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再别康桥教学目标: 1, 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 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 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 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 导语 :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
2、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三整体鉴赏再别康桥。(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这首诗歌) (一),提示:
3、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
4、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着诗人的感情,这种有着诗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诗歌的意象。诗人如何选择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正是我们要重点赏析的部分。 (二),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A,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B,学生讨论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
5、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渡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三),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 建筑美。 1, 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
6、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 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
7、,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解说: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结合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六、小结本文。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同学们要学会这两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七,知识点训练。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
8、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色彩变幻与意
9、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3, 识记训练:背诵本诗。 八,作业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案【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一个年轻人走进一间
10、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这个落魄的年轻人,这个不被理解的诗人就是海子。 1、海子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 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对中国当代诗歌感兴趣的人都不会忽略“海子“这个名字,他是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对诗歌却一直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
11、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海子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但是,正是这样天才的诗人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静静地躺在山海关的铁轨上,随着火车呼啸而过,自己把自己送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一年,海子刚刚二十六岁。海子短暂的一生,是留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神话。 面朝大海,春暖
12、花开是海子抒情诗中的名篇。这首诗写于海子自杀前两个月。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看这位天才诗人的心路历程。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全诗。 3、交流诵读感受 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诗人想象的尘世,一切都那么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是初读后体会到的感情基调。 (三)鉴赏诗歌 1、师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 (1)、诗人是如何围绕“幸福”抒发情感的? 明确:本诗诗一首风格明快、感情强烈的抒情诗,表现了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诗歌一开始,就点出了主词“幸福”,同时,以“幸福”贯穿全篇,并得以逐层强化。第一节,诗人选取平常的生活细节“喂马”“劈
13、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些都是幸福之所在,因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二节,诗人的“幸福”满溢心胸,无法独享,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情感得以强化。第三节,要让“每一条河每一座山”都感染上诗人的幸福,陌生人也会得到幸福,诗人的情感再次扩大强化。读来觉得整首诗都洋溢着乐观、欣喜、幸福的情绪,有极强的感染力。 (2)、海子所理解的“幸福”是怎么样的?和常人的“幸福观”一致吗? 明确: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
14、常人理解的“幸福”不同。普通的幸福生活,不外乎物质上的丰富与奢华,世俗感观享受的满足,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得以自我呈现和自我满足的一种资源。生活虽然粗扑,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这种理解的深度非常人所及。 (3)诗人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幸福”传递给“每一个亲人”“山”“河”和“陌生人”? 明确:诗人将自己获得的“幸福”传递给他人、他物,意在说明他要让每一个世间飘泊的灵魂都关注“幸福”,理解“幸福”,体验到获得“幸福”时的人类大善大美的至境;还在于他希望整个世界和人间都成为“幸福”的家园,让其中的每个人都能和自己一样幸福愉
15、快的活着。这表明了诗人内心洋溢着博爱之情。 2、思考: 从这首诗洋溢的积极、乐观的情调来看,诗人应该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那么为何他在不久之后,会选择了卧轨自杀这一极端的做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难道是他写完这首诗以后突然遭受到什么灭顶的打击,使他突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吗?显然不是的。其实,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一种隐含的忧伤。(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为什么不从“今天”、从“现在”开始?明确:“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意味着今天的、现实生活中的海子,并不拥有这种幸福。他所希冀的幸福,只能寄托在明天,寄托在一种美好的想象中。 (2)
16、、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 明确:“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想象中的世俗生活,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它是真实、自然,朴实无华的,却也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在他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甚至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他只有在诗歌中、在想象中去描绘他想要的幸福。 (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只愿”一词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要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的想象中。“只愿”,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我情愿独面大海,独守清高。这就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一方面对世俗生活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尘世;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济南泺口实验学校八年级下学期物理期中前测考试试卷(含答案)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古文经典》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遂宁工程职业学院《玉雕销售与市场调研》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哈尔滨金融学院《医学遗传学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工程职业学院《信息记录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新疆工程学院《专题设计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吉林省吉林油田实验中学第二学期统一检测试题题高三数学试题试卷含解析
- 哈尔滨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材料科学基础B(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安徽合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模块诊断英语试题试卷含解析
- 2025年江苏省常州市教育会业水平监测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预测英语试题含答案
- 第四章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况
- 激光切割机日常点检表
- 电力系统中性点的运行方式
-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查自评报告2
- GB/T 7307-200155°非密封管螺纹
- GB 13094-2007客车结构安全要求
-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优秀课件
- 5G网络切片技术课件
- 带状疱疹及后遗神经痛科普课件
- 肺动脉高压的指南分类及精选课件
- 自考06216中外建筑史大纲知识点汇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