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程与教学论-10精编版_第1页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10精编版_第2页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10精编版_第3页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10精编版_第4页
科学课程与教学论-10精编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含义和本质特征; 2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内容领域的构成与 目标; 3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内容教学的实施途 径和策略。 核心概念核心概念 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教学目标; 实施策略; 第一节第一节“STS的关系的关系”领域的目标和构领域的目标和构 成成 一、“STS的关系”的含义与理念 1“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含义与教育特征 STS,即英文Science(科学)、Technology (技术)和Society(社会)三个单词的缩写。以 STS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常称为“STS教育”。 新设置的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还直 接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

2、关系”作为了与其他 学科领域并列的一个重要内容领域。 教育领域中的STS的最初含义就是扩展 科学教育的视野,促进科学领域与技术领 域的联系,进而与社会的联系,使科学教 育根植于社会背景之中,成为认识科学、 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综合性教育,以体 现科学教育的社会价值与实践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培养学习者科学素养 为宗旨的STS课程计划和教材 英国科学教育学会(ASE) 社会中的科学(SIS,1981) 社会脉络中的科学(SISCON ,1983) 社会中的科学与技术(SATIS,1984); 美国的社会中的化学(Chem.Com,1985), 日本的综合科学(1992), 澳大利亚的

3、化学初步:土、空气、火和水等等。 2STS教育的价值教育的价值 l 第一,STS教育强调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 互联系,突出科学与技术的社会环境。其目的是 把科学和技术当作社会的组成部分,而不是独立 的现象。 l 第二,STS教育能提升学生对于STS议题的感知, 认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进步意义和文化价 值。 l 第三,STS教育包含着对伦理及科学技术价值内 涵的理解,有利于建立正确的科学伦理、科学价 值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第四,STS教育可培养学生作决策的能力及 技巧,特别是培养对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 和技能,促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的发展。 第五,STS教育能增强学生对科学技

4、术在社 会中应用的了解;不仅仅传授具有历史意 义的知识,更应强调知识的应用。 第六,STS教育能促进学生参与社区活动, 并与地方实际情况相结合 3.STS教育理念教育理念 (1)以科学、技术、社会的综合教育为宗旨,高度重视培 养学习者的科学基本素养,并把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 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关系、理解科学技术的本质、认识科学 的功能、价值、学习应用科学、技术的观念、方法和认识 标准去解决、评价社会中的科学问题作用作为施教的基本 内容。 (2)突出科学课程学习的综合性,采取综合和跨学科的方 式来组织科学学习内容,不仅包含科学的概念性知识、理 论原理,而且也包含与社会、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知识,

5、 以及科学的思想方法、认识观念、判断准则,以帮助学生 深刻理解科学的性质、特征及彼此间的联系关系。 (3)注重科学的社会价值的教育,让学生认 识科学技术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评价标准, 学会它们的实际应用。因而STS教育高度重 视课程和教学的整合性,重视与学生未来 职业的相关性。 案例案例 l 美国的科学教师协会(NSTA)就曾提出 以STS为中心的科学教育应体现出4个方向 性的目标:符合个人需要;学习科学 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生涯规划;为未 来的学习和职业做准备。 二、二、“STS的关系的关系”领域的总体目标领域的总体目标 (1)初步认识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术又促进科学 发展的相互关系,初步认识社会

6、需求是科学技术 发展的强大动力; (2)了解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已成为一 种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3)了解技术会对自然、人类生活和社会产生负面 影响,初步懂得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 (4)了解科学技术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也促 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 的社会事业,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关心并有权利参 与这项事业。 问题讨论问题讨论 阅读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谈谈 为什么要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作为一个专门的内容领域? 你怎样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领域的总体目标? 谈谈你对教学实施特征 的认识。 第二节第二节“STS的关系的关系

7、”领域的构成与特领域的构成与特 征征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领域的构 成 7-9年级科学教科书“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内容领域构 成 二、“STS的关系”领域的基本特征 1以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为出 发点 在这一内容领域中认识和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 互动关系是课程的重要出发点。比如,在“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主题中就提出了“通过科学 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初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 会的关系”的具体目标,着重是让学生了解什么 是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有什么样的关系?以 及技术与社会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可见,理解科 学技术的含义和性质是实施教学的基本任务 2强调科学史教育的

8、地位和作用,把科学史渗透在学 科内容的教学之中 l 这是科学课程标准的特色之一。为此,新课标提 出了一系列实施的指导性建议,要求在科学课程 和教学过程之中提供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 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 应用,运用这些内容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学 生对所学科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观点, 并促进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理解, 进而使学生感受科学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过程 中的地位和影响,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生动的、基 本的人类文化活动,引导他们重视科学在当代社 会发展中的作用,引起对科学各领域之间的内在 联系的关注。 科学史怎样进入科学课程之中?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

9、5 种基本的方式 (1)作为引入新知识的背景材料。例如,问题的提出、解决与发展,概 念的提出与发展,重大科学事实的发现,重要科学规律原理方法的建 立、应用与发展,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分支学科的诞生; (2)作为例题与习题;即可在学生练习中设置有科学史情境的作业题。 (3)作为相关的阅读材料。例如,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及著作 的简单介绍,形成诸如“科学家”或“科学人物介绍”学习栏目; (4)作为扩展性阅读材料,即可以在科学教材中设置专题性的科学史阅 读资料,介绍科学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重大进展等。 (5)作为科学技术活动素材,如基于科学史的科技探索活动等。 问题讨论 你对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

10、“科学、技 术与社会的关系”内容领域的构成有什么 样的看法?(1)有哪些特征?你怎样认识 这些特征? (2)作为科学教师要教好这 些内容,应当具备哪些专业基础? 第三节第三节“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教学实施与策略的教学实施与策略 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教学实施的理 念 1转换科学教育的思想观念、丰富科学课程的 教学内容 2重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学习问题 的选择和利用 3加强科学方法和理解科学过程的教育 4把学习和探究融入科技实践活动之中,通 过实践进行学习 5重视营造学习和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应 用的环境和氛围 二、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

11、系”教学教学 实施策略实施策略 1问题解决教学及其实施策略 (1)提出问题和形成可探究的问题 (2)设计获取证据的途径 (3)分析证据,推导结论 (4)评价证据,解释结果 (5)进行总结和交流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 :噪声污染及其控制 这是朱清时主编的科学(第2册)(浙江 教育出版社)教材中设计的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 其中提出了4个调查研究问题: (1) 调查本地区哪些部门噪声污染较严重? (2)调查噪声对人和生物会产生哪些危害? (3)调查或查阅有关控制噪声污染的方法。 (4)写成调查报告并相互交流。 这些调查研究问题的设计体现出了什么样的 特点和培养目的呢?请你作出分析、说明。 2案例教学及其

12、实施策略 l在提出探讨问题的基础上展示案例 l阅读并引导学生了解和分析案例 l组织学生讨论并探究解决案例中涉及的各 种问题 l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发表见解和讨论问题 解决的结果 l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l对案例解答的结论和过程进行小结评价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案例教学策略的运用 在袁运开主编的科学(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教材中设计有这样一个研究性 学习问题,要求学生根据铁矿区示意图回 答: (1)有一个公司想在A处建造一座钢铁厂, 你能说出这样选址的好处和坏处吗? (2)你能在B、C两处中选择比较合适建钢 铁厂的一处,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吗? 铁 矿区示意图如下: 根据这个案例及相关说明,请你进行教

13、 学实施策略的探讨: (1)怎样在教学过程中呈现这个案例?方式 和途径是什么? (2)怎样指导学生分析和解答这个案例中提 出的问题? (3)怎样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 角度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 (4)怎样在教学小结中总结知识、方法和观 念运用的特点? 3讨论或辩论的教学实施策略 提出有讨论或辩论价值的主题。 辩论中,要注意根据辩论的目的和要求组 织辩、驳双方,围绕辩论主题查阅资料、 进行辩驳论题的准备。 教师则要成为一个组织者,适时地提出一些 指导性建议或者穿插一些评语,以帮助学 生把握辩论的节奏和不脱离辩论的主题。 辩论结束后,教师更要对整个辩论活动, 尤其是内容、结论、思想观点

14、、认识方法 等进行全面地总结评价,指导学生懂得什 么是论点?什么是论据?什么是论证?怎 样进行讨论的归纳总结、形成讨论的结论。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关于“海陆的变迁”的辩论 1抛砖引玉,提出假说课前,教师准备了两 块掰开的不规则、颜色各异的泡沫塑料板, 这两块板的边缘可以完全吻合,以此为切 入点,引出新课内容。组织学生剪下地图 上的南美洲或北美洲后进行拼接。结果学 生很容易猜出南美洲和非洲原来可能是一 块大陆,教师就顺势导出大陆漂移假说, 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大陆漂移的动画。 2针对假说,展开小组讨论讨论前对学生进 行分组并分工。有的学生主持,有的学生 记录。学生讨论时,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 讨

15、论,了解学生讨论进展情况。 3探寻真理,展开辩论教师巧妙地制造学生 之间的“冲突”。组织学生中魏格纳假说 的支持者和反对者辩论,从而激发学生的 积极性,将辩论推向高潮。 正方:我们组支持魏格纳的假说,因为 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拼合在一起。 反方: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完全可拼吗? 正方:当然不是完全可拼。 反方:既然如此,这一证据不足以说明 问题。 正方:请问这位同学,今天早晨,我带 了一块月饼,掰开后放在衣兜里,可 是现在它们不能完全对在一起了,这 是为什么? 反方:当然是因为边缘磨损了,所以不 可能完全拼在一起。 正方:好,23亿年前分离的两块大陆现 在还能完全拼在一起吗? 反对者无言以对。教师

16、:看来第一回合, “魏格纳”占了上风。 正方:我们组也支持魏格纳,证据是化石的 种类相同。(又一组同学发表了自己的见 解。)教师追问:完全相同吗? l 正方:只是一些化石的种类相同。(另一同学补充。) “噢”教师故意拖长声。 l 反方:只是一些化石的种类相同,证据不充分。(立刻有 同学领悟到教师的用意,起身回答。) l 正方:既然已经历了23亿年,谁又能把所有的化石全找 出来呢。虽然只是一些化石的种类相同,但也能说明一定 的问题。况且事隔这么多年居然还有一些岩层是连续的, 我是坚信大陆漂移假说是对的。(一位带眼镜的同学慢条 斯理地说。)人们还发现两个洲一些生物有亲缘关系。 (另一个同学补充。)

17、 l 反方:有亲缘关系并不能说明两大洲原来一定是连在一起 的,例如很久以前可能有一条很长的“通道”将两大洲连 在一起,后来由于海面上升而将“通道”淹没,对此对方 有何见解? l 正方无言以答。教师:看来“魏格纳”遇到难题了。 4教师小结通过今天的辩论,我们对魏格纳 的大陆漂移假说有更多的了解,同时我们 还从中领悟到一些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如 科学的假说需要证据的支持,还需要科学 的解释。在魏格纳所处的时代,由于技术 的原因,收集的证据还不够充分,也缺乏 令人信服的解释,因此魏格纳的假说得不 到公认,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 越多的证据支持魏格纳的假说,并发展成 为板块学说。 根据这个案例及相

18、关说明,研讨下列问 题:(1)评析本案例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 特点?(2)教师在辩论中是如何引导和指 导学生分析和解答问题的?(3)请你将这 一案例按问题解决教学的方式重新设计? 比较两者的优劣。 根据:科学(7-9年级)课程标 准(修订稿)(2005) 4运用调查研究等实践形式于教学之中的 实施策略 l(1)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 l(2)制定调查研究的计划 l(3)调查研究实施的预先准备: l(4)实施调查研究 l(5)撰写调查研究报告 l(6)调查研究结果的展示与交流 案例研究案例研究:一次专题调查研究活动的策划 【调查主题】当地退耕还林与生态保护和恢复现状 的调查 【策划要求】 (1)专题调查研究活动的具体实施目标; (2)专题调查研究活动的组织方式; (3)专题调查研究活动的过程与实施细节; (4)专题调查研究活动的宣传形式。 请你根据上列调查研究活动的主题和策划要 求,以及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和过程特点完成组 织学生实施此次调查研究的实施方案,并与同学 交流讨论你的实施方案。 练习与实践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