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kV渭南—灵宝送电线路地质灾害报告_第1页
330kV渭南—灵宝送电线路地质灾害报告_第2页
330kV渭南—灵宝送电线路地质灾害报告_第3页
330kV渭南—灵宝送电线路地质灾害报告_第4页
330kV渭南—灵宝送电线路地质灾害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2006年8月 西 安3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2006年8月 西 安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委托单位: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承担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 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评资字第(2005127003)号工程编号:NWEPDI200628院 长:张文彬总 工 程 师:胡 明设计总工程师:宋 立项 目 负 责:刘富亭技 术 负 责:王振华报 告 编 写:王振华 侯寿贵 侯晓琴 刘晓

2、娟 金 睿 李 灿 地 址:西安市金花北路20号电 话:(029)82593397目 录1 前言1 1.1任务来源.1 1.2目的任务.1 1.3评估依据.2 1.4评估工作方法.2 1.5评估工作概况及投入的工作量.4 1.6前人研究程度及参考文件 7 1.7评估质量综述. 72建设工程概况.8 2.1建设工程名称及交通位置.8 2.2建设工程概况.10 2.3建设项目的重要性.123地质环境条件13 3.1气象水文13 3.2地形地貌24 3.3地层岩性25 3.4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27 3.5水文地质条件31 3.6岩土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33 3.7人类活动33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级别的确

3、定.35 4.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级别的确定.35 4.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365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375.1崩塌385.2滑坡416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436.1预测评估原则436.2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446.3工程建设引发、加剧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457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477.1评估原则及方法477.2评估结果477.3拟建送电线路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评价488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 488.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498.2渭河洪流的防治对策499结论与建议509.1结论509.2建议51附图:1、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建设区地质

4、环境图(比例尺:50000)2、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比例尺:50000)1 前言1.1任务来源为了保证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的安全施工及其正常运行,按照国务院颁布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的规定,该拟建工程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为此,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委托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西北电力设计院对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提交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1.2 目的任务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是: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分析和现场调查,查明拟建工程建设范围内及其

5、附近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工程建设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并对影响拟建工程的地质灾害提出防治措施。具体任务如下:(1) 阐明拟建送电线路工程概况及环境地质条件,查明拟建送电线路 工程沿线评估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活动现状、危害及发展趋势,并评价其对工程建设的危害程度;(2) 结合拟建送电线路工程建设项目类型、规模,预测工程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工程建设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和可能引发、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性;(3) 在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对工程建设进行综合评估,并对拟建送电线路 工程建设场地适宜性进行评估;(4)

6、 提出防治地质灾害的措施和建议。1.3评估依据(1)国务院第394号令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3)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71号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4)甲方委托书。1.4前人研究程度及参考文献长期以来,地矿、有色、农林、水利、石油、煤炭及科研院所从不同角度拟建送电线路 沿线进行过大量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调查与研究工作,有丰富的生产和科研成果;近年来,除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蒲城县、富平县、白水县、铜川市、宜君县和洛川县完成了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外,还有西北电力设计院针

7、对该拟建送电线路进行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水文气象、水文地质等工作。这些成果为本次评估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具体搜集的主要资料有:(1)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选线报告, 西北电力设计院 2006 年6月;(2)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2003年2月;(3)陕西省蒲城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2003年2月; (4)陕西省富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2003年3月;(5)陕西省白水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2002年2月;(6)陕西省铜川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西

8、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2002年2月;(7)陕西省宜君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2002年2月;(8)陕西省洛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西北有色勘测工程公司 2002年2月;(9)陕西省区域地质志(比例尺1:50万),陕西省地质矿产局 1989年;(10)渭南东330kV开关站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可行性研究阶段)西北电力设计院 2006 年5月;(11)陕西省地质灾害预测图及说明书(比例尺1:75万陕西省地震局滑坡办公室 1995年;上述成果资料比较丰富,为本次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5评估工作方法1.5.1技术路线我院在接受甲方委托后,按照本次工作的“

9、目的任务”与“评估依据”,立即组织人员搜集了与场地有关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水文气象、地形测量资料和区域地质灾害调查资料等,并搜集了建设工程的规划、规模、主要工程技术指标、工程建设对地质环境的特殊要求和人类历史活动状况等相关资料,初步分析工程建设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特征等。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本次工作程序和技术路线(详见图11)。接受评估委托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建设项目初步分析及现场踏勘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划分评估级别、确定评估范围地 质 灾 害 调 查地质灾害类型确定及评价要素选择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综合评估防治措施结论与建议提交报告图1-1 评估工作

10、程序和技术路线框图1.5.2工作方法 根据工程建设项目的特点,本次工作主要采用搜集与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资料和工程资料、现场进行地质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评估的工作方法。在野外调查前,搜集并详细阅读了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选线报告、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陕西省蒲城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陕西省白水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陕西省富平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陕西省铜川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陕西省宜君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和陕西省洛川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等有关资料,了解区内地质环境和工程建设概况。在此基础上,按照下列工作方法对拟建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

11、性评估。(1) 野外调查采用1:50000地形图作底图,采用GPS定位、数码照相机等先进手段,对该地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工作。(2) 室内资料整理 在综合分析研究已有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绘制了“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建设区地质环境图”和“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以图件的形式反映了诸类地质灾害分布以及地质环境的相互关系。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工作程序,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及综合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工程措施和建议。1.6 评估工作概况及投入的工作量 2006年6月10日接受任务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搜集

12、资料,根据本次评估工作的目的任务与评估依据,编写工作计划大纲,购置地形图,于2006年6月15日2006年7月 31日先后分二次对该拟建送电线路进行野外综合地质调查,并进一步搜集已有的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水文气象、环境地质、地质灾害资料等;2006 年8月1日2006 年8月25日完成报告编写。投入的工作量见表11。表1 工作量完成一览表项目单位实际工作量调查面积k160调查路线k150地质环境点点80照 片张88收集已有资料份161.7 评估质量综述本次评估严格按照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精神及附件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的工作程序

13、和评估方法进行工作。野外调查以:50000地形图做手图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调查,采用定位系统进行灾点定位,资料整理利用计算机制图,评估报告是在充分收集利用前人有关资料和野外调查成果的基础上,经综合分析研究编写而成,其评估内容,工作程度符合评估技术要求。2建设工程概况2.1建设工程名称及交通位置 建设工程名称: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 (陕西段)工程 交通位置: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 (陕西段)工程是渭南东灵宝330千伏线路工程,起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南狮乡仁义村北侧的渭南东330kV开关站,终于河南省灵宝市焦村镇500kV灵宝站(北扩方案)。途径陕西省渭南市的临渭区

14、、华县、华阴市、潼关县和河南省的灵宝市。全线共涉及2省2市1区3县,线路推荐长度约119.31km,其中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 (陕西段)长度为73.31 km。拟建送电线路(陕西段)地处关中平原,地形平坦,交通方便,沿线有陇海铁路、西(安)潼(关)高速公路、国道G310和省道S319公路及乡间公路等。详见交通位置图1。 拟建陕北1000kV变电所 图2-1 工程场地及交通位置图292.2建设工程概况拟建送电线路从渭南东330kV开关站(仁义村北)向东出线,从董家村西侧转为正北方向,顺董家、郑家北侧线路折向近东方向,到新联十二队南侧向南穿过公路先跨过公路后,顺孝义乡金滩村东线路沿着

15、渭河北岸的河堤北侧走线。到张家乡北渭河的北岸后,右转然后跨越渭河到达渭河南岸的下庙乡的宋村。在宋村左转经甘村、西周村,在西周村东边跨越罗纹河后,再经过时村农场、柳枝农场、柳枝乡,在柳枝乡东边左转经过南关大队农场,在南关大队农场东边跨越方山河后到抬头林场,在抬头林场东左转先后跨越大华公路、110kV罗塬线、回线路(双回路)、110kV罗官线、回线路(双回路)和110kV电力线,然后到夫北。在夫北右转先后跨越西郑客运专线(在建)和罗夫河,到桥营。线路在这一段走线时先后跨越柳塔河、罗纹河、方山河、罗夫河。线路从桥营继续东走线。在桥营东边跨过省道S319公路,经过上营、甘渠头、董家城、王家寨,到王道村

16、。在王道村左转经党家河,再跨过公路到沙营。线路从沙营开始在330kV罗灵线(原来的330kV秦三线)北侧平行走线。经过小涨村,然后先后跨过3次110kV电力线和西潼高速公路,到梁家庄。在梁家庄右转经王家河,在王家河附近先后跨国道310和110kV电力线,在经南肖堡,在距里孟塬车站约1km处跨过陇海电气化铁路(铁路里程为952km+700m),到东肖堡。然后右转到新庄。线路从新庄开始左转经过冯家、彭家,在彭家先后跨110kV电力线和陇海电气化铁路(铁路里程为947km-300m)。到彭家后线路右转跨越110kV杜潼线,经苗家,刘家,在刘家线路先后跨越国道310和110kV罗塬线(双回路)后右转平

17、行110kV罗塬线走线,经过上河,在上河先后两次跨越国道310,到黎家庄。在黎家庄继续前行,经过师家村后跨公路后再右转经北营村、杨家湾、荒移南村,到留果村,在杨家湾跨110kV电力线(双回路)。在留果村左转,经过新庄南村、马家寨、西姚村、西姚新村子,到古东沟村,在西姚新村子东边进入到河南省界。本工程途径陕西省的渭南市的临渭区、华县、华阴市、潼关县和河南省的灵宝市。全长约119.31km。其中陕西段长度为73.31km,河南段段长度为46.0km。曲折系数1.071。该拟建送电线路工程目前处于工程选线阶段,结构主体主要由高压输送电线和铁塔组成,有关架线铁塔的距离根据沿线地形地貌特征和地质条件复杂

18、程度初步按500m1000m考虑,基础埋深即开挖深度一般为3m左右,基础尺寸即开挖范围一般为23m,评估工作中除线路走经转角可初步明确按塔位对待外,其它塔位根据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确定。根据全线铁塔规划,全线铁塔型式技术条件见表21。表2-1 铁 塔 型 式 技 术 条 件 表序号 参数塔型代表档距(m)水平档距(m)垂直档距(m)极限档距(m)呼称高(m)允许转角(度)最低最高1ZGU1双回路直线塔420600680224602ZGU2双回路直线塔520750850224603ZGU3双回路直线塔 7509001000224604ZGUK双回路直线塔550750850406005JGU1双回路

19、转角塔300/60045080080018.536.50-306JGU2双回路转角塔300/60050080080018.536.530-607DGU双回路终端塔300/45040050060018.524.50-90铁塔采用全方位高低腿设计, 铁塔材质采用Q235和Q345,螺栓M16、M20、M24级别均为6.8级,铁塔构件均为热浸镀锌防腐。脚钉从地面1.5m处开始向上装设,地面上9m向下使用防盗螺栓。2.3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华中电网和西北电网联网属于互供型电网,加强联网的作用主要在于:1) 加强联网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大电网的优势,实现更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取得尽可能大的联网效益。2) 为消纳

20、鄂西电力及四川季节性电能创造了条件3) 加强联网后,可实现两电网间的紧急事故交换,提高两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系统抗扰动能力。综上所述,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的建设将有利于西北电网及陕西电网与外区电网联网效益的发挥,对西北电网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所以,拟建750kV渭南延安同塔双回送电线路工程属重要建设项目。3地质环境条件3.1气象水文3.1.1气象拟建送电线路在陕西境内的渭南市、华县、华阴市和潼关县,其中渭南市、华县和华阴市均为八百里秦川东端,秦岭山脉北侧渭河谷地,气候特征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 气候特点:春季空气干燥,气温增温快,日温差变化大;夏季干热,多雷雨,降水

21、集中;秋季多阴雨,天气凉爽,多冷空气入侵;冬季比较寒冷干燥,多霜冻。潼关县亦属大陆性季风型半干旱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旱少雨雪;春季由于冷暖气团交替活动频繁,气温日变差较大,易出现大风、霜冻天气,常在早春发生;夏季雨量集中且多雷阵雨,并伴有大风,由于受冷空气不同路径及地形的影响,雨量分布极不均匀,常出现夏旱、伏旱。秋季因处于暖湿气团与寒冷气团交替活动期,初秋多有连阴雨,晚秋秋高气爽,天气宜人。本地区气候变化由湿润到半干旱,再到干旱的变化过程。根据拟建送电线路在所经行政区域气象站分布情况,本线路工程采用渭南、华县、华阴、潼关四个具有很好代表性的气象站,每个气象站距线路位置均在15km内,能够控制

22、相应地区的气候特征,同时结合实地调查及地形条件,对相关气象参数进行分析,以便论证设计气象值。根据气象台站实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现将各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统计结果列于表31:表31 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年值统计表项 目单位渭 南华 县华 阴潼 关站址临渭区双王乡洋刘村“乡村”华县华洲乡扬巷村“乡村”华阴县“乡村”潼关县城北 “郊外”北纬3431343134333433东经10929109441100511014海拔高度m349.2341.5351.3556.3平均气压hPa975.9975.9975.4952.3平均气温13.513.313.713.2最热月平均气温26.726.526.825.9最

23、冷月平均气温-0.5-1.0-0.7-1.0极端最高气温40.443.041.842.7极端最低气温-16.7-18.6-18.6-16.4平均水汽压hPa12.912.912.511.2平均相对湿度%72737063年平均降水量mm558.4583.4579.7592.7一日最大降水量mm102.8130.8158.2113.4年平均蒸发量mm1341.31337.91572.91833.1平均风速m/s1.31.61.93.0最大风速m/s15.31823.020.7全年主导风向ENEENEEESE最大积雪深度cm12171718最大冻土深度cm24283039平均晴天日数d77.776.

24、172.483.9平均雨天日数d87.189.489.891.1平均雷暴日数d16.216.219.020.9平均沙暴日数d0.40.20.10.3平均大风日数d1.62.422.811.93.1.2水文拟建送电线路(陕西段)沿线地表水均属黄河水系渭河流域及其支流,其规模较大的河流主要为渭河、罗纹河、沟峪河、方山河、葱峪河、罗夫河、柳叶河、长涧河、白龙涧河、列斜沟、磨沟河、潼沟河、晋沟河、远望沟和铁沟。现将上述拟建送电线路跨越的河流简述如下: 渭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一级支流,是我国多泥沙河流之一。在线路跨越段河道渭河平均比降1.2,河床平时宽1200m,洪水期可达2900m,多年平均流量296m

25、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7660m3/s(1954年8月),调查最大洪峰流量10800m3/s(1898年),最小流量仅0.9m3/s(1972年)。三门峡水库建成以后,因受回水影响,泥沙淤积更为严重,河床高出地面23m。河道横向变化显著,曲流发达,近100多年,河道忽南忽北,屡有变迁,滩地塌岸严重。渭河下游的水沙量年际变化大,根据临潼水文站的实测资料统计,最大年径流量为176108m3(1964年),最小年径流量为18.3108m3(1997年),最大最小径流量变幅为9.6倍;最大年输沙量为9.97108t(1964年),最小年输沙量为0.55108t(1972年),最大最小年输沙量的变幅达

26、18.1倍。渭河下游水沙量不但年际变化大,而且年内分配也不均,其水沙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至10月),据临潼水文站的资料计算,汛期的平均水沙量占年水沙量分别为61%和89%,可见渭河下游不但来水量相对集中,而且来沙量更为集中。从临潼水文站实测水文系列资料看,近期渭河下游水沙量有明显的减小趋势,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更为明显,1990年以来临潼水文站平均水量为43.9108m3,年平均沙量为2.37108t,分别占多年平均水量和沙量的64.3%和71.2%。可见渭河下游九十年代以来,处于枯水少沙时期,且水量减小幅度大于沙量减小幅度。渭河下游洪峰流量的变幅也较大,从临潼水文站实测水文系列中看,年

27、最大洪峰流量为7610 m3/s (1981年),年最小洪峰流量为926 m3/s(1979年),年最大最小洪峰流量的变幅为8.2倍。拟建送电线路跨越渭河处的渭河现状见照片31。罗纹河罗纹河发源于莲华寺镇小夫峪,出峪后沿少华乡与莲华寺镇交界处北流,经罗纹镇进入下庙乡,经安家桥折向东北注入渭河。其支流有太平河、潭峪河等。流域面积151.92km2,干流长32.8km,平均比降5.08%。多年平均径流量1783.1104 m3,多年平均流量为0.565m3/s。本拟建送电线路在由里村北1.5km处跨越,河宽约100m(见照片32),一档跨过,无洪水问题。照片31 拟建送电线路跨渭河照片(镜像朝北)

28、图32 拟建送电线路跨罗纹河照片(镜像朝北)沟峪河 沟峪河发源于华县柳枝镇沟峪,经李家堡出峪后后,北经吝家河、中镇堡,流入二华排水干渠,流域面积为74.68km2,河长为17.67km,平均比降为7.15%,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62104 m3,平均流量为0.146m3/s。该拟建线路从拾村林场南侧约500m处通过,河宽小于100m,一档可以跨过,无洪水问题。 方山河方山河发源于华阴市方山峪口,经白土坡、姚田堡西、方山排水站、华阴农场、北拾村林场,汇入渭河。流域面积为17.08km2,河长为20.57km,平均比降为8.63%,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3104 m3,平均流量为0.056m3/s。该

29、拟建线路从姚田堡西北侧1km处通过,河宽小于100m,一档可以跨过,无洪水问题。葱峪河葱峪河发源于华阴市葱峪,流经葱峪口,横阵西堡、台头,于冯家庄附近注入渭河,全长23.6km,其中山区段长8.5km;全河流域面积25.5km2,其中山区13.4km2,洪积扇和平原区集水面积11.85km2,全河平均比降7.0,其中山区比降17.82。葱峪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40104 m3,多年平均流量为0.076m3/s,调查最大流量为117m3/s。根据资料葱峪河的百年一遇洪水流量为170m3/s,五十年一遇洪水流量约为140m3/s。该拟建线路在罗夫变电所北的台头村东500m处通过,河宽小于50m(见照

30、片33),一档跨过,无洪水问题。图33 拟建送电线路跨沟峪河照片(镜像朝北)罗夫河罗夫河有东、西两源头,最长的东源发源于华阴市华阳乡的后沟,西源发源于华县境内,在华阳乡八里桥附近汇合。流经罗夫、桥营,再北流入渭河,全长49.6km,其中山区段长30.5km,华阴境内长45.6km;全河流域面积200km2多,其中华阴境内流域面积190km2,山区116.25km2,平原区集水面积73.75km2,全河平均比降4.28,其中山区比降6.16。根据罗夫河上的罗夫堡水文站多年统计资料,多年平均径流量3942104 m3,多年平均流量为1.25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243m3/s(1957年7月

31、17日),实测最小流量为0.6m3/s。调查最大流量为560m3/s(根据有关资料论证为百年一遇洪水流量值)。本线路跨越处在夫水镇东500m附近,现河宽约150m,可一档跨过,无洪水问题。根据调查:河岸为农田地,此段洪水没有上岸,仅有秦岭电厂的排污水在其周围田地形成的积水。拟建送电线路跨越罗夫河位置见照片34。照片34 拟建送电线路跨越罗夫河位置(镜像朝北)柳叶河柳叶河发源于华阴市五方乡仙峪,流经仿车、王道、南营于北严村附近注入渭河,全长30.6km,其中山区段长16km;全河流域面积134.9km2,其中山区91km2,平原区集水面积43.9km2,全河平均比降5.8,其中山区比降达10.4

32、1。柳叶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887104m3,多年平均流量为0.912m3/s,调查最大流量为226m3/s(1953年8月1日)。本线路跨越点王道村西300m处,现河宽小于100m,可一档跨过,无洪水问题。长涧河发源于华阴市华山乡黄莆峪,流经红岩,西关、风匣城在东阳村附近注入渭河,全长29.4km,其中山区段长15km;全河流域面积118.6km2,其中山区65.4km2,平原区集水面积53.3km2,全河平均比降6.24,其中山区比降11.06。长涧河多年平均径流量2390104m3,多年平均流量为0.758m3/s,调查最大流量为309m3/s(1953年8月1日)。线路跨越处在党家河东附

33、近,现河宽约100m(见照片35),可一档跨过无洪水问题。照片35 拟建送电线路跨越长涧河位置(镜像朝北)白龙涧发源于华阴市的蒲峪,流经营里、严家、马村、西谢、苗家、周家等在三河口附近注入渭河,全长26.6km,其中山区段长10.7km,黄土台塬区段长10.9km;全河流域面积119.4km2,其中山区35.35km2,台塬区集水面积37.05km2,平原区集水面积47km2,全河平均比降6.8,其中山区比降12.72,台塬区3.76,平原区0.78。 本线路跨河处位于刘家村附近,现河沟宽小于150m,可一档跨过,无洪水问题。列斜沟、磨沟河列斜沟、磨沟河都发源于潼关县境内,列斜沟发源于翎峪,流

34、经柳湾、布施河到吊桥村北汇入渭河,全长16.5km,流域面积35.05km2,全河平均比降7.58%。年平均径流量445.2104m3,多年平均流量为0.141m3/s。磨沟河发源于牛家岭,至小泉村注入渭河,全长12.05km,流域面积11.13km2,全河平均比降3.49%。年平均径流量101.7104m3,多年平均流量为0.032m3/s。拟建线路跨越处位于较高台地,且一档跨过。潼沟河潼沟河从潼关县城东侧约1 km流过,从秦岭山流出后途经老凹沟、下毛沟、段草湾、西段草、老虎城、五虎张、张家湾、周家村柳家村,到水坡汇入渭河。全长24.1km,流域面积115.42km2,全河平均比降5.6%。

35、年平均径流量2380.2m3,多年平均流量为0.754m3/s。该拟建线路在潼关县北刘村和师家村之间通过,河宽约200m,可一档跨过,无洪水影响。晋沟河晋沟河为潼沟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潼关县太要乡中军帐南侧,途经兴益寨、上屯村、晋沟河,到周家村汇入潼沟河。全长22.8km,流域面积39.34km2,全河平均比降5.92%。年平均径流量783.34m3。该拟建线路在潼关县北营村西约400m处通过,河宽小于200m,可一档跨过,无洪水影响。远望沟远望沟属潼关县城东侧黄土台塬的一条冲沟,沟头为上汾井,沟口为潼关县南头乡第一寨村,沟内无住户。全长8.6km,流域面积11.38km2,全河平均比降2.3

36、3%。年平均径流量86.5m3。该拟建线路在远望沟的沟头较窄处通过,沟宽小于200m,可一档跨过,无洪水影响。铁沟铁沟属潼关县城东侧黄土台塬的一条冲沟,沟头为斜路村,分支沟头多为村庄,从沟头到沟口村庄以此为南场村、留果村、新庄南村、南头乡、西马村、下东里村,沟口为河南省灵宝市予灵镇的古东沟村,沟内无住户。全长9.0km,流域面积22.66km2,全河平均比降1.67%。年平均径流量188.3m3,多年平均流量为0.059m3/s。该拟建线路在铁沟的中上部新庄南村附近通过,沟宽小于500m,可一档跨过,无洪水影响。3.2地形地貌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拟建送电线路沿线诸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拟建送

37、电线路(陕西段)调查区位于华北地块鄂尔多斯地台南缘。根据野外地质调查,该拟建送电线路沿线调查区地貌主要为黄土台塬和河谷阶地两种。河谷阶地地貌又可分为河漫滩、级阶地和级阶地。 现将该送电线路沿线调查区地貌分述如下:3.2.1黄土台塬 主要分布在拟建线路华阴市东南侧王家河潼关县南头乡西姚新村子即陕西省与河南省的交界处,由于新构造运动的影响,黄土塬不断上升,在外应力的作用下,黄土塬受到剥蚀、切割,造成塬面破碎。在拟建线路经过的塬面被6条大的河谷和沟壑切割成7条塬梁,呈指状平行分布,整个地形由南向北倾斜,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平均坡降2%,西部塬面宽而平坦,东部窄而狭长。黄土台塬前缘以陡坎三角形断面直接

38、与平原相接,前缘高差4060m,最大高差180m。上部地层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下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黄土。3.2.2级阶地主要分布在拟建送电线路的渭南东开关站(仁义村北)金滩村南和华阴市台头林场王家河地段,地形平坦开阔,地面起伏不大,阶地前缘高差510m,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冲积黄土状土和砂砾卵石组成。3.2.3级阶地主要分布在拟建送电线路金滩村南渭河北河堤和渭河南河堤华阴市台头林场地段,阶地前缘与河漫滩呈缓坡相接,阶面分布连续,地形平坦开阔,地面起伏不大,阶地前缘高差小于5m,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土和砂层组成。3.2.4河漫滩主要分布在渭河两岸护河堤以内,西高东低,地

39、形平坦开阔,地形起伏不大,总的趋势向渭河倾斜。地层结构由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土、粉质粘土和砂卵石组成。3.3地层岩性根据现场调查、陕西秦岭发电厂1600MW发电机组技改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罗夫变电站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和陕西省渭南东330kV开关站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等资料,沿线地层主要有四大类,分别叙述如下:3.3.1黄土台塬地层岩性黄土台塬地层岩性除表层为Q3风积黄土外,以下均为Q2风积黄土,地层岩性描述如下:黄土(Q3eol):浅黄色,稍湿,硬塑,土质较均匀,大孔隙、虫孔发育,偶见蜗牛壳,含钙质结核,一般层厚10m左右。其间夹有古土壤层,棕褐色,稍湿,硬塑,土质不均,具有团粒状结构,大孔隙

40、、虫孔发育,含白色菌丝状钙质粉沫,一般层厚12m。 黄土(Q2eol):浅黄色,稍湿,硬塑,土质均匀,可见孔隙、偶见蜗牛壳,含少量钙质结核,一般层厚大于10m。其间夹有数层古土壤层,褐黄棕红色,稍湿,硬塑,土质不均,具有团粒状结构,大孔隙、虫孔发育,上部为褐黄色,下部为棕红色,含钙质结核并在底部富集,(厚度1m左右),一般层厚2m左右。3.3.2渭河级阶地地层岩性上部地层岩性主要以第四系全新统(Q4al)冲积黄土状粉质粘土为主,褐黄黄褐色,可塑,土质较均匀,层厚一般大于10m,为自重湿陷性场地,湿陷等级为级。其下为中细砂层夹粉土层。主要分布在拟建送电线路渭南东开关站(仁义村北)金滩村南和台头林

41、场华阴市王家河以西地段。3.3.3渭河级阶地地层岩性地层主要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以粉土为主,局部地带为粉质粘土,褐黄色,软塑可塑,土质较均匀,层厚一般为1020m,具有液化的可能性。其下为中细砂层夹粉土层。主要分布在金滩村南渭河北河堤和渭河南河堤台头林场沿线。3.3.4渭河河漫滩地层岩性该区域内地层岩性基本为冲洪积形成的粉土、粉质粘土和砂卵石,褐黄色,软塑可塑,土质不均匀,其厚度一般大于10m,其下为中细砂层夹粉土层,具有液化的可能性。主要分布在渭河南北两岸护河堤以内。3.4 地质构造及地震活动3.4.1地质构造在大地构造上,调查区处于祁吕贺“山”字型构造体系前弧南翼,新华夏太行山隆起带南端,构

42、造体系复杂,地貌单元多变。受古生界的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特别是新生界燕山运动,产生了大量的中、酸性侵入岩(花岗岩)。在历次构造运动中,秦岭原台隆褶皱带均以上升运动为主,而以北广泛区域相对下降。因此,新生代以来,沉积了几十至几千米厚的松散沉积物。对该区域有影响的区域性活动断裂主要有,渭河断裂(F1)、华山山前断裂(F6)和泾阳渭南断裂(F15)三条断裂(见图31)。现将三条断裂的特征叙述如下:(1)渭河断裂(F1)渭河断裂西起宝鸡,经咸阳、渭南、华县至潼关,向东延至灵宝盆地,纵贯中央,总体走向近东西。渭河盆地内的断裂长度约400km,为一隐伏断裂。该断裂为一条高角度正断层,大体以西安草滩为界,

43、以西断裂倾向南,倾角6580,以东断裂倾向北,倾角6870。图31 拟建送电线路地质构造图30渭河断裂是一条生成历史很早的断裂,在它两侧的渭河盆地基底时代不同,南侧是前古生代变质岩系与酸性侵入岩体,与华山、骊山、秦岭等出露地层一致;北侧是下古生界灰岩,与渭北山地相呼应。因而,它实际上是中朝准地台与秦岭地槽系的分界断裂。渭河断裂在拟建送电线路沿线走向近东西,该段控制着固市断凹的南界,为一北盘下降的张扭正断层,属全新世活动断裂。(2)华山山前断裂(F6)华山山前断裂属秦岭北麓山前活动断裂的东段,呈近东西向走向,为南盘上升北盘下降之正断层,断距大于100m,北倾约6080,该断裂基本靠近秦岭北麓山脚

44、一直向东延展,从灵宝市南侧通过,其形成于前震旦纪,新生代又复活,第四纪以来活动显著。沿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强震,且多处有温泉出露,其附近有数次地震发生。(3)泾阳渭南断裂(F15)该断裂西起泾阳东北,经高陵、渭南北,向东延至黄河之滨, 长约100公里。其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68,为一隐伏的高角度正断层,距工程场地约6km。从汾渭盆地石油普查阶段成果报告中的人工地震剖面反射特征来看,断距向下变大,据地震资料,浅层为50550m,中层为1501000m,深层为8001550m,断层两侧钻井资料表明断距大于1000m。另外,据陕西大地地震工程勘察中心郑西客运专线安评报告中钻孔剖面和浅层地震勘探

45、剖面资料,此断裂在晚更新世地层中亦有反映,为一晚更新世活动断裂。3.4.2地震活动根据搜集的资料,拟建送电线路近邻的地震带有汾渭地震带,河淮地震带和河北平原地震带,周边地震对拟建送电线路具有度以上影响地震的可能,最严重为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对拟建送电线路的影响烈度达度 。19701996年6月该区共记录2级地震14次,其中 3级的3次,4.0级1次。其历史地震对拟建送电线路的影响烈度见表32表32 历史地震的影响烈度编号发震时间地点震级震中烈度1649年9月12日山西临汾6.75921181年3月山西临汾6.25831209年12月6日山西浮山6.58941303年9月17日山西洪洞8.

46、01151501年1月29日陕西朝邑7.0961556年1月23日陕西华县8.251171568年5月15日陕西西安6.75981569年陕西潼关5691642年6月30日山西安邑6.08101695年5月18日山西临汾7.7510111812年4月2日河南阌乡5.0712 1815年10月23日山西平陆6.759131829年8月18日河南阌乡5.06141959年8月11日陕西韩城5.467从表中可以看出,历史强震对该拟建线路陕西段的影响比较强烈,主要来源于远震对拟建送电线路的影响。3.4.3场地地震动参数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及图B1),拟建送电线路(陕西

47、段)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值为0.20g,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在类场地条件下为0.35s。3.5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调查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其分布范围、赋存情况和富水性等,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可分为黄土台塬区和河谷阶地区两个不同的水文地质区域。现将地下水的分布、含水层岩性、赋存情况及其补(给)、迳(流)、排(泄)的关系等简述如下:3.5.1 黄土台塬孔隙水黄土台塬孔隙水以潜水为主,主要赋存于黄土台塬区风积黄土层中,其含水层富水性受埋藏条件、地貌和地层岩性控制。总的规律是塬面宽阔完整,地势较低,其含水层厚度增大,富水性也随之变好。反之,富

48、水性变差。该类型地下水埋藏深度:在弱富水区一般在20m50m之间,单井涌水量为1530m3/h;在极弱富水区埋深在50m以下,单井涌水量为515m3/h。黄土台塬孔隙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向黄土塬地势较低处和黄土量的两侧排泄,具有径流短、水循环交替强烈的特点。因此,松散岩类孔隙水水质好,无色无味无臭,矿化度多低于0.5g/l;化学类型以重碳酸钙镁型水为主。3.5.2 河谷阶地孔隙水根据含水层性质、富水性及其地貌特征,河谷阶地孔隙水又可分为河漫滩、级阶地孔隙水和级阶地孔隙水。现将地下水的分布、含水层岩性、赋存情况及其补(给)、迳(流)、排(泄)的关系等简述如下:河漫滩、级阶地孔隙水含水层主要

49、为下部冲洪积第四系中细砂全新统粉土,地下水埋藏深度一般小于5m,含水层厚度4070 m,透水性强,为极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大于100m3/h,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本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河流补给;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和地表水径流方向大体一致,由地势较高处流向地势低洼处;侧向补给和人为开采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级阶地孔隙水含水层主要为下部第四系冲积的中细砂层,地下水埋藏深度一般在1035m,含水层厚度997m,透水性强,为强富水区,单井涌水量为30100m3/h,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CaMg型,矿化度一般小于1g/L。本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

50、为大气降水、河流补给与灌溉入渗;地下水的径流方向和地表水径流方向大体一致,由地势较高处流向地势低洼处;侧向径流、人为开采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方式。3.6 岩土工程地质类型及特征根据本次野外地质调查,按岩土颗粒间牢固连接程度,调查区内与地质灾害关系密切的岩土体主要为土体。调查区土体根据其所处的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工程性能等,又可分为黄土台塬土体和河谷阶地土体两种。现将此两类土体工程地质及其特征分述如下:3.6.1黄土台塬土体黄土台塬上部土体主要为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下部主要为第四系中更新统风积黄土,浅黄色,稍湿,硬塑,土质较均匀,大孔隙,其间夹有古土壤层,承载力特征值较高,工程性能较好。3.6

51、.2河谷阶地土体河谷阶地土体主要包括河漫滩、级阶地和级阶地土体,其中河漫滩、级阶地土体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土,局部为粉质粘土,浅灰褐黄色,软塑可塑,具有液化的可能,承载力特征值较低,工程性能相对较差。3.7人类工程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增加,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空前的增加,伴随着种种不合理的开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速度也在逐渐加强,致使地质灾害的发生也呈现上升趋势。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造成和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规律,认识和发现这些规律,才能制约人类不良活动,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拟建送电线路(陕西段)沿线诸县产业结构及本次地质灾害调查情况来看,主要为农民在谷坡坎挖建房和交通工程建设。这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区内地质灾害关系密切相关。3.7.1 谷坡切坎建房受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影响,人们大多习惯于在黄土斜坡坡脚处削坡建房,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性,使边坡陡立,临空面加大,为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3.7.2 交通工程建设近年来,公路建设发展速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