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 EST笔译教学效能实证研究_第1页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 EST笔译教学效能实证研究_第2页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 EST笔译教学效能实证研究_第3页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 EST笔译教学效能实证研究_第4页
教育教学论文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 EST笔译教学效能实证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信息化环境下高职英语专业 est笔译教学效能实证研究 摘要 : 本研究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est笔译教学模式的构建出发,运用spss19等现代信息统计工具,并结合课堂实践中的调查问卷分析、课堂观察分析、师生结构化访谈分析以及学生的网络自评效果分析,探究影响高职英语专业est 笔译教学效能的各项因素。经过一定时期的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基于信息环境的高职 est 职业情境教学模式的满意度很高,将该模式运用于实践教学对提升高职est课堂教学效能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作用,信息化环境下高职est笔译教学模式的职业性特征对教学效能起着较为理想的主导效果。关键词 : est;教学效能;职业性;信息化

2、环境 基金来源: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职业情境导向的高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构建研究”(xjk013czy002)。 一引言es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技英语) 问世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为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魏汝尧,2009) ,因其专业性、连续性、连贯性和对称性这些主要特征,est基本涵盖了各专业学科有关的各类英语,主要包括关于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报告、资料、论文、著作、解说词以及使用方式与手段等1。 国外关于信息化环境下est笔译教学的研究始于lou

3、is trimble(1985)的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 discourse approach(科技英语语篇分析),对est语篇分析理论、方法以及est翻译功能交际教学法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继而candlin和tarone等est学者们将研究转向更深层次的文体分析:est文体具有其一定的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ing)和语言表达惯例(language convention) ,在语篇平面上展开文体分析可使人们较容易地发现教学中的文体交际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est翻译的读、写、译的阶段性教学。随着从事est笔译教学研

4、究的人越来越多,研究范围也不断地朝广度和纵深发展,以文本功能分析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分析逐渐在现阶段est翻译教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股较为强劲的创新潮流。国内有关信息化的est翻译教学研究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将信息辅助技术和科技翻译学科的首度结合研究为标志。est翻译教学的各类主要研究一面平衡发展,一面互补互融。较有典型意义的为实务翻译学者许建忠,在接受了胡庚申的“以译者为中心”的生态翻译理论观点,并消化吸收迈克尔克罗宁(michael cronin)的“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论述,发展、深化并推进了前两位学者的研究,新颖、独特地将翻译生态学引入现代est信息化翻

5、译教学。目前高职est翻译教学的研究成果开始呈现递增趋势,但研究多囿于科技英语教学的文体特征、案例总结以及翻译技巧等理论特点,关于est翻译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研究很少,而对信息化环境下的高职 est笔译教学模式的效能研究则未见。因此,笔者试图通过以下系列实证研究,分析当前基于信息技术的est笔译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难点,并探究高职英语专业信息化est笔译教学模式(以下简称本教学模式)与高职英语专业笔译教学效能之间的相关度 ,试图解决以下三个研究问题2:1. 本教学模式能否切实提高高职英语专业的est笔译教学效能?2. 本教学模式能否真正得到学生的肯定与认可?3. 本教学模式有哪些特征会影响高职e

6、st笔译教学效能? 二研究的设计及实施 (一) 教学效能的定义阿尔伯特班杜拉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即个体对自己在特定学习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得到满意结果的预期。同时,作为教育的主动实施者,教师在进行其教学实践活动时也具备相应的效能感。因此,“教学效能感”可概括为“教师对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判断”(班杜拉,1997) ,该判断影响两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教师的实际教学效率。一言以蔽之,信息化环境下高职 est笔译教学效能即可概括为:在特定的高职est笔译教学情境活动中,为满足高职英语专业学生实际发展的

7、需要,借助多模态的信息化环境,教师以学生作为教学的课堂实践中心,最大程度地激发目标学生的笔译学习动机,以达到甚至超出预期教学目标的能力。 (二)信息化环境下est笔译教学模式的特征 关于信息化环境下est笔译教学模式的特征的讨论,目前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说法。就教学效能的组成要素而言,课题组通过大量而充分的调研,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以下模式: 1.多层面信息环境优化设置模式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大众媒介已成为学生们必不可少的课程学习设备。课题组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环境,全力营造集文、图、声以及交互性于一体的数字化资源形式,向学生提供大量而有益的英语est翻译以及其他版块的语言输入,以

8、确保学生能全方位地亲身体验语学习环境,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层次基础的学生而言,应引导其利用不同的信息学习资源,以培养其自主探索以及建构知识结构的能力。关于这个主题,笔者曾在数字化翻译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探索一文中探讨过。est翻译课程的信息化设置还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对翻译职业bbs、新福步论坛(est翻译板块)、工程翻译平台(est翻译分支,)、译无止境译员qq和微信交流群等多种实践性活动,真正实现以实践促进能力提高的高职教学改革宗旨。2.多元化信息学习策略模式近些年的高职英语教育改革倡导自主学习、网络与课堂结合的交互式教学模式,这与信息化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第四阶

9、段的主题“媒介融合的自主范式”是十分吻合的。日前教育部向全国高校推荐的est翻译教材配备了网络教学和网络学习系统,为高职est翻译课程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对学生元认知策略的系统培训,使学生学会使用学习圈、微信或博客群、rss以及wiki等信息化设备,在掌握“听说领先”技巧的基础上,进而强化海量阅读的技巧,为后续的翻译能力培养奠定较为坚实的基础。多元化信息学习策略模式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应用wiki应用rss技术建立est微信群 建立est学习圈交流分享资源 自主订阅信息 建立相互联系 est协同翻译自主订阅 审阅est翻译 图1:高职多元化信息est翻译学习策略模式3.职业情境导向的

10、协作学习模式协作能力是现代高职学生不可或缺的职业竞争力之一。在进行基于职业情境导向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时,课题组一直贯彻以职业工作( job career) 为背景,以翻译应用( est application) 为目的,以知识实践(est practice ) 为主线,进行语言知识能力与译员岗位能力的无缝对接,切实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以及职业能力的一体化。具体的协作学习模式设计如下:在信息网络环境下,依托网络资源,以专业行政班级为基本单位,依其学习基础、个性特征、能力倾向以及性别等方面差异,并充分结合个人与民主意愿,组成est笔译项目网络合作组(online est translation

11、project team),一般为6-8人,构建译员、译审 、项目经理、总经理、客户和翻译公司的协作联动机制(如图2所示),通过相互沟通与协作,以达到职业情境导向的协作学习模式的预期目标。 总经理(科代表) general manager 译审(组员) proofreaders 翻译公司/客户 (教师) clients client 译员 (组员) translators 项目经理 (组长) project managers 图2:职业情境导向的信息化est笔译教学协作联动机制 依据信息化环境下est翻译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和教学活动的不同角度,笔者提取本教学模式的七大特征如下:(1) 职业情境

12、性,运用职业信息资源提供仿真或真实的est译员情境活动;(2) 职业技能性,合理利用各类信息渠道,促进est翻译教学表述清晰,从而使传统的缄默知识转化为明晰的职业技能;(3) 行业模式性,通过多方位信息资源搜索,积极运用行业企业作业或接近行业企业过程模式化的各项通路;(4) 职业角色性,通过相关职业信息搜索,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业职业前景和角色;(5) 合作建构性,充分支持基于信息化的知识和能力建构3;(6) 整体评价性,在完成教学实践活动时,提供对est翻译教学的整体性评价;(7) 经验反思性,促进深度教学反思, 为后续est翻译教学形成有价值的经验和借鉴。 (三)研究设计 1研究实验对象本

13、研究从2012年4月初开始实施,直至4月底结束,为期30天。本实验对象为课题组成员共同教授的2011级商务英语4班实训班级学生共49名,其中男生2名,女生47名。在信息化est笔译教学协作模式下,结合个人意愿,组成7个est笔译项目组4。 2量具课题组主要从问卷调查统计、课堂观察分析、学生的自评分析以及师生访谈这些方面来进行研究,期冀从不同的信息化环境视角来验证实践活动的研究结果。(1)调查问卷统计调查问卷由笔者设计制定,网络问卷形式,使用语言为双语,汉语提问并含英语翻译,共包含六小类,56个题项。对应内容为本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总体接受度和满意度。主持调查者为作者的一名从事翻译实训教学的同事,就

14、教改班级2011级商务英语4班(目标班级,49人)和传统教学班级2011级商务英语1班(参照班级,49人)进行相关信息和数据统计。由于1份问卷出现一些漏填题项,1份因故丢失,即被视为2份无效问卷。一共整理出47份完整而有效的问卷,占总数的97.96%。 (2)课堂观察分析课堂观察分析主要从目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课堂注意力、学习方式转变、学习能力是否提升以及译员角色适应这些方面构成的课堂教学效能来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信息化est翻译教学模式的改革效果。主持该项观察的老师为课题组内从事笔译实训教学的另一名同事,分别就目标班级和参照班级进行相关信息数据记录与统计。 (3)学生自评分析在新模式下实训学

15、习完成的五天之内,布置所有参与的学生通过博客或微信写一篇关于信息化est笔译实训的自评分析。分析内容应包括参与多元化信息学习策略模式和职业情境导向的协作学习模式的真实感受,本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也可以本教学模式的七大特征来衡量),对本教学模式协作学习小组的成员自评、成员互评和小组综合评价,以及对未来est笔译教学的意见和建议等。49名学生均如期通过网络递交了电子档自评分析。 (4)师生访谈分析在信息化est笔译实训学习结束后,课题组随即实施了一个对在校目标学生的结构化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s)。在访谈时期,由于当时1名学生因故未在宿舍,此次参加访谈的人数共计48名。主持访

16、谈者分别为课题组从事口笔译实训教学的两名同事。在征求被访谈者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课题组成员对访谈的全程内容进行了微视频 (micro video)录制,以确保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及讨论 (一)问卷调查分析本研究问卷的所有题项均采用李氏5计量表(li kete 5 -meter)计分,课题组通过对原始数据整理,共统计目标班级47份有效网络问卷5。目标学生对本教学模式总体满意度和结论如表1所示: 表1: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总体满意度描述统计量表 (二)课堂观察分析 比较总体人数相等、学风程度相当、学业水平基本一致的目标班级2011级商务英语4班(已实施本教学模式)和对照班级2011级

17、商务英语1班(未实施本教学模式),对同一授课主题“哈金森汽配服务手册”(hutchinson auto service manual) 的8课时课堂进行教学效能专项观察并记录,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表2:信息化环境下est笔译教学效能观察比较数据统计表 (3) 师生访谈和学生自评分析 课题组通过整理并统计对48名学生的访谈记录,得出本教学模式七大特征对信息化est笔译教学效能影响的人数、比率分别为:职业情境性(48人,100%), 职业技能性(47人,97.92%),行业模式性(45人,93.75%),职业角色性(46人,95.83%),合作建构性(44人,91.67%),整体评价性(42人,

18、87.50%), 经验反思性(41人,85.42%)。同时,课题组通过统计49份学生的网络自评分析,发现七大特征对教学效能有关联的人数和比率为:职业情境性(49人,100%), 职业技能性(42人,85.71%),行业模式性(46人,93.88%),职业角色性(47人,95.92%),合作建构性(41人,83.67%),整体评价性(43人,87.76%), 经验反思性(40人,81.63%)。信息化环境下est笔译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的特征排名表如表3所示6。 表3:信息化环境下est笔译教学模式影响教学效能的特征排名表 排名 师生访谈 学生自评分析 1 职业情境性职业情境性 2 职业技能性职

19、业角色性 3 职业角色性行业模式性 4 行业模式性整体评价性 5 合作建构性职业技能性 6 整体评价性合作建构性 7 经验反思性经验反思性 (4) 有关研究结果的讨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四个不同层面的量化研究数据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从教改新模式下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量表来看:共计47个有效样本,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很高,满意度达到颇为理想的状态。其中,非常满意样本占总样本的93.62%,完全不满意样本仅占总样本的2.13%。我们可以充分得出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总体满意度非常高,尤其对职业情境性、行业模式性等职业性模式特征十分满意。 2在信息化环境下est笔译教学新模式下,目标学生借助

20、各项信息化资源来解决问题,教改班级与对照班级被考察的各项记录数据相比较而言,均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在各项指标中,100%的注意率位居首位,由此可以看出,目标学生对本模式的兴趣和接受度均很高。结合其他各项指标,任务完成率和合作学习率均几近百分百,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同翻译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均呈现较为突出的提升空间。从角色融入率方面来考量,目标学生的译员角色意识从传统的低起点意识跃升至较高的位置,充分说明学生的角色融入能力得到大幅度的增强。优秀率是各项指标中相对低的指标指数,虽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有着明显的提高,但是目标学生的笔译质量和技能的确还需进一步提高。 3考虑本教学模式七大特征对es

21、t笔译教学效能影响的不同贡献,通过对学生自评分析和师生访谈的各类数据分析,课题组对该两项量具中百分比率大于90%的特征,视为影响教学效能的主因素;若是低于90%,则视为次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体现职业主要特征的职业情境性、职业角色性以及行业模式性可归因为主要因素,与其它次要因素共同作用与发展7。综合上述讨论,我们不难得出:信息化环境下新教学模式对高职英语专业 est笔译教学效能确实有颇为明显的促进和提升作用,目标学生对本教学模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非常高,本模式的三大职业性特征(职业情境性、职业角色性以及行业模式性)对高职est笔译教学效能的影响起着主导性影响作用。不可否认,本教学模式作为es

22、t翻译教研改革的新事物,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明显的弊端。譬如,据一些教师反映,在本教学模式下做教学准备工作需要花费的时间太多,教学所需储备量非常大,并且从事教学所需的职业性电子课本资源太有限;又如,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来说,要立足于多元化的信息环境下,掌握新信息技术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尚需一段时间的专业信息化培训来学习领会。鉴于此,要切实改良本教学模式,首先,课题组急需引进深度的行业企业合作资源,创建以职业性为突出特点的高职特色信息化课本资源。其次,须引入翻译行业尤其是est翻译领域的实践性导师,并结合学院内“双师型”教师(拥有实践经验较为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的教师或曾有过企业翻译经历的教师)作为翻译实训指导教师。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地实现时间效率,我们可考虑制作相关的实践性导师网络教学微视频(online teaching micro video),以真正实现“翻转课堂”(theflippedclassroom)在高职翻译教学中的应用。同时,在实施新教学模式前,对于教师的专业信息化培训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之后的est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目标学生的双项技能职业岗位技能和信息技术技能的有效融合,从根本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