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商业银行流动性分析论文 1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概念界定 流动性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主要包括两大类:市场的流动性,企业的流动性。对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经典教科书,以及实务中的监管机构和商业银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说法: 一家银行,在其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现金,该银行就被认为是具有流动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银行的流动性,指的是一种再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一种足以应付各种支付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胡庆康,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第二版) 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
2、付的需要。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 由此看见,虽然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定义各异,但实质基本一样,即为一种可以及时、以可接受的成本获得流动资金支配的能力。 2金融理论中的“流动性” (1)早期的流动性研究是在经济学领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进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可以分为资产流动性、市场及机构的流动性等方面。 资产流动性。在资产流动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资产变现能力的流动性研究。自凯恩斯以来,与资产的“可交易性”直接相关的“变现能力”,是金融学界对流动性概念最常见的一种解释,即“当经济主体可以在承担较低交易成本的条件下,以一个合理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种资产时,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3、在经验分析中,这种流动性的测度主要是通过资产买卖价差来进行计量与比较。提出了一个流动性的评级方法,运用三期模型来分析,给出同一状态下的两种资产组合转换的交易费用的向量表达,如果两个原资产组合A和B可以转换成同一资产组合S,其中B是A的线性组合,则可以说明A的流动性不小于B的流动性。剑桥大学的Haan教授指出流动性与资产转换前期购买资产所需的成本相关,并提出度量流动性的一个T指数,用于测度一个经济实体为避免将来的资产转换费用而愿意放弃的财富的最大值。 市场流动性。在市场流动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场微观结构的研究。市场流动性既和资产流动性密切相关,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观结构理论中的市场流动性指的是
4、”一个流动的市场是参与者能够快速变现的市场,大宗交易对市场价格仅有较小的影响”,即交易的可立即执行性、交易得以实现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对交易的缓冲能力等等,其刻画主要通过紧度、深度和弹性三个指标实现。 机构流动性。在机构的流动性方面,Byrant和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在两篇旨在研究银行存款契约以及银行危机的经典论文中提出的流动性需求模型,可表述为:当经济主体在想实现消费的任何时候,如果某项资产能使这种需求在跨期优化中得到满足,那么这种资产就具有流动性。 Diamond与Dybvig从微观角度分析银行的流动性,合作开发了一个用于证明银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个
5、比交易市场配置更优结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释了银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资者面临着能够带来流动性需求的隐藏风险,发现是银行挤兑引起了真正的经济损失,并研究了能够阻防止这种挤兑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险会导致较优的配置结果。 Kaufman在其关于流动性和银行失败的模型中认为,在买卖双方关于资产未来价值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原始资产是不流动的,这种非流动性,与消费者的流动性需求结合起来就产生了银行业,从而带来了流动性危机。Mishkin证明了银行机构的存在可以减轻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非流动性问题。当银行失败时,流动性需求增高,同时生产也就降低。DouglasW,Diamond和RaghuramG.Raj
6、an论述了银行在企业家对于存款人的流动性冲击的缓冲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业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强调正是银行资本结构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创造出流动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从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动性冲击导致项目资产清算的风险中解脱出来,从而,原本企图防止挤兑的一些稳定性政策,如对资本金的要求,转换的暂停都可能减少流动性的创造。 (2)银行的流动性问题。 流动性资产,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证券、长期可买卖证券,抵押资产情况,对贷款出售或证券化的能力,中央银行的流动性工具以及其他资产流动性的资源。作为负债经营的产业,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看来,一方面反映了银行的清偿能力,即该银行所拥有的债权是否足以抵偿其所负担的债务,
7、另一方面就是流动性的问题,也就是说银行的现有资产能否应付到期的债务。对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分析集中在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以及资产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会包括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负债期限结构、履行到期债务的能力等。对流动性分析还包括资产的变现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资产本身具有的流动性、资产强制出售的流动性等,这是银行履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对银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和Dybvig开始强调银行提供流动性的服务功能,指出银行是把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转化为具有流动性的资产。由此出发,Diamond和Rajan在研究银行流动性创造时,在金融脆弱性和挤出理论的基础上,研究得出银行的资本率对流动性的
8、创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上,Allen和Gale基于风险吸收理论出发,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即银行的资本率和流动性的创造是成正比的。银行创造的流动性越多,为应付储户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动性资产导致损失的可能性越大、越严重。银行资本越雄厚,对这种风险和损失的承担能力就越强。得出类似结论的还有Diamond和Dybvig,Allen和Santomero,尽管许多银行学说和规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动性转换模型为基础的,这种观点并没有坚实的经验基础。AkashDeep,GuidoSchaefer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美国商业银行的数据,以流动性资产和流动性负债规模大小的不同来衡量流动性转换的金额,
9、研究结果显示转换的数量很少,存款保证在推动流动性转化中有一定的贡献,因为存款保证金能够替代了大多数没有保证的资产,扩张储蓄和贷款却没有相应的效果;相反的,贷款组合中的信用风险却阻碍了流动性的转化。 3流动性管理理论中的流动性 另一个角度来看,对银行本身的流动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动性管理的分析上。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理论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最后发展为较为成熟的资产和负债相结合的理论。 3.1资产管理理论(资产转换理论) 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最初是使用的资产流动性管理,也就是银行从资产方面“储存”流动性。该方法又大致经历了商业贷款理论,资产转换理论和预期收入理论三个阶段。
10、(1)商业贷款理论。 银行的商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可以说是具备流动性的特点的,倘若借款人能够按时偿还贷款本息,那这部分资金就可以作为流动性资金来满足客户的提现要求以及新增的贷款需求,只要银行能够正确选择贷款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资组合,银行就能保证其资金流入能够满足流动性需求。但是这种短期贷款组合往往因其期限较短而收益性较差,从而影响银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该理论产生与商业银行经营的初期阶段,经济相对平稳,尚未出现整个经济环境的波动,所以未能考虑到贷款偿还的外部经济条件,一旦出现经济严重衰退或萧条,则哪怕是短期商业贷款也未必能保证按时偿还,违约率的增长仍然会使银行陷入流动性困境之中。因此,
11、当20世纪30年代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大萧条的出现使得该理论无法再适应新的情况,从而资产转换理论应运而生。(2)资产转换理论。 该理论不再只认定短期贷款的流动性,而是认为银行的流动资产都可以用来满足银行的流动性需求。这里的流动性资产是指那些能够在发育良好的市场上以合理稳定的价格迅速变现的资产,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逆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商业票据等等都被银行作为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形式,同时长期贷款也可以在日渐成熟的二级市场转让从而变现,因此银行是否能在二级市场上变现流动资产或转让未到期的长期贷款成为银行流动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该理论的不足之处仍然是未考虑流动资产变现的外部经济环境,当经济增长
12、时,贷款需求的增加会使得市场利率提高,此时债券市场利率下降,因此变现债券类的流动性资产机会成本增大,会影响银行的盈利。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于20世纪50年代产生,将银行的流动性需求和客户的预期收入相联系,认为客户的预期收入与其是否能按时偿还贷款本息有关,只要银行能根据客户的预期收入来安排合理的贷款组合就可以避免发生流动性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但是仅凭银行主观推断客户的预期收入未免增加风险,而且客户的未来收入会受到整个社会经济情况的影响,未来社会经济环境往往又具有不确定性,客户未来收入的波动也会影响其还款能力,从而使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 总的来说,资产理论就是要使银行将流动性资
13、产作为储备,一旦发生预期之外的流动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级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转让这些资产,迅速变现。对于银行经营来说比较安全,也有利于维持客户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持有这些流动性资产就意味着放弃高收益的资产,即存在机会成本;变现政府债券之类的流动性资产往往会对银行的信誉,客户的信心有不良影响;变现资产会有一定数量的交易成本。 3.2负债管理理论 20世纪60年代负债管理理论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过单一的资产来储备流动性,而是倾向于从负债方面来进行流动性管理。它认为持有现金资产和变卖流动性资产并不是解决银行流动性问题的唯一方法,银行可以通过在货币和资金市场上主动负债来满足其流动性需求。这样就可以保证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场资金充裕时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借入资金。但是这种做法的风险较大,一旦市场出现动荡,银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筹集到相应的资金,从而陷入困境。 3.3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平衡流动性管理理论)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对银行的经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凭资产管理或负债管理都已经不能保证银行的流动性,因此出现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该理论主张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动态的调整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以确保储备一部分流动性的同时能够从外部购入一部分流动性,这样既增加了资产管理的盈利性又降低了负债管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