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论文:再谈调整《沉和浮》单元课文顺序的必要性(教科版)_第1页
小学科学论文:再谈调整《沉和浮》单元课文顺序的必要性(教科版)_第2页
小学科学论文:再谈调整《沉和浮》单元课文顺序的必要性(教科版)_第3页
小学科学论文:再谈调整《沉和浮》单元课文顺序的必要性(教科版)_第4页
小学科学论文:再谈调整《沉和浮》单元课文顺序的必要性(教科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再谈调整沉和浮单元课文顺序的必要性 内容摘要 很多研究表明,学生对沉浮现象的理解以及对沉浮规律的认识存在着大量的前概念,受前概念的影响,沉浮的知识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有些概念含混不清,语言表述也有一定困难,表述似是而非,经验与知识难以联系,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再加上沉和浮单元教材原先的安排,存在着知识点的跳跃幅度过大,造成我们在以往教学时,学生学习困难,教学效率较低。笔者学习了双塘中心刘海平校长撰写的沉和浮单元的教学对策一文,颇受启发,根据刘校长调整的课时顺序进行了备课试教,达到了预计的效果。为此,对五下册沉和浮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再谈其必要性:一、原教材安排的不足:1、原先课文顺

2、序的安排容易模糊概念;2、原先课文顺序的安排不利于思维的逐层推进;3、原先的安排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二、调整后的授课优势:1、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2、知识的衔接紧密,顺应学生思维发展。关键词:难 度 调 整 必要性 提高教学有效性正 文 对于沉和浮单元的教学,我们一直按照教材的编排循规蹈矩地执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教学,而每每教到这一单元都令人生畏,整个单元教下来,学生被搞得似乎云里雾里。去年,双塘中心刘海平校长撰写的沉和浮单元的教学对策一文,令我颇受启发,并组织了教研组内的老师进行了认真的研读,老师们都对刘校长的教学对策赞赏不已。本学期伊始,我们根据刘校长调整的课时顺序进行了备课试教,达

3、到了预计的效果,每一课时的教学推进都顺理成章,每一个科学概念的落实也是水到渠成,为此,我们认为无论从教材内容的层次性、连贯性,还是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规律来讲,对五下册沉和浮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有其举足轻重的必要性。 一、原教材安排的不足首先,原先课文顺序的安排容易模糊概念。本单元的第一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是从学生常见的现象开始。首先涉及到的是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上浮,在观察现象的过程中,再整理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些认识过程都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也就是对学生前概念的一次有目的的挖掘和呈现。再次,教材安排研究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我们通过切

4、割白萝卜和橡皮来同时改变它重量和体积,通过研究发现原来在水中是浮的白萝卜,减少它的重量和体积后在水中仍旧是浮,橡皮的研究也是如此。又对回形针和木块进行了同时增加体积和重量的研究,结果还是没有变物体本来的沉浮状态。这样让学生认识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重量和体积无关,为进一步研究沉浮与其它因素的关系埋下了伏笔。这样的编排,是建立在学生对沉浮现象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水平。而到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科学概念要求达成: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体积和重量都有关,这个概念与前一课学生所认识的“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的重量和体积无关”似乎相矛盾,对学生的认知造

5、成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学生很难从前一课的同种材料的沉浮研究转入到本课对不同材料的研究,这节课后,学生对于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究竟跟什么因素有关,表述不清,概念陷入了模糊之中。到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研究的又是同种材料了。所以说,前三课教材的安排顺序,概念反复跳跃,认知跨度过大,学生比较难接受,容易模糊概念。其次,原先课文顺序的安排不利于思维的逐层推进。思维层次化能引导和帮助学生架起思维的“梯子”,促使思维不断上“台阶”。一般来说,思维应符合以下要求:1、要适合知识能力水平不同的学生各问题之间的跨度要适当,即不能太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不能太大,使学生一筹莫展,无所适从 。2、要体现学生思维的一

6、般规律如从感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等。 3、要遵循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求科学思维方法是学习科学的精髓,是构成科学知识、技能的筋骨,科学思维的层次化要体现科学思维方法的实质。将造一艘小船安排在第四课,教材本身的安排意图是在第三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研究基础上的应用。而我们认为造一艘小船应该是学生充分建立了沉浮概念后的综合应用,放在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更为合适。所以我们认为,将浮力、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和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这些内容安排在造一艘小船之后,认知思维显得滞后了。再则,原先的安排与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1、材料的变换过多一般来说,形成概念的课,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

7、。材料数量过多,反而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因为找共同特征的前提,是必须认识一组事物中每一个事物的个体特征,数量过多,使学生往往很难从一大堆个体特征中抽出共同特征。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数量过多会影响学生发现和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2、知识点的跳跃过快第1课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主要让学生建立的科学概念是: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和重量的改变,不会改变原本的沉浮状态。而紧接着的第二课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则是有深度地探究影响物体沉浮的有关因素,这将牵涉到影响物体沉浮的方方面面的因素:材料自身的密度、液体的密度以及排开的水量等。从单元的整体来看,第二课则可以作为整个单元的归纳总结,是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影

8、响因素的集中梳理,而教材原先的安排,出现知识点的跳跃幅度过大,势必出现学生认识上的断层。这就造成我们在以往教学时,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二、调整后的教学顺序 我们把课文的顺序调整为:第1课第5课第6课第7课第8课第3课第2课第4课。将第5课的浮力提前到第2课上,我们在教学中继续顺着第1课用到的材料:白萝卜和橡皮进行浮力的探究。(白萝卜可以提前两星期准备,让它水分多失点。)课开始,教师述:上节课我们知道白萝卜和橡皮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体积和重量没有关系。那么,白萝卜为什么能浮在水中,橡皮沉在水底?意图是为了引出“浮力”,果不出所料,学生的回答是:因为白萝卜受到了水的浮力,橡皮没受到水的浮力。我

9、们首先针对白萝卜在水中浮的现象入手展开研究,因为浮力的概念比较容易从上浮的现象去理解。接下来测量白萝卜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紧接着将第6课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吗提到第3课,材料还是以第1课的橡皮作为研究下沉物体的材料。继续用前面研究过的材料作为研究对象,便于学生思维连贯。科学研究强调变量与定量的研究,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变量越多,越容易出现思维混乱,影响概念的建构。所以在本单元的研究中,我们尽可能的选用前几课所牵涉的材料,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逐步跟进。前3课都是对同种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的研究,学生已经清晰建立了: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所受到的浮力大小,跟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入水中的体

10、积越大,所受到的浮力也越大。巩固了体积、轻重、排水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与物体沉浮的关系。从前一个活动延伸到一个有价值的活动,这个价值体现在:1、是学生学习的需求,前一个内容研究的是浮的物体,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再研究沉的物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2、是认知规律的需求,沉浮情况不同的物体,它们所受的浮力大小是否符合这一规律,即:物体在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所受的浮力就越大?第4、5课的内容则将第7、8课提上来,探索马铃薯在不同液体中的沉浮状况,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学生认识沉浮从物体本身开始关注液体这个重要因素,本课将展开对另一个变量同体积的物体之间轻重的比较研究。探究马铃薯

11、沉浮的原因,这个活动比较全面地让学生对沉浮有了一个科学的认识:从物体本身、液体本身、物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去解释。教学中通过马铃薯在清水和浓盐水的沉浮现象,渗透了改变液体密度会影响物体沉浮的概念。三、调整后的授课优势1、遵循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符合自身认知规律的教学活动中成长,这样的教学才会变得更有效。因此,我们认为将本单元的教学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是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2、知识的衔接紧密,顺应学生思维发展。教科书教学材料编写时注重科学、合理、有效的结构,注重活动与活

12、动的内在联系及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经历连续的、不断深入的科学探究过程。教师上课也只有注意探究活动本身内在的结构、活动间的结构联系,才能较好地把握展开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将各个知识点进行调整,使它紧密衔接,有助于推进学生思维的层次性发展。四、一点建议:一直以来,教材编制者认为“密度”概念相当复杂,在人们认识发展过程中形成得比较晚,因此,在小学课程中编排的沉浮单元都不涉及“密度”概念的教学内容。几轮教学下来,每次牵涉到浮力概念的时候,由于学生已经接触了与沉浮相关的课外知识,学生总会提及“密度”这一概念,因为教材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避开这个概念。正因为“密度”概念的缺失,学生对沉浮规律的理解显得单薄肤浅,甚至部分学生在完成本单元学习后,他们对沉浮的认识没有得到有效提升,仍然停留在以轻重等物体的单一属性来判断解释物体的沉浮现象,从而影响了教学效率。我们建议:在沉浮单元教学中编入“密度”概念教学尤为重要,在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一课,从相同体积的物体重量的比较中,已经指向密度概念,事实上“密度”就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科学概念在儿童身上的发展与这些概念的历史发展是相似的,都是循序渐进的。虽然概念的转变过程是渐进的,但教学的作用在于它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我们能够围绕“密度”概念发展顺序安排教学活动,并调控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