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与赋役制度(3).doc_第1页
中国古代土地与赋役制度(3).doc_第2页
中国古代土地与赋役制度(3).doc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土地与赋役制度(3).第二轮复习之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一、西周的井田制1、性质:一种国有土地制度在西周统治时期为巩固政权他们在经济上实行井田制政治上实行分封制。井田制是周代农业经济的主要形式土地属奴隶制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在名义上都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诸侯和臣下让他们世代享用但不得买卖和转让还要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赋税。因为田与田之间有完整的灌溉系统和道路系统如同井字故称“井田”。2、基本原则:土地归奴隶制国家所有不准私人转让或交换。井田制的瓦解最终导致奴隶制度的崩溃。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夏朝

2、、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公有成分更多一些。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多可以看作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二、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土地私有制逐渐代替土地国有制三、汉代的编户齐民四、隋唐的土地制度和赋役制度1、隋朝至唐朝前期的土地制度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对农民实行计口授田对皇室、贵族、勋臣和官吏按等级分配土地和奴婢它使不少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分到了一些土地提高了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实行:隋和唐朝前期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是租庸调役制和府兵制得以实行的经济基础。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促进了生产发

3、展巩固了租调制。2、隋朝至唐朝前期的赋役制度租庸(调)制(1)租调制度:隋朝沿袭北魏以来的租调制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租:缴纳谷物的田租;调:为缴纳帛或布的户税;以庸代役:以缴纳布帛代替力役)(2)租庸调制:内容:唐实行租庸调制度庸不再有年龄的限制。性质:是封建国家建立在封建均田制上的赋役制度。隋朝在北朝租调力役制度基础上予以改革创立了租庸调制。唐承隋制并予以完善。影响: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府兵制得以巩固。特别是输庸代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对国家的依附有利于农民生产生活。总之租庸调制的实行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富强。(3)租庸调制的破坏:唐朝时尽管租庸调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

4、农民的剥削但农民的负担仍沉重。除租庸调外农民还要负担杂徭、地税、户税。唐朝至武则天统治时土地兼并就已严重天宝年间兼并之风更盛均田制遭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大量逃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3唐朝中后期的赋役制度两税法(一)产生的原因: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加剧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建立在均田制上的租庸调制也无法再维持下去。(二)内容:780年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将户税和地税分一年的夏秋两季征收。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一切杂税、杂役。(三)影响:统一了税制扩大了税源保证了国家的税收;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但是土地兼并并不受

5、限制农民的负担更加沉重。例题20_武汉模拟“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这一赋税改革指的是()A两税法B一条鞭法C更名田D摊丁入亩A解析解答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准确解读从材料中的“租庸杂徭悉省”这一信息可知这是对租庸调制进行改革“大历”是唐德宗年号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一赋税制度改革是两税法。点评本题直接对探究点进行考查意在加深学生对古代赋税制度的理解和系统掌握。对于不同时期的相似的知识要运用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以强化记忆加强理解【变式】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基本特点以丁计税是实行实物税和劳役相结

6、合的制度反映的是一种商品关系不发达的生产方式反映了国家对人身关系的控制较严A正确B正确错误C正确错误D正确错误变式题A解析租庸调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授田则以丁男和丁女为标准尽管是“有田就有租”但由于田是按丁授田因此田租也是按丁计税调是按户计算庸(代役)是按人计算即使不授田只要有人丁也要服役或者交庸。因此是正确的;田租属于实物税调也是实物税庸的实质是劳役因此也是正确的;由于这几种完税形态都属于缴纳实物因此可以看出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说法也是正确的;这种赋税方案以人身为本人身是征税的依据说明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严因此也是正确的。【背景材料】材料一:(唐朝)中叶以来法制隳弛田亩之人者不能禁其买易官授田之

7、法尽废则向只所谓租庸调者多无田之人。通考材料二:(两税法)而赋役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之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徭役悉省旧唐书卷118杨炎材料三:两税之立则异于斯。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资产少则其税少资产多则其税多。陆宣公奏议讨论思考题:分析两税法产生的社会原因;评价两税法。(1)两税法产生的社会原因:均田制瓦解农民破产流亡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封建国家税收减少;唐中期以后土地兼并集中日益严重封建私人庄园经济兴起;安史之乱引起社会动荡赋税混乱。所有这些因素都导致以均田制为基础按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租庸调制必

8、然瓦解。新的适应封建私人庄园经济发展需要的赋役制度产生。(2)评价两税法:两税法以土地、资产多少为征税标准这体现了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松弛。两税法征税标准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赋税均摊限制了地主阶级的利益。两税法征收户税、地税的变化不含役税体现了实物地租的特征。它是我国古代地租形式由劳役地租为主向实物地租为主过渡的表现。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发展的进步。两税法的实施使中唐以来杂乱的税制得以统一这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两税法的产生实际是土地兼并发展的结果。它的实施实际上承认了土地兼并的合法性。之后土地兼并更加严重。地主阶级隐瞒财产把赋税转嫁给农民农民负担更加严重。两税法是我国封建

9、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经济发展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探究点比较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两税法条件均田制实施(国家对土地的有效控制)均田制被破坏(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目的巩固统治、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定量的谷物叫“租”;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调”;纳绢或布者代役叫“庸”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一年分夏季、秋季两次收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和社会稳定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和进步;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征税面保证了

10、封建政府财政收入按各户贫富程度确定征税标准较为公平作用荒地被开垦人口增加巩固了政权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于地主把赋税转嫁给农民政府又增加许多苛捐杂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阶级矛盾仍未解决五、北宋王安石改革之方田均税法内容:政府重新丈量土地谓之方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谓之均税。作用: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经济政策与阶级矛盾北宋在土地政策上采取了与以往不同的态度即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这一政策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减少了封建政府对土地的政治干预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这一政策也表明政府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北宋前期地主侵占土地的现象

11、已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北宋政府控制的纳税土地日益减少到英宗以后纳税土地仅占全国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三左右大部分耕地都被官僚、豪绅、吏胥及寺观地主所占有。为了解决庞大的财政开支北宋政府加紧压榨。北宋的农业税沿用唐朝后期以来的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其税额本身并不很高但在交纳农业税时却沿用了前代的“支移”和“折变”等苛法极大地加重了农民负担。所谓支移就是官府借口军事急需强迫北方农民把秋税各物送到沿边城镇去缴纳人畜盘费全须自备。所谓折变就是官府借口需要命令农民改纳指定的物资或纳现钱。六、明清的赋役制度1、明朝张居正改革(一)时间: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推行(二)内容: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

12、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来分担(三)意义: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2、清初的摊丁入亩(一)更名田时间:1669年康熙帝实行更名田内容: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人所有意义:调整了生产关系使许多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建立起小农经济(二)固定丁数时间:1712年清政府内容: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国家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意义:为后来实行“地丁银”提供了条件(三)地丁银时间:雍正帝一上台就推行内容: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按地征收银两意义:废除了历

13、史悠久的人头税;赋役不均的现象有所缓和;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探究点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5)税种由繁多逐渐减少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思维发散】明朝的一条

14、鞭法、清朝的更名田和摊丁入亩属于封建生产关系领域里的局部调整。其作用是一方面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在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例1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止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例1A解析赋税制度的变化规律客观上反映了封建生产关系内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而做出的生产关系的调整。所以试题从商品经济发展角度命制以加强学生对这一规律的理解。本题考查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地丁银”的实行放松了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

15、身控制B项错误;鸦片战争之前英国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造成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C项错误;由于鸦片输入造成白银大量外流形成“银贵钱贱”的现象(一定量的铜钱兑换的白银量减少)D项错误排除此三项故选A项。点评赋税制度是反映民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形势下民生问题尤为重要。民生问题作为长效热点和重要的主干知识必然引起命题者的重视。因此要特别注意对赋税制度的复习。【变式】20_孝感模拟下列措施符合孟子“勿夺农时”思想的有()唐朝的租庸调制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清朝实行的“更名田”制度ABCD变式题D解析租庸调制中的“庸”、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钱和一条鞭法中的纳银代役制度都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只是

16、使农民对土地有了所有权与农时无关所以本题答案应为C项。一、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赋税【重点提示】是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赋税制度是国家为保障国家机器的运作而对劳动人民进行的强制征税。它随土地制度的变化而变化。赋役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剥削、掠夺人民的工具是运用国家政权对农民进行超经济剥削的手段。封建财政管理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点就是如何保证赋役来源和加强对赋税的攫夺。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2、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沿革:夏商周(奴隶社会):实行贡赋制

17、度这是赋税制的雏形。当时还没有土地税或地租春秋: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特征: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两汉: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特征: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魏晋南北朝:北魏:租调制(与均田制相适应)北

18、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隋唐时期:1、租庸调制(1)沿革:开始于隋完善结束于唐(2)与前代变化:隋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开始征收“庸”;隋与唐不同(3)原因:A、吸取隋亡教训;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财政困难。因此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当务之急。(4)指导思想:轻徭薄赋(5)作用:保证农时减轻负担开垦荒地;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2、两税法(唐中叶产生的两税法是中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大变革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特别是土地(均田制)关系变化的产物。它适应了当时丁口转移、商品货币经济有所发展的新情况。)(1)内容:课税对象:“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征课内容:包括户税和地税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征课形式:先“定税计钱”交纳时再“折钱纳物”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量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