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毕业论文_第1页
重庆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毕业论文_第2页
重庆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毕业论文_第3页
重庆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毕业论文_第4页
重庆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毕业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庆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重庆与浙江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比较研究 Graduation Design(Thesis)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 in Chongqing and zhejiang province Undergraduate: Yanlin Huang Supervisor: Litai Chen Major: Economics School of Public Affairs Chongqing University June 20

2、13 摘 要 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在世界各地区的经济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无论是 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在繁荣 经济,促进社会稳定,解决劳动力需求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重庆作为西 部唯一的直辖市,跟传统沿海地区相比,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具有一定差距。因此, 借鉴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经验,提出促进重庆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在梳理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重庆、浙江两地 的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实际,充分研究两地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从政 策及区位优势、融资状况、社会服务和企业实力等方面对比分析两地中小企业发 展状况的差异

3、,并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通过对差异的分析,进一步发现重庆中 小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政府政策、市场环境以及融资政策方面都与浙江 地区中小企业存在极大差距,需要进一步改进学习。据此结论,本文提出了促进 中小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浙江模式,重庆,比较研究 ABSTRACT Whether in developed or developing countrie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re playing an important and unignored position in the national econom

4、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he SMEs in China developed rapidly and play an important economic rise pole for the social stability, creating more employment and flourishing economy. Chongqing which is the only municipality in the wes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oastal areas, th

5、e development of SMEs still have some gaps. Therefore, i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learn from the SME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put forward proposal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in Chongqing. In this thesis,I reference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and take SMEs in Chongqing

6、and Zhejiang province as examples through the base of research and based on the specific conditions,to found the growth of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dentify the main existing in the process.From a policy and district locational advantages, financing status, social services and enterprise streng

7、th of the and other aspect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places the development of SMEs situation the differences, and analyze the the formation of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According to this,we found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of SMEs in Chongqing especially in Government policies, market condi

8、tions and financing policies. Compared with SMEs in Zhejiang province, it still have some gaps and we need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On the basics it propose how to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support system of countermeasures for Chongqing SMEs.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of Zheji

9、ang Model of Chongqing, comparative study 目目 录录 摘 要.I Abstract.II 1 绪论.1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1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2 1.2.1 研究目的.2 1.2.2 研究意义.2 1.2.3 研究方法.2 2 文献综述.3 2.1 中小企业的定位.3 2.1.1 国外学者的划分标准.3 2.1.2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划分标准.4 2.1.3 本文研究对象的划分标准.4 2.2 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5 2.2.1 国外学者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5 2.2.2 我国学者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6 3 重庆市

10、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8 3.1 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8 3.1.1 利润增长回升,呈现强劲势头.8 3.1.2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8 3.1.3 产业集群不断扩大.8 3.1.4 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上市企业数量增多.9 3.2 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9 3.2.1 企业呈增长趋势,且数量不断增加.9 3.2.2 重视企业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10 3.2.3 产业集群发展更加合理.10 3.2.4 企业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10 4 渝浙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比较.12 4.1 共同优势.12 4.1.1 区位优势.12 4.1.2 政策优势.12 4.2 与“浙江模式”相比,重

11、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3 4.2.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弱且不配套.13 4.2.2 金融环境影响企业融资.14 4.2.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14 5 改善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及成长环境的相关建议.15 5.1 关于政策措施的建议.15 5.1.1 融资政策.15 5.1.2 社会政策.15 5.2 关于企业自身的建议.15 5.2.1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15 5.2.2 加强企业内部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6 5.2.3 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16 参考文献.17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背景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均起着战

12、略性的作用。而中小企业的成长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且长久性的课题。在我 国及世界其它国家的经济发展中,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了国家和地区经济活 跃度以及综合竞争力。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所带来 的经济效益和突出贡献更是不可忽视。截止 2011 年年底,以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的 企业大概有 1100 万家,另外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 3600 万家,合在一起有将近 5000 万家 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 98%以上,中小企业对我国 GDP总量的贡献超过 60%,对税 收的贡献超过 50%,为社会提供了 75%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有 65%以上的 专利和 75%以上的技术创

13、新 1。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繁荣、 增加财政收入及税收,解决劳动就业、技术创新,繁荣地区经济,和维护社会稳 定等方面具有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逐步发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和 资本市场,我国也开始逐步重视中小企业的改革与发展问题。2002 年 6 月,我国 制定和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 ,并与 2003 年 1 月起开始实施。 作为我国首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门法律,在涉及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技术创新,活跃市场,引进人才等方面都做出了具体规定,该法律对改善中小企 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重庆市地处我国

14、中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作为该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区位优势 和发展前景比较好,相同条件下,可能会获得更为优厚的政策。根据“314”总 体部署,国务院赋予重庆新定位一一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 心和统筹城乡的直辖市,又出台了支持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等 含金量很高的重大政策和措施,这给重庆的发展带来了难得一遇的机遇和厚积薄 发动力。自 1997 年十年直辖以来,重庆市经济水平得到迅速发展,各项事业不断 进步。尤其近几年来重庆市的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都不断增加,中小企业在促进 重庆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市场繁荣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发 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而浙江省作为

15、国内有名的中小企业大省,其中小企业数量 已达到 113 多万家,占全省公司企业数量的 99.6%,解决了 1300 多万农村人口和 城镇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在促进浙江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 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比研究重庆和浙江两个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以浙江地区作为参照对 象,结合重庆地区独有的大农村、大库区特色下中小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 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中小企业崛起的新兴地区,提出中小企业的 发展经营建议,进一步促进重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和日益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1.2.1 研究目的 本论文分别分析了重庆市和浙江省中小

16、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根据近 几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对比,多角度具体分析两地中小企业发展状况及其差异,并 深入分析造成两地发展状况差异的原因,在形成的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进一 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政策建议。 1.2.2 研究意义 企业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形式之一,一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最终靠 的是企业成长。我国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完善,政府开始 逐步重视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促进法颁 布以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己经成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 全局性和战略性工作。随着这一系列相关措施的出台和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也得 到了一定

17、程度的发展。但同时我们看到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需要政 府不断加强相关政策的实施力度,出台更多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因此,我国加强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重 庆市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并从不同角度对比研究两地区的具体差异, 找出造成差异的原因,同时借鉴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的精华,从而挖掘适合本国自 己的企业成长理论,最终总结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实 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1.2.3 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大量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重庆与浙江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同 时对相关理论深入理解,并参阅大量文献

18、资料,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重庆与浙 江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找出导致我国东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差距大的原因及中 小企业发展壮大面临的实际困难。本文将定性和定量这两种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最终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 2 文献综述 西方经济学者对企业的成长进行了长期及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各种理论学派 与模型方法,为研究我国的企业成长提供了理论借鉴。本部分主要回顾中外学者 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理论,梳理国内外在此问题上的相关研究。 2.1 中小企业的定位 由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中小企业所处的发展环境也不 尽相同,所以世界上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并没有标准统一的划分。甚至同一个国家 在不同的地区

19、,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产业部门,也存在不同的划分标准。我国 2002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指出: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 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求,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 2。 2.1.1 国外学者的划分标准 关于中小企业的划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定性界定和定量界定。 定性界定一般从企业质量和地位两方面进行界定;定量界定主要从规模定量进行界 定。定性界定可以从实质上反映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上的特点,定量界定 则可以直观地给人以“大或小”和“较大或较小”的概念。 (1)定性标准 定性界定标准也称

20、质量界定标准或地位界定标准,即以企业的性质来界定中 小企业。欧美国家多是采用这个标准,如英国、德国、加拿大,亚洲的以色列和 印度尼西亚也是采用定性标准 3。 表 1 部分国家中小企业定性界定标准一览表 国家及地区 定性内容 英国市场份额较小;所有者根据个人判断经营企业;独立自主运行; 德国不能从资本市场直接筹集资本;经营者自行承担风险; 加拿大独立所有且无大公司的相关结构特征;在其经营领域不占垄断地 位; 澳大利亚所有经营者独立于外部支配的所有者,在拥有专业知识的同时, 由一个或两个所有者进行全部重要的经营决策 印度尼西亚利用家庭劳动力;分工程度和劳动成本低;采用简易的资本手段;利 用本地金融

21、资本;生产场所紧靠家庭住址 资料来源:锁箭: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陈乃醒:中小企业经营与发展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1-10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看出,定性的标准主要有三个词: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 较小的市场份额。 (2)定量标准 国际上一般存在三个参照标准来衡量企业的规模:企业雇佣人数,企业资 产和企业的营业额。 表 1. 2 部分国家中小企业定性及界定标准一览表 国家和地区 界定标准 制造业等:从业人员 300 人以下或者资本额 3 亿日元以下 批发业:从业人员 100 人以下或者资本额 1 亿日元以下 零售业:从业人员 50 人以下或者

22、资本额 5000 万日元以下 日本 服务业:从业人员 100 人以下或者资本额 5000 万日元以下 欧盟雇员人数在 250 人以下且年产值不超过 4000 万欧元,或资产年度负债总额 不超过 2700 万欧元,有经济独立性并且不被一个或多个大企业所持有 25%以上的股权的企业。其中,雇员少于 50 人或年产值不超过 700 万欧元, 资产年度负债总额不超过 500 万欧元且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称之为小企业 2.1.2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划分标准 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界定先后经历 6 次调整,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以 固定资产的价值来划分企业规模;第二次是在五十年代,将划分标准改成了企业

23、就业人员数;1978 年则由国家计委颁文将标准定为企业的年综合生产实力;1988 年与 1992 年国家又分别对 1978 年的标准进行修改,细分了企业类别,制定了行 业标准;1999 年国家再次对修订工业企业划分标准,以企业资产额和年销售额来 划分特大、大、中、小四个级别 4。 2.1.3 本文研究对象的划分标准 本文将文中所指的中小企业定位如下:(1)国家规定的中小型企业(以国家统计 局标准为准);(2)职工数 800 人以下;(3)注册资金 2000 万以下;(4)营业额为 1000 万以下。满足以上四点中任何一点都可以称之为中小企业。此外,中小企业 是市场经济的新生代,也是市场经济的产

24、物,出生就充满风险。中小企业出身成 分极其复杂,一是乡镇企业改制为私营企业;二是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为民营企业; 三是自主创业为个体;四是乡村集体企业。本文也主要针对以上几个类型的中小 企业进行探讨。其中,基于两地区的实际情况,文章主要研究的中小企业是指职 工总人数在 500 人以下,年总产值在 500 万以下的中小企业 5。 2.2 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2.2.1 国外学者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最早在著述中涉及到企业成长思想的当属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 他主要致力研究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给企业带来的报酬递增现象。在国民财富的 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斯密用分工和规模经济来解释企业成长问题

25、,认为当企 业个体生产无法满足由于市场范围扩大而带来的市场需求时,企业的分工行为也 就随之产生,且随着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而细化,与此同时,劳动生产率也相应 地获得提高,企业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且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就可 能采用更加不可分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劳动分工进一步深化,引起规模报酬递增, 企业规模自然也在进一步扩大,最终实现企业的成长。 古典政治经济学集大成者小穆勒,作为亚当斯密思想的继承者,也对企业成 长的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小穆勒认为,由于规模经济对资本的需要,逐渐出 现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企业发展趋势,所以其企业成长理论就是主要研究企业 经济规模的大小,即企业的规模经济理论

26、。之后,这一思想成为新古典经济学家 们研究规模经济的主要依据。该学派认为企业成长就是在利润最大化目标既定下, 通过产品价格获得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信息,将产量调整到最优的过程。并且由 于市场自身会进行调整,所以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无足轻重。 剑桥学派的创始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坚持规模经济 决定企业成长这个古典企业成长观点的同时,试图把企业成长问题与稳定的竞争 均衡条件相协调。他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指企业诞生、成长、壮大、衰退甚至死 亡的过程。并在其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企业的发展犹如生物的进化,必须经 历“小规模企业中小企业大企业”这一过程,而大企业也可能会失去生命力, 最终让位于中小企业

27、。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创始人罗纳德科斯(1936)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 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达成一笔交易是需要成本的,这种成本称之为交易成本。科斯 认为企业成长就是企业边界扩大的过程,企业成长的动力在于市场的交易费用。 当企业的管理费用与市场的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的规模达到了极限,中小企业 也同样可以达到最佳规模。 美国著名企业史学家钱德勒教授(1977)运用大量的史料分析了现代大型工商 企业的成长历程。并在企业成长理论史上第一次完成对企业成长的实证考察。钱 德勒教授明确了企业成长问题研究的主体应该是工商企业,并为企业成长问题的 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彭罗斯被誉为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的真正开创者和奠

28、基人。她将研究对象定位 单个的企业并且对企业成长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构建了一个“企业资源 企业能力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最重要的是,彭罗斯强调企业自身的 创新能力跟未来的持续发展有紧密的联系。她认为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潜 在的成长机会,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二者均取决于创 新能力。她的企业成长理论被称为内源企业成长论,为以后的企业成长研究开拓 了更广阔的空间。 2.2.2 我国学者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起步较晚,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才刚刚开始兴 起,在国内企业成长理论研究领域中颇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 中国人民大学杨杜教授在企业成

29、长论一书中指出企业是一个具有多种资 源的不同特性资源的集合体,企业成长是在竞争和企业内部未利用资源这两种根 本推动力下的不断增长的过程。企业成长过程应该定义为经营资源的蓄积、扩张 过程,进一步发展就涉及到企业结构特征调整的过程。他将企业利润的增加、员 工工资的增加、等都归纳为量的增长;将经营的性质、结构和支配主体的革新定 义为质的成长。所以,杨杜教授认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企业的变革能力,并且 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转变能力都决定了企业变革能力的强弱,但企业的规 模与企业成长至今并没有必然联系。 我国学者陈佳贵(1995)对企业生命周期理论进行了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考 察了小企业发展到大企业的

30、过程之后,将企业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孕育期、求生存 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和蜕变,并且分析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成长阶 段上的各自特点。他认为企业成长不仅是企业量变的过程,表现为经营单位、职 工人数、企业生产线、产品的品种与数量、销售收入等量的扩张、而且也是企业 质变的动态过程,表现为企业采用先进工艺、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改善管理手 段和方法,提供职工的素质等质的成长。 南开大学教授李维安(2000)认为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是企业价值最大化,企 业不断成长与壮大是企业追求的永恒主题。他指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活力性 质发生了变化,知识成为体现企业资源的核心要素和影响企业活力的资源基础。 企业成

31、长的关键在于知识吸收与自身创新能力。李维安教授主要着重于企业的财 务指标,并从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未来发展潜能这两个方面评价企业的成长状况。 徐艳梅(1999)从企业规模扩大入手,分析了影响企业成长的两项要素:时间及 成长率,指出了企业规模扩大对企业成长推动的局限性,进而指出多样化乃企业 成长的主要战略,原因在于企业寿命周期与企业所制造产品的寿命周期及企业所 在产业(或行业)的寿命周期有关,而企业成长的制约主要来自于技术的制约。 刘淑琴(2007)研究了产业融合环境下的企业成长问题,对企业成长的动力机 制、企业成长的约束条件、企业成长的速度及边界问题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在此 基础上探讨了产业融合对企

32、业成长动力因素、约束条件、企业成长的速度及边界 等问题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产业融合环境下企业发展模式、企业战略及企业组 织的发展趋向,并以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传统报业数字化融合发展” 、 “韩国 SIB 电讯 3G 业务发展”为例,对产业融合及产业融合环境下的企业成长理论进 行了实证分析。 总体看来,国外企业成长理论分析的思路是从宏观层面分析深入到微观层面。 而国内对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或运用国外的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上, 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问题进行了系列探讨。本文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结合 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探讨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对该理论的履行以及达到效果。 最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

33、况,借鉴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的精华,挖掘适合本国自己的 企业成长理论,探索出适合中国企业发展的道路。 3 重庆市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3.1 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 2012 年年底,全市中小型微企业 总数为 31.9 万户(其中微型企业 51955 户),比 2011 年增长 15.5%; 从业人员达 559. 4 万人(其中微型企业从业人员 41. 62 万人),注册资金 4640. 6 亿元,比 2011 年增长 19. 2 07o,其中工业 2554. 6 亿元,增加值 3320. 4 亿元,比 2011 年增长 20.3%,占全市 GDP 的比重

34、为 40.8 %,固定资产投资 2380 亿元,比 2011 年增长 28. 35 %。涉及除在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外的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餐饮、文化、娱乐业等 20 个大类行业 6。 中小企业的从业人员占所有企业从业人数 70%以上,,其中管理者的文化层次 有所提高,有 80%的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其中研究生占 20%;80%的具有中 高级技术职称,高级职称接近 50%。与管理人员形成显著差距的是中小企业普通 从业人员的构成情况,普通人员中文化程度是大专的占到最多,超多一半人数, 本科的约有 20%左右,同时低学历仍然占到普通人员的大多数,高中学历及以下

35、的占到 50%左右。 3.1.1 利润增长回升,呈现强劲势头 2013 年年初以来,前 2 个月,重庆市中小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回升,首次实现 两位数的增长,达到 16.1%的今年高点,一扫前几个月利润持续低增长的阴影。 据透露,重庆市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 869.3 亿元,同比增长 16.8%,实现 利润总额 133.3 亿元,同比增长 17.3%,比去年同期提高 9.5 个百分点。截止到 2015 年,全市中小企业数量要突破 50 万户,实现增加值 7300 亿元,占全市生产 总值比重超过 47%,比 2011 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以上,投资超过 2 万亿元。 3.1.2 综合实力进一步

36、提升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高度重视,不断出台了一系列推动 中小企业加速发展的政策措施。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在总体上保持平稳发展的势 头,尤其是民营经济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连续四年过半,年产值 1 亿10 亿的 元的企业达到了 640 户;10 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了 40 户;达到 100 亿元的企业 有 5 家。经过金融危机的爆发,大部分民营企业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优化 工艺流程,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等,从多方位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3.1.3 产业集群不断扩大 随着最新政策的颁布,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将整合优势资源、优势产业, 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延伸产业链,重点培育发

37、展一批聚集程度高、带动能力强、 经济效益好的具有区域优势的中小企业集群。其中,产值超 100 亿元集群将超 140 个。比如渝中区将主要布局金融、中介、商贸、住宿餐饮、创意产业 5 个百 亿产业集群;高新区将主要注重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打造;而石柱、秀山、彭水等 地区将着重发展农副产品。大型及专业的产业集群的成功打造,有利于 3.1.4 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上市企业数量增多 随着中小企业不断加快的扩张步伐,开始不断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企业制度 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在完善公司治理,提高内部的管理水平,提升员工的素质, 增强盈利能力等方面不断努力。大多数规模较大的中小企业,其中包括民营企业, 都纷纷选择上

38、市计划,进一步扩大企业发展,真正将企业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 道路。 3.2 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浙江省形成了以“轻、小、集、加、贸”为主要特征的经济 结构, 中小企业成为浙江经济的主体和新的增长点。中小企业的数量约占浙江全 部工业企业的 99.19 % , 产值约占 88.16 % , 从业人员 29014 万, 占浙江省独 立核算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 82.14%。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在满足内需, 增强经济竞 争力, 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截止 2012 年底,浙江省民营企业人才总量为 109.48 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 学历 8700 人,大学本科生 21.

39、17 万人,大专生 22.7 万人,分别占民营企业人才 总量的 0.74%、12.5%、25.4%,按职称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 3.02 万人,中级技 术职称 8.44 万人,具有初级职称 22.71 万人,分别占民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3.38%、10.6%、25.4%。从总体上看,人才规模不断聚集,学历层次不断提高, 各民营企业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自 2011 年以来的 5 年中,浙江省专利数量稳 步增长,国内专利申请量的年平均增长率在 35%,专利的申请量居全国 31 个省 市区的前 3 位,授权量稳居全国第 2 位。在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 3 种专利

40、 类型中,发明专利申请的创造性要求较高,比较能体现创新水平,但浙江省发明 专利申请量较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申请量占了 70%80%,而外观设计占 50%以 上。 3.2.1 企业呈增长趋势,且数量不断增加 浙江中小企业数量在全国一直位居前列,2012年,全省有私营企业40.6 万家, 投资者人数92.6万人,雇工508.6 万人,注册资本金6936.7 亿元, 比上年底分别 增长13.2%、12.9%、12.3%和34.3%;调查显示平均每天有224 家私营企业开业, 个体工商户走出前几年高位调整的徘徊期,年末总户数达179.8 万户,从业人员 364.8 万人,自有资金620.9 亿元,分

41、别比上年增长4.12%、14%和3.2%。个体私人 经济创造总产值12546.9 亿元, 销售总额( 或营业收入)9846.9 亿元,社会消费 品零售额4367.6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8.8%、8.75%和11.9%。现有个私外向型经 营户25331家, 总数比上年略有减少, 全年实现出口创汇额2507.2 亿元, 比上年 增长21.1%。在全国500 强民营企业中, 浙江占203席, 总量居全国第一7。 3.2.2 重视企业创新,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浙江拥有以浙江大学为龙头的多所高校,并且普通高校数目居全国领先地位。 众多的高校,便与企业实现产学的结合,借助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提高企业的 研

42、发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这几年,全省专利的申请授权量都以每年20%以上的 速度递增。去年共申请了近9万件专利,居全国第三;而去年获国家授权的专利 数量则达到了5.3万件,居全国第二。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注重人才、技术、 管理等知识型要素投入,注重原始创新、引进技术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提高 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及企业自身的科技背景。 3.2.3 产业集群发展更加合理 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集群化特色。浙江省民营中小型 企业,单个企业规模不大, 产品小, 但是以中小企业集群、专业化产业区、商品 交易市场及营销网络组合而成的区域特色经济,是浙江省出口产品的重要构成基 础。立足于这一基

43、础,逐渐形成了“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和“小产品、大市场” 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比如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宁波的服装 市场、海宁的皮革市场以及永康小五金、温州的皮鞋等,从而使产业链拉得最长, 配套最齐全,产生了最大的聚集经济效益,形成了明显的区域特色。区域集群化也 成了浙江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特色之一,浙江民营中小企业的成功发展经验 也就是对集群战略的最好诠释。 3.2.4 企业社会责任感逐步增强 浙江作为传统的具有浓厚的经商氛围的地区,大部分企业正在发展新一轮的 价值取向,即同时肩负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双重责任,不仅对经济增长做贡献, 同时对社会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在资助教育、

44、扶贫筑路、赈灾救灾、安置就业 等方面, 充分展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其中,企业家参政意识明显增强,目前, 全省各私协会会员中有县以上人大代表4066 人, 其中省级以上82 人, 全国人大 代表14 人; 县以上政协委员2900人, 其中省以上40 人, 全国政协委员4人8。企 业家不断参与热心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加大投入对慈善事业的资金力度,对偏 远山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都做出了较大的经济贡献。 4 渝浙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比较 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中小企业的经营方面与沿海发达地区 相比,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 参与国际化 竞争上,与浙江相比还有

45、较大差距。浙江省是中国民营企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浙江民营中小企业也纷纷加入国际化经营的行列, 民营 中小企业已成为浙江外贸出口的经济新增长点。 4.1 共同优势 4.1.1 区位优势 浙江外经贸的快速发展就是以区位优势为中心的。浙江区位优势明显,天然 港湾众多, 形成了宁波、温州、舟山、乍浦和海门五大港为主的港口群。浙江境 内的钱塘江、浙东运河和京杭大运河等内河交通与陆上交通, 不仅沟通了浙江腹 地, 而且连接了江南、华北广大地区。此外, 浙江紧邻上海这一全国最大的经济 中心城市, 商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及产业扩散等方面占有近水楼台先得 月的优势。加上北南两边邻

46、省江苏和福建均为全国经济增长领先省份, 可充分发 挥集聚效应, 互相支持, 共同发展。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政府实行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 地区,地理位置优越;2011年国务院批复的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把重庆定位 为国际大都市。重庆位于四川盆地东南部,长江与嘉陵江的交汇处。背靠人口资 源十分丰富的四川盆地,依托长江主干,影响长江及各支流流域-乌江、沱江等, 根据经济运行在地理上趋便的特点,辐射整个川东、川北、川南以及间接影响到 川西。在与西部大城市的比较发展中,最得天独厚的突出优势就是交通便捷的黄 金水道,长期作为西部主要交通枢纽,长江沿着全市有近700公里,横穿湖北直 至上海出

47、口,是我国西南地表水东泄入海的唯一通道,通过长江连接太平洋,从 而成为我国既有的中西部内陆地区连接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北 美洲的主要通道,加入全球供应网络。重庆已经成了西部地区唯一拥有公,铁, 水,空综合交通优势的特大城市,综合交通网平均密度及公路网,铁路网,内河 航运密度均据西部第一,大运量,低成本水运优势独具,水陆空多试联运和“无 缝衔接”潜力巨大。 4.1.2 政策优势 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对沿海开放地区实行多种优惠政策。浙江省抓住了改革 开放的机遇, 大力发展经济,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重庆自1997年升为中央直辖市,并借助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三 大历史性机遇,依

48、靠一圈两翼战略,以一小时经济圈为核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积极扩大开放,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 力进一步增强。 2007年6月,重庆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使重庆成为继 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中国第三个“新特区” 。根据中央对重庆未来 发展的“314总部署” ,重庆市力争在2020年左右将建设成为中国长江上游的经济 中心。 2007年8月,中国商务部又批准重庆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城乡商贸统筹发展 试点区。 2007年9月,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 ,正式批 准实施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明确了重庆市

49、是我国重要的中心 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 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4.2 与“浙江模式”相比,重庆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2.1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较弱且不配套 从企业成长发展现状来看,中小企业需要更有利于其发展壮大的软环境。相 对于浙江等东部发达地区,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仍然面临很多壁垒。比如,垂直 执法部门的频繁检查、稽查和罚款,人为地加大了中小企业的创业成本和发展成 本。据调查发现由于不少部门在具体实施中政策的衔接和执行、监督等方面还存 在不到位的现象,于是使得不少好政策、好措施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作用,中小 企业普遍觉得没有获得政府

50、太大的帮助。不少中小企业反映在税收优惠和鼓励政 策执行中,申请享受政策的程序繁琐、操作成本高,导致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此外,有相当多的企业反映政府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办事效率低,办事困难;一 些部门的具体办事人员素质不高,在项目审批、证照办理等环节人为设置障碍, 依法行政不尽人意;服务意识不强,仍然习惯于计划经济的一套行政做法。此外, 在问到政策落实情况时,企业业主更是不满意,有近一半的政策被他们认为是摆 设,根本没有起到实际作用。相对于浙江地区较成熟的中小企业发展环球,重庆 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并不能及时得到有关部门的指导规范。在政务环境中,歧视 中小企业,对中小企业服务不主动、不及时、不到

51、位的现象依然很常见,某些 “摊派、罚款、检查、收费”和“索、拿、卡、要”行为,让中小企业背负了过 多经营之外的压力。 4.2.2 金融环境影响企业融资 许多研究己经表明,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小企业的资金增长是支持中小 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但同时融资难,始终是中小企业心头之痛。由于长期受传 统体制的影响,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和获取资金难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 决,成为长期困扰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瓶颈问题,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 区的多融资渠道而言,这一金融环境必须彻底改善。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重庆市 初步形成了以银行机构为主渠道,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及股权投资类企业为 补充,信用担保机构为

52、支持的完整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 1。通过以上措施, 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状况虽然一定程度得到缓解,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尤其很多大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缺乏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由于它占 有较高份额的资金,因此中小企业在这个方面就减少了一大部分的资金来源。此 外,金融服务产品太少,产品设计创新不够,没有符合中小企业的实际需要。最 后,担保难是制约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关键问题,银行对此要求过高,中小企业 特别是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一般不能满足,因此难以得到银行支持。 4.2.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市场信息、技术信息、上岗与转岗培训、市场营销、 管理咨询、技术创新及

53、法律咨询、融资担保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然而重庆市政 府并没有设立足够的社会化服务部门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社会化服务, 。另外, 目前也没有一个专门面向中小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且非盈利性的信息网络系统。 这跟浙江地区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并且重庆市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管理咨询、法 律援助、技术推广以及企业融资、信息、培训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公益性服 务不足,而企业的咨询需求却很旺盛,这都显示出政府需要加强这方面部分的建 设,完善服务机制,更好的为中小企业的创业及发展提供服务,缩小与东部发达 地区的差距。比如浙江省率先在全国都建立起了完善的中小企业发展网络,这一 平台能很好的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企业

54、管理诊断,法律咨询等服务;这一 举措很值得重庆借鉴以此建立完整的服务平台。 5 改善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及成长环境的相关建议 5.1 关于政策措施的建议 5.1.1 融资政策 首先,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政府可以在地方立法的职权内建立适合重庆市中 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当地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立健全扶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法 律法规,以便于规范整个市场中中小企业融资主体的责任范围,融资办法和保障 措施等。其实政府应该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财政专项基金,建立和完善中小 企业的信贷担保机制。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政策性担保公司的注资力度,使 之做大做强。就重庆市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市财政在资金提供方面,没有足够

55、 的条件对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低息甚至免息贷款。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当建立财 政支持,但同时建设以信用担保体系为主要的融资体系。此外,根据重庆市的实 际情况:中小企业大多主要分布于区、县,因此,重庆应建立区、县一级信贷担 保机构,此担保机构对于整个信贷担保体系高效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 5.1.2 社会政策 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与支持体系,即指社会各方面通过各种形 式向中小企业经营者所提供的中小企业生产各个环节所需要的各种经济和技术服 务的总和。通过由社会提供的各项服务,企业经营者能够有效地降低自身的市场 风险和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有关部分要减少对中小企业的 “歧视” ,在服

56、务中小企业的过程中要主动,积极,将政府的各项措施和支持政 策落到实处。我建议重庆市政府应大力发展民营服务体系,这是促进重庆市中小 企业中介服务体系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 会团体建立各类的服务机构,并鼓励一些科研机构向服务性中小企业发展,鼓励 专家、工程师举办业余咨询活动等等。 5.2 关于企业自身的建议 5.2.1 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 高科技、高生产率已成为了企业获得国际 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中小企业应加强创新意识,加强产业开发和科技投入, 把 高新技术引入生产领域,不断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自主创新 上

57、,可以加强与国内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借助其力量, 开发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自身的研发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 5.2.2 加强企业内部调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中小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步伐,跟紧市场变化,积极适应市场竞争机制, 在这一点上要借鉴浙江中小企业在家族企业管理方面的优势,一方面要吸取家族 式管理模式灵活高效的优势, 另一方面则应该在一定阶段抛弃陈旧的管理模式, 建立起适应企业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样企业才能立足于国际化的发展,做大 做强。 5.2.3 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坚定树立品牌的战略思想,依靠先进的科学 技术和管理方法,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

58、品品牌。这样的产品不管是内 销还是出口都有广阔的市场,产品的质量,品牌始终是企业必须放在第一位的要 务。借鉴浙江省的发展经验,重庆市政府应当协作中小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将 发展重点集中在那些基础条件好、聚集性高、地位重要、产业链完整或有潜力的 优势产业,企业应着手创立自己的产业特色,由此形成规模经济。 参考文献 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上下卷)M,商务印书馆,1997 年版 2 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 (上下卷) ,商务印书馆, 1991 年版 3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4 罗纳德科斯:企业的性质M, 1936.

59、 5 韩太祥. 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2(5). 6 杨杜:企业成长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7 刘淑琴:产业融合环境下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07 8 徐艳梅:企业成长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1999(12): 53 一 56 9 张林格:三维空间企业成长模式的理论模型J南开经济研究,1998 ( OS): 45- 49 10 美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l.北京:商务印 书馆,1987:577 11 蔡永鸿,宋彦:国外关于企业成长理论的重点综述J.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7(4) 12 余锦

60、丽:重庆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10 13 陈晓琴.:重庆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 ,商场现代化.2010, (4):75-76 14 郭孝菊,熊文强:重庆市中小企业发展的机遇、挑战和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 2005 15 重庆市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第一次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重 庆统计政府公众信息网.2007-4-29. 16 杨文哲:“浙江模式”对河南中小民营企业的启示. 经济与管理 17 李红.浙江中小企业成长及发展策略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8 Coase R H. : The N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