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_第1页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_第2页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_第3页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_第4页
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 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 水“释放”并加以利用。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III1前盲第一章海绵城市概念理念与建设目标27一、基本概念5二、建设理念5三、控制目标7第二豈智慧海绵城市总体设想9一、智慧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9二、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目的9三、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范围10四、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li五、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原则12六、智幣海绵城市建设

2、目标13第二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架构16业务架构16二、数据架构16三、技术架构17四、系统布局18第三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功能19一、诚市雨水资源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19二、城市雨水资源状态智能感知20三、城市雨水凌源运营监管与决策平台21四、雨水资源公众信息服务平台24第四章建设智慧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25一、通信网络25二、软硬件平台25三、安全系统26四、终端系统.第五章商业模式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 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 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 与资源压力,外延增长式的城市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国 家新型城镇

3、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的城 镇化必须进入以提升质量为主的转型发展新阶段。为此,必 须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协调城镇化与环境资源保护 之间的矛盾,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 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 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指出,建设生态文 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2013年12月,中央城 镇化工作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的海绵城市”。在此背景下2014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 绵城市建设技术

4、指南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同年 12月,住建部、财政部、水利部三部委联合启动了全国首批 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7秀方案、基本概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 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U氐影响 开发雨水系统构建J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 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 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 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 复城市水生态、涵养雨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扩大公 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

5、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简而言之,海绵城市建设成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 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二、建设理念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 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 设旋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咖11末端集护控制为主要规划设 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 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 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H和“源 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5 春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 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

6、城 市配套设滋。雨水通过这些箕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 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 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L! Q1预?*理议冥*6件虫/E旳迫烁/5.助庄筑尊多护业协调9悔按L* 运行维护祎绵聊市一低爭钊汁发序水系统构廷責任3:体我卞人代玖内r!厂T111理丸1拎木丨交遛-ni-r Jt帀求耐绿怅/谊移/ I1 I-排水VSttvl诽,、/才.乐導抽很 1 I 1 I1 M加入泮紅練怎|只他CM1 *1 :枚计技术1 11 设计任铮林建攻与小区绿比与广坯T程图海绵城市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设流程海绵城市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需统筹协调城

7、 市开发建设各个环节。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 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杏城乔开 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 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控制目标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规划控制目标一般包括径流 总量控制、径流峰值控制、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 等。各地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合理选择 其中一项或多项目标作为规划控制目标。鉴于径流污染控制 目标、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大多可通过径流总量控制实现,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可选择径流总量控制作为首要的图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一一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 建将我国大陆地区大致

8、分为五个区,并给出了各区年径流 总量控制率C1的最低和最高限值,即丨区(85%Wd W90%)、 II 区(80%W a W85%)、III 区(75%W a W85%)、I皿茨翅WuW85%)、V 区(60%WaW85%),如图 33 所示。各 地参照此限值,因地制宜的确定本地区径流总量控鬲Wo第二章智慧海绵城市总体设想一、智慧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与国家正在开展的智慧城市建设试点 工作相结合,实现海绵城市的智慧化,重点放在社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显著的领域,以及灾害应对领域。智慧化的海绵城 市建设,能够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 实现智慧排水和雨水收集,对管网

9、堵塞采用在线监测并实时 反应;对城市地表水污染总体情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暴雨 预警与水系统智慧反应,及时了解分路段积水情况,实现对 地表径流量的实时监测,并快速做出反应;通过集中和分散 相结合的智慧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实现雨水及再生水的循环 利用等等。二、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目的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慨念,是指城市在适 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 “弹性”,建设海绵城市,统筹发挥自然生态功能和人工干 预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枳存、自然渗透、自 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雨水 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通过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达到如下三个目的:

10、一楚改讎嗨 绵城市建设与运维监管方式,通过城市雨水资源体系状态与 数据采集机制,包括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模型化分析、雨水径流数据的动态化采集、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 化的数字化感知,实现城市雨水资源体系的建模、统计、收 集和利用过程的数字化动态监测,实现地表水污染源和指标 的实时监测;二是通过一体化的业务监管云平台,对海绵城 市的建设、管理和运维的业务监管提供技术支撑,在全面数 据感知的基础上,为宏观层面的指挥协调、服务监管、异常 预警和辅助决策提供过程数字化、管理可视化、决策数据化 的能力,并提供城市雨水资源数据资源共享能力,统筹和促 进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

11、等 水循环利用各环节;三是改进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建设、管理 与运维的市民体验交互的服务方式,构建内容丰富、形式多 样、及时可靠的城市雨水资源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体系,提 高雨水资源系统的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能力,引导广大市民 认知和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和运维过程中来。三、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范围本信息化应用的建设范围主要包括雨水资源体系的状 态与数据的动态采集平台(包括建设项目一体化管理系统、 运维数据集成化感知系统、雨水资源污染源和污染指标实时 化监测系统),海绵城市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包括基于地理 信息系统(GIS)的海绵城市一体化展示系统,海菇城帶立 程数字档案系统、海绵城市建设一体化管理系统、

12、海绵城市 异常预警与指挥调度系统),市民信息交互服务平台。通过 三个平台以及下属系统的建设,以实现数据采集、业务监管、 异常预警、指挥协调辅助决策和公众服务的目的;智慧海绵城市建设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项目业主、 行业主管单位.城市市民为主要服务对象,建设城市雨水资 源智能化系统。以完善构建城市雨水资源体系建设与运维监 测为重点,加快推进雨水资源行业的运行状态日常监测、服 务监管、统计分析与异常预警,实现城市雨水资源管控的协 同调度,并提供及时可靠面向公众的信息交互服务。、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思路采用“政府主导、互动协同、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 遵循“强化数据建设,突出应用效能,提升服务质量,建立

13、 长效机制”的建设思路,确保工程满足近期需求,兼顾未来 发展。(一)强化数据建设。以建设项目一体化管理、运维数 据集成化感知、雨水资源污染源和污染指标实时化监测为核 心,强化行业管理部门与运营企业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基 本建成包含雨水资源相关企业和行业管理部门两个层级的 城市雨水资源数据资源体系,并确保各类数据的真实性、准 确性与及时性。 七秀万希(二)突出应用效能。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着眼于为城市 雨水资源行业管理部门实时感知与监测雨水资源各个环节 的数据状态、增强服务质量与安全监管能力、提升综合决策 水平等,为城市雨水资源相关企业提高运行效率,优化企业 管理等发挥应用实效。(三)提升服务质量。

14、智慧海绵城市建设致力于为市民 提供及时准确、便于获取的交互信息,并改进与位置信息相 结合的动态信息服务,让市民切实感受到信息服务的便利。(四)建立长效机制。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步建立信息采集、交换和质量保障机制以及运行维护保障机制, 以确保城市雨水资源信息化建设良性发展。五、智蕭海绵城市建设原则(-)用户导向。智慧海绵城市建设充分体现“以人为 本”,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优化城市雨水资源的运行调 度与规范化管理,建设丰富实用、经济便捷的一体化体验交 互的信息服务体系,使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惠及最广大的市 民。(二)资源集约。应龙分利用各地现有的动态监测设备、 数据资源中心、基础通信网络、数据

15、交换平台、机房等信息 化基础条件,整合各类数据资源,统筹规划和推进智慧海绵 城市建设,加强与已有、在建、待建系统间的功能凄段九十 和应用集成,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行业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与 规模效益。(三)业务协同。着眼于构建现代城市综合雨水资源利 用体系,加强工程顶层设计,明确不同城市雨水资源渗、净、 蓄、用水各个环节、雨水资源企业与行业管理部门间、城市 雨水资源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业务协作,保证行业、企业间相 关业务的协调联动。(四)标准统一。严格遵守终端设备、应用系统、信息 资源、信息交换.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和本信息化应用标准规范,保证信息高效共享和业务有效 联动,形成协调统

16、一的有机整体。(五)架构开放。以保证系统可靠运行和持续发展为前 提,采用开放式架构设计,满足业务功能扩展需要,加强与 其他相关信息系统架构统筹协调和有效融合,共建共享相关 资源。六、智慧海绵城市建设目标根据规划要求,确定本信息化应用的建设目标如下:(一)提升城市雨水资源体系监测水平。完善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和利用基础信息采集能力。在工程确定的示范区域内,城市雨水资源管控的基晞淞(企业信息、从业人员信息、设备信息、管网信息、蓄水池 信息等)采集入库比率逐渐达到100%。完善城市雨水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其中径流 量、管网流量、设备功率、蓄水量、主要污染物监测等实现 智能感知,智能设备的平均上线率应不

17、低于95%。城市雨水 资源管控的运行信息(包括运营计划信息、运营服务信息、 设备运行信息和安全事故信息等)采集入库比率应达到 100%o(-)提升城市雨水资源企业智能化调度水平。实现智能调度、设备动态监控、调度计划的自动生 成以及动态排班等功能。建设有快速排水系统的,应全面实现快速排水系统 与普通雨水资源管控的协同调度。(三)提升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水平。一一能够通过网站、移动终端、电子信息服务屏等多种 渠道,为市民提供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一一已实现雨水资源管控各个环节的信息共享的,并为 市民提供综合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四)提升行业监管水平。实现行业管理部门对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和利用基 础信息以

18、及运行状态信息的准确掌握,增强彳亍业管珏篩痔监 管能力,促进运营管理规范化。一一实现对城市雨水资源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强行 业管理部门对服务质量考核.发展水平评价、线网优化调整 等方面决策的科学性。(五)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加强城市雨水资源相关设备设备及管线等重点设 旋的运行状态监测与安全防控。一一增强城市雨水资源相关设备运行状态异常监测与 预警能力,提升城市雨水资源系统应急反应能力和安全保障 水平。有条件的城市应加强与其他城市客运方式指挥调 度与应急处置系统的协调联动。&秀万索第二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架构一、业务架构根摇工程业务范围,本信息化应用包括城市雨水资源建 设一体化管理、城市雨水资源状

19、态感知、行业运营监管与决 策、雨水资源公众信息服务四大业务平台。各地应根据当地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和利用发展状况、管 理体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合理确定工程业务架构,明 晰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各城市雨水 资源企业的业务功能及分工协作关系,构建合理的业务运行 管理机制。二、数据架构本信息化应用涉及城市雨水资源的基础数据、运行监测 数据、综合分析数据、体验交互的信息服务数据。数据架构 采用行业、企业两级数据资源逻辑架构体系。物理架构可根 据各城市的建设条件、行业管理体制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合理部署包括行业管理部门和企业两个层级的数据资源体 系。数据库建设应遵循信息资源规划思想,

20、坚持“一数一源” 的原则,避免重复采集。由行业管理部门统一建设城市雨水资源数据资源中心, 构建涵盖企业和行业两个层级的雨水资源数据资源Q蓊歹续中,企业层级主要面向企业监控调度、运营生产等管理过程, 实现对公交基础数据、动态运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存储, 形成统一的雨水资源基础数据库和业务数据库;行业层级主 要面向雨水资源基础业务管理、综合运行监测、应急指挥调 度、服务质量考核与发展水平评价、行业分析决策和雨水资 源公众信息服务等业务需求,通过定期交换共享和实时采集 的方式分别获取雨水资源的基础数据、动态运行数据,形成 统一的雨水资源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与主题数据库。并 预留与省级雨水资源利用主

21、管部门、城市其他行业相关部门 之间的信息交换共享。三、技术架构本信息化应用技术架构应加强与其他信息系统技术架 构的统筹协调,共建共享统一支撑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信息化 发展的技术和保障体系,防止不同工程间技术体系分化,避 免重复建设,实现集约发展,提高行业信息化的规模效益。务对接。应根据系统的应用架构与数据架构,在城市雨水资源收 集和利用管理部门、雨水资源企业间合理配置相应的应用支 撑平台、主机及存储系统、通信网络系统、信息安全系统、 应用系统、数据釆集终端系统等技术资源。还应考虑与部、 省级雨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以及城市其他相关部门间的业 汽秀方案各城市应根据现有建设条件和城有雨水资源利用信息 化

22、总体规划,按照资源集约的原则,综合考虑管理体制、业 务布局、数据架构、应用架构和技术架构等因素,合理确定 系统布局方案,在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或雨水资源企 业集中或分布部署软硬件平台。城市行业运营监管与决策平台原则上应部署在城市雨 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通过雨水资源行业专网与省、部级相 关信息化平台以及雨水资源状态智能感知实现业务衔接和 信息共享。雨水资源状态智能感知原则上应部署在雨水资源 企业,通过雨水资源专网实现与城市雨水资源收集和利用管 理部门的系统衔接与信息共享。雨水资源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可部署在城市雨水资源利用主管部门或企业。 5 睛第三章智慧海绵城市系统功能本信息化应用应围绕城市

23、雨水资源企业、市民、行业管 理部门三方的业务需求,实城市雨水资源建设一体化管理、 城市雨水资源状态感知、行业运营监管与决策、雨水资源公 众信息服务四大业务平台。一、城市雨水资源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面向海绵城市建设期,提供项目建设一体化管理平台, 该平台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三维建模,将城市空 间三维与雨水资源系统紧密融合,实现基于地上三维构造物 和地下管线、设施的一体化展现,并实现以下具体的建设项 目管理。(1)建立合同管理机制,实现合同信息登记、合同变 更管理、合同付款管理、合同分包管理,系统能灵活导出合 同台帐。(2)建立工程造价信息的分析、比较体系。实现设计 概算、工程预算、合同

24、清单、周期计量、工程结算的数据关 联,进行动态对比与分析,实现业主投资的全面控制。(3)实现包括单价变更、数量变更的变更申请、审批、 批复的流程化管理和痕迹保留,实现相关变更附件、关联变 更清单的查阅。并可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多层次变丈幡髡汇 总,尤其是对变更情况及时进行统计、筛分,重点监控,有 效控制建安项目“价量”的调整和变化。(4)实现项目总体、年度、季度、月计划的填报与审 核,各级管理者可以查阅权限内项目的计划汇总情况,还可 逐级查询项目各施工单位(合同)计划情况。实现项目层面 和整体层面的进度以及其它统计数据汇总、生成和查询。实 现计划与进度完成(统计)情况的对比,形成图形化的结果 输

25、出。并可以与三维系统进行集成展示。(5)基于手机无缝配合现有的项目管理体系,建立 便捷的工作沟通管道,通过智能移动端的动态项目管理,为 决策者提供实时资讯,提高工作效率。工程报验验收、工程 变更、质量安全状况、施工环境、工程巡视及工作指令下达 等信息沟通时可实现现场通过移动设备的移动处理,并于后 台数据段和综合管理业务的无缝对接。二、城市雨水资源状态智能感知城市雨水资源状态智能感知主要包括企业运营信息管 理、设备运行动态监控、资源信息动态采集等。(一)企业运营信息管理。主要包括运营计划、设备与班次计划、调度系统内各相 关要素、运营指标等相关信息的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庚能向案(-)设备运行动态监控。

26、主要包括以模拟方式和电子地图方式实现设备的动态 监控。可基于电子地图动态显示设备的实时位置、运行速度、 设备关键设备的运行状态等信息,并能实现设备运行轨迹回 放、车载视频动态远程监控与回放、设备运行异常状态的报 警监控等功能。(三)资源信息动态采集水资源相关的分布式信息,包括径流量.污染物情况、 水位信息、渗水指标等需要依托智能感知硬件实现采集、分 析、传输,且与具体物理设备无关,需要分布式大量部署, 平台需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的部署管理和数据融 合,是实现海绵城市雨水资源动态智能感知的基础。三、城市雨水资源运营监管与决策平台城市行业运营监管与决策平台重点为行业管理部门提 供行业监管与决

27、策服务,主要包括基础业务管理、综合运行 监测、安全应急管理、服务质量考核与发展水平评价、统计 决策分析等功能。(-)基础业务管理。基础业务管理功能主要包括日常业务管理、服务监督管 理、政务信息公开等三方面。秀万莽1. 日常业务管理;包括对企业、从业人员、管网、设备、 管线等要素的相关信息的登记、审核、变更等信息化管理, 以及基础信息查询、汇总统计等功能。2服务监督管理:包括对雨水资源企业、设备、从业人 员的违规信息管理,实现对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和处罚情况进行登记备案的信息化跟踪管理。3政务信息公开:通过网站等多种方式发布雨水资源行 业的相关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与公告。(二)综合运行监

28、测。面向城市雨水资源在运行、安全、服务等方面,进行动 态监测与管理,包括设备运行监测、客流动态监测、管线动 态监测,有条件的城市可实现路网动态监测功能。1.设备运行监测:包括设备位置信息、设备运行状态信 息、设备能源消耗信息等的基于电子地图的动态监测。2管线动态监测:对管线的基础设施情况、管线运行情 况等进行基于电子地图的动态监测。(三)安全应急管理。安全应急管理主要包括应急资源管理、应急响应管理。1 应急资源管理:应包括对城市雨水资源的应急救援物 资、应急知识库、应急预案、案例库等方面的管理功能。2应急响应管理:应能通过车载视频监控、管纹视殡监 控、设备卫星定位等手段实现应急信息的及时获取、

29、发布与 上报。可根据建设条件,接入其他城市管理资源的动态运行 监测信息,具有辅助会商决策、协同调度方案生成等功能。)服务质量考核与发展水平评价。1 服务质量考核:根据城市雨水资源相关设备企业服务 质量考核相关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实现对企业 服务质量的考核。2发展水平评价:根据城市雨水资源发展水平评价的相 关标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实现对各评价指标 的统计分析、计算和整体评价分析。(五)统计决策分析。应包括对城市雨水资源的渗水、蓄水、净水、再利用的 各个环节的统计分析功能,支持输出各类汇总、统计分析报 表等功能。并可提供线网蓄水池优化调整等辅助分析功能。1. 渗水能力、蓄水能

30、力、净水能力、排水能力的统计分 析。2. 雨水资源再利用率统计分析。3. 设备运行效率、运行安全统计分析。(三)智能调度与动态排班。主要包括调度计划自动生成和动态排班功能。调度计划 自动生成:能够根据雨水资源情况、设备保养、站务谪整尊 计划,实现调度计划的自动编制;动态排班:能够根据管网 状态、设备状态进行动态优化设备排班。雨水资源公众信息服务平台主要通过网站、电子信息服 务屏、移动终端、服务热线等多种方式,为不同体验交互的 阶段的市民提供动态.多样化的雨水资源体验交互的信息服 务,并畅通市民对城市雨水资源发展的咨询、建议、服务评 价与投诉等渠道。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静态、动态两大类信息。1

31、.静态信息主要包括:企业基本信息、设备、管网等基 本体验交互的信息。2动态信息主要包括:设备位置、雨水资源情况、应急管制等信息。第四章 建设智慧海绵城市的基础条件一、通信网络智慧海绵城市建设根据城市雨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及 应用的需求,完善现有通信信息网络系统,主要包括雨水资 源政务内网和外网、互联网、无线通讯网络。应遵循国家电 子政务网络要求,雨水资源政务外网同政务内网物理隔离, 雨水资源政务外网同互联网逻辑隔离。本信息化应用所需网络设备应在充分利用现有相关设 备和统筹相关工程信息传输需求基础上补充完善,避免传输 链路和网络设备的重复配置。二、软硬件平台(一)主机与存储系统。工程应统筹相关工

32、程需求,充分复用现有主机存储条 件,优化配置,提高主机和存储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主机 和存储系统的集约化建设。工程鼓励采用虚拟化、云计算等 先进技术,提高主机与存储系统的经济性.可靠性和可扩展 性。1 数据库服务器:建议采用物理主机构建双机热备或高 可用集群,支撑数据库系统可靠运行。数据库服务器適建咬精品文档,你值得期待换机与存储设备实现连接,配置多路径负载均衡。2应用服务器:应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和现有应用服务器 的资源使用情况进行配置。业务量大的应用服务器应考虑配 置负载均衡,搭建高可用环境。(二)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应尽量利用现有支撑软件升级改造, 并统筹考虑相关工程应用系统建设需

33、求,避免重复投资。应 用支撑平台软件应优先选用成熟的国产软件。工程应用系统建议采用组件化开发模式,并基于ESB(企 业服务总线)、统一访问控制系统等公用的应用支撑软件进 行集成,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三、安全系统工程应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针对各应 用系统构建相应的安全保护等级。工程应根据系统的应用、 数据、技术架构,将相同保护等级的信息系统适当集中,划 分为不同的安全信息域,有区别地进行系统安全保护。应对照不同等级信息安全保护要求,对现有安全防范措 施进行评估,在综合利用现有技术和管理手段的基础上,有 针对性的完善系统安全保护措施。应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 面,构建科学的信息

34、安全保护体系。技术方面应从物.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5个层面完善相 应的保护措施,应用系统安全认证或身份鉴别系统应与雨 水资源利用行业密钥管理和安全认证服务系统”有效对接。 管理方面应从制度、机构、人员、建设、运维等5个层面完 善相应的保护措施。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委托有关专业机构对拟建信息系统 进行安全测评,及时完善相关保护措施。!1!终端系统本信息化应用建设涉及的终端主要有两大类:雨水资源 相关设备采集终端、资源感知终端。在工程建设中应根据实 际情况确定硬件建设规模,明确各类终端设备的新装、换装 部件组成、数量和布设方案等。资源感知终端设备主要用于 状态釆集、现场调度、安全监管等方面。 t秀方家第五章商业模式系统分阶段建立一体化的平台,从建设期开始完成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