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_第1页
2021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_第2页
2021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_第3页
2021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_第4页
2021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no one can let me lose unless i dont want to win!(页眉可删)2021年有关高中数学说课稿4篇 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11、教学目标:一、借助单位圆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二、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够判断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三、通过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发现与形成的过程,培养合情猜测的能力,从中感悟数学概念的严谨性与科学性。四、让学生在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体会函数思想,体会数形结合思想。2、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难点: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授课过程:一、引入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的许多

2、运动变化都有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现象,这种变化规律称为周期性。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来刻画这种变化?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来学习刻画这种规律的数学模型之一三角函数。二、创设情境三角函数是与角有关的函数,在学习任意角概念时,我们知道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角,可以给学习带来许多方便,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角终边的位置把它们进行归类,现在大家考虑:若在直角坐标系中来研究锐角,则锐角三角函数又可怎样定义呢?学生情况估计:学生可能会提出两种定义的方式,一种定义为边之比,另一种定义在比值中引入了终边上的一点p的坐标。问题:1、锐角三角函数能否表示成第二种比值方式?2、点能否取在终边上的其它位置?为什么?3、点p在哪个位置,

3、比值会更简洁?(引出单位圆的定义)。指出sinamp的函数依旧表示一个比值,不过其分母为1而已。练习:计算的各三角函数值。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角的概念已经推广道了任意角,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任意角的范围里改怎么定义呢?尝试:根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你能尝试着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吗?评价学生给出的定义。给出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四、解析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首先是函数。你能从函数观点解析三角函数吗?(定义域)对于确定的角a,上面三个函数值都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正弦、余弦、正切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我们将它们统称为三角函数。由于角的集合和实

4、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自变量为实数的函数。五、三角函数的应用。1、已知角,求a的三角函数值。2、已知角a终边上的一点p(3,4),求各三角函数值。以上两道书上的例题,让学生自习看书,学生看书的同时,老师提出问题:1、已知角如何求三角函数值?2、利用角a的终边上任意一点的坐标也可以定义三角函数,你能给出这种定义吗?(这种定义与课本中给出的定义各有什么特点?)3、变式:已知角a终边上点p(3b,4b),(b0),求角a的各三角函数值。4、探究:三角函数的值在各象限的符号。六、小结及作业教案设计说明:新教材的教学理念之一是让学生去体验新知识的发生过程,这节任意角三角函数的

5、教案,主要围绕这一点来设计。首先,角的概念推广了,那么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是否也该推广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呢?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新知识的发生是可能的,自然的。其次,到底应该怎样去合理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让学生去辨证这个想法是否是科学的?因为一个概念是严谨的,科学的,不能随心所欲地编造,必须去论证它的合理性,至少这种概念不能和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有所冲突。在这个立破的过程中,让学生去体验一个新的数学概念可能是如何形成,在形成的过程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加以科学的辩思。这样也有助于学生对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再次,让学生充分体会在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中,是如

6、何将直角三角形这个形的问题,转换到直角坐标系下点的坐标这个数的过程的。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2一说教材11 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本节课为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数学(第二册)5.6函数图象的定位作图法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为基本函数 与一般函数 间的图象平移变换规律。函数图象的平移,既是前阶段函数性质及具体函数研究的延续和深化,也是后阶段定位作图法以至解析几何中移轴化简的基础和渗透,在教材中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这段内容还蕴涵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化归思想、映射与对应思想、换元方法等。12 教学目标121知识目标、给定平移前后函数解析式,能熟练叙述相应的平移变换

7、,正确掌握平移方向与 、 符号的关系。、能较熟练地化简较复杂的函数解析式,找出对应的基本函数模型(如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等)。、初步学会应用平移变换规律研究较复杂的函数的具体性质(如值域、单调性等)。122能力目标、在数学实验平台上,能自主探究,改变相应参数和函数解析式,观察相应图象变化,经历命题探索发现的过程,提高观察、归纳、概括能力。、结合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学会借助于数学软件等工具研究、探索和解决问题,学会数学地解决问题。、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如化归、映射的思想,换元的方法)的学习,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能力(合情推理、直觉等)。12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主体意识,

8、在知识的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改善学生的数学学习信念(态度、兴趣等)。13 教材重点和难点处理思路重点:函数图象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难点:经历数学实验方法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化简函数解析式、研究复杂函数教材在这段内容的处理上,注重直观性背景,注重学生丰富感性知识的获得,淡化形式化的逻辑推导和形式化的结果即平移公式。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如果学生不经受足够的亲身体验而简单的记住结论的话,往往很难在形式化的解析式与具体的图象平移之间建立联系,并且移轴与移图象之间也容易搞混,说明这段内容不能采取简单的“告诉”方式,须让学生自主发现命题、发现规律,让他

9、们“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学生学力的数学实验平台,分层次逐步引导学生观察图象的平移方向与函数解析式中 、 符号的关系,抽象、归纳出平移变换规律。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求知欲,能借助于数学软件多角度积极探求错误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形如 的函数须提取 前的系数化为 的形式,从而真正认识解析式形式化的特点。、数学实验采取小组合作研究共同完成简单实验报告的形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实现对平移变换规律知识的建构。二说教法针对职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在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础

10、上,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以实验发现法为主,以讨论法、练习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亲历数学知识建构过程,体验数学发现的喜悦。本节课的设计一方面重视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是活动的过程,因此不是按照已形式化了的现成的数学规则去操作数学,而是采取数学实验的方式,使学生有机会经受足够的亲身体验,亲历知识的自主建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具体情境中提取适当的概念,从观察到的实例中进行概括,进行合理的数学猜想与数学验证,并作更高层次的数学概括与抽象;从而学会数学地思考。另一方面,注重创设机会使学生有机会看到数学的全貌,体会数学的全过程。整堂课的设计围绕研究较复杂函数的性质展开,以问

11、题“函数 的性质如何”为主线,既让学生清楚研究函数图象平移的必要性,明确学习目标,又让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价值,增强求知欲。总之,本节课采用数学实验发现教学,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究;利用实物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三说学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美国某大学有一句名言:“让我听见的,我会忘记;让我看见的,我就领会了;让我做过的,我就理解了。”通过学生的自主实验,在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的基础之上,真正正确掌握平移方向。教师的“教”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会

12、学知识”。正如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指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本节课的教学中创设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的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地“做数学”,将传统意义下的“学习”数学改变为“研究”数学。从而,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在转变学习方式的同时学会数学地思考。四说程序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在简要回顾前面研究的具体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性质后,提出问题“如何研究 的性质?”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两种思路,即:思路1、通过描点法作出函数的图象,借助于图象研究相关性质;思路2、将 的性质问题化归为 的问题,借助于基本函数 的性质解决新问题。从而自然地引

13、出课题,关键是找出 与 的关系,尤其是图象间的联系。更一般地,就是基本函数 与 间的联系。42数学实验,自主探索这一环节主要分两阶段。1、尝试初探引例、函数 与 图象间的关系这一阶段主要由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发现,意在突出两函数图象形状相同、位置不同,后者可以由前者平移得到。讲解时,利用几何画板的度量功能,给出两个对应点的坐标,易于学生发现点的坐标关系,并给出相应的辅助线,一方面便于学生发现规律,另一方面也是为后面定位作图法的学习作好铺垫。2、实验发现本阶段由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索的形式完成,通过填写实验报告的形式完成探索规律的任务。 实验1、试改变实验平台1中的参数 、 ,观察由 的图象到 的变换

14、现象,依照给出的样例填写下表,并总结其中的平移变换规律。函数 解析式平移变换规律12向左平移2个单位,向上平移1个单位 实验结论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3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_x,来自_。我说课的题目是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内容选自于高中教材新课程人教a版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课时安排为三个课时,本节课内容为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大方面来阐述我对这节课的分析和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在上一节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图、表来组织样本数据,并且学习了如何通过图、表所提供的信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分布情况。本节课是在前

15、面所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样本的情况来估计总体,从而使我们能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总体的规律,为现实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的帮助。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体会样本数字特征具有随机性难点:能应用相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1)能利用频率颁布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2)能用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并结合实际,对问题作出合理判断,制定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初步体会、领悟用数据说话的统计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6、: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判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三、教学方法与手段分析1、教学方法: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法上,我采用问答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层层深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四、教学过程分析1、复习回顾,问题引入屏幕显示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并不需要了解总体的分布形态,而是更关心总体的某一数字特征,例如:买灯泡时,我们希望知道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我们怎样了解灯泡的的使用寿命呢?当然不能把所有灯泡一一测试,因为测试后灯泡则报废了。

17、于是,需要通过随机抽样,把这批灯泡的寿命看作总体,从中随机取出若干个个体作为样本,算出样本的数字特征,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提出问题: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教师提问,铺垫复习,学生思考、积极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给出补充总结,借助用多媒体分别给出他们的定义)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好知识准备。(进一步提出实例、导入新课。)屏幕显示问题2选择薪水高的职业是人之常情,假如你大学毕业有两个工作相当的单位可供选择,现各从甲乙两单位分别随机抽取了50名员工的月工资资料如下(单位:元)分组计算这两组50名员工的月工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并估计这两个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你选择哪一

18、个公司,并说明你的理由。(学生分组分别求两组数据的平均工资。学生:甲、乙平均工资分别为:甲:1320元,乙:1530元。所以我选乙公司。学生乙:甲、乙两公司的众数分别为甲:1200,乙:1000,所以我选择甲公司。学生丙:我要根据我的能力选择。)设计意图学生按常理做出选择,教师指出只凭平均工资做出判断的依据并不可靠,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问题。2讲授新课,深入认识屏幕显示例如,在上一节抽样调查的100位居民的月均用水量的数据中,我们画出了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现在,观察这组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能否得出这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计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或估

19、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然后比较结果,会发现通过计算的结果和通过估计的结果出现了一定的误差。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原因是由于样本数据的频率分布直方图把原始的一些数据给遗失了。让学生明白产生这样的误差对总体的估计没有大的影响,因为样本本身也有随机性。)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如何根据频率分布直方图估计样本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使学生明白从直方图中估计样本的数字特征虽然会有一些误差,但直观、快速、可避免繁琐的计算和阅读数据的过程。提出问题根据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的基本数据,并对上一节的探究问题制定一个合理平价用水量的的标准。(师生通过共同交流探讨得知仅以平均数或只使用中位数或

20、众数制定出平价用水标准都是不合理的,必须综合考虑才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设计意图使学生会依据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并做出合理选择。也为接下来对他们优缺点的总结打下基础。总结出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三种数字特征的优缺点。(先由学生思考,然后再老师的引导下做出总结)设计意图使学生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依据样本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对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并做出合理选择,使实际问题得到正确的解决。3、反思小结、培养能力学习利用频率直方图估计总体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方法。介绍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三个特征数的优点和缺点。学习如何利用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特征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意图小节是一堂

21、课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较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也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4、课后作业,自主学习课本练习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5、板书设计高中数学说课稿 篇4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 版 a版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必修2第三章(解析几何的第一章)第一节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第一课时,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解析几何的重要概念;是刻画直线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与代数表示;学生在原有的对直线的有关性质及平面向量的相关知识理解的基础上

22、,重新以解析法的方式来研究直线相关性质,而本节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是直线的重要的几何性质,是研究直线的方程形式,直线的位置关系等的思维的起点;另外,本节课也初步向学生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因此,本课有着开启全章、渗透方法,承前启后的作用。(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的 教学 对象是高二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天性活泼,求知欲强,并且学习主动,在知识储备上 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知道点与坐标的关系,实现了最简单的形与数的转化;了解刻画倾斜程度可用角和正切值;具备了一定的数形结合的能力和分类讨论的思想。但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还没有形成自觉地把数学问题抽象化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需 从 学

23、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探究学习,尽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经历概念的形成、 巩固 和应用过程。(三)教学目标1.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和斜率的存在性;2. 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 通过经 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4 . 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以及斜率公式的构建,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严谨求简的数学精神。重点:斜率的概念,用代数方法刻画直线斜率的过程,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概念的形成 ,斜率公式的构建。(四)教法和学法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的数学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即

2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品质,这是本节课的教学原则。 根据这样的教学原则,考虑到学生首次接触解析几何的内容及研究方法,所以我采用 设置问题串 的形式 , 启发引导 学生 类比、联想,产生知识迁移 ;通过 几何画板演示实验、探索交流 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 观察、实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由此循序渐进 , 使学生很自然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五) 教学过程环节 1.指明研究方向 (3min)平面上的点可以用坐标表示,也就是几何问题代数化。那么我们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优美的曲线能否

25、用数来刻画呢?简介17 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和费马的数学史 。【设计意图】 使学生对解析几何的历史以及它的研究方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由此引入课题(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环节2.活动探究(13min)【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后掌握倾斜角和斜率两个概念,体会概念的产生是自然的,并不是硬性规定的。(探究活动一:倾斜角概念的得出)问题1. 如图,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过一点p的位置能确定吗?如图,这些不同直线的区别在哪里?【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过定点的不同直线,其倾斜程度不同。从而发现过直线上一点和直线的倾斜程度也能确定一条直线。问题2. 在直角坐标系中,任何一条直线与x轴

26、都有一个相对倾斜程度,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几何量来反映一条直线与x轴的相对倾斜程度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的几何要素, 由此引出倾斜角的概念:直线l与x轴相交,我们取x轴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的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问题3. 依据倾斜角的定义,小组合作探究倾斜角的范围是多少?(探究活动二:斜率概念的得出)问题4. 日常生活中,还有没有表示倾斜程度的量?问题5 . 如果使用“倾斜角”的概念,坡度实际就是 倾斜角的正切值,由此你认为还可以用怎样的量来刻画直线的倾斜程度?由学生已知坡度中“前进量”不能为0 ,补充 倾斜角 是90的直线 没有斜率【设计意图】 迁移、类比得出 我们把 一条直线的 倾斜角 的正切值叫做 这条 直线的 斜率 , 让学生感受数学概念_于生活,并体验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联想的能力。环节 3.过程体验(斜率公式的发现)(10min)问题6. 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那么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的斜率么?先由每名学生各自举出两个特殊的点。例如a(1,2)、b(3,4),独立研究如何由这两点求斜率,再通过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提炼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进而把这种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