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集锦五篇_第1页
化学说课稿集锦五篇_第2页
化学说课稿集锦五篇_第3页
化学说课稿集锦五篇_第4页
化学说课稿集锦五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hat we are most proud of is not that we never fall, but that we can get up every time we fall.(页眉可删)化学说课稿集锦五篇 化学说课稿 篇1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氯气,共两课时。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下面从五个方面谈一谈关于氯气的整节课的一些想法:第一部分:教学目标分析:(1).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及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使学生掌握氯离子的检验方法。(3

2、).使学生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4).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二部分:教材分析: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可以把以前所学的知识在此

3、更好地应用,并得到巩固。最好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第三部分:学法分析本节内容多、实验多采用边讲边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不易过多拓宽氯气化学性质的知识。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强化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第四部分:教学过程()处理:1_应预见学生判断溶液颜色有困难:可以准备几瓶cl2、br2、i2的水溶液、酒精溶液、四氯化碳溶液,贴上标签、注明颜色让学生观察。引入:从今天开始,我们来学习一族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上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非金属元素,卤素。卤素包括f、cl、br、i、at五种元素。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氯气的性

4、质和用途展示:氯气、空气、氯水、水四瓶溶液,让学生描述氯气的物理性质。板书:氯气的物理性质通过实物氯气归纳出氯气的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导电、导热性等物理性质。演示氯气在空气中点燃观察其产物;再演示氯气和水的反应,让学生总结,最后我归纳其反应现象:小结:氯气的毒性与氯气活泼的化学性质有关。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能溶2体积氯气),易液化。强调:氯气是有毒的。闻氯气的正确方法: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引入:新闻材料,配置多媒体讲述:伊普雷战役问:什么是伊普雷战役?为什么防毒面具的外形酷似猪嘴防毒面具为啥像“猪嘴”?多媒体:在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在比利时的伊普雷战役中使用了用氯气制造的毒气弹(180吨液态氯气)。一阵黄绿色的云雾飘过后,英法联军人人感到胸闷气短,40分钟后约有15万人中毒,5000多人死亡。造成英法联军5000多名士兵中毒死亡,战场周围的大量野生动物也因为中毒相继死去。但是,群兽中唯独野猪安然无恙。于是,专家迅速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发现当野猪嗅到强烈刺激的气味后,就习惯地用嘴巴用力拱地,被拱后颗粒疏松的泥土,对毒气起到了过滤和吸附的作用。野猪巧妙地利用大自然赐予的防毒工具,在这场化学战中幸免于难。于是,科学家们不久后就仿照猪嘴的外形设计,制造出了第一批防毒面具,并一直沿用至今。过渡:氯气是有毒

6、的,那么毒性机理是什么呢?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能找到防毒的方法与途径,化害为利,造福人类。下面我们就来研究氯气的毒性机理。引言:按照结构决定性质的原则氯气的毒性一定与它的结构有关,我们首先考察氯原子的结构【演示实验】氯气的漂白性【复习提问】氯气有哪些化学性质?新制氯水中含有哪些微粒?cl2水中的hcio是强氧化性的弱酸。小结:板书:氯气的化学性质:cl2 +cu cl2 +h2 cl2水cl2 与碱的反应。第二课时: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氯离子的检验实验室中制取氯气应加强基本操作的训练,要求要严要细,安排学生组装实验室中氯气装置(无药品),严到又快又整洁,细到先拿什么后拿什么,先拧什么螺丝钉后

7、拧什么螺丝钉都清楚。结合实验室制取氯气用实验室中制取氢气引导学生提问,问为什么?如为什么收集氢气可用排空气法和排水取气法?为什么制取氢气不需尾气处理?为什么制取氢气需加少许硫酸铜最后所得溶液为黑色?完成实验室制取氯气后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问题:实验室制飘白色的粉温度稍高有副反应发生,甲、乙、丙三人设计如下实验装置:(1)请指出三个装置的各自的缺点或错误(如没有可不填)甲乙丙.(2)下图中甲由a、b两部分组成,乙由c、d、e三部分组成,丙由f、g组成,从上述甲、乙、丙三套装置中选出合理的部分(按气流从左到右的方向)组装一套较完善的实验装置(填所选部分的编号) _.(3)实验中若用12mol l

8、-1的浓盐酸100ml与足量的mno2反应,最终生成ca(clo)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15mol,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_.(假定各步反应无反应物损耗且无副反应发生).多媒体回答:(1)甲:发生装置错误,u型管右端没有接尾气处理装置。乙:没有降温装置,d应换成u型管,改装消石灰。丙:没有降温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 (2)c(f)、b、e (3)mno2只能氧化浓hcl,随着反应的进行,cl-减小,还原性减弱,反应不能继续进行.结合氯离子的检验的教学,区别检验与鉴别的概念,比较氯气、氯离子、新氯水、久置氯水主要含有水分子、氢离子、氯离子等概念,用实验室中制取co2 、h2复习离子方程等概念。第

9、五部分:信息返馈:与学生多交流是取得信息返馈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制造师生间的民主氛围,通过讨论、提问、批改作业、考试既能掌握学习状况。化学说课稿 篇2一、教材分析1.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分析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

10、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过程与方法目标: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情感态度

11、与价值观目标: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二、教法、学法分析教法:课标指出:“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

12、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学法: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三、教学程序: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

13、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1、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 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

14、受到化学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2、自主探究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 1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2. 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3. 1lnacl固体溶于1l

15、水配制的溶液。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

16、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课标中强调: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

17、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巩固提高: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配制250l1.84l/l的稀硫酸溶液。3、开拓眼界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

18、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4、课堂评价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1. 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l1 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a200l1.5l/l硝酸镁溶液 b200l1.5 l/l硝酸钾溶液c50l3 l/l硝酸钾溶液 d300l1 l/l硝酸溶液2. 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l/l, 密度为g/c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a b. c. d.5、作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

19、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四、教学反思: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化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中的第三节。因为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

20、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学生对本节教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以后对化学的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复习了初中的基本类型反应及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的重要知识并以此为铺垫展开对氧化还原反应的较深层次的学习,又还将是今后联系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要纽带。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

21、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二、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不同种类的化学反应,学习过大量的化学反应,知道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等反应类型。但是没有形成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无法分析比如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的反应类。初三化学教材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介绍比较简单,即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生成物是氧化剂。氧气是一种常见的氧化剂。和含氧化合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叫

22、做还原反应。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够全面、不够本质。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 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2) 了解氧化剂、还原剂;氧化性、还原性;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五对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1)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演变,由表及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由此及彼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态度、勇于探索的品质学习化学。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2) 通过小组讨论、代表汇报的形式使表达能力得到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知事

23、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四、说重点、难点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五、说教法采用问题引导-深入探究的教学模式,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系统概念的建立为主线,从得氧失氧的原始特征到化合价升降的表面现象再到电子转移的本质原因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并以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等为辅线来充实基本概念;同时加以一定量的应用、练习来巩固、深化和发展概念。六、说学法注重指导学生勤于思考、表达完整、学会交流、善于总结、学会比较记忆等方法。七、

24、说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多媒体演示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请学生写出反应方程式2mg+o2=2mgo;h2+cuo=cu+h2o提问此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氧化和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学生随意发挥:mg得到氧发生氧化反应、化合反应,cuo失去氧发生还原反应、置换反应。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同时存在,同时发生,它们是对立统一,不能分开的。)提问2na+cl2=2nacl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认为不是,事实上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以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中的矛盾点,引出氧化还原反应进一步的认识,同时

25、也进行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提示学生从化合价角度分析三个反应的共同点,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寻找规律,得出结论:元素化合价有升降。新课讲授通过引导同学分析三个化学反应,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凡是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有升降。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原子这间的重新组合,我们知道,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粒子间发生重新组合,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必然与原子结构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什么?同学们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动画模拟氯化钠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观看结束后,请同学写出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明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提问为什么

26、氧化还原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会发生变化?其本质原因是什么?同学们讨论,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有电子转移(得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移),培养学生由表及里的逻辑性思维。同学们总结出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在反应中反应物被氧化或被还原。引出氧化剂、还原剂概念的讲述:在反应中,氧化剂是得到电子的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本身具有氧化性,反应后化合价降低;还原剂是失去电子的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本身具有还原性,反应后化合价升高。整个反应过程电子从还原剂转移到氧化剂。巩固与提高从以下两个题目来巩固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元素

27、化合价的升降b.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必然同时发生c. 氧化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d. 还原剂在反应中失去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2、clo2是一种消毒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h2c2o4+h2so4=2clo2+k2 so4+2co 2+2h2 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b. clo2是氧化产物c. h2c2o4在反应中被氧化 d. 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mol电子转移(探究)各写出一个符合下列条件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并判断是否氧化还原反应: 两种单质化合;两种化

28、合物化合;单质与化合物化合。 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物质;一种物质分解成三种物质。 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 复分解反应:氧化物与酸、氧化物与碱、酸与碱、酸与盐、盐与盐。并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设计这个探究活动是为了联系旧知、巩固新知展开思考,同时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小结作业1. 从得氧、失氧的观点、化合价升降的观点、电子得失(转移)的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概念的发展。2.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3. 氧化还原反应的

29、特征:某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4. 氧化还原反应的判别依据: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5.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化关系为了方便记忆,给出口诀:高失氧,低得还。八、说板书板书采用提纲式,清楚明了地体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氧化还原反应一、定义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二、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三、氧化剂-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还原剂-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化学说课稿 篇4一、教材分析在鲁科版教材中,离子反应的内容分散到必修一和化学反应原理中,在必修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

30、、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学会简单的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简单离子的检验,而难度较大的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弱电解质的电离、涉及弱电解质或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则安排在化学反应原理中,这种螺旋式上升的知识体系符合知识的层进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发挥概念对学生认识发展的作用与功能,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不要随意提升难度,加重学生负担。本课时内容既衔接了第一章运用实验方法进行化学研究和学习内容,又衔接了_第一节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关系的内容,同时为以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目标分析根据我对课标的解读和认识,我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一)

3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含义;2、掌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并能准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及简单的离子方程式;3、了解常见离子cl、so42、co32的检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内容认识到离子反应是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体会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且锻炼了动手实验的能力,从现象中分析、归纳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从新的角度认识溶液中的反应,从微观层面加深对反应实质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简单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三、教法、分析学法教学目标能否达成必须建立在对学生情况深入

32、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了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知道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对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条件进行探讨,并在分析过程中学会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理论教学一直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题,那么如何将枯燥的化学理论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并指导其学习呢?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弋说过这样一句话:“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根据这种情况,我主要采用了以分组实验探究法和分组讨论法为主线,结合引导分析教学法、归纳分析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让学生能积极参与知识

33、的形成过程,从而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对于难点问题的处理则采用了思维建模的方法,将难点分散到各个环节中。而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观察思考、交流研讨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自己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科学的方法处理所得的材料,得出结论。这样既能强化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所得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四、过程分析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为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四个教学任务,同时根据具体需要编制了课堂导学案,这四个具体任务是:(1)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使学生建立离子反应的概念,初步认识到离子反应的实质。(2)通过

34、实验探究,让学生分析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分析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练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能从反应实质中体会方法的使用。(4)通过对比试验,学会简单离子的鉴别方法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法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创设情景】:一位护士遇到了一个难题,她在给病人输液时发现一瓶氯化钠注射液和一瓶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脱落了,能否用一种简便的化学方法帮她将这两瓶溶液分开呢?【学生活动】讨论寻找答案,可提示上节课电解质的内容。学生找到方法后进行实验验证【教师活动】在学生说出加入硝酸银溶液的方法后,可分析在氯化钠溶液和硝酸银溶液中的电离情况,找到反应的实质:ag+cl=agcl

35、(设计意图)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实现学化学用化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同时,达到以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氯化钠和葡萄糖回顾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知识引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为离子检验埋下伏笔。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讲:在此环节之后,学生能够认识到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肯定与离子有关,由此进入本节课的主题内容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板书: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讲:接下来我安排了第一组探究任务,进一步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的反应实质。任务一:【实验探究】先向ba(oh)2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接着按p43

36、图228所示装置连接,然后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硫酸(指导学生边观察实验边做好下表实验记录)。讲:在学生认真观察了实验现象之后,我提出了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问题探究】(1)灯泡亮度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2)溶液颜色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3)白色沉淀的成分是什么?如何形成的?(4)稀硫酸与ba(oh)2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混合后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讨论并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沿着如下路径分析归纳)硫酸与ba(oh)2分别属于酸、碱类电解质从电离的角度分析,硫酸与ba(oh)2溶液中的所含微粒分别是h+、so42、ba2+、oh灯泡亮度由亮变暗说明溶液导电能力减弱,自由移动离子浓度

37、减小,离子有消耗,参加了化学反应溶液由红色变浅至消失,即溶液碱性减弱,证明h+和oh结合生成了水不难推断,白色难溶物是ba2+与so42结合生成的baso4沉淀稀硫酸与ba(oh)2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h+、so42、ba2+、oh相互结合生成了水和baso4沉淀(难溶物)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副板书:h2so4和ba(oh)2的电离方程式,反应的实质ba2+so42+2h+2oh=baso4+2h2o(设计意图)利用思维建模的方法,在分析过程中渗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散难点。板书:1、离子反应讲:在分析了离子反应的实质后,自动生成了两个问题:【质疑】离子反应若要发生需

38、要具备哪些条件?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是否全部都参加了反应?讲: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始了第二组探究实验任务: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任务二:【实验探究】分组实验探究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向盛有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向盛有滴入酚酞试剂的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盐酸向盛有na2c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盐酸【分析】:让学生使用上面实例的分析过程分析各组电解质的电离情况,然后找到各组反应的实质,最后总结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活动】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各小组对反应实质的分析情况,由各组代表互相评析,相互修改,找到反应实质。(设计意图)认知理论研究表明,自主动手操作是认识新知的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利用

39、此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同时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课堂良好氛围的形成。通过分组实验,锻炼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既能让学生找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又能在分析中认识到反应的实质,同时还能熟练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完成了思维建模的建模过程。在相互评析过程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避免了教师机械的讲解,很好的达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板书:发生条件:生成难溶物、水、气体讲:在任务二完成之后,我回顾了刚才提出的问题:在离子反应中,是否电解质溶液中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离子反应?至此,学生已经能够很清晰的认识到并非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从而顺利的生成离子方程式的概念【讲解】电解质溶液间

40、的反应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以上的分析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的离子都参加了反应,因此我们就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达离子反应,称之为离子反应方程式。板书:2、离子方程式任务三【练习】学案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设计意图)因为在分析、建模的过程中已经接触到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此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就是解模的具体应用,学生有了水到渠成的感觉。鲁科版教材中介绍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不同于以往教材中出现的“写、拆、删、查”四步法,它的优点在于学生是在真正认识了电解质溶液反应实质的基础上用化学语言来描述离子反应,脱离了化学方程式的束缚,有助于学生用离子反应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学生活动】书写完成后相互

41、修改,发现存在的问题【教师活动】根据学生暴露的问题适时进行强化,指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方法的掌握【讨论】结合四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让学生分析发现的问题,并说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区别,找到离子方程式的意义。板书:意义:描述一类化学反应,揭示该类化学反应的实质【举例】nacl溶液、k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都为ag+cl=agcl【转折】结合开始时的实例,提出疑问:滴加agno3溶液产生沉淀就能证明溶液中一定就有cl吗?任务四【实验探究】分别向nacl、na2co3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再加入硝酸溶液,从而引出离子检验的问题。【学生活动】自行总结出cl的检验方法

42、,同时能够分析出so42、co32的检验方法,认识到离子检验是离子反应的一项重要应用。板书:3、离子反应的应用【概括总结】【作业】五、【板书设计】第二节电解质二、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反应1、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发生条件:生成难溶物、水、气体2、离子方程式意义:描述一类化学反应,揭示该类化学反应的实质3、离子反应的应用:离子检验讲:最后我来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六、教学效果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把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放在核心位置,自始至终采用实验探究、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地思索、探究中迸发出火花,使得原本比较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利于接受;同时由于思维建模方法的使用,将难点内容离子

43、方程式的书写分散在分析、建模、解模的过程中,很好的解决了困扰学生的问题。从整节课的实施效果来看,较好的达成了三维目标的实现。化学说课稿 篇5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光电效应与光量子假说。它是教科版选修3-5 第四章 波粒二象性中的第二节内容。我说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二、教学三维目标;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四、教学过程和教学流程。首先来说第一个方面的内容:本课内容在旧教材中是放在光的本性一章中的,而新教材却把它放在了近代物理初步中波粒二象性的章节,并且放在了量子概念诞生之后第二节,这就使它在知识方面,有了两个作用:首先光电效应使人们认识了光的波动学说并不能全

44、面解释光的本性,光还具有粒子性,为第三节光的波粒二象性打下了基础;其次光电效应的解释应用了量子理论中的能量子概念,是第一节中提出的能量子概念的应用和发展,所以本节课在知识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本课还是有着厚重的物理学科文化积淀,是物理学史、科学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创新意识等人文精神教育的题材。鉴于教材的以上特点我设计了以下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光电效应的规律;2、通过对光电效应的解释了解光量子假说,理解光电效应方程3、会用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现象4、会用光电效应方程解决简单问题(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光电效应规律”的过程,获得探究活动的体验

45、。2、尝试发现波动理论面对光电效应规律遇到的困难。4、通过光子假说和光电效应方程的提出,体会假说法在物理学中的作用3、领略“观察、实验提出假说实验验证新的假说”的物理学研究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和喜悦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我是这样分析的。根据认知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知识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把新知识融汇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的过程。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有缺陷就会造成认知障碍。应用到本节课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难点:首先光电效应现象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差很远,学生没有感官体验。其次原有知识对学生的干扰,通过前面的学习光

46、是电磁波的结论已经深入人心 ,学生无法接受光是粒子的新概念。最后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没有相应的概念,不能同化新知识。在用波动说和光子说解释光电效应时遇到困难,因为学生不知道光和物体是怎么作用的,逸出功,和最大初动能的概念也是第一次接触。要想解决以上难点,做好光电效应的实验是关键,再在观察总结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结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光电效应的规律和光电效应方程的应用现代教学论认为,物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根据对三维目标和重难点的分析,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一、利用光电效应的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中我直接用多媒体打出

47、本节课的课题。然后我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说了一下这段话:本课学习的光电效应,在量子理论的发展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光电效应及其规律的研究,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观念发生了变革:大自然在微观层次上是不连续的,即“量子化”的,而不是牛顿物理假设的在一切层次上都是连续的!光电效应的科学之光经众多物理学家前赴后继,在物理学史上成为绚丽夺目的篇章。让我们翻开这炫目的一页,沐浴科学的阳光吧!二、通过光电效应的研究装置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光电效应的规律教材没有用实验引出光电效应现象,而是直接给出结论,我想这样做的目的可以把重点放在光电效应规律的得出上,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自己得出结论。老师把实验分成几个部分,第一步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并且画了板画,这样就排除了由于不理解实验器材而对学生的干扰。第二步用紫外线灯和应急灯的可见光分别照射阴极,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再通过分析得出规律:1、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极限频率v0,只有当入射光v v0,才能发生光电效应第三步将高压电源去掉,用紫外线照射阴极,学生观察到检流计中仍有电流通过。说明光电子飞出时具有初动能。教师进一步说明,科学家用不同的光(不同频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