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_第1页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_第2页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_第3页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_第4页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一、可持续的风景园林“风景园林”这一术语其本身也已承担了一个非常广泛的使用。它被使用在任何能成为人类可关心,操控和建造对象的相关范围或区域,即使这个对象是间断的,转瞬即逝的抑或是精神层面上的。虽然讨论常被限制在针对物质层面场地的应用范畴中,但“风景园林”术语自身则是包罗万象的。欧洲风景园林公约定义的风景(landscape)是“一处人们感知中由自然和/或人类因素作用和相互作用结果为特征的场所”换而言之,万物皆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关于可持续性和风景园林这一说法也许确实无误,但参与到关于精确地定义风景园林与可持续性的争执,或是去进一步发展并且试图将一方纳入另一方包罗万象的术语

2、的尝试,却似乎是一次徒劳的奔波。另一方面,这却在基础程度上为二者提供了一种颇具成效的回顾视角,并且引发了什么是他们彼此间必须为对方提供的考虑。可持续性的基本问题是人类消耗的无限增长在结构上是不可能的,鉴于地球有一个有限的承载能力,他是建立在健康的地志、气候与生物(包括人类)连锁系统上。这个问题需要关于在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时间和空间将地球的承载力分配给人们)和物种与物种之间(如何对人类与其它物种利益进行平衡斟酌)的公平探讨。这类关于公平的讨论决定结果(项目概要),随后通过技术和设计策略地使用,使得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必须注意到的是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关于公平问题的公开讨论并不意味着对于这一范畴

3、考虑的缺失。这仅仅意味着一个默认的态度尚待揭露。风景园林的根本问题在于,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我们不仅占用空间,而且这样做,我们还会通过合作和排除来占用其他生物的空间。当然占用的空间不是空的几何空间,就好像我们占用的方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和富于自然资源一样,空间中也充满着特性,记忆与期待。这个居住空间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景”,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的身体。我们能以很多不同的方式来“栖息”于“风景”中;象征性如纪念碑,经济性如农业和资源开发,厨房园艺可用来展现私人活动,街道,公园与城市则体现了公共的空间尺度。 1. 可持续的风景园林 2. 生态学的启示 一、生态学的背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

4、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到20世纪10-30年代,生态学研究渗透到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形成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生理生态学及形态生态学等分支学科,研究者从个体、种群、群落等水平对生态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研究中心和学术团体,使生态学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干扰不断加强,人类与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世界面临着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挑战。把人类放在生态系统之中,正确、全面地看待人在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人类作为栖居者又是操纵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人类社会在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

5、协调发展。 二、景观生态主义 当今风景园林的现状以及传统的风景园林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给风景园林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风景园林没有地区特色,没有民族特色,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但是生态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

6、“干阑建筑”,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生态设计的运用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

7、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风景园林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使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把风景园林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风景园林带入理想的,新兴的领域,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等等。 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

8、科学应引起广大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如果风景园林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那么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从长远来旅游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不是服务于“人” 的设计,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我们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风景园林。因此,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三者结合把风景园林

9、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风景园林在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生态风景园林从本质上说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其核心是生态原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生态风景园林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它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风景园林与生态设计是统一的,使设计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协调发展。生态风景园林应该是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缺乏文化含义的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它是现代城市的必需,而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 生态景观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

10、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不是高科技任意堆砌的产物,也不是时尚前卫的时髦儿。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风景园林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1. 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建构 2. 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的内涵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

11、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时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 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是各种建筑、园林及其聚集状态组合,是人居与人、自然的关系组合。人居环境=人+建

12、筑内环境+建筑外环境+人与建筑的聚集状态。人类通过人居环境与自然发生联系,而自然则通过其对人类产生影响。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的载体,三者是紧密相连的。 1. 有序和无序的发展 目前在城市的发展规划方面政府职能严重滞后,而且很多是短期行为,没有一个成型的规划。一些领导为了出政绩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实都是短期工程。规划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给城市带来了隐性后果,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可以讲,由于受历史环境的局限,我们的城市规划由于受政治、战争的需要,发生漂移,这是任何一个专家都无能为力的。但是今天中国的城市规划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引人注意到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这是一种进步。城市中的一条

13、柏油路,三年内是自行车碾过,五年内是摩托车碾过,十年后可能是汽车碾过,是四车道还是十六车道?预留的空间除了金钱的因素外,规划师的眼界和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和谐性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高效性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整体性在整体协调的秩序下寻求发展;区域性。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其中要注意到的是城市

14、居住取得合理选址问题。注意居住区与城市工业用地的关系。还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限量。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避免造成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住空间拥挤,进而造成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的发生。 对工业的调整,构建生态产业链。在生态城市中,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因此,城市产业规划要构建

15、上台产业链。企业的循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循环的基本构成单元,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群落好比城市肌体的各个器官,履行各种复杂的不同功能,物资、能量、信息在城市的动脉和静脉中流淌、循环,将城市与腹地、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城市联系起来,又如单个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功能。城市内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构成自我循环、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1. 从定性到定量的环境评价 2. 定量标准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评价的定量方法一般有决定评价法,经济评价法,两种。 1

16、. 定性标准 环境评价的方法一般有统筹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两种。 1. 指标体系 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环境质量变异过程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如下三个阶段:1 1.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使其中的物质组分发生变化;2.环境条件发生一系列链式变化。如污染物在各介质中迁移、转化,变成直接危害生命有机体的物质;3.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综合性的不良影响,如污染物作用于人体或其他生物,产生急性

17、或慢性的危害。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以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环境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为理论基础的。 1. 可持续风景园林设计策略与方法 2. 风景环境规划设计 在影响风景园林的众多因素中,用户、功能性和设计对社会的影响是常常受忽视的3个因素, 特别是用户这一“人”的因素。“由于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而非设计本身,我们这一代的风景园林师常常忽略了与设计目标人群有关的根本性思考。风景园林绝非只 是把一套套图案和形式套用到硬质和软质景观区域上的过程。”斯蒂芬认为,风景园林应被理解为互动的生活艺术。如同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风景园林应当激发人 类情感,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印记。而记忆的产生源于体验,“我们鼓励设

18、计师设身处地地考虑终端用户及其体验。如果连续10年每天2次在你设计出来的这个 空间行走,你会看到什么,感受如何,行走路线如何,这样设计是否切实可行。在这种背景之下做设计,设计师的考虑方式会截然不同。作为设计师,不只对客户而 且对社会整体都负有责任。因此,设计可以不只以开盘日的排场为目标,还应当考虑到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 1. 建成环境风景园林设计 2. 整合化的设计; 3. 典型生境恢复。 4. 集约化风景园林设计 设计要强化集约化绿化的观念,积极实施复合生态群落种植形式,综合发挥绿地的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向空中要空间,积极推广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

19、的覆盖率,推进城市绿化由单一的地面绿化向多形式、多层面的立体绿化发展。 二、人性化的风景园林现代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风景园林成为人们释放压力,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风景园林的设计以及建设初衷也应该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休闲场所。因此,在这样的目的下,人性化理念必须被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才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舒适度的要求。 1. 风景园林环境与行为特征 1. 风景园林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 根据大量实地案例调查,公共空间行为主要分为交通、休憩与健身三大类 : (1)交通行为(穿越行为):是人们公共空间中的必要活动,比如去上学,上班和赶公交、地铁。对于这种

20、行为模式而言,减少穿越时间,缩短行程是最为重要的,归纳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a.便捷性:穿越场地从A点到B点,人们更喜欢选择直线以缩短路程,因此,在设计场地的穿行通道时,应该考虑到人们的这种行为模式,不应当在其中设置障碍与高差。b.识别性:在场地的交通结点,必须给予行人明确的交通标识与方位,以方便行人迅速到达目的地。c.通道宽度:根据观察,人行道上可通行的密度为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人,如果密度增加则人群会变成2股逆向的人流,因此,在地铁与车站等交通枢纽周边的景观环境设计穿行通道时,必须根据相应的人流量来确定通道宽度。d.地面铺装:大量的人流需要坚固耐用的地面材料,同时也有雨雪天的防滑和排

21、水要求。 (2)休憩行为:休憩行为是公共环境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人们坐在座椅或台阶上交谈、观望与缓解疲劳,影响休憩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a.依托:人们在休憩时都趋向于有所依托,无论或站或坐,墙,灌木甚至一颗树都给人以依托感,吸引人们聚集。 b.干扰:人们在选择休憩场地时,趋向于选择那些不容易受到干扰有所遮挡的场所,例如远离主要运动场地和车道,即使人们不得以选择了一个靠近道路的座椅,也常背过身体,避免直接面对道路。 c.光线:充足的阳光也是吸引人们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冬日午后的阳光。 d.场地围合:场地的围合感能给休憩的人群以安全感,根据观察,三面围合的场地最吸引人气,领域感最为

22、强烈。此外,场地宽度L与建筑高度H的比例也影响场地围合感的产生,根据观察,一般比例在1-2时,围合感最为强烈;比例大于2时,感觉场地过于空旷,缺乏凝聚力;小于1时,场地感觉过于压抑,采光也受影响。 e.景观:良好的景观朝向是人们选择休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里可以看到更丰富的风景与街景,例如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临玄武湖的亲水平台上总是坐满了游人。 f.界面材料:界面材料是指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环境设施的材料,不同的界面材料直接影响到人们行为。 (3)运动行为(健身行为):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与人口不断老龄化,运动健身越来越成为公共空间的主要活动类型之一,根据观察与统计,影响运动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23、:a.空间:健身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开敞的空间,根据活动群体的大小不同,所需要的场地大小也各不相同b.线性道路:线性道路为人们散步与跑步运动提供了天然的跑道,同时道路上不断变化的景致也是吸引人们运动的重要因素。c.形状:形状是诱发人们运动的重要因素,根据观察,一些特定的高度(如1M左右)和形状(如高于人们头顶的条形物)常常能诱发人们的压腿和悬吊的动作。 2. 年龄与行为特征; 老年人是室外环境的主要使用人群;中青年人次之;少年儿童使用最少,一般也由成人看护。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使用群体也不尽相同:交通型空间和商业空间中中青年人群数量最多;而社区休闲型与综合型空间中老年人群数量最多。

24、(1)少年儿童:往往使用公共空间中的空旷地带,主要来源于附近社区。伴随儿童的还他们的家长,他们常常站在广场的一侧,一面观察他们的孩子,一面与其他家长交谈,影响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有:a.场地. b.奇怪的形状。c.陪伴的家长。 (2)中青年人:公共空间内的中轻年人群主要分为两类: a.临时性的人群:主要为行人与候车人群。他们的行为特征是在公共空间中停留时间比较少,并常常在公共空间边缘活动,而不深入内部。 b.在场地上进行休憩与娱乐健身活动的人群,他们的活动既包括以交谈、观察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静态活动,根据观察,这类活动人数一般在2-3人以上,所需要的面积可以根据每人1-1.5平方米计算;此外还包括

25、动态活动,以球类运动、轮滑、街舞等为主要形式,参与人数较多(常在4-5人以上)。 (3)老年人:老年人一般为分布在附近的住区居民,是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年龄较为集中在55岁到7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老人的活动特点是能够独自展开活动,活动类型不受限制。类型分为动态活动(如运动健身),与静态活动(如棋牌聊天等),无论哪类活动都需要较为宽敞的活动场地与适宜的气候条件: a.动态活动:老年人的动态健身活动可以分为群体健身与个体健身。群体健身往往需要一定规模的场地与相对较有围合感与安全适宜的环境,活动类型包括扇子舞、交际舞、太极拳个体健身一般以太极拳、舞剑或自己运动为主,有的需要一定的器材设备。值得注意

26、的是,如果场地中没有提供设施的话,老年人常常会利用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从而对其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老人的悬吊、压腿动作常常借助树木,从而对树木造成一定的损坏,同时这些行为也容易造成危险。因此在健身型公共场地中提供适宜安全的器材设备十分必要。 b.静态活动:以打牌、下棋和遛鸟等群体娱乐为主,常常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在公共空间中需要数量较多并耐用的桌椅设施,并有所遮蔽。此外桌椅排布形式要适于交流与活动,根据观察,相对而坐的桌椅形式最适宜诱发各种活动。应该看到老年人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两者并不是完全分离的,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在公共空间既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应彼此

27、靠近以聚集人气。 3. 人的行为心理特征; 公共空间中的人的行为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追根到底,都源于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征,而行为模式都是这些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根据观察研究,公共环境中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则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特征与群体心理特征两大类: (1).性别差异 男性:根据调查,在公共空间中,男性表现处更多的主动性(公开,社交、参与),趋向于外向型的活动,更乐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在位置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开放的空间或空间的中心位置;男性独自行为的比例较高。 女性:女性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出更多的后退性(安全、舒适、放松),趋向于内向型的活动,喜

28、欢选择比较封闭或空间的边缘;女性多成群或结伴前往公共空间,女性独自活动不多见。 (2)年龄差异 儿童:儿童心理比较活跃,越是人多吵杂的环境儿童越发兴奋,越愿意表现自己。在位置选择上,儿童多选择空旷场地的中心活动,以便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 中年轻人:中年轻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为对空间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寻求在相对独立与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与休憩。 老年人:老年人的心理比较特殊,一方面老年人希望处在安静的环境中,不希望受到交通喧哗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渴望与人交流不愿寂寞,因此在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常常选择那些既有所遮蔽又能与外界交流的“安全”的场所。 1. 设计的预见性与适应性。 景观环境设计的预见

29、性是指景观环境内潜在的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见;预见性是从风景园林者角度出发的。 风景园林的适应性是指景观环境能够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行为与心理需求;适应性是从景观环境本身出发的。 预见性与适应性重合程度越高说明场地设计与人的行为与心理需求契合度越高,越受使用者的欢迎。 1. 环境行为的调查与评价 2. 传统的行为调查方法. 实现设计的预见性与适应性,必须要对景观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与特征进行调查。环境行为调查的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观察法为基础,以调查问卷为补充,运用观察、描述的方式对环境行为进行调查研究; (2)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行为

30、地图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行为观察法的重要补充,是景观空间调研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影响因素是问卷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被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 (4).行为地图法: 1970年环境心理学家伊特尔森等人发展起来的行为地图法,是一种研究人员将特定时间段特定地点发生的行为标记在一张按比例绘制的地图上的方法,常把不同行为或不同人群用符号标记在图上。行为地图可以由多张特定时间段的地图进行叠加,从而得出更大时间段内的特定场地的人们的行为特征。其特点是:平面标记直接明了,与设计最容易相结合。 (5).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行为地图法

31、的重要补充,它在行为地图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调查搜集来的大量数据,再运用统计学原理来分析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特点:科学性(能在错综复杂的空间环境与极其丰富的环境因素中做出定量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总体规律)。 1. 数字化仪器与环境调查方法。 2. 人性化的风景园林设计 1.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 所谓“无障碍设计”就是要将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有形障碍移除,使无论长、幼、伤、健人士,每个人都能够畅通无阻、随心所欲地去到每一个公共空间、享用各种资源。无障碍环境的概念源于北欧,如丹麦、挪威、瑞典等地。1950年代,丹麦人卞麦克逊(NEBank-Mikkels

32、en)提出了“正常化原则”的观念,每一个残疾人士都应该尽可能的回归一般社会,和一般人一样,过正常化的生活。欧洲各国开会决议对于身体残障者方便使用的公共建筑物设计及建设加以考虑,于此同时,美国订定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无障碍环境设计基准的式样书。受到此举影响欧洲各国及加拿大相继设立无障碍环境的相关法例。伤残人士和所有人一样,需要过正常生活、有工作、有社交,能够尽展所长贡献社会。但我们平日生活觉得没有障碍的环境,对伤残人士而言可能是四处受阻。而且推广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可不是单单为伤残人士设想; 除伤残人士以外,长者、儿童、孕妇、使用婴儿车人士、长期病患者等均需要无障碍环境设施。尊重不同人士需要的大原

33、则而设计出来的环境,对不论是否有伤残的个别人士,同样有所裨益。 “通用设计”的理念:以人为本,在设计专业的领域中,解决” 人”在生活中可能面对的不便,即所有设计产品或环境,已将各种使用者的元素及需求考虑在内,让不同身形、性别、年虑在内,让不同身形、性别、年龄、怀孕、行动不便、弱能或健全人士,都能方便使用,而不只是考虑到较多数的使用者,或需要因为回应伤残人士而进行改装及特殊设计。事实上,近至国内、台湾等地亦已经开始普及“通用设计”的设计理念。 “通用设计”的理念有以下七大原则:1.公平性: 所有使用者都能使用。2.弹性: 不同使用者均能选择不同的使用方法,如左撇子和右撇子。3.直觉性: 使用方式

34、简单易懂,使用者不需具备专门经验或知识。4.多元知觉性: 针对不同感官弱能人士,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图片、语音、触觉等; 5.容错性: 发生错误机会低,并于错误发生时出现警告或保护措施。6.省力性: 使用时可保持自然的身体姿势,并减少重复的动作。7.提供充足空间让伤残人士使用辅助工具或其他个人支援。 2.场地设计与行为关怀; 场地设计是对建设基地内所有建、构筑物及室外设施进行的总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场地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场地设计是营造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途径。好的场地设计首先要对场地设计条件进行分析,符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公共限制条件等。其中

35、场地的自然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城地址、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其次要明确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就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性质、要求和场地设计条件,以全局的观点对场地进行总体布局建设。基本要求是使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安全性、建设的经济性,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建设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规划设计中不可置疑的原则。自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兴起于西方、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环境行为”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营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环境。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些建成的场地中,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场地设计往往只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设计者应当从城市整体出发,建立起更为整体的价值观念和空间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