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人才观_第1页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_第2页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_第3页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_第4页
《三国演义》的人才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作者xxxx-日期xxxx三国演义的人才观【精品文档】三国演义人才观研究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龙腾虎跃的时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维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功不可没。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深知人才的重要性,因而千方百计地网罗人才,并通过对人才的使用,即“取才”与“用才”两方面,在军事政治斗争中赢得了优势,从而为霸业奠定基础。一、取才之道人才的选取包括两个重要的内容:一是人才选取的方式和途径;二是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对于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有着相似的地方,与此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至于对人才的定义,对人才选取的标准,三国君主在吸取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开

2、拓和创新。(一)人才的获得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君主对于人才都有着强烈的渴望,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来招揽人才,因此人才的选取方式和途径就显得极为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公开招募公开的人才招募,是获得人才最为快捷的途径和方式。三国演义第五回写到:“操大喜。于是先发矫文,驰报各道,然后招集义兵,竖起招兵白旗一面,上书忠义二字。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1通过此次招募,李典、乐进、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人纷纷来投,通过此举,曹操获得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写到:“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绒延接四方宾客。”2通过开

3、设“招贤馆”,孙权以这种公开招募的方式,数年的时间,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凌统等人皆至江东,又得良将数人,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人。文臣武将,纷纷来投,江东可谓人才鼎盛。这就是公开招募带来的效果。2相互举荐人才间的相互举荐,是人才获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碧眼儿坐领江东”,孙权在询问周瑜以何策守江东之时,周瑜回答道:“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3遂向其举荐鲁肃,而在鲁肃与孙权同榻而卧之后,鲁肃又向孙权举荐了诸葛瑾。除此之外,张纮举荐顾雍,吕蒙举荐陆逊等等,东吴形成了良好的举荐之风。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元直回马荐诸葛”4,徐庶因其母为曹操所

4、囚,曹操假借徐母之名,驰书来招,因而徐庶只好前往许都救其母,而为了报答刘备,回马举荐了“得之可安天下”的卧龙先生。3前往聘请采取这种方式来获取人才,最成功的非刘备莫属了。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讲到刘玄德三顾草庐,用自己的诚心打动了诸葛孔明,得到了拥有“经纶济世之才”。“三顾茅庐”这一故事也为后人所传诵。三国演义第十五回周瑜将张昭、张纮举荐给孙策之后这样写到:“策喜,即便令人赍礼往聘,俱辞不至。策乃亲到其家,与语大悦,力聘之,二人许允。”5孙策亲自前往聘请,得以获得二人的许诺,答应出山辅佐。亲自前往聘请,使得人才感受到了充分的尊重,君主通过此法往往比较容易获得人才,并使之竭力为自身霸业服务。4招降纳

5、叛战争双方在进行军事斗争的时候,总是会存在俘获对方将领的情况,到最后为自己所用。两军对战,双方将士必将竭尽所能,展现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曹操就善于抓住这种机会来寻觅人才。每次敌将被俘,曹操总是亲释其缚,待之甚厚。曹操通过这种手段,使得像张辽、徐晃、许褚等许多猛将都归其帐下。5提拔重用除了向外寻求人才之外,三国君主还十分关注自己的阵营,努力在自己的阵营中发现人才,通过提拔和重用的方式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比较大的发挥。孙权善于举贤用能,东吴的四大都督的重用便是很好的例子。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四大都督,的确称得上是东吴的非凡人物,正是由于孙权的提拔和重用,才得以破魏蜀数次来犯而保江东基业。曹操也

6、是一个善于提拔和重用人才的人,对于那些特别有才的人,往往能够给予重用。乐进初投曹操之时,仅仅只是一个帐前吏,于禁投靠之时,也只是一个点军司马,但最后都因功勋卓著而升至校尉。(二)取才的标准三国演义在继承前人优秀的取才的标准基础上,在对待人才的德与才的问题上进行了一定意义上的创新。在德与才的相互关系上,对三国人才进行区分:德才兼备者为上、德平才著者次之、有才无德者为下 6。将人才进行层次的划分,反应了小说取才的标准。德行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十分看重的,人才第一个需要具备的素质。虽然蜀汉政权最终为魏所灭,却受到了作者极力的赞颂。虽然刘备白手起家,最后却能够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7、受到了文臣武将的鼎力相助,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美好的道德品行。而在三国众多的谋士当中,诸葛亮得到了格外的宣扬,而刘备对他也是完全信任和重用,就是因为他有着一颗“赤胆忠心”,有着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好德行。与此同时,诸葛亮在提拔人才的时候也是需要以德行为优先考虑的条件的。比如姜维,由于他“既有胆义,深解兵意,且心存汉室,才兼于人”7,所以他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并委以重任。相反,那些有才无德的人,诸葛亮却是坚决予以清除的,李严便是其中一个。由于三国时期诸侯割据,要想取得霸业就必须要靠智谋,而智谋出自于人才,因而君主对人才是极度渴望的。虽然曹操提出唯才是举,只要有才无德也无妨,但许多有

8、才无德之人道最后都没有善终。像吕布这样的勇猛之人,却最终为曹操所杀。而庞统这个才学之士也因德行上的缺失而没有得到重用。除了德行,三国取才强调的就是个人独特的才华。盖因诸葛孔明有经天纬地之才,刘备才会放下身段“三顾茅庐”将其“取”来,也正是凭借着孔明之才,刘备才得以从“无立锥之地”到“建立蜀汉政权,三分天下”。曹操选拔人才,曾于建安十五年、建安十九年和建安二十二年三次颁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人才政策。在曹操看来,“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8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有才能就可以任用。由此可见,才能是取才的一个重要标

9、准。二、用才之道清朝史学家赵翼说:“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9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刘孙三国君主对人才都很重视,但其所用之法概不相同,曹操用权术,刘备用性情,孙氏兄弟用意气。通观三国演义之用才,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曹操用才三国之中,说到用人最为成功的非曹操莫属了。早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时,曹操就已经展现出他对人才的卓越认识。在关于如何雄起的问题上,曹操指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10,他认为只要自己任用天下有才之人,用道去驾驭他们,让他们为自己效力,这样

10、就可以无往而不胜。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曹操把人才问题当作了政治斗争中最最根本的战略问题。陈寿在三国志武帝纪中评价曹操时认为:“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盖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11在陈寿看来,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功业,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人才难聚,但如何善用人才则是一个更难的难题。那曹操是用何种方法来用好他的人才呢?概括起来就是“恩威并施”。曹操对人才的驾驭,引用张大可的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

11、个方面12:1.人尽其才,不求全责备作为人才,必然有其价值所在,因而要思考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才能。与此同时,作为人才,在必然存在其个性,难免会存在缺点。曹操是一个非常懂得人才心里的人,他能够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使得人才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又不求全责备。在赤壁之战后,合肥成为了中原的战略要地。于是,派李典、乐进、张辽三人去守合肥。他深知三人向来不和睦,但对他们的长处和短处都十分清楚。当孙权进而想攻打合肥之时,三人对退孙之策意见不一,恰逢曹操派人送来木匣,匣中道:“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出战,乐将军守城。”13这使得三人职责明确,使其放弃了私怨,相互竞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曹操让部下互相竞争

12、,调动了战将谋臣的战斗积极性,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情义上的矛盾,从而能够较好地使用人才。2.宽宏大量,冰释前嫌曹操很有英雄气度和大帅胸襟,特别是对于有才之人,往往能够容人之过,有忍人之量。在与曹操的敌对战争中,曹操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皆为张绣所杀,于此同时,曹操也为其所伤。但后来曹操一听张绣来归,便握手言欢,加官进爵,两人还结为儿女亲家。陈琳为袁绍草檄文,对曹操进行了“恶毒攻击”,后为曹操所俘,却因爱其才而既往不咎,坦然开释。官渡之战,曹操打败了袁绍,缴获了许多下属通敌的信件,他在众人面前烧毁,显示出曹操的自信与豁达。3.诱以官禄,赏罚分明曹操为了鼓励部下,曾在平定河北和下荆州两次封侯几十人。与此

13、同时,他又是一个赏罚分明的人,曾下败军令,规定武将出征吃了败仗者皆要受罚。在曹操南征张绣兵败逃跑时,夏侯惇所率领的青州兵趁机劫掠民家。于禁果断下令剿杀沿途的青州兵,然后青州兵反咬一口说于禁造反。于是,曹操率部迎了上去。于禁见曹操到来,不是去分辨情况,而是安营扎寨,稳住阵脚,以防张绣来袭。果然,张绣两路大军杀到,于禁一马当先,出战迎敌,杀退追兵,最后反败为胜。事后,于禁向曹操禀明情况,曹操很是感动,奖赏又封侯。我们也可以看到,虽然曹操听到了流言蜚语,心有所虑,但是并没有轻信,而事后问清楚了状况,赏罚分明。由此可见,曹操的确有赏罚之智慧。4.严密掌控,威以刑杀曹操历来被称为奸雄,其必存“奸”的一面

14、,其曾坦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14由此可见,其必有奸险诈伪的特点。崔琰因腹诽罪被曹操赐死,孔融因为言论罪被曹操族灭,毛玠因牢骚而下狱。张大可指出:“曹操在搜查袁绍记室,发现阳安都尉李通没有与袁绍通信,并断定这是赵俨劝说的结果。这一条记载说明曹操在当众烧书信之前,早已录了黑名单。”15这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出,曹操又不是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豁达,这无疑暴露出了曹操在用人方面的狭隘观念,但是曹操就是通过此种权术来驾驭人才。事实证明了曹操的确有用人之才,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曹操某些性格上的缺失,致使人才的三分,并最终导致天下三分,临终依旧没有统一天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巨大的遗

15、憾。(二)刘备用才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先主之初微矣,因无袁曹之凭藉,屡挫屡奔。客处荆州,望不隆而士之归者也寡。及其分荆据益,蜀之所得收罗以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16刘备创业之初,没有任何政治势力和军事地盘作为凭借,无奈只好四处奔波。虽然刘备在诸侯争雄角逐的境地中,有诸多的困难,但最终却能建立蜀国,三分天下,除了奔江南,占据荆州和益州,建立孙刘联盟等诸多原因外,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能够善于发现和使用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用人原则,而刘备对此项用人原则把握地很好。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荆州城公子三求计,博望坡军事初用兵”1

16、7中讲到: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便委以重任,并以师礼待之,引来关张等将领不悦不服。然后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信赖,力排众议,在关张质问下,将自己得孔明比作鱼得水,让两弟勿复多言。当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来攻打新野之时,刘备充分信任孔明,并将全部指挥权交予了他,才最终大败曹兵与博望坡。刘备把军中大事都交予孔明,对孔明的极大信任,才使得他的才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发展到最高峰便是“永安托孤”。当时刘备哭着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王。”18这使得孔明得到了极大的信任,他早就被刘备的“义”套牢,此举让他更加地心悦臣服,竭股肱之力,

17、尽忠贞之节。刘备以性情相契,故能让包括孔明在内的诸多部下尽忠效劳。2取人之长,优势互补刘备用才,从早期的关张,到蜀汉人才都是比较成功的。创业之初,刘备重用武将关羽、张飞,赤壁时黄忠、庞统加入,入蜀后成长为大将的魏延,以及蜀汉的李严、西凉的马超等。谋士方面,或许是因为孔明这个战略家太出色,以至于刘备身边的谋士都黯然失色,数量也不及曹操那么多,可以真正算得上的也只有孔明和入蜀的法正了。总体而言,刘备时期的人才还是不错的,而且刘备懂得如何去使用他们。“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和马超,以及孔明等人都是个性非常鲜明之人。关羽义薄云天,极讲信义,且武艺超群;张飞勇猛无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并于百万

18、军中取上将首级尤探囊取物;赵云武艺高超于长板坡七进七出,拼死护幼主,可见其赤胆忠心,并且能文能武;黄忠老当益壮,年近六旬仍宝刀未老,能开二石力之弓,且百发百中;武艺高超,名震西凉,并且年纪轻轻就已威名远扬,但凡羌人只要听见西凉锦马超的名号,皆会退避三舍,故刘备委以镇守西羌的重任。孔明这个具有深谋远虑的战略家,拥有着高超的智慧与才干,成为了蜀汉的军师。刘备十分注重平衡,权责明晰,取他们各自之长,优势互补,最终助其入蜀取得霸业,建立三国鼎立之势。3宽厚仁义,善始善终刘备厚以待人。从创业之初,到白帝城逝世的整个历程来看,凡是投靠刘备的人才大多能有机会一展自己的抱负。刘备在入蜀川之后,便慷慨行赏,“置

19、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19刘备用“仁义”之道而竭尽用人,在其创业到取得霸业的过程中,对关羽、张飞、孔明、法正、糜竺等文臣武将,都仁爱有加,皆能因刘备的升迁而水涨船高。由此可见,刘备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其在识人、用人方面确有独到之处。他用才以性情的契合作为重要的标准,厚待自己的部下,使他们为自己的霸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孙权用才千百年来,历代史学大家对三国,或尊刘贬曹,或扬魏抑蜀,而将三国鼎立的另外一足吴国和孙权当作了陪衬。其实这是有失公允的。虽然,从辈分上讲,孙权的辈分低于曹刘,但论能力和作为不亚于他们二人。正如孙策在临死前将印绶交予孙权时说:“若举江东之

20、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20其优秀的用人之道,成功的人才政策,为他鼎足江东成就霸业奠定了基础。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团结旧部,广开贤路孙策逝世之后,孙权成为江东之主。在其继任之初,未满二十。孙策原来的部下,见孙权如此年幼,怀疑其是否有能力掌管江东基业,或持徘徊观望之态,或想另辟蹊径,投新主,甚至有人公开叛变。对于孙权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孙策在临终遗命中说:“内事不绝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21学识渊博的张昭在文臣中极具号召力,而才华横溢的周瑜在武将中享有盛名。于是,孙权任用张昭、周瑜分管内外事

21、。周瑜之于孙权,就如孔明之于刘备。周瑜这个将才对于东吴前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英俊潇洒、器宇轩昂,且智谋超凡。在赤壁之战中,作为大都督的他指挥着东吴水、步、马车的全部军事力量的同时,将自身智谋发挥地淋漓尽致,帮助孙刘联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孙权在团结其兄旧部的同时,还广开贤路,招纳人才。他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在保住父兄江东基业的同时,更想要争夺天下。但在群雄逐鹿的政局之中,夺取天下并非易事,必须要有大量人才的辅佐。因此,他通过开设“招贤馆”,派资深望重之人接待,广招贤才,以解决人才问题。短短数年,顾雍、陆绩、诸葛瑾、严田俊、薛琮、程秉等文臣,吕蒙、陆逊、潘璋、徐盛、丁奉等武将皆来投靠江东。文

22、臣武将争相辅佐,使得江东人才成鼎盛之势,这与孙权开放的人才政策分不开。2化解恩怨,以诚待人孙权用人不计恩仇,并能化敌为友,调解矛盾。东吴攻打黄祖之时,甘宁为了解救黄祖而射杀了凌操,但甘宁却没有因此而获得重用。甘宁见刘表昏庸无能,便决定投奔江东,并献策大败黄祖。战后,孙权摆庆功宴,厚赏甘宁。席间,凌操之子凌统拔尖欲杀甘宁以报杀父之仇,却被孙权挺身制止,百般劝慰,却依旧无法消除两人间的隔阂。在一次孙权进攻合肥的战争中,曹休暗放冷箭,将凌统射下马来,乐进持枪来刺,幸亏甘宁反应敏捷,一箭将乐进射下马来,凌统因而得救。事后,孙权向凌统告知了真相,自此两人化敌为友,结为生死之交。孙权帮助部下,解决了内部的

23、矛盾,于此同时,诚心相待自己的部下,让他们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效力。孙权是如何对待部下的呢?晋代史学家孙盛有这样的评论:“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是故虽令德无闻,任泽罔著,而能曲强荆、吴,僭拟年岁者,抑有由也。”22孙权对待众部下,诚心诚意,以兄弟之意气相待。为周泰因为自己所受的伤而哭泣,将自己的妾为陈武殉葬,为吕蒙请天延寿,培育凌统的儿子。这些使得他恩德任泽之心广泛地传播,从而能取荆吴之地,根本不像他这个年纪所为的。也正是因为他对待部下以兄弟意气,故部下都愿竭尽全力,效力至死,孙权得以鼎峙江东。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八

24、回“丁奉雪中奋短兵,孙峻席间施秘计”中写到孙权之死时,罗贯中满怀敬意地作诗称赞道:“紫髯碧眼号英雄,能使臣僚肯尽忠。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233知人善任,大胆使用说到孙权知人善任,就不得不提到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这东吴的四大都督了。此四人,皆是三国时代的非凡人物,故能破魏蜀屡次进犯而保江东。在曹操大举南征之时,孙权不因其年轻而果断任用的周瑜为都督,使其成为抗曹统帅。周瑜果然不负孙权期望,率领孙吴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周瑜死后,孙权任鲁肃为大都督。而鲁肃作为孙吴政权中重要的一员,在其投奔孙权时才二十余岁。他是一位擅长骑射,胸怀韬略、权谋之人。张昭向孙权进谗言说鲁肃年少粗俗,不可

25、以重用,而孙权却依旧重用鲁肃,使得鲁肃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他向孙权献了一绝好的计策“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24,鲁肃对当时的形势分析的是相当地准确与到位的。孙权能够雄踞与江东,最终能够与魏蜀三分天下,鲁肃功不可没。然而这与孙权的提拔和重用分不开。对于吕蒙、陆逊亦是如此。由于孙权坚定地放手使用周瑜、鲁肃等人才,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的伟大胜利,这就使得孙吴在遏制曹魏势力的同时,又巩固了江东的霸业。总而言之,孙权用人确有所长,成功的人才政策,是其发展和兴盛吴国的必然结果。这正如陈寿在三国志孙权传中所言:

26、“孙权屈伸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英奇,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25三、人才观的窥探通过对三国演义曹刘孙三者的取才、用才之道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三国演义文本借助他们的取才、用才等方面的做法,来呈现和表达文本和作者想要表达的人才观念。笔者将借助三国演义文本中的三句话,来对人才观进行阐述。(一)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写到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后,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26这是三国演义人才观念的重要体现,作者通过借助曹操来表达一种“唯才是举”

27、的平等的人才观。自古以来,中国人在人才问题方面有着门第观念,而三国演义对此抱着强烈的批判和讽刺的态度。曹操的一句“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正是对像袁术那样有着强烈门第观念的君主在语言上的讽刺,而关羽通过“温酒斩华雄”在行动上予以了强烈的打击。三国演义中曹操和刘备的出身都不是很高,对于人才的出身高低也不十分看重。曹操手下的许多大将都不是名门望族,比如乐进、李典等等。而刘备,虽为汉室宗亲,但已家道中落,以贩屡织席为业,关羽则是一个杀人逃犯,张飞也不过是一个屠夫。刘备和曹操都明白,要成就霸业必须有人才的辅佐和效力,因而对于人才的出身门第没有太多的计较,只要有某一方面的才能即可,唯才是举便成了他们用人

28、的标准。三国演义倡导“唯才是举”的平等人才观念,对重资排辈的现象进行了强烈的批判。东吴的四位都督中,其中三位任都督时都比较年轻。赤壁之战时,孙权任命三十三岁的周瑜为大都督,而东吴的资历最高的三世老臣却只是副将,心中十分不满,便假托生病而让长子程咨代替,后得知周瑜调兵有法,便亲往谢罪。而陆逊更是由于自身年轻而又没什么威望,遭到了张昭、顾雍等人的反对,最后孙权还是力排众议,启用了年轻的陆逊为大都督,并取得了夷陵之战的伟大胜利。唯才是举这一平等的人才观要求在人才任用的过程中,君主要用勇气去任用自己的敌人和仇人。曹操对待陈琳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陈琳为袁绍草檄文,对曹操进行了“恶毒攻击”,后来被曹操所俘

29、,却因爱其才而既往不咎并重用他。孙权也是一个有容人之量的君主。甘宁原来效力于黄祖时射杀了凌操,但因甘宁原是劫江贼而没有重用,他不记前仇,重用了甘宁。(二)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第三回“议温明董卓叱丁原,馈金珠李肃说吕布”写到李肃劝说吕布投靠董卓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27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写到满宠劝说徐晃投靠曹操时说:“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28“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这一人才观念在三国演义文本中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自古以来都是君择臣,而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文本中提出了臣亦

30、可择君的观念。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中写到周瑜劝鲁肃为孙权效力时这样说到:“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29在三国演义当中,人才的选择并非是单向的,被动的,也可以是相互的,主动的。但是君与臣之间的相互选择,都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否则对君与臣来说,都将成为悲剧。三国演义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悲剧人物和悲剧故事。官渡之战,袁绍不识其臣而用,对于那些真正该用的人才却熟视无睹,因延误时间而最终覆灭。何进、黄祖、吕布等人也遭遇同样的结果。田丰、沮授、陈宫等人却因不识其主而事,最终悲剧收场。而择主而事最为成功的非诸葛亮莫属了,他没有选择其他的君主,而是投靠了刘备,这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使得他的聪明才智

31、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国演义中所倡导“君择臣,臣亦择君”的观念,使得人才可以得到充分的流动,“合则留,不合则去,而君主对待臣子,也可以是合则用,不合则不用”30。这样的观念是极为开放的,大大促动了人才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三)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写到孙权初掌江东基业之时,询问周瑜:“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周瑜回答到:“自古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为今之计,须求高明远见之人为辅,然后江东可定也。”31在周瑜看来,自古以来都是“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想要保住江东基业就必须求得人才的辅佐。三国演义借助周瑜的回答来表达“得人才者得天下”的人才观。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而战争的胜负又系于智谋。关键的问题在于用才者的智谋,在于能否采纳部下的好的计谋,能否对敌情有很好的了解,能否分辨忠奸,能否冷静面对战局。袁绍是北方最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