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课程设计_第1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_第2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_第3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_第4页
换热器课程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换热器学 院 机电工程学院专 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姓 名学 号指导教师设计任务和设计条件某生产过程的流程如图3-20所示。反应器的混合气体经与进料物流换热后,用循环冷却水将其从110进一步冷却至60之后,进入吸收塔吸收其中的可溶性组分。已知混合气体的流量为242801,压力为6.9,循环冷却水的压力为0.4,循环水的入口温度为29,出口的温度为39,试设计一列管式换热器,完成生产任务。已知:混合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密度 定压比热容 热导率 粘度 循环水在34下的物性数据:密度 定压比热容 k热导率k粘度目录第一章绪论11.1换热器的

2、类型11.2换热器11.3 换热器类型的选择2第二章确定设计方案4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42.2管程安排4第三章确定物性数据5第四章估算传热面积64.1热流量64.2平均传热温差64.3传热面积64.冷却水用量6第五章工艺结构尺寸75.1管径和管内流速75.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7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7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85.5壳体内径85.6折流板85.7其他附件85.8接管8第六章换热器核算106.1热流量核算106.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106.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106.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116.1.4 传热系数116.1.5传热面积裕度126.2壁温计算126.

3、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136.3.1管程流体阻力136.2.2壳程阻力136.2.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14第七章强度设计计算167.1筒体壁厚计算167.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167.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177.4 管箱短节开孔补强校核187.5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197.6固定管板计算:207.7浮头管板及钩圈:217.8无折边球封头计算:217.9浮头法兰计算:22结论24参考文献:25ii第一章绪论1.1换热器的类型列管式换热器又称为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历史悠久,占据主导作用,主要有壳体、管束、管板、折流挡板和封头等组成。一种流体在关内流动,

4、其行程称为管程;另一种流体在管外流动,其行程称为壳程。管束的壁面即为传热面。其主要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传热效果好,结构坚固,可选用的结构材料范围宽广,操作弹性大,因此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上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为提高壳程流体流速,往往在壳体内安装一定数目与管束相互垂直的折流挡板。折流挡板不仅可防止流体短路、增加流体流速,还迫使流体按规定路径多次错流通过管束,使湍流程度大为增加。列管式换热器中,由于两流体的温度不同,使管束和壳体的温度也不相同,因此它们的热膨胀程度也有差别。若两流体温差较大(50以上)时,就可能由于热应力而引起设备的变形,甚至弯曲或破裂,因此必须考虑这种热膨胀的影响

5、。1.2换热器 换热器是化工、石油、食品及其他许多工业部门的通用设备,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生产规模、物料的性质、传热的要求等各不相同,故换热器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 按用途它可分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根据冷、热流体热量交换的原理和方式可分为三大类:混合式、蓄热式、间壁式。间壁式换热器又称表面式换热器或间接式换热器。在这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被固体壁面隔开,互不接触,热量从热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冷流体。该类换热器适用于冷、热流体不允许直接接触的场合。间壁式换热器的应用广泛,形式繁多。将在后面做重点介绍。直接接触式换热器又称混合式换热器。在此类换热器中,冷、热流体相互接触,相

6、互混合传递热量。该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传热效率高,适用于冷、热流体允许直接接触和混合的场合。常见的设备有凉水塔、洗涤塔、文氏管及喷射冷凝器等。蓄热式换热器又称回流式换热器或蓄热器。此类换热器是借助于热容量较大的固体蓄热体,将热量由热流体传给冷流体。当蓄热体与热流体接触时,从热流体处接受热量,蓄热体温度升高后,再与冷流体接触,将热量传给冷流体,蓄热体温度下降,从而达到换热的目的。此类换热器结构简单,可耐高温,常用于高温气体热量的回收或冷却。其缺点是设备的体积庞大,且不能完全避免两种流体的混合。工业上最常见的换热器是间壁式换热器。根据结构特点,间壁式换热器可以分为管壳式换热器和紧凑式换热器。紧凑式换

7、热器主要包括螺旋板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管壳式换热器包括了广泛使用的列管式换热器以及夹套式、套管式、蛇管式等类型的换热器。其中,列管式换热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标准换热设备,在许多工业部门被大量采用。列管式换热器的特点是结构牢固,能承受高温高压,换热表面清洗方便,制造工艺成熟,选材范围广泛,适应性强及处理能力大等。这使得它在各种换热设备的竞相发展中得以继续存在下来。使用最为广泛的列管式换热器把管子按一定方式固定在管板上,而管板则安装在壳体内。因此,这种换热器也称为管壳式换热器。常见的列管换热器主要有固定管板式、带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浮头式和u形管式等几种类型。1.3 换热器类型的选择根据列管式换

8、热器的结构特点,主要分为以下四种。以下根据本次的设计要求,介绍几种常见的列管式换热器。1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如图1-1所示。固定管办事换热器的两端和壳体连为一体,管子则固定于管板上,它的结余构简单;在相同的壳体直径内,排管最多,比较紧凑;由于这种结构式壳测清洗困难,所以壳程宜用于不易结垢和清洁的流体。当管束和壳体之间的温差太大而产生不同的热膨胀时,用使用管子于管板的接口脱开,从而发生介质的泄漏。2.u型管换热器u型管换热器结构特点是只有一块管板,换热管为u型,管子的两端固定在同一块管板上,其管程至少为两程。管束可以自由伸缩,当壳体与u型环热管由温差时,不会产生温差应力。u型管式换热器的

9、优点是结构简单,只有一块管板,密封面少,运行可靠;管束可以抽出,管间清洗方便。其缺点是管内清洗困难;哟由于管子需要一定的弯曲半径,故管板的利用率较低;管束最内程管间距大,壳程易短路;内程管子坏了不能更换,因而报废率较高。此外,其造价比管定管板式高10%左右。3. 浮头式换热器浮头式换热器的结构如下图1-3所示。其结构特点是两端管板之一不与外科固定连接,可在壳体内沿轴向自由伸缩,该端称为浮头。浮头式换热器的优点是党环热管与壳体间有温差存在,壳体或环热管膨胀时,互不约束,不会产生温差应力;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搐,便与管内管间的清洗。其缺点是结构较复杂,用材量大,造价高;浮头盖与浮动管板间若密封不严,

10、易发生泄漏,造成两种介质的混合。4.填料函式换热器填料函式换热器的结构如图1-4所示。其特点是管板只有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采用填料函密封。管束可以自由伸缩,不会产生因壳壁与管壁温差而引起的温差应力。填料函式换热器的优点是结构较浮头式换热器简单,制造方便,耗材少,造价也比浮头式的低;管束可以从壳体内抽出,管内管间均能进行清洗,维修方便。其缺点是填料函乃严不高,壳程介质可能通过填料函外楼,对于易燃、易爆、有度和贵重的介质不适用。第二章确定设计方案2.1选择换热器的类型两流体温度的变化情况:热流体进口温度110 ,出口温度60;冷流体进口温度29,出口温度39,该换热器用循环冷却水冷却,冬季操

11、作时,其进口温度会降低,考虑到这一因素,估计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之差较大,因此初步确定选用浮头式换热器。 2.2管程安排从两物流的操作压力看,应使混合气体走管程,循环冷却水走壳程。但由于循环冷却水较易结垢,若其流速太低,将会加快污垢增长速度,使换热器的热流量下贱,所以从总体考虑,应使循环水走管程,混和气体走壳程。第三章确定物性数据定性温度:对于一般气体和水等低黏度流体,其定性温度可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故壳程混和气体的定性温度为t= =85管程流体的定性温度为t=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对混合气体来说,最可靠的无形数据是实测值。若不具备此条件,则应分别查

12、取混合无组分的有关物性数据,然后按照相应的加和方法求出混和气体的物性数据。混和气体在85下的有关物性数据如下(来自生产中的实测值):密度 定压比热容热导率粘度循环水在34 下的物性数据:密度 定压比热容k热导率k粘度第四章估算传热面积4.1热流量 =2428013.297(110-60)=4.0107kj/h =11118kw4.2平均传热温差 先按照纯逆流计算,得:4.3传热面积 为求得传热面积a,需先求出传热系数k,而k值又与给热系数、污垢热阻等有关。在换热器的直径、流速等参数均未确定时,给热系数也无法计算,所以只能进行试算。假设k=340w/(k)则估算的传热面积为 4.冷却水用量 第五

13、章工艺结构尺寸5.1管径和管内流速 选用252.5较高级冷拔传热管(碳钢),取管内流速u1=1.4m/s。5.2管程数和传热管数 可依据传热管内径和流速确定单程传热管数 按单程管计算,所需的传热管长度为 按单程管设计,传热管过长,宜采用多管程结构。根据本设计实际情况,采用标准设计,现取传热管长l=7.5m,则该换热器的管程数为 传热管总根数 nt=6092=1218(根)5.3平均传热温差校正及壳程数 平均温差校正系数有 按单壳程,四管程结构,查图5-19(a)得 平均传热温差 由于平均传热温差校正系数大于0.9,同时壳程流体流量较大,故取单壳程合适。5.4传热管排列和分程方法 采用组合排列法

14、,即每程内均按正三角形排列,隔板两侧采用正方形排列。 取管心距t=1.25d0,则t=1.2525=31.2532(mm)隔板中心到离其最近一排管中心距离按式(3-16)计算 s=t/2+6=32/2+6=22各程相邻管的管心距为44。管数的分成方法,每程各有传热管525根,其前后关乡中隔板设置和介质的流通顺序按图3-14选取。5.5壳体内径 采用多管程结构,壳体内径可按式(3-19)估算。取管板利用率=0.7 ,则壳体内径为 d=1.05t按卷制壳体的进级档,可取d=1450mm5.6折流板 采用圆缺折流板,去弓形之流板圆缺高度为壳体内径的25%,则切去的圆缺高度为 h=0.251450=3

15、62.5m,故可取h=365mm取折流板间距b=0.3d,则 b=0.31450=435mm,可取b为450mm。折流板数目nb=折流板圆缺面水平装配,见图3-15。5.7其他附件 拉杆数量与直径按表4-9选取,本换热器壳体内径为1450mm,故其拉杆直径为16拉杆数量不得少于8。壳程入口处,应设置防冲挡板,如图3-17所示。5.8接管壳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气体流速为,则接管内径为圆整后可取管内径为310mm。管程流体进出口接管:取接管内液体流速,则接管内径为圆整后去管内径为370mm第六章换热器核算6.1热流量核算6.1.1壳程表面传热系数 用克恩法计算 据式(5-72) 当量直径 =

16、壳程流通截面积 (m2)壳程流体流速及其雷诺数分别为 普朗特数 粘度校正 6.1.2管内表面传热系数 据式(5-63a) 管程流体流通截面积管程流体流速 普朗特数 6.1.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 按表5-5,可取管外侧污垢热阻 管内侧污垢热阻管壁热阻按式计算,依附录4查表知,碳钢在该条件下的热导率为45.3w/(mk)。所以6.1.4 传热系数kkkkkkkkkkknugyuwehu9依式(5-11c)有 6.1.5传热面积裕度 依式(5-23)可得所计算传热面积ac为该换热器的实际传热面积为ap该换热器的面积裕度为传热面积裕度合适,该换热器能够完成生产任务。6.2壁温计算 因为管壁很薄,而且壁

17、热阻很小,故管壁温度可按式3-42计算。由于该换热器用循环水冷却,冬季操作时,循环水的进口温度将会降低。为确保可靠,取循环冷却水进口温度为15,出口温度为39计算传热管壁温。另外,由于传热管内侧污垢热阻较大,会使传热管壁温升高,降低了壳体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但在操作初期,污垢热阻较小,壳体和传热管间壁温差可能较大。计算中,应该按最不利的操作条件考虑,因此,取两侧污垢热阻为零计算传热管壁温。于是,按式4-42有 式中液体的平均温度和气体的平均温度分别计算为 0.439+0.615=24.6 (110+60)/2=85 6218w/k 940w/k传热管平均壁温 壳体壁温,可近似取为壳程流体的平均温

18、度,即t=85。壳体壁温和传热管壁温之差为 。 该温差较大,故需要设温度补偿装置。由于换热器壳程压力较大,因此,需选用浮头式换热器较为适宜。6.3换热器内流体的流动阻力6.3.1管程流体阻力, 由re=40201,传热管对粗糙度0.2/20=0.01,查莫狄图得,流速u=1.5m/s ,所以, 管程流体阻力在允许范围之内。6.2.2壳程阻力 按式(6-4)计算 , , 流体流经管束的阻力 (pa)流体流过折流板缺口的阻力 , , pa总阻力84670+49807=1.34pa由于该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操作压力较高,所以壳程流体的阻力也比较适宜。6.2.3换热器主要结构尺寸和计算结果:换热器主要结构

19、尺寸和计算结果见下表:参数管程壳程流率958908242801进/出口温度/29/39110/60压力/mpa0.46.9物性定性温度/3485密度/(kg/m3)994.390定压比热容/kj/(kgk)4.1743.297粘度/(pas)0.7421.5热导率(w/mk) 0.6240.0279普朗特数4.961.773设备结构参数形式浮头式壳程数1壳体内径/1450台数1管径/252.5管心距/44管长/7000管子排列管数目/根1218折流板数/个14传热面积/677折流板间距/450管程数2材质碳钢主要计算结果管程壳程流速/(m/s)1.815.24表面传热系数/w/(k)62189

20、40污垢热阻/(k/w)0.000580.0004阻力/ mpa0.0463830.134热流量/kw11118传热温差/k48.3传热系数/w/(k)340裕度/% 14%第七章强度设计计算 7.1筒体壁厚计算由工艺设计给定设计温度85,设计压力等于工作压力为6.9,选低合金结构钢板16卷制,查得材料85时许用应力;过程设备设计(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取焊缝系数=1,腐蚀裕度=1mm;对16钢板的负偏差=0根据过程设备设计(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公式(4-13)内压圆筒计算厚度公式: = 从而:计算厚度:=设计厚度:名义厚度: 圆整取有效厚度:水压试验压力:所选材料的屈服应力水式实验应力

21、校核:水压强度满足气密试验压力: 7.2外头盖短节、封头厚度计算: 外头盖内径=1500mm,其余参数同筒体: 短节计算壁厚: s= 短节设计壁厚: 短节名义厚度: 圆整取 有效厚度: 压力试验应力校核: 压力试验满足试验要求。 外头盖封头选用标准椭圆封头: 封头计算壁厚: s= 封头名义厚度: 取名义厚度与短节等厚: 7.3管箱短节、封头厚度计算:由工艺设计结构设计参数为:设计温度为34,设计压力为0.4m,选用16mnr钢板,材料许用应力,屈服强度,取焊缝系数=0.85,腐蚀裕度=2mm 计算厚度: s= 设计厚度: 名义厚度: 结合考虑开孔补强及结构需要取 有效厚度: 压力试验强度在这种

22、情况下一定满足。 管箱封头取用厚度与短节相同,取 7.4 管箱短节开孔补强校核 开孔补强采用等面积补强法,接管尺寸为,考虑实际情况选20号热轧碳素钢管, 接管计算壁厚: 接管有效壁厚: 开孔直径: 接管有效补强高度: 接管外侧有效补强高度: 需补强面积: 可以作为补强的面积: 该接管补强的强度足够,不需另设补强结构。7.5壳体接管开孔补强校核: 开孔校核采用等面积补强法。选取20号热轧碳素钢管 钢管许用应力:, 接管计算壁厚: 接管有效壁厚: 开孔直径: 接管有效补强厚度: 接管外侧有效补强高度: 需要补强面积: 可以作为补强的面积为: 尚需另加补强的面积为: 补强圈厚度: 实际补强圈与筒体等厚: ; 则另行补强面积: 同时计算焊缝面积后,该开孔补强的强度的足够。7.6固定管板计算: 固定管板厚度设计采用bs法。假设管板厚度。 总换热管数量 ; 一根管壁金属横截面积为: 开孔温度削弱系数(双程): 两管板间换热管有效长度(除掉两管板厚)取 计算系数k: 取 接管板筒支考虑,依k值查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图4-45, 图4-46,图4-47得: 管板最大应力: 或 筒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