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v3.0)—中心服务平台分册_v5_第1页
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v3.0)—中心服务平台分册_v5_第2页
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v3.0)—中心服务平台分册_v5_第3页
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v3.0)—中心服务平台分册_v5_第4页
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v3.0)—中心服务平台分册_v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 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技术规范技术规范 V3.0V3.0V3.0V3.0V3.0V3.0 中心服务平台分册(送审稿)中心服务平台分册(送审稿)中心服务平台分册(送审稿)中心服务平台分册(送审稿)中心服务平台分册(送审稿)中心服务平台分册(送审稿)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信股份上海研究院中国电信股份上海研究院 20082008 年年 0404 月月 目目 录录 前言.1 1、 目的.2 2、 适用范围.3 3、 引用标准.4

2、 4、 定义和缩略语.5 5、 系统结构及网元功能要求.6 5.1 单域系统 .6 5.1.1 CMS.6 5.1.2 VTDU .10 5.1.3 NRU.11 5.1.4 NPU.12 5.1.5 CCS.13 5.1.6 PAG.13 5.1.7 CAG.15 5.2 多域系统 .15 5.2.1 SM.17 5.2.2 部署方案示例.18 5.3 平台网管系统 .18 5.4 移动监控 VAU.18 6、 流程与接口定义.20 6.1 流程和接口规范范围 .20 6.2 接口参考点 .20 6.3 信令头域定义 .22 6.3.1 会话相关的接口: .22 6.3.2 媒体的传输接口.

3、30 6.3.3 管理和业务接口.30 6.3.4 录像媒体点播.30 6.4 会话描述 .34 6.4.1 PAG/CAG 相关流程.34 6.4.2 注册.48 6.4.3 会话建立/拆除: .50 6.4.4 云镜控制:.57 6.4.5 报警.58 6.4.6 音频广播.61 6.4.7 音频对讲.63 6.4.8 录像/回放 .64 6.4.9 NPU 相关流程.74 6.4.10 和上层 SM(Service Manager)的接口.79 6.4.11 业务相关参数配置/查询 .81 6.4.12 智能业务接口.116 6.4.13 VAU 接口.116 7、 对外能力开放接口.1

4、21 7.1 接口规范范围 .121 7.2 接口描述 .121 7.2.1 获取 PU 信息 .121 7.2.2 视频监控.123 7.2.3 音频对讲.124 7.2.4 音频广播.125 7.2.5 录像回放.126 8、 性能要求.127 8.1 SM .127 8.1.1 传输能力.127 8.1.2 处理能力.127 8.1.3 可靠性和可用性.127 8.1.4 环境要求.127 8.1.5 电源与接地.128 8.2 CMS.128 8.2.1 传输能力.128 8.2.2 处理能力.128 8.2.3 可靠性和可用性.128 8.2.4 环境要求.129 8.2.5 电源与

5、接地.129 8.3 AAA.129 8.3.1 认证技术指标.129 8.3.2 数据传输.129 8.3.3 数据预处理.130 8.4 CCS.130 8.5 PAG.131 8.6 CAG.131 8.7 VTDU.131 8.7.1 并发处理能力.131 8.7.2 视频流转发能力.131 8.7.3 可靠性和可用性.131 8.7.4 环境要求.132 8.7.5 电源与接地.132 8.8 NRU.132 8.8.1 传输能力.132 8.8.2 处理能力.132 8.8.3 并发处理能力.132 8.8.4 可靠性和可用性.132 8.8.5 环境要求.133 8.8.6 电源

6、与接地.133 9、 系统安全.134 9.1.1 信令安全.134 9.1.2 数据安全.135 9.1.3 网络安全.135 9.1.4 设备安全.135 9.1.5 系统安全.136 附件 1:CMS 侧的 WSDL.137 附件 2:SM 侧的 WSDL.151 附件 3:IE 定义.157 附件 4:MSG 定义.159 前言.1 1、 目的.2 2、 适用范围.3 3、 引用标准.4 4、 定义和缩略语.5 5、 系统结构及网元功能要求.6 5.1 单域系统 .6 5.1.1 CMS.6 5.1.2 VTDU .10 5.1.3 NRU.11 5.1.4 NPU.12 5.1.5

7、CCS.13 5.1.6 PAG.13 5.1.7 CAG.15 5.2 多域系统 .15 5.2.1 SM.17 5.2.2 部署方案示例.18 5.3 平台网管系统 .18 6、 流程与接口定义.19 6.1 流程和接口规范范围 .19 6.2 接口参考点 .19 6.3 信令头域定义 .21 6.3.1 会话相关的接口: .21 6.3.2 媒体的传输接口.29 6.3.3 管理和业务接口.29 6.3.4 录像媒体点播.29 6.4 会话描述 .33 6.4.1 PAG/CAG 相关流程.33 6.4.2 注册.47 6.4.3 会话建立/拆除: .49 6.4.4 云镜控制:.56

8、6.4.5 报警.57 6.4.6 音频广播.60 6.4.7 音频对讲.62 6.4.8 录像/回放 .63 6.4.9 NPU 相关流程.73 6.4.10 和上层 SM(Service Manager)的接口.78 6.4.11 业务相关参数配置/查询 .80 6.4.12 智能业务接口.115 7、 对外能力开放接口.116 7.1 接口规范范围 .116 7.2 接口描述 .116 7.2.1 获取 PU 信息 .116 7.2.2 视频监控.118 7.2.3 音频对讲.119 7.2.4 音频广播.120 7.2.5 录像回放.121 8、 性能要求.122 8.1 SM .12

9、2 8.1.1 传输能力.122 8.1.2 处理能力.122 8.1.3 可靠性和可用性.122 8.1.4 环境要求.122 8.1.5 电源与接地.123 8.2 CMS.123 8.2.1 传输能力.123 8.2.2 处理能力.123 8.2.3 可靠性和可用性.123 8.2.4 环境要求.124 8.2.5 电源与接地.124 8.3 AAA.124 8.3.1 认证技术指标.124 8.3.2 数据传输.124 8.3.3 数据预处理.125 8.4 CCS.125 8.5 PAG.126 8.6 CAG.126 8.7 VTDU.126 8.7.1 并发处理能力.126 8.

10、7.2 视频流转发能力.126 8.7.3 可靠性和可用性.126 8.7.4 环境要求.127 8.7.5 电源与接地.127 8.8 NRU.127 8.8.1 传输能力.127 8.8.2 处理能力.127 8.8.3 并发处理能力.127 8.8.4 可靠性和可用性.127 8.8.5 环境要求.128 8.8.6 电源与接地.128 9、 系统安全.129 9.1.1 信令安全.129 9.1.2 数据安全.130 9.1.3 网络安全.130 9.1.4 设备安全.130 9.1.5 系统安全.131 附件 1:CMS 侧的 WSDL.132 附件 2:SM 侧的 WSDL.146

11、 附件 3:IE 定义.152 附件 4:MSG 定义.154 前言.1 1、 目的.2 2、 适用范围.3 3、 引用标准.4 4、 定义和缩略语.5 5、 系统结构及网元功能要求.6 5.1 单域系统 .6 5.1.1 CMS.6 5.1.2 VTDU .10 5.1.3 NRU.11 5.1.4 NPU.12 5.1.5 CCS.13 5.1.6 PAG.14 5.1.7 CAG.15 5.2 多域系统 .16 5.2.1 SM.18 5.2.2 部署方案示例.19 5.3 平台网管系统 .19 6、 流程与接口定义.20 6.1 流程和接口规范范围 .20 6.2 接口参考点 .20

12、6.3 信令头域定义 .22 6.3.1 会话相关的接口: .22 6.3.2 媒体的传输接口.30 6.3.3 管理和业务接口.30 6.3.4 录像媒体点播.30 6.4 会话描述 .34 6.4.1 PAG/CAG 相关流程.34 6.4.2 注册.48 6.4.3 会话建立/拆除: .50 6.4.4 云镜控制:.57 6.4.5 报警.58 6.4.6 音频广播.61 6.4.7 音频对讲.63 6.4.8 录像/回放 .64 6.4.9 NPU 相关流程.74 6.4.10 和上层 SM(Service Manager)的接口.79 6.4.11 业务相关参数配置/查询 .81 6

13、.4.12 智能业务接口.116 7、 对外能力开放接口.117 7.1 接口规范范围 .117 7.2 接口描述 .117 7.2.1 获取 PU 信息 .117 7.2.2 视频监控.119 7.2.3 音频对讲.120 7.2.4 音频广播.121 7.2.5 录像回放.122 8、 性能要求.123 8.1 SM .123 8.1.1 传输能力.123 8.1.2 处理能力.123 8.1.3 可靠性和可用性.123 8.1.4 环境要求.123 8.1.5 电源与接地.124 8.2 CMS.124 8.2.1 传输能力.124 8.2.2 处理能力.124 8.2.3 可靠性和可用

14、性.124 8.2.4 环境要求.125 8.2.5 电源与接地.125 8.3 AAA.125 8.3.1 认证技术指标.125 8.3.2 数据传输.126 8.3.3 数据预处理.126 8.4 CCS.127 8.5 PAG.127 8.6 CAG.127 8.7 VTDU.127 8.7.1 并发处理能力.127 8.7.2 视频流转发能力.128 8.7.3 可靠性和可用性.128 8.7.4 环境要求.128 8.7.5 电源与接地.128 8.8 NRU.128 8.8.1 传输能力.128 8.8.2 处理能力.129 8.8.3 并发处理能力.129 8.8.4 可靠性和可

15、用性.129 8.8.5 环境要求.129 8.8.6 电源与接地.129 9、 系统安全.130 9.1.1 信令安全.130 9.1.2 数据安全.131 9.1.3 网络安全.131 9.1.4 设备安全.131 9.1.5 系统安全.132 附件 1:CMS 侧的 WSDL.133 附件 2:SM 侧的 WSDL.147 附件 3:IE 定义.153 附件 4:MSG 定义.155 内部资料,注意保密,未经同意,请勿翻印内部资料,注意保密,未经同意,请勿翻印 版本:版本:3.0 文档信息文档信息 文档名称文档名称 文件编号文件编号 编制人编制人 保密级别保密级别 修改过程修改过程 版本

16、号版本号日期日期负责人负责人概述概述 评审过程评审过程 版本号版本号日期日期评审者评审者概述概述 V3.02008.4.4 梁笃国提交 前言前言 本标准规定了远程监控中心服务平台设备支持的功能、接口、性能等方面 的技术要求。 本要求共分十章,分别为:编制说明、引用标准、缩略语、系统结构以及 网元功能要求、流程与接口定义、对外能力开放接口、系统安全要求、附件等 相关内容。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股份上海研究院。 1、目的目的 本规范的目的主要是使得合作伙伴平台厂家和中国电信运营、维护人员能 够在本规范的指导下进行平台的开发、其它业务系统接口的开发和维护。 2、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17、 本规范主要适用于中心服务平台设备的开发、入网检测、设备制造、工程 设计和网络运行、管理维护等提供技术依据。 3、引用标准引用标准 具体参见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V3.0)-总体技术要求的 相同内容。 4、定义和缩略语定义和缩略语 具体参见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V3.0)-总体技术要求的 相同内容。 5、系统结构系统结构及网元功能要求及网元功能要求 5.1 单域系统单域系统 单域系统是指由必备的网元组成的视频监控业务基本系统。系统的每个单 域(如图 5.1.1 所示)构成系统的基本服务单元。 前端单元客户端单元 视频转分发单元 客户端接入网关前端接入网关呼叫控制服务器 中心管理

18、服务器 网络录像单元 AAA CMS CCSPAGCAG VTDUNRU PUCU 中中心心服服务务平平台台 图 5.1.1 单域系统结构图 以下详细描述单域系统各网元功能: 5.1.1 CMS CMS 是系统的中心管理服务器,实现作为 B2BUA 应用服务器提供全球眼 网络视频监控业务;作为管理中心提供客户/用户管理、前端/平台设备管理和虚 拟域管理;作为存储中心存储用户数据和业务参数配置数据;作为 Portal 提供 内容发布等功能。系统的边缘域是基于 CMS 划分的由 CMS 负责的多种功能模 块组成,由于目前这些模块互通协议尚未考虑,本规范中合并入 CMS 考虑。 CMS 的主要功能及

19、实现要求包括: 1.呼叫控制呼叫控制 呼叫控制功能是 CMS 的核心功能,接收 SIP 的呼叫请求,如果被叫是本 域的前端,则修改 SIP 消息中的 SDP,根据前端注册的信令地址发起新的 SIP 呼叫,如果被叫前端在其它域,则向上级 SM 查询被叫域的 SIP 信令地址,成 功后修改 SIP 消息中的 SDP 并向被叫域发起新的 SIP 呼叫,失败则释放本次呼 叫。CMS 需要根据 SIP 信令中的媒体地址信息去控制 VTDU 转发媒体流。实现 对报警、云境控制的管控。 2.客户客户/用户管理用户管理 CMS 必须保存本域的客户和用户信息,客户的创建、修改、删除、赋权是 通过 CMS 与 B

20、OSS 的接口或 CMS 与 SM 的接口完成的(CMS 自身需具有此类 业务/运营支撑的功能,以满足在接口未实现时业务开展的需求) 。用户是有客 户的管理员创建和管理的,具体用户的权限也是客户管理员赋予的。用户登录 时,CMS 负责对其鉴权。 3.前端设备管理前端设备管理 CMS 必须保存本域的前端设备信息,前端设备的创建是通过 CMS 与 BOSS 的接口或 CMS 与 SM 的接口完成的(CMS 自身需具有此类业务/运营支 撑的功能,以满足在接口未实现时业务开展的需求) 。CMS 应实现对前端设备 业务参数的配置和查询。前端向中心服务平台注册时,CMS 应验证其合法性。 同时 CMS 需

21、要保存划归到本域的异域前端设备信息。CMS 应可备份前端设备 配置,并在需要时向相应前端设备还原配置。 4.平台设备管理平台设备管理 CMS 应实现对本域平台设备的管理,接受并保存本域各平台设备上报的能 力集,实时管控 VTDU 和 NRU 的负荷,按调度策略实现对实时流访问路径的 调度,对网络录像进行管理,实现对 NRU 的调度。CMS 应实现对平台设备的 性能、告警数据管理。 必须实现的 VTDU 调度策略原则: 1).要求可设置 PU 被 CU 直连的最大连接数设置(需支持 PU 为多通道 时对每通道设置最大连接数;若为视频通道多选一上传的 PU,再所请求通 道无带宽传送视频时应实时明确

22、地提示客户端);未达到该最大连接路数时, 要求调度策略可指示 CU 直接访问 PU;达到最大连接数时若有新的访问, 需切换至 VTDU 进行分发; 2).调度策略中可指定某用户访问时使用的 VTDU 路由; 3).调度策略中可指定某 PU 被访问时使用的 VTDU 路由; 4).调度策略需支持按各 VTDU 负载情况调度路由; 5).调度策略中应支持在同一 PU 用户访问量超过 VTDU 容量限制时产 生 VTDU 级联路由的策略; 6).调度策略中应支持在跨地域访问时尽量节约骨干网资源的策略。如 B 地市的多个用户同时访问 A 地市某个 PU 时,将视频调入 B 地市的 VTDU 再分发给

23、B 地市的用户。如图 5.3.2 跨地域分发示意图所示,图中 箭头代表该路视频的传送方向。 地市一 地市二 Bay Networks CU PU VTDU VTDU Bay Networks CU 图 5.1.2 跨地域分发示意图 5.管理和业务参数配置管理和业务参数配置 前端设备的系统设备参数是通过 BOSS 接口设置的,和用户相关的业务参 数是由用户设置的,CMS 必须保存这些参数并实现系统配置。必须实现对平台 报警联动策略的管理和执行。必须实现对云镜控制策略的管理和执行。 6.状态维护状态维护 CMS 维护 CMS 与 CU 之间、CMS 与 PU 之间会话的状态。 7.日志日志 CMS

24、 应可记录用户操作、系统运行、故障及处理日志,并可被授权用户访 问。 8.内容发布内容发布 CMS 应当支持对外内容发布的功能,主要包括监控点音视频内容及关联的 数据内容,在分组时 CMS 需要继承上级 SM 所有的发布内容组,并且可以创建 本域特有的发布内容组,并将可共享的该类内容资源划入该组,如可创建交通 信息组,将城市路面交通图象划入该组。 9.虚拟域管理虚拟域管理 CMS 应当支持虚拟域的管理,一个省级平台应可配置其下属一个地市相关 的用户、前端、平台设备信息的增删改管由该地区的管理员全权负责,该虚拟 域的管理员只能看到归属到该虚拟域的用户/设备等信息,该虚拟域管理员可认 为具有独立管

25、控的一个平台。 10. 计费计费 CMS 必须实现从 VTDU、NRU 获取实时/历史媒体访问的时长/流量等计费 信息的功能。需实现时长、流量方式计费的用户,实时媒体访问的媒体流必须 经过 VTDU 转发,以最靠近用户测 VTDU 所上报数据为准。 11. 能力封装能力封装 CMS 应当实现对外开放的能力接口,对外提供系统所能提供对外能力的 Web Service 接口,CMS 将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所提供的视频监控业务能 力封装为标准的 Web Service API,供其它系统调用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所 提供的视频监控业务。 12. 和上层和上层 SM 的接口的接口 CMS 必须实现与

26、 SM 接口的以下主要功能,可向 SM 注册 CMS 信息,查 询其他域的路由,并可向 SM 上传计费信息。接收和反馈来自 SM 的设备开通、 客户开户、设备划归、内容发布等指令。 13. 管理支撑管理支撑 CMS 必须可向 SM 注册,接受上级 SM 管控。支持 SNMP,接受网管系统 命令,实现配置管理、状态、故障等网管代理功能。 在平台中起到本域系统内 CCS、VTDU、NSM 等设备的管理、信令和业务 的策略控制等作用。 输入:用户查询,设备查询,监控业务请求,计费信息收集请求; 输出:用户数据,设备数据,监控业务请求的处理结果,计费原始信息; 处理:对本域所属设备的监控业务请求,进行

27、策略管理和调度;对用户和 设备的查询,转上级 CMS 处理;根据 SM 的需求对本域所属计费数据进行收集 并上报。 存储:所管理下属域的用户、设备数据,其它域路由信息; 5.1.2 VTDU VTDU 是系统的媒体转发/分发单元,是平台侧的核心媒体传送网元,在 CMS 的媒体调度模块控制下完成音视频传送功能。可以多级级联和分布式部署。 VTDU 仅接受本域 CMS 的管控。 VTDU 的主要功能及实现要求包括: 1. 转发功能转发功能 VTDU 必须能够转发来自 PU 的音视频媒体流,根据调度指令转发给相应 的 VTDU、CU 或 NRU。必须能够转发来自 CU 的音频媒体流,根据调度指令 转

28、发给相应的 VTDU 或 PU。 2. 分发功能分发功能 VTDU 必须可将同一路媒体流同时发送向多个接受端。 3. 业务控制业务控制 VTDU 必须可接收调度命令,启动并控制接收和分发。应可管理会 话、维护接收与分发媒体流的映射关系。 4. 计费信息采集计费信息采集 VTDU 必须可采集实时媒体访问的时长/流量等计费信息,并上报 CMS。 5. 组播组播 VTDU 可以支持接收组播流,或向外组播媒体流。 6. 管理支撑管理支撑 VTDU 必须可向 CMS 注册,可上报(并可接受查询)设备能力集、状态 等信息。支持 SNMP,接受网管系统管理,实现配置管理、状态、故障等网管 代理功能。 输入:

29、CMS 的信令,来自前端的媒体流; 输出:对 CMS 信令的响应,向其它 VTDU、CU 和 NSU 发送媒体流; 处理:接收 CMS 信令调度,进行媒体流的分发转发处理。 5.1.3 NRU NRU 是系统中的网络录像存储单元,实现对音频/视频的接收存储、录像存 储管理、存储介质管理及录像回放服务等功能。NRU 必须可连接 SAN、NAS、DAS 等各类物理存储设备。NRU 可实现分布式部署。NRU 接受 本域 CMS 中 NRM 模块的管理。 NRU 的主要功能及实现要求包括: 1. 录像存储录像存储 NRU 必须支持从 PU 或 VTDU 获取媒体流并存储在所连接的存储介质中, 并保存所

30、存储资料的索引。必须支持对正在存储中的录像即时打包并提供回放 服务。 2. 录像检索录像检索 NRU 必须支持对 CMS 中 NRM 模块录像检索检索指令进行反馈,支持多 种检索方式。 3. 流式回放流式回放 NRU 必须支持来自 NRM 模块的回放请求打开文件,并通过 RTSP 提供流 媒体服务,并支持 VCR 控制,流的访问地址返回给 NRM。 4. 录像下载录像下载 NRU 必须支持通过 RTSP 提供录像下载服务。支持选择时段的录像下载方 式。 5. 存储介质管理存储介质管理 NRU 应当可实现对 SAN、NAS、DAS 等多种存储设备的接入,并可管理 存储空间、存储策略。 6. 管理

31、支撑管理支撑 NRU 必须可向 CMS 注册,可上报(并可接受查询)设备能力集、状态等 信息。支持 SNMP,接受网管系统管理,实现配置管理、状态、故障等网管代 理功能。 输入:NRM 的存储信令控制;VTDU 的媒体流请求; 输出:NRM 的存储信令回应,向 VTDU 或 CU 发送存储媒体流; 处理:在 NRM 的调试管理下对 VTDU 和 CU 等进行响应。 5.1.4 NPU NPU 是系统中的网络图像存储单元,管理用户触发的前端图像抓拍以及前 端告警触发的图像抓拍的图片,前端使用 把抓拍的图像上传到 NPU,NPU 把这些图像的信息上报给 CMS,用户可以通过 CMS 查询自己有访问

32、权限的图 像。得到该图像链接后,使用 到 NPU 下载、浏览或者删除图片。 NPU 必须可连接 SAN、NAS、DAS 等各类物理存储设备。NPU 可实现分 布式部署。NRU 接受本域 CMS 的管理。 NPU 的主要功能包括: 1). 对来自于前端和用户的请求在 CMS 的协助下认证,认证方式使用 Digest。 2). 存储前端上传的图像,并上报相关信息给 CMS。 3). 用户通过 CMS 查询图像信息,使用 到 NPU 去下载、浏览、删除 存储的图像信息。 5.1.5 CCS CCS 是系统的呼叫控制服务器,是一个 SIP 服务器,提供会话控制功能, 实现 SIP 请求接收、触发、传送

33、,实现 PU 和 CU 的信令接入处理。CCS 和 CMS 是多对多关系,一个 CCS 可以为多个 CMS 服务,一个 CMS 也能够和多 个 CCS 交互。对一个域来说,CCS 是平台中的可选设备,可以和其它域或业务 平台共用。 CCS 负责注册、地址翻译、信令路由。主要功能及实现要求包括: 注册服务注册服务 CCS 作为注册服务器接收 CU、PU 注册请求; SIP 信令呼叫控制信令呼叫控制 CCS 作为 SIP 服务器为已注册 CU、PU 提供会话控制; CCS 作为 SIP 服务器将 CU 的 SIP 请求转发给 PAG、将 PU 的应答转发给 CAG; CCS 作为 SIP 服务器与

34、 CMS 业务平台交互。 在系统中做为 SIP 控制服务器,接收来自 PU 和 CU 的 SIP 请求,根据其 中用户和前端的编号信息把该 SIP 呼叫触发到正确的 CMS。CCS 必须可配置触 发条件,将收到的 SIP 呼叫请求触发到正确的 CMS,CMS 处理该 SIP 请求后, 如果是第一次呼叫 PU 的某个通道,则需要发起新的呼叫,该呼叫经过同一个 CCS。如果已经得到了该通道的媒体流,则 CMS 做为 UAS 直接返回应答。 5.1.6 PAG PAG 是系统的前端接入网关,在 SIP 网络中相当于 SIP B2BUA,是 PU 注 册或者会话时的第一个联系点,部署在 PU 与 CC

35、S 之间。PAG 在系统中是可选 设备。 PAG 的主要功能及实现要求包括: 信令转发信令转发 PAG 必须实现本域 PU 的接入,接收和转发由 PU 或 CCS 发来的 SIP 信令。 作为 SIP 服务器,PAG 实现对 PU 的接入管理,接收、转发来自 PU、CCS 的呼叫控制信令。 PAG 转发从 PU 接收到的注册请求给 CCS; PAG 转发从 PU 接收到 SIP 消息给 CCS; PAG 转发从 CCS 接收到的 SIP 请求或应答消息给 PU。 媒体流转发媒体流转发 当 PU 处于 NAT/FW 后面,而且 Fire Wall 不允许 VTDU 打洞时,媒体流只 有通过 PA

36、G 转发,PAG 需要转发从 PU 接收的 RTP 流,并可以实现向 PU 侧 发送双向的 RTCP 流。PAG 须实现媒体流转发功能而无须实现媒体流分发功能。 当 PU 部署在 NAT/FW 后面时,为实现 CCS 与 PU 的会话,并保证安全, FW 配置为开放 PAG 的固定 IP 和一个端口,只允许从 CCS 到 PAG 的信令流从 该 PAG 的固定端口通过 NAT/FW 到达 PU,并且也只允许 PU 回应的信令流也 通过 NAT/FW 后到达该 PAG 的该固定端口。PAG 再转发给 CCS。这样实现 CCS 与 PU 之间信令面建立。FW 配置将 PAG 设备的二元组(IP a

37、ddress、Port)开放,实现 PAG 到 PU 的信令流通过 PAG 的该端口进入 PU,PU 到 PAG 的信令流到达 PAG 设备的该端口。 由于 VTDU 可能是 CMS 根据负载均衡动态指配的,如果 FW 配置为允许 对所有 VTDU 设备的部分端口对都开放时,对用户媒体面,PU 可以将媒体流 通过 NAT/FW 后发送给 VTDU,VTDU 再转发给 CU(当 CU 侧也处于 NAT/FW 后面,而且 CU 侧的 FW 也允许对所有的 VTDU 设备的部分端口对都 开放)或者 CAG(CU 侧的 FW 不允许对所有的 VTDU 设备的部分端口对都开 放,CU 侧的 FW 只对固

38、定 IP 地址的 CAG 的部分端口对开放) 。 如果出于安全性的考虑,PU 侧的 FW 不允许配置为对所有 VTDU 设备的部 分端口对都开放,而只允许对具备固定 IP 地址的 PAG 设备的部分端口开放时, PAG 需要实现 PU 到 PAG 的 RTP 媒体流、PU 与 PAG 之间的 RTCP 流。在该 场景下 PAG 需要支持媒体流的转发功能。 因此,当 PU 处于 NAT/FW 后面,而且 Fire Wall 不允许 VTDU 打洞时,媒 体流只有通过 PAG 转发,PAG 完成 SBC 信令代理和媒体代理的功能。 PAG 的主要功能及实现要求包括: 5.1.7 CAG CAG 是

39、系统的客户端接入网关,在 SIP 网络中相当于 SIP B2BUA, ,是 CU 的第一个联系点,部署在 CU 与 CCS 之间。在部署时,PAG、CAG 可以在同 一台设备上实现。CAG 在系统中是可选设备。 CAG 的主要功能及实现要求包括: 1).信令转发信令转发 作为 SIP 服务器,CAG 实现对 CU 的接入管理,接收、转发来自 CU、CCS 的呼叫控制信令并负责转发给本域的 CCS 进行处理。业务控制信令( +XML)发送到 CMS。 proxy CAG 转发从 CU 接收到的注册请求给 CCS; CAG 转发从 CU 接收到 SIP 消息给 CCS; CAG 转发从 CCS 接

40、收到的 SIP 应答或请求消息给 CU。 2).媒体流转发媒体流转发 当 CU 侧也处于 NAT/FW 后面时,CU 与 CMS 之间信令面建立对 FW 的 要求也是 FW 配置将 CAG 设备的二元组(IP address, Port)开放,实现 CU 到 CAG 的信令流通过 CAG 的该端口,CAG 到 CU 的信令流也通过 CAG 设备的 该端口到达 CU。实现 CMS 与 CU 之间信令面建立。 对用户媒体面,CU 侧的 FW 如果允许配置为对所有 CU 侧的 VTDU 设备 的部分端口都开放时,PU 到 CU 的实时流和实时控制流通过 CU 侧 VTDU 的被 开放的端口对到达 C

41、U。 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当 CU 侧的 FW 配置为只允许对 CAG 设备的部分端 口对都开放时,PU 到 CU 的实时流通过 CAG 的被开放的端口到达 CU。 当 CU 处于 NAT/FW 后面,而且 Fire Wall 不允许 VTDU 打洞时,体流只 有通过 CAG 转发,CAG 需要将接收的 RTP 流转发给 CU,并可以实现向 CU 侧发送双向的 RTCP 流。CAG 完成 SBC 信令代理和媒体代理的功能。 5.2 多域系统多域系统 多域系统是指利用 SM 组织管理下级域形成的域。多域系统(如图 5.2.1 所 示)便于构建省级、全国级的业务管理平台,形成各级管理域。 SM0 S

42、M1SM1 CMS CCSPAGCAG VTDUNRU PUCU CMS CMS CMS SM2 . CMS 图 5.2.1 多域系统结构图 CMS 与 CCS、PAG、PU、CAG、CU、VTDU 及 NSM、NRU 组成一个域。 称为边缘域。对其它域来讲,本域可见的设备主要是信令设备 CMS、CCS 和媒 体转发设备 VTDU、NRU。 域间通信分为信令通信和媒体通信两部分。媒体通信部分通信在两域 VTDU 间、NRU 和 VTDU 之间、NRU 和 CU 之间、两域的 PU 和 CU 间进行。信令 通信在两域的 CCS、CMS 间进行。 每个域通过上级的 SM 业务管理服务器查询路由信息

43、后,可与多个域进行互 联通信。如图所示自 SM2 而下构成一个二级域,自 SM1 以下构成一个三级域, 依此类推。 在实现跨域业务时,平台通过 SM “平台路由表”实现信令路由。本域的 CMS 服务器管理本域的设备、用户以及其它域的平台路由信息,供本域的 CMS 进行查询请求使用。CMS 是信令通信的策略路由实现组件,CCS 服务器 是信令通信的本地发起和接收的实现组件,直接与其它域的 CCS 进行通信。某 平台 A 与另一平台 B 发生业务联系时,须向 A 平台的上级业务管理服务器 SM 逐级向上查询业务需要的平台 B 的路由,查询成功后由平台 A 直接向平台 B 发起业务信令请求进行通信。

44、 以下详细描述多域系统中 SM 的功能: 5.2.1 SM SM 是系统的业务管理服务器,负责实现系统的业务管理,可连接多个 CMS、SM 部署成为一个域。SM 不存储下属域设备、用户信息,当在 BOSS 系 统上增加、删除客户或设备时,SM 只是把相关的信息转发给 CMS,由 CMS 处理。当 SM 需要相关信息时,向 CMS 查询。SM 向 BSS 系统、97 系统、SP 系统、用户自营管理系统、其它多媒体应用支撑系统提供功能服务接口,向其 提供业务数据查询,业务设置等业务功能。 SM 的主要功能及实现要求包括: 跨域业务控制跨域业务控制 SM 必须支持 CMS 在处理跨域视频浏览时的请求

45、,进行业务控制。如果 SM 允许该请求则返回对方 CMS 域的信令地址,如果不允许则返回拒绝原 因。SM 必须存储下属域路由信息等 业务管理业务管理 SM 必须支持与 BOSS 接口的功能客户、设备信息的增加、删除和修改 等,支持设备划归客户及客户访问权限的设置。SM 应当也可支持业务运营 支撑功能,在 BOSS 接口未实现时实现其功能。 内容发布内容发布 SM 应当支持对外内容发布的功能,主要包括所辖域地监控点音视频内 容及关联的数据内容,在分组时 SM 需要继承上级 SM 所有的发布内容组, 并且可以创建本域特有的发布内容组,并将所辖下级域的该类内容资源在该 组统一发布。SM 可以按照发布

46、内容组向 CMS、下级 SM 查询内容,下级 SM 或 CMS 必须建立上级 SM 上所有的发布内容组,即使为空。 SM 对从 CMS 接收的通过 web service 封装的视频监控业务能力后,可以 和从其他应用服务器接收的通过 web service 封装的业务能力进行组合,通 过一致的界面统一展现给用户。 计费计费 SM 必须实现从 CMS、下级 SM 获取实时/历史媒体访问的时长/流量等计 费信息的功能。 能力封装能力封装 SM 应当实现对外开放的能力接口,对外提供本域所能提供对外能力的 Web Service 接口,供其它系统调用。 管理支撑管理支撑 SM 必须可向上级 SM 注册

47、,接受上级 SM 管控。支持 SNMP,接受网管 系统管理,实现配置管理、状态、故障等网管代理功能。 SM 不负责业务的路由实现或信令控制,但 CMS 需要向 SM 查询所需要 的路由信息、设备和用户的归属信息。 5.2.2 部署方案示例部署方案示例 SM 作为业务管理层,部署于集团总公司、各省或核心地市业务中心行业用 户管理中心等,可以分为多级部署,建议有三级部署。如集团公司作为一级 SM,各省和核心城市作为二级 SM 部署,地市级作为三级 SM 部署。 5.3 平台网管系统平台网管系统 平台网管系统的详细技术要求参见中国电信网络视频监控业务技术规范 网络管理系统(NMS)分册 。 5.4

48、移动监控移动监控 VAU VAU 是移动视频监控平台实现移动视频监控业务与视频监控业务网络之间 的业务交互的关键转码设备。 VAU主要三大职能: 1、向CMS请求调度信息,用以协调PPS与VTDU之间媒体会话的建立; 2、用于现有网络设备中不同音视频内容的编码转换; 3、代理M_CU的请求,已实现对云镜的控制功能。 具体要求详见本产品技术规范系列的第三分册:中国电信网路视频监控业 务技术规范(V3.0)移动监控设备要求分册中的 VAU 设备规范部分。 整个 VAU 的作用在技术上完全类似于视频监控业务的 CU, 具体流程可以参 见 CU 相关的功能接口以及 CU 分册内容,VAU 与监控平台之

49、间是一对多的关 系如下图: 全国业务中心 VAU VTDU PU AAA SM CMS PTZ控制消息 3GPP 业务查询/同步 业务接口 移移动动视视频频接接 入入单单元元 控制消息 控制消息 中中国国电电信信移移动动网网络络全全球球眼眼网网络络 业务管理接口 6、流程与接口流程与接口定义定义 6.1 流程和接口规范范围流程和接口规范范围 涉及平台各网元在实现主要业务功能时的流程和接口,主要业务功能包括实 时媒体访问、云镜控制、前端/平台录像的存储/查询/回放/下载、报警联动、双 向音频、音频广播、透明通道、数据传送、业务管控。 6.2 接口参考点接口参考点 根据各功能实现方式的不同,接口协

50、议主要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 会话相关接口:媒体会话建立及拆除、PU/CU 注册、告警订阅和告警通 知、云镜控制等。采用 SIP 协议。 2). 媒体的传输接口:用来在各个相关网元之间传送媒体流,并且对传输质 量进行控制。采用 RTP/RTCP 协议。 3). 业务管理接口:业务的管理和控制、信息查询等。CU 侧采用 +XML 协议,PU 侧采用扩展的 SIP+XML 协议。管理和业务接口在平台设备之 间使用 SOAP。 4). 录像媒体点播:录像媒体会话的建立、控制及拆除。录像媒体会话采用 RTSP 协议, 相关接口参考点,如图 6.2.1 所示所示: CMS CCS SM VTDUNR

51、U PAG CU PU CAG U81 U82 SM ACSAAA U71 U51U91 U41 U26 U61 U13 U25 U21 U22 U11 U12 U14 U32 U31 U15 U24 图 6.2.1 系统接口参考点 参考点 1(CU 和平台的接口): U11 和 U31:呼叫控制接口,使用 SIP 协议 U12:视频回放接口,使用 RTSP 协议 U13:管理和业务接口,使用 +XML U14:媒体流接口,使用 RTP/RTCP 协议 U15:媒体流接口,使用 RTP/RTCP 协议 参考点 2(PU 和平台的接口): U21 和 U32:呼叫控制接口,使用 SIP 协议;管

52、理和业务接口,使用 SIP+XML U22:视频回放接口,使用 RTSP 协议, (只有 PU 前端录像才有这个接口) U24:媒体流接口,使用 RTP/RTCP 协议 U25:媒体流接口,使用 RTP/RTCP 协议 U26:PU 设备网络管理接口,使用 TR069,系统参数配置 参考点 3(业务控制接口): U41:业务控制接口,采用 SIP 协议;管理和业务接口,使用 SIP+XML 参考点 4(CAG/PAG 与 CCS 之间的视频回放接口和 CCS 与 CMS 之间的 视频回放接口): 参考点 5(CMS 与 AAA 的接口): U61:CMS 与 AAA Server 之间的接口,

53、使用 Radius 协议 参考点 6(跨平台接口): U51:CMS 和 SM 之间的接口,信令使用 SOAP,计费使用计费文件 U71:SM 和 TR069 管理服务器之间的接口,使用 SOAP U81:域间的呼叫控制接口,使用 SIP U82:域间的媒体流接口,使用 RTP/RTCP U91:域间的管理和业务接口,使用 SOAP。 其他接口: 平台网管使用 SNMP。 6.3 信令头域定义信令头域定义 6.3.1 会话相关的接口会话相关的接口: 会话相关的接口使用 SIP 协议,消息体使用 SDP 描述,原则如下: 1)以 RFC3261 定义的消息格式为参考; 2)对网络全球眼视频监控系

54、统需要的功能参考 SIP 的构架和信令交互实现 的机制进行消息规范; 3)采用 SIP 的结构描述方式,头信息完全采用 SIP 协议头结构,消息体 采用 SDP。对于一些应用相关的的控制信息如果无法用 SDP 描述,可 以采用 XML。 SIPSIP 消息头域消息头域 SIP 是基于请求/响应的事务处理模型,使用消息方式完成用户会话的建立 和管理。SIP 消息分为两类:SIP 请求和 SIP 响应,其中请求消息由客户机发 往服务器,响应消息由服务器发往客户机。请求消息和响应消息格式由一个起 始行、若干个头字段,以及一个可选的消息体组成。请求和响应消息的基本格 式

55、如下: SIP 消息=起始行 *消息头部(1 个或多个头部) CRLF(空行) 消息体 起始行= 请求行/状态行 请求消息的起始行为请求行: Request-Line = Method SP Request-URI SP SIP-Version CRLF RFC3261 中定义了 INVITE,ACK,BYE,REGISTER 等方法。 响应消息的起始行为状态行: Status-Line = SIP-Version SP Status-Code SP Reason-Phrase CRLF 头信息的具体描述: 请求头(以 INFO 请求为例): INFO sip: CMS

56、15 SIP/2.0 Via: SIP/2.0/UDP 00:0;branch=z9hG4bk241576964 Max-Forards: 70 From: ; tag=1841049113 To: Call-ID: 841511652-1539196432-1739981531 CSeq: 3 INFO Contact: Content-Type: application/global_eye_v10+xml Content-Length: 302 User-Agent: SIP .NET 1.0 evalution version 回应头: SIP/2.0 200

57、OK Via: SIP/2.0/UDP 00:0;branch=z9hG4bk241576964 Max-Forards: 70 From: To: ; tag=1841049113 Call-ID: 841511652-1539196432-1739981531 CSeq: 3 INFO Content-Type: application/global_eye_v10+xml Content-Length: 302 User-Agent: SIP .NET 1.0 evalution version 和全球眼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相关的的头信息说明如下: 1请求行 Requ

58、est-Line = Method SP Request-URI SP SIP-Version CRLF 在本系统中,Method 需要支持: INVITE,ACK,CANCEL、BYE:音视频会话的建立和释放 INFO:会话中的云镜控制 SUBSCRIBE,NOTIFY:告警订阅和告警通知 REGISTER:注册 MESSAGE:CMS/CCS 和 PU 之间业务参数配置和查询 Reuest-URI:使用如下格式:sip:统一编号GlobalEye :port,port 字 段通常采用协议缺省端口,也可以使用其他端口。 应该统一按照 SIP 的规范对 Request-URI 的格式进行统一的

59、规范。域名应 该采用统一的 FQDN,定 Request-URI 的格式为:设备 IDglobaleye : port 1)SIP-Version:按照 SIP 规范,恒为 SIP/2.0。 2)Via: 记录了请求在 SIP 网络中的路由路径,用来指示如何将响应沿原路 返回到 UA 的路径。Via 域使用 “SIP/2.0/传输方式 目的地址:0; branch=.”的方式说明,传输方式恒定为 UDP,branch 必须以 z9hG4bK 为前缀,后续是一个随机字符串。 3)Max-Forards:最大转发数,用来限制一个 SIP 请求消息所能经过的实体 的最大数目。 如果消息拷贝中包含一个

60、 Max-Forwards 字段,代理服务器必须将其减一。 如果消息拷贝中不含 Max-Forwards 字段,代理服务器必须加入该字段,其值应 该为 70。如果请求消息中包含 Max-Forwards 字段,且其值为零,则 SIP 实体 不得转发,并且返回 483(Too Many Hops)响应。 在本系统中,由于 CMS 在相当于背靠背的用户代理,该域恒定义为 70。 2From / To: 标识呼叫的发起者和接收者。格式:display name ;tag=。 3Call-ID:呼叫标识。和 From Tag,To Tag 构成了 dialog 信息,可以唯一标 识一个 dialog。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