓画龙点睛的一笔。乡愁是凝重的,作者为何把它比的意象。作“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预设一:作者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体现乡愁的凝重。师理答:提醒学生注意情感没有大 小,却有轻重之分。预设二:乡愁的意象与凝重的情感感悟情感形成对比。品味语言师理答:明明是凝重的情感,却要 反着说,这是对比吗?预设三

13、:作者用反衬的手法衬托乡 愁的浓烈。明确:作者使浓浓的乡愁浓缩于面 积小、程度轻的事物上,反衬出乡 愁的浓烈。语言委婉含畜,深沉哀 怨。同时,“小小的、窄窄的、矮矮 的、浅浅的”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 歌的音乐美。(4 4)我能与挥洒诗情以卜两道题任选其一1 1仿照诗作中的“乡愁是” 这一句式也来是一句话。2 2 假如3030后你旅居国外,深夜沉 思之时,作诗一首。根据乡愁 的结构,以“幸福” “思念”“坚持”“母爱”“烦恼”为题仿写一节 或一首诗。写作训练学以致用学生根据 自己的能 力进行仿 写,深入 体会意象 与情感之 间的联 系。约33约88四. .展示评价各组通过讨论选出本组优秀仿写作 品

14、,然后多媒体进行展示,学生根 据评分标准,做出相应评价,再次 体会如何借助意象表达情感。欣赏感悟 自主探究 交流评价提升认识约55五. .课堂总结1.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2.2. 教师总结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意象 是理解诗歌情感的一把钥匙。阅读 诗歌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感、陶冶我 们的情操,如果同学们能够自觉地 品读感悟诗歌,那么我们这节课就 起到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效果了。总结归纳 知识梳理对知识点 进行归纳 梳理,有 助于学生 掌握重点 知识,诱 发学生深 入探究。约11六. .作业基础作业:1.1.背诵余光中乡愁。22修改自己的“仿写诗”。中等作业:从意象的角度,说说温庭筠商山早

15、行表达 了什么感情。发展作业:自选角度赏析朱熹观书有感。进一步巩 固诗歌鉴 赏的方 法,学以 致用。约11七. .板书设计时间意象情感小时候一一邮票乡长大后船票,故乡之思愁后来坟墓现在 一一海峡一一故国之思V V示意图和文字 提示,直观形象 地再现本诗内 容、加深对诗歌 主题的理解。学习效果评价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共1010分)1.1.运用意象(2 2分)2.2.表达情感(2 2分)3.3.建立联系(2 2分)4.4.条理清楚(2 2分)5.5.语言生动(2 2分)仿写环节,明确指出以上五条评分标准,学生能够更好的把握写作要求。 评价环节,提供学生评价他人作品的依据,从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

16、学设计特色和教学反思1.1. 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诗文赏析部分我设计了四个环节:我想听一一引人入胜我要读一一声情并茂我会品 -评头论足我能写一一挥洒诗情之所以如此设计每个环节的名称,是为了给学生这样一种感觉:不是老 师要我学而是我要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2. 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乡愁,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 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抑扬顿挫; 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充满深情;第四次读是配乐朗读。这样使朗读技巧 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逐步感受诗意。3.3. 在个性化的“创作”中领悟诗意。在仿写

17、环节,学生把本节课所学知识,充分展现在自己的仿写作品中。 在评价环节,学生进一步明确诗歌的意象与作品内涵之间的联系,提高诗歌 鉴赏的水平。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探究的 形式,力图构建一个新型的充满民主、张扬个性、激励创新的教学模式。情绪,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由于生理的不同,与男性相比,女性情感活动更强烈,也更容易情绪化。如果说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的是掌舵者、领导人的角色,那么母亲则是一个家庭的调节阀、供氧机。虽然家庭的重担由父母双方共同承担,但与父亲相比,母亲承担更多。在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下不少母亲感到力不从心,情绪也变得更加不稳定。但母亲的情绪决定着一个家庭

18、的温度,决定着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首先从家庭生活中来看,女性温柔、细腻的特质可以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出一种暖意融融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下,再大 的矛盾与困难都能克服。如果说父亲是一把披荆斩棘的利剑,母亲则是一张情意绵绵的丝网,她用爱将家庭与外面漆黑冰冷的世界剥离开来。女性相较于男性而言,更善于表达内心情感,更懂得利用语言与情绪 的力量,母亲的笑脸、暖言能给每个家庭成员力量。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白纸,你想让他变成什么样子他就是什么样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亲的影响是不可能替代的。母亲是孩子情感依赖的主要角色,如果母亲在与孩子的接触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那么孩子长大之后很可能会情绪调节失衡。有本书中说:对大多数的成年人而言,即使一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