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法几何试题(13系)_第1页
画法几何试题(13系)_第2页
画法几何试题(13系)_第3页
画法几何试题(13系)_第4页
画法几何试题(13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12 23 34 45 56 67 78 89 9101011111212131314141515161617171818191920202121222223232424252526262727282829293030333334343535363637373838393940404141424243434444454546464747484849495050515152525353545455555656575758585959606061616262727273737474757576768787888889899090919192929393949495959696979798989

2、999100100101101102102103103104104105105106106107107108108109109110110111111112112113113114114115115116116117117习题答案习题答案班级 姓名 学号二、点、直线和平面2-1 根据点的空间位置,画出点的投影图。u12-2 根据点的投影图,画出点的空间位置。2-3 根据点到投影面的距离,画出点的三面投影。点到H面为到V面为到W面为班级 姓名 学号22-4 根据点的坐标,画出点的投影图和空间位置。2-5 根据点的两面投影,求第三投影,并判定其相对位置。班级 姓名 学号(1) A(30、20、15

3、),B(20、25、0),C(10、0、0)(1) (1) D(30、20、25),E(30、10、25),F(20、15、10),G(10、0、20)(2) _ 在 _ 之右_ 在 _ 之前_ 在 _ 之下_ 在 _ 之左_ 在 _ 之后_ 在 _ 之上3已知点B在点A的正上方10,点C在点B的正左方10,求A、B、C的三面投影,并标明其可见性。已知两直线AB和CD的端点坐标分别为A(30、5、20),B(5、20、10),C(40、10、0),D(10、30、0)。做出两直线的投影图。根据点的坐标值,判定投影的可见性(可见的画,不可见的画)。已知长方体的投影图,试判定棱线AB、AC、CD与

4、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并标明其侧面投影。点坐标投 影可见性铅垂线侧垂线正垂线4SA_SA_SA_一般位置正平侧平BSACsbacbascsabccabcabcT.Lb(a)babaabcdc(d)cdefefef52-10 注出三棱锥SABC各棱线的水平和正面投影,并判定它们的属于哪类直线。2-11 过点A作AB=25、=45水平线和AC=20铅垂线。2-12 求直线AB、CD和EF的第三投影。班级 姓名 学号 z y y yzz 已知直线AB与V面的倾角=50,求其水平投影a b 。 =30 x y6 分别求出直线AB、CD和EF的实长及其倾角和。 已知直线AB=50,求其正面投影ab和倾角。答

5、:不在。相交交叉垂直交叉平行相交7班级 姓名 学号2-16 判定点K是否在直线AB上。2-17 在直线AB上找一点K,使AK:KB=3:2。2-18 直线AB上找一点C,使AC=30。2-19 判定下列各对直线的相对位置(平行、相交、交叉、相交垂直、交叉垂直)。2-23 已知矩形ABCD的顶点D在EF上,完成该矩形的两面投影。yy8班级 姓名 学号2-20 求点到直线AB的距离。2-21 作一距H为20的水平线,与两交叉直线AB、CD相交。2-22 判定两条交叉直线AB、CD对V、W面重影点投影的可见性。试求两条直线AB、CD之间的距离。已知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位于侧平线EF上,试完成该正判

6、断下列平面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及其与投影面的倾角。方形的正面、侧面投影。水平面正垂面侧垂面090904090503258909班级 姓名 学号2-27 求下列平面的第三投影,并判定它们与投影面的相对位置。2-28 判定ABC的倾斜方向。2-29 试判定A、B两点是否在下列平面内。(1)(2)(3)(4)A 在 B 不在A 不在 B 在A 不在 B 在A 在 B 在(1)(2)正垂面一般位置侧垂面10班级 姓名 学号2-30 已知K、M、N三点在下列平面内,根据一个投影求出另一投影。2-31 判定四边形ABCD是否为平面四边形。2-32 完成平面五边形的正面投影。2-33 判定三条相互平行的直线是

7、否在同一平面内。答:不在。答:不是。kkmmnnabkmnnbakmadcbadbccabedcaedb11班级 姓名 学号2-34 已知直线CD在ABC平面内,试求cd。 2-35 分别过直线AB和CD,作铅垂面P和与H面成30角的正垂面Q(P、Q均用2-36 试在ABC内取一点K,距H面、V面均为20。 2-37 已知正方形ABCD为正垂面,其对角线为AC,完成该正方形的投影图。 迹线表示)。bacdabcdababQVPHdcc(d)QVPHbcabkakcacab(d)cdcbabd 2-41 包含直线AB作一平面,与直线CD平行。ccdbaabdabdcebdcaeaabdceecb

8、dbabaeecdcd班级 姓名 学号2-38 已知直线AB为ABC的最大坡度线,完成该三角形的投影图。 2-39 求由两条平行线AB、CD所确定的平面与H面的倾角。2-40 已知AB为平面P的最大坡度线,求平面P对V面的最大斜度线AC。(2)kkk(3)k不平行平行(3)14(2)3-1 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是否平行。3-2 求下列直线与片面的交点K,并判断其可见性。(1)kVPk平行(1)PHaakkaammcbcbnnmnnmVPPHkk(1)(2)kk15(6)(5)(4)3-3 过点A作平面与直线MN垂直。T.LT.L163-5 判断下列直线与平面是否垂直。否否是3-4 求点K到三角形

9、ABC的距离。abcabckk(1)(2)kkabcabc(1)(2)(3)17mmab(c)abcdefgdefgaa(1)(2)(3)PVPHbcbc3-6 过点M作平面P(用迹线表示)与ABC平行。3-7 过点A作ABC与两条平行线DE、FG所确定的平面平行。3-8 判定下列平面与平面是否相互平行。否平行否abab3-9 求下列平面与平面的交线,并判断其可见性。(4)18(1)PvPH(2)(3)abcabcdefgdefg3-10 求三角形 ABC与平面P(DE平行FG)的交线。3-11 求三个平面的共有点。20dfeababbdfeabadfedfe21(1)(2)(1)(2)3-1

10、2 包含直线AB作一平面与三角形DEF垂直。3-13 判定下列平面与平面是否相互垂直。是否V1X1HHXVaab25a1b1XcT.CDdcdX1d1c1XX1X24-1 求点A和B在新的投影体系V1/H中的投影。4-2 用换面法求线段CD的实长和对V面的倾角。4-3 用换面法求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AB、CD之间的距离。4-4 已知平行直线AB、CD之间的距离为15,用换面法求cd。abcdab1515cdbacdbacdAB、CD间距离264-5 已知直线AB与CD垂直相交,用换面法求cd。4-6 用换面法求点到直线BC距离,并求垂足。4-7 已知点A到直线BC的距离为15,求a。4-8 用换

11、面法求 ABC对H面的倾角。baabcdabccbaA到BC距离abccbO1X2XO21R15a1bc11aabccabXOXX1abc111对H面的倾角。274-9 用换面法求平面四边形ABCD的实形。4-10 用换面法求作角BAC的角分线。bca222dacabdcbX1XX2caacbbabc111284-12 用换面法作一等边三角形ABC,使其与V面的倾角为30度。4-11 已知直线AB与 CDE的距离为10,用换面法求ab。X2bbaaXab 11( ) c1ccbccddaeeX1010ab294-14 已知点A到平面BCD的距离为15,用换面法求a。4-13 用换面法求两面夹角

12、的实际大小。caabbcXddaabccbddX1515a1304-16 用换面法求直线MN与平面ABC的交点,并判定其可见性。4-15 用换面法在直线MN上定一点K,使K到 ABC的距离为10。aabccbmXnmn10kk335-1 画出三棱锥的侧面投影,并补全其表面上点、线的投影。5-3 画出该平面体的侧面投影,并补全其表面上点、线的投影。5-2 画出五棱锥的侧面投影,并补全其表面上点、线的投影。5-4 画出五棱柱的侧面投影,并补全其表面上点、线的投影。adcbadbeacdebacdebccddbb)(aabbeadcccadeac de(b)b cdaeb(c)adeba(e)dc5

13、-5 补全六棱柱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5-5 补全六棱柱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5-7 补全穿孔三棱柱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5-8 补全切口三棱柱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5-6 补全切口四棱柱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345-9 补全四棱柱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5-10 补全四棱柱经两次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5-11 补全四棱台切口后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5-12 补全四棱台切口后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355-13 补全四棱锥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5-15 补全三棱锥截切后的水平投影和侧面投影。5-14 补全四棱锥截切后的正面投影和侧面投影。5-16 补全三棱锥穿孔后的水

14、平投影和侧面投影。365-19 求作直线AB、CD与三棱柱的表面交点。5-20 求直线AB与该平面体的表面交点,并求其侧面投影。375-17 求作直线AB与三棱柱的贯穿点,并求其侧面投影。5-18 求作直线AB与三棱锥的贯穿点,并求其侧面投影。5-21 求三棱柱与三棱锥的相贯线。5-22 求两四棱柱的相贯线。385-24 求三棱柱与三棱锥的相贯线。395-23 求天窗、烟囱与屋顶的表面相交线。5-25 求三棱柱与四棱锥的相贯线。5-26 求四棱台与四棱柱的相贯线。40426-16-2366-3.436-4.6-6.6-5.ab(c)aabc(b)(c)abd(c)cda(b)badcababa

15、(b)dc(d)(c)dc(a)cba(b)cacb曲线与曲面6-8.6-10.6-9.ac(b)bac(b)acab(c)(d)a(b)cd(c)(d)ab(b)ab(a)ababab6-7.44456-116-12ababcbabca6-13.466-14.6-16.6-15.ababooababcdcd(a)babcdcd476-176-186-19Phabdcabcdabcda(b) cd48(2) .(4) .(3) .曲面体7-1.求截切圆柱的H面投影和W面投影。(1) .49(2).(1).7-2.507-3.51(2).(1).7-4.7-5.52(2).(4).(3).(1)

16、.(m)mnn(m)n(m)n(m)nmnmm(n)nm(n)(m)nmn(m)n(m)n(m)n(1).(2).(3).(4).(5).(6).(7).7-6.537-87-7.547-9.557-10.7-12.7-11.56577-137-1458(2)(3)(4)8-1 求作下列物体的正等轴测图。(1)59(5)(6)(1)608-2 作下列物体的正面斜二轴测图(7)(3)(2)618-3 62平距和倾角 。10-4 已知 ABC的标高投影,求三角形平面的等高线、最大坡度线、10-2 已知条件如图,求平面P对地面的倾角a和平面的等高线。i=1/2求平面上的等高线和坡度比例尺。10-3

17、已知平面上直线AB的标高投影和平面坡度,实长、坡度、平距以及整数标高点。10-1 已知AB线段的标高投影、比例尺,求AB对地面的倾角、ilipAB实长平距10-7 求作二堤的边坡与标高为零的地面的交线及各坡面间的交线。10-5 求出两平面的交线。河底+45地面地面 +481:1.51:2.5 1:4坝顶 +47.5+481:1.510-6 求作坝顶、地面与河底、河岸间的交线。10-7 求作二堤的边坡与标高为零的地面的交线及各坡面间的交线。10-8 求作凹坑的各坡面与标高为零的地面的交线及各坡面间的交线。+2.5坑底 -5河岸+1181:2河底+130坝顶1:1+13010-6 求作坝顶、地面与

18、河底、河岸间的交线。地面断面线道路断面线注:图中求作填挖方界线。10-13 路面标高为46,填方坡度为2/3,挖方坡度为1/1,求作填挖方界线,并作出地面和道路的横断面A-A.10-12 在地面筑一标高为+35的圆形场地,填方坡度为2/3,挖方坡度为1/1,10-11 求直线AB与山地的交点。班级姓名学号十二、组合体12-1 求作下列物体的第三投影,并在投影中标出平面P和R的其余两投影。(1)(2)(3)(4)pppprrrrrrrrpppppppprrrr87(6)(8)(7)(5)pppprrrrpppprrrrrrrrpppp班级姓名学号88班级姓名学号8912-2 根据物体的轴测图绘出三面投影(比例1:1)。(1)(2)班级学号姓名(4)90(3)学号姓名班级91(6)(5)班级姓名学号9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