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篇课件_第1页
太阴病篇课件_第2页
太阴病篇课件_第3页
太阴病篇课件_第4页
太阴病篇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耿建国 概概 说说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本 论太阴病篇所述不包括手太阴肺,因肺主皮毛,主卫,其 病变已见于太阳病篇。 一、太阴的生理一、太阴的生理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过内踝前缘, 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脉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 属脾络胃,构成太阴与阳明的表里关系。故有“脾主大腹 ” 之说。 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水谷精微物质 则赖脾的运化转输以供应全身,即所谓脾主运化,升清阳 ,为胃行其津液。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与胃的功 能相协调,则升降有常,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精微四布 ,水液运行,

2、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太阴的病理二、太阴的病理 (一)太阴病成因(一)太阴病成因 1. 脾阳素虚,寒湿直中 脾阳虚弱 病因 2.三阳病误治、失治 运化失职 太阴病 肝病传脾 寒湿内盛 3.肝肾疾病,累及脾土 升降紊乱 肾不煖土 。 (二)太阴病的性质(二)太阴病的性质里(脾)虚寒证。里(脾)虚寒证。 邪入太阴,其病变多表现为脾阳不足,寒湿内聚之证 ,故太阴病的性质主要是里虚寒证(亦有虚中挟实之证)。 (三)太阴病的病机(三)太阴病的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困滞。脾阳虚弱,寒湿困滞。 (四)太阴病的病位(四)太阴病的病位 足太阴脾脏、足太阴脾经和四肢 1.太阴脾虚寒证 (五)证候类型(五)

3、证候类型 2.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3.太阴表证 三、太阴病的治法三、太阴病的治法“当温之当温之” “当服四逆辈当服四逆辈” 温中祛寒,健脾燥湿。温中祛寒,健脾燥湿。 太阴病虽禁汗、吐、下之法,然而因其证亦常有兼挟 ,所以治法上还有兼而行之者,要在具体分析,随证施治。 四、太阴病的预后四、太阴病的预后 太阴表证,四肢烦疼可自愈 证候不同 正虚为主,易陷少阴 预后不同 脾虚寒证 邪实为主,脾阳恢复自愈 邪实为主,阳复太过阳明病 第一节第一节 太阴病提纲太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词解:词解: 1 自利自利 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2

4、胸下结硬胸下结硬 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提要 太阴病脾虚寒证的提要及治禁。太阴病脾虚寒证的提要及治禁。 腹满脾虚不运,湿阻气滞 脾虚湿困,若下之 吐浊阴上逆 太阴病 食不下脾虚不运(多食则满甚) 胃气更伤 自利益甚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客气上逆 时腹自痛阳虚寒凝 胸下结硬 证候特点: 自利益甚,是与食不下相较而言,时腹自痛乃是太阴虚 寒腹痛的特点,其势必绵绵而作。 治禁及误治变证: 此仅视作举例,“必”字亦仅为可能,当不排出其它 可能 发生的变证,如利下更甚而导致少阴病。 本条为太阴病的审证提纲,无论外感、杂病,只要具 有上述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讨论:讨论: 1 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的鉴别太

5、阴腹满与阳明腹满的鉴别 太阴病 时减,复如故,寒湿郁滞,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 腹满腹满 阳明病 不减,减不足言,燥屎阻结,大便利则腹满除 2误下胸下结硬与寒实结胸的鉴别误下胸下结硬与寒实结胸的鉴别 寒实结胸寒实结胸寒邪与痰水互结胸中,有胸胁心下硬 胸下结硬胸下结硬 满而痛,无下利 误下胸下结硬误下胸下结硬脾阳虚衰,寒湿阻滞,气机不通, 其证虽胸下结硬,但不疼痛,或疼 痛不甚,并以下利为主 程郊倩:程郊倩: “阳邪也有下利腹痛,得利而痛随利减者,今下利而时腹自痛,则利 为 寒利,痛为寒痛也”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太阴病提纲证的意义。 2.试述太阴病的成因、主要脉症、病机。 2.太阴病误下后会出现

6、什么变证?其机理如何? 第二节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太阴病本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宜服四逆辈。 词解词解 1脏有寒脏有寒 指脾脏虚寒。指脾脏虚寒。 2四逆辈四逆辈 指四逆汤一类的方剂。指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提要提要 :太阴虚寒下利的病机、辨证要点和治则太阴虚寒下利的病机、辨证要点和治则 自利不渴自利不渴脾阳下陷,寒湿内聚脾阳下陷,寒湿内聚太阴病下利特点太阴病下利特点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作为辨证的依据,有别于其它诸下利证,作为辨证的依据,有别于其它诸下利证 太阳病下利太阳病下利表邪内迫,大肠传

7、导失职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发汗解表,升清止泻发汗解表,升清止泻葛根汤葛根汤 少阳病下利少阳病下利胆热干肠胆热干肠清热坚阴止利清热坚阴止利黄芩汤;黄芩汤; 下利下利 邪热迫肠,肠热下利邪热迫肠,肠热下利清热止利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葛根芩连汤 辨证辨证 阳明病下利阳明病下利 热结旁流热结旁流攻下里实攻下里实承气汤;承气汤; 少阴病下利少阴病下利阴盛阳衰阴盛阳衰回阳破阴回阳破阴四逆汤;四逆汤; 寒热错杂寒热错杂清上温下,寒热并调清上温下,寒热并调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厥阴病下利厥阴病下利 麻黄升麻汤麻黄升麻汤 肝热下迫肝热下迫清热燥湿止利清热燥湿止利白头翁汤白头翁汤

8、病机:病机:藏有寒藏有寒脾阳虚弱。脾阳虚弱。 治则:治则:当温之。温阳健脾,散寒除湿。当温之。温阳健脾,散寒除湿。 方药方药:宜服:宜服四逆辈四逆辈。 何为四逆辈?临床意义?何为四逆辈?临床意义? 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太阴病下利的特点是什么?其机理如何?太阴病下利的特点是什么?其机理如何? 2.试述太阴病本证的病机和治疗原则。试述太阴病本证的病机和治疗原则。 第三节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桂枝汤证)一、太阴兼表证(桂枝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提要提要: 太阴病兼表证的证治。太阴病兼表证的证治。

9、 讨论:讨论: 1.本条叙证简略,仅举脉浮以作为辨证论治本条叙证简略,仅举脉浮以作为辨证论治 的依据。的依据。 2.此处仅举脉象而不言症状,乃省文之笔。虽云太此处仅举脉象而不言症状,乃省文之笔。虽云太 阴病,而治从表解,可知太阴证必不重,或为素来阴病,而治从表解,可知太阴证必不重,或为素来 脾虚之人,复感外邪所致。仲景以脾虚之人,复感外邪所致。仲景以“可可”和和“宜宜” 概之。概之。 3.为何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 桂枝汤: “调和营卫,无论内伤外感;扶正祛邪,无 论有汗无汗;调和脾胃,无论有邪无邪。 ” 二、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二、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

10、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提要提要: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本太阳病本太阳病治当解表(汗法)治当解表(汗法) 医反下之医反下之不当下而下曰不当下而下曰反反 邪陷入里邪陷入里 时痛时痛 脾气阻滞,络脉不和脾气阻滞,络脉不和温阳温阳 和络和络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 因而腹满因而腹满 属太阴属太阴 大实痛大实痛 脾气阻滞,络脉不和兼阳明脾气阻滞,络脉不和兼阳明 腑实腑实温阳和络泻实温阳和络泻实 桂枝加桂枝加 大大

11、 黄汤黄汤 病机:脾虚气滞,络脉不和病机:脾虚气滞,络脉不和 治法:温阳和络泻实治法:温阳和络泻实 方药:方药:1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 2 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汤 方义: 生姜温阳行气通滞 温脾建中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 大枣、甘草温脾建中 活络止痛 (腹满时痛) 芍药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芍药汤加大黄温阳活血,导滞通络 (大实痛) 讨论:讨论: 1.本方与小建中汤比较本方与小建中汤比较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 无饴糖无饴糖以缓急舒挛为主以缓急舒挛为主 芍药重用芍药重用 小建中汤小建中汤 有饴糖有饴糖以补虚为主。以补虚为主。 柯琴柯琴:“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

12、微示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 调调 胃之方胃之方”。 2既为太阴病,何不以理中治之? 太阴病多里虚寒证,然本证虽亦属太阴,兼有气机壅滞,脾络不 和,是虚中挟实,虚而不甚,故治疗亦当兼而治之。 理中汤(丸)太阴虚寒,脾失健运温中运脾 鉴别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气滞腹满消补兼施 桂枝加芍药汤脾气散而不收,脾络不和温阳和络 3关于证之兼表 据条文“本太阳病属太阴也”,说明先是太阳,现不属于太 阳,属太阴,是确诊之词,并未交待表邪未净。 5 关于证之虚实虚中挟实(不同于理中汤证) 多数主虚 医宗金鉴“此属太阴里虚痛也” 柯琴:“倍芍药以益脾调中”。 钱天来:“桂枝汤中已有芍药,

13、因误下伤脾,故多用之,以收敛阴气也”。 若果真属虚,芍药又为补虚而用,280条为何又有“太阴为病,脉弱,其 人 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的禁例。芍药果能补虚,何以与大黄 并提,此实以芍药通血痹(通脾络),为虚中挟实。 6关于证之寒热 芍药用量虽然偏重,性味虽然酸苦微寒,但是方中其它四味药皆是辛甘温 阳,就方剂总体来看,性质仍是偏温而不是偏寒。 冉雪峰:冉雪峰: “各家见有桂枝,即扯向太阳,见有大黄,即扯向 阳明,经论旨意毫无领略。本太阳病四字,已成追 溯过去的名词桂枝为群方之魁,泛应曲当,可以和 外,可以和内,究之温煦暖营,是为温法,加芍药、大 黄,是为寓下法于温法之中,适合太阴下

14、而不下,不下 而下意者。总上以观,此是太阴的温法,不是其它的温 法,太阴的下法,不是其它的下法。桂枝而纳入大黄, 定法中又有活法,大黄而融入桂枝,活法中又有定法, 反不失正,变不乖常,始终仍是用温,始终仍是禁下” 。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 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280) 提要:举例说明脾胃虚弱,慎用寒凉攻下药物。提要:举例说明脾胃虚弱,慎用寒凉攻下药物。 本条承上条:本条承上条: 脉弱脉弱 阳虚有寒阳虚有寒 太阴为病太阴为病 下利下利 虚中挟实虚中挟实用大黄芍药用大黄芍药

15、中气虚弱中气虚弱 气血郁滞气血郁滞 宜减其量宜减其量 不耐苦寒不耐苦寒 腹痛腹痛 脾络不通脾络不通 本条本条“续自便利续自便利”也也“当行大黄当行大黄”,说明,说明279条桂枝加大条桂枝加大 黄汤黄汤 的目的不是通大便,而是活血通络导滞。的目的不是通大便,而是活血通络导滞。 三、太阴发黄证三、太阴发黄证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 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提要:寒湿发黄的病机与治则提要:寒湿发黄的病机与治则 1.“伤寒发汗已伤寒发汗已”何以何以“身目为黄身目为黄”? 脾虚之

16、人,发汗太过,损伤中阳,寒湿蕴结在脾虚之人,发汗太过,损伤中阳,寒湿蕴结在 里,影响肝胆疏泄所致里,影响肝胆疏泄所致阴黄阴黄 身黄、目黄、尿黄,黄色晦暗,伴脘腹胀闷身黄、目黄、尿黄,黄色晦暗,伴脘腹胀闷 腹满腹满 时减,不欲食,苔白腻,脉濡弱等时减,不欲食,苔白腻,脉濡弱等 2.“于寒湿中求之于寒湿中求之”温中散寒除湿温中散寒除湿 寒湿得去,肝胆无所影响,则发黄自愈寒湿得去,肝胆无所影响,则发黄自愈 3.后世多以温脾、散寒化湿之方治疗,如后世多以温脾、散寒化湿之方治疗,如理中汤、理中汤、 茵陈术附汤、四逆汤加茵陈、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四逆汤加茵陈、茵陈五苓散等等 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

17、.试分析太阴病兼表证用桂枝汤治疗的意义。试分析太阴病兼表证用桂枝汤治疗的意义。 2.试述太阴病腹痛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试述太阴病腹痛证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 3.太阴腹痛证太阴腹痛证“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其机理是什么?其机理是什么? 4.试述太阴寒湿发黄的病机和治疗原则。试述太阴寒湿发黄的病机和治疗原则。 第四节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274) 提要:提要: 太阴中风的主证及愈候。太阴中风的主证及愈候。 1主证主证

18、 太阴中风太阴中风四肢烦痛四肢烦痛脾主四肢,风淫末疾脾主四肢,风淫末疾 阳微(浮微)阳微(浮微)邪微邪微 2主脉主脉 转长转长正复正复欲愈。欲愈。 阴涩(沉涩)阴涩(沉涩)里虚里虚 讨论:讨论: 1.何为太阴中风?何为太阴中风? 既有太阴病的部分见证,又有外感风邪的部分见证。既有太阴病的部分见证,又有外感风邪的部分见证。 2. 关于阳微阴涩脉象关于阳微阴涩脉象 脉浮而微,是风邪不盛,主邪气微,沉取则涩,为太脉浮而微,是风邪不盛,主邪气微,沉取则涩,为太 阴里虚湿滞。脉阴涩而长,即由涩脉转长,标志着正气来阴里虚湿滞。脉阴涩而长,即由涩脉转长,标志着正气来 复,故断为欲愈。复,故断为欲愈。 二太阴

19、阳复自愈证二太阴阳复自愈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 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 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词解词解】 1.系在太阴系在太阴 系,联系,涉及之意。系在太阴,即涉及太阴。系,联系,涉及之意。系在太阴,即涉及太阴。 2.脾家实脾家实 实,在此指正气充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意。实,在此指正气充实。脾家实,即脾阳恢复之意。 3.腐秽腐秽 指肠中腐败秽浊之邪。指肠中腐败秽浊之邪

20、。 提要:太阴病阳复转愈的临床表现和机理提要:太阴病阳复转愈的临床表现和机理 1.主要脉证主要脉证 脉浮而缓脉浮而缓 伤寒伤寒 系在太阴系在太阴寒湿郁滞寒湿郁滞发黄发黄 手足自温手足自温 小便利,湿有去处,则不发黄小便利,湿有去处,则不发黄 2.关于脉浮而缓关于脉浮而缓 脉浮而缓,证似太阳中风,但无发热、汗出、脉浮而缓,证似太阳中风,但无发热、汗出、 恶风、头痛等见症。脉缓为太阴病的主脉,为脾恶风、头痛等见症。脉缓为太阴病的主脉,为脾 虚湿困。今脉浮缓而手足自温,并无发热等其它虚湿困。今脉浮缓而手足自温,并无发热等其它 表现,则病不在太阳而在太阴,是脾受邪虽不能表现,则病不在太阳而在太阴,是脾

21、受邪虽不能 与邪抗争而发热,脾阳尚能敷布四肢,与邪抗争而发热,脾阳尚能敷布四肢, 故手足自温。故手足自温。 3.3.转归转归 至七八日至七八日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暴烦下利日十余行脾阳恢复(脾家实)脾阳恢复(脾家实) ,腐,腐 秽当去秽当去利自止利自止。 此种转归,关键在于脾阳恢复,阳复则驱邪外出,肠中此种转归,关键在于脾阳恢复,阳复则驱邪外出,肠中 滞留的腐秽物向下排出,邪气尽则利自止。滞留的腐秽物向下排出,邪气尽则利自止。 对暴烦下利的预后,须有手足温及无其它阳虚见证,当对暴烦下利的预后,须有手足温及无其它阳虚见证,当 与少阴病之躁烦下利相鉴别与少阴病之躁烦下利相鉴别 三太阴转属阳明证三太阴转属阳明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 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 为阳明病也。(为阳明病也。(187) 提要:太阴病转属阳明的临床特征提要:太阴病转属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