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题_第1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题_第2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题_第3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题_第4页
人民版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人民版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一、单选题1.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2.汉书食货志记载:“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重农”的实际目的是(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B.加强对农民人身控制,稳固统治C.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产量D.鼓

2、励农民专心生产,提高粮食产量3.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4.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这最能说明( )A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 B追逐政治权力成为商人首要目标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传统观念对商人阶层有一定影响5.据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道光十三年(1833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47万余两增加到732万余两,增加了15

3、.6倍。英国从中国输入商品总值年平均额由97万余两增加到995万余两,增加了10.26倍。这反映出( )A.“海禁”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B.白银大量外流造成社会动荡C.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国D.闭关锁国下外贸仍较快发展6.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7.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颁布诏令:“货物兼通,将以利用。自今以后,所有庄宅以

4、(及)马交易,并先用绢布续罗丝绵等,其余市价至一千以上,亦令钱物兼用。违者科罪。”该诏令在当时( )A.打破了原有交易规范B.抑制了土地兼并活动C.妨碍了商品经济发展D.顺应了经济发展趋势8.明正德年间姑苏志记载,该府市镇达73个之多,以苏州府吴江县盛泽镇为例,东南至新杭市5里,东至王江泾镇6里,北至平望镇15里,西至震泽镇30里,南至南浔镇50里。这表明当时( )A.工商业市镇已开始兴起B.江南地区商品经济繁荣C.长途贩运贸易比较发达D.已形成发达的交通网络9.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

5、思想( )A.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B.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C.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D.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10.唐朝政府曾专门设置鸿胪寺来接待各国使节和宾客,在很多地方设置商馆以招待外商,又设互市监、市舶司来掌管对外贸易。这反映出唐朝( )A.海外贸易税收占主导B.对外政治经济的联系加强C.文化影响力优势明显D.统治者天朝上国心态严重11.下表为明清时期迁入江西南部寻乌县境内的村落统计表,据此分析影响该地区人口大量迁人的主要因素是( )迁入代数26-30 代20-26 代17-20 代10-17 代6-10代历经时期明前期明中期明后期清前期清后期建立村数10个71个12个37个1

6、3 1个A.赋税改革B.民族交融 C.人地矛盾D.小农经济12.下列政策或措施反映北魏时期土地制度变革的是( )A.“决裂阡陌,教民耕战”B.“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C.“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D.“全其部落,顺其土俗”13.魏晋南北朝时期商业发展相对缓慢,至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广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地区。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京杭大运河的开通B.农业手工业的发展C.大一统局面的形成D.科举制度全面实施14.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材料反映了()A.汉代

7、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B.汉代贫苦百姓普遍通过经商致富C.司马迁的重商思想D.汉初工商业发展影响农业生产15.(南宋)高宗初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南方农民“竞种春稼,极目不减淮北”。这反映了( )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农民职业转化速度加快C.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D.人口迁移改变经济地位16.南宋时,一定数量的由士大夫、富户组成的富裕阶层因居于乡村看病吃药不大方便,生活饮食难以满足需要,“自村瞳而迁于邑,自邑而迁于城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这一现象( )A.导致了乡间土地的荒废B.推动了坊市界限的瓦解C.促进了市镇经济的繁荣D.密切

8、了城乡经济的联系17.从明代中期开始,民间的图书编纂出版事业出现了一个高潮,包括历史在内的各个学术领域名著不断。出现这一现象的背景可能是( )A.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B.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盛C.官府放松了思想控制D.明清之际思想启蒙的影响18.明万历初(约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 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 )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C.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D.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19.明朝初年,政府修建了济养院(免费养老院)、惠民药

9、局(免费医院)和漏泽园(免费公墓)明太祖还命令在南京试点,于郊外修筑公房,并安排无家可归者居住。由此推知,明初( )A.经济得到恢复发展B.自然经济走向解体C.仁政思想全面实施D.社会保障体系建立20.明代有家训指出,“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民家常业,不出农商”。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A.宗法制度依然存在 B.小农经济逐步瓦解C.轻商观念已有变化 D.男尊女卑思想严重二、材料题21.阅读下列材料: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

10、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11、,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唐、两宋南方海上丝绸之路比较表汉朝唐朝两宋路线从今天广东出发,可达东南亚和南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 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

12、与大食 (阿拉伯帝国)相通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还有许多支线管理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 左右侯官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使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内海贸易。对 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 12处设有市舶司, 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货物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 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碧琉璃、 奇石、异物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 漆器等输出 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进出口货物有400 多种,

13、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 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据材料提取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参考答案1.答案:C解析: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2.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

14、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是控制农民人身自由,故B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故C排除;材料主要信息不能说明鼓励农民专心生产,故D排除。故选:B。3.答案:D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故A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

15、削弱,故D项正确。4.答案:D解析:由材料“明代商人并不完全以逐利为终极目的,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可知明代商人追求读书做官,说明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有一定的影响,在追求财富的同时他们希望提高社会地位,故D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阶层与经济形态具有高度匹配性,故A错误;材料讲商人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没有讲其首要目标是追逐政治权力,故B错误;中国的小农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不是科举制阻碍的,故C错误。5.答案:D解析:6.答案:D解析:7.答案:C解析:8.答案:B解析:9.答案:D解析:西周遵循周礼,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主张“城

16、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强调因地制宜规划城市,实用性更强,从而促进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打破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故D正确。材料中城市规划标准改变,不是混乱,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按照市坊分区标准进行设置,故B错误;战国时期的城市仍然是以政治功能为主,故C错误。10.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唐朝政府对外国使节和外商的管理,但未体现税收结构中海外贸易所占比重,故A项错误;唐朝政府设置专门机构接待外商及掌管对外贸易,说明唐朝与国外政治经济交往频繁,进一步说明唐朝对外政治经济联系加强,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与唐朝的文化影响力无关,故C项错误;材科说明了唐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与对外交往,没有体现统治者天朝

17、上国心态,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解释历史图表信息的能力。在中国古代,农民最关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明清两朝在中国古代史上都是存续时间比较长的朝代, 江西地区多以丘陵为主,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开发、发展更为显著。明前期,经过元末战乱,人地矛 盾不突出,人口迁人较少,明中期,随着人口增加,人地矛盾突出,大M少地农民迁人山区求生存,明 后期,此地土地已经开发殆尽,故迁入较少。清朝人口迁侈规模与此类似。由此可以看出人地矛盾是 影响该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陚税改革和民族交融与人口迁移的相关性小。春秋战国时期, 小农经济逐步形成,之后小农经济一直存在,小农经济不是影响该地区人

18、口大量迁人的主要因素。 故本題正确答案为C。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均田制。“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故A项错误;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反映北魏均田制中政府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故B项正确;“验地土肥瘠,定其色号,分为五等,以地之等,均定税数”是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方田均税法,故C项错误;“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是唐太宗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故D项错误。13.答案:B解析: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提供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商品流通范围的扩大,只是提供条件,A不符合题意;隋唐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B符合题意;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是秦汉时期

19、,C不符合题意;科举制度全面实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D不符合题意。14.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国古代的重商思想。材料大意为:司马迁在其史记货殖列传中说,致富没有固定的行业,财货也不会总是属于某一 个人。对于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车的辐条一样聚集在车轴的周围,对于没有能力的人,财富就像破 碎的瓦片一样,很快就消失了。拥有千金的富商可以和一都的国君相比,家缠万贯的人也能和皇帝一 样享乐。A项,材料体现的是商人的社会生活境遇远远超过平民,并没有体现统治者对于商业发展的态度。故 A项错误。B项,材料强调平民百姓中拥有出色经商才能的人可以通过做生意获得生活水平的巨大提高,而选项 中“普遍”的说法太过绝

20、对。故B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商业发展的态度,反映了汉代部分知识分子重视商业在社会生活 中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他们的重商思想。故C项正确。D项,材料没有体现商业发展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1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初年农业发展的特点。材料表明西北人口南迁使南方粮食作物种植增加,但没有提及经济重心与南北方经济地位相关联的信息,故A、D项错误;农民“竞种春稼”,职业没有发生转化,故B项错误;大量西北人口南迁,市场需求使南方粮食作物种植增加,说明市场需求影响生产结构,故C项正确。16.答案:D解析:题干指出了南宋时期的地主开始从农村逐渐迁入城镇

21、生活,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生活不方便。虽然他们迁入城市,但是土地却在乡间,生活物资也依赖于乡村供应,因此,地主居住地和土地分离的现象,密切了城乡经济联系,故选D项。A项错在“荒废”,表述错误。“坊市界限的瓦解”是在城市里的现象,故B项错误。市镇经济走向繁荣是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 1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情况。A项,明代中期开始图书编纂事业的兴盛,各个领域名著不断,这表明了人们对图书的需求增加,而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正是明末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改善。故A 项正确。B项,杂剧散曲等市民文学兴起是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和市民数最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

22、结果,而 不是背景。故B项错误。C项,思想控制应该表现的是规定民间书籍出版的内容,而题干中并未提及。故C项错误。D项,题干中并未提及思想启蒙的内容。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1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明代一条鞭法的影响。一条鞭法的内容为:将一个州县的赋役合并到一起,丈量土地,计算人丁,将丁粮、賦役、力差等并 为一条,通过计算土地征银。改革将土地和人口紧密地联系了起来。A项,“彻底解决”说法过于绝对,明代财政的困难仍然存在故A项错误。B项,征收賦役以银为主,而不是实物等,这就需要农民将所生产的东西拿到市场上进行买卖,换取银钱来缴纳陚役,这就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故B项正确。

23、C项,题干中并未反映出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控制,只是说明了土地和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故C项 错误。D项,古代中国很早就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初经济的发展。依据材料可知,明朝初年政府实行了一些救济举措,这些救济举措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给民众的,这反映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发展,故选A项;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是在近代,故可排除B项:仅依据明初的救济举措,还不能说明明政府全面实施仁政思想,故可排除C项;仅依据明初实行救济举措,还不能说明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故可排除D项。20.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在材料中未体现,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近代才开始瓦解,故B项错误。家训中认为男子可以在“工商贾之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